#運動

戒菸需毅力 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

戒菸需毅力 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古先生是個老菸槍,從18歲念高中時因好奇被同濟慫恿開始抽菸,一直到出社會工作至婚後仍持續的抽,每天至少抽2包,身體開始有咳嗽、痰多、菸臭味等情形,家人都很不喜歡也ㄧ直勸他要戒菸。古先生說:「抽菸抽了快40年,大家也都知道抽菸不好,但身邊的親朋好友鄰居也都在抽啊!曾經有想要戒菸念頭,但終究抵擋不住「菸癮」的作祟,到最後總是半途而廢」後來因為孫子出生、政府漲菸捐、身邊友人罹患肺癌等原因,他去年看到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正在辦理戒菸班,毅然決然就決定要報名參加,透過專業戒菸衛教師的鼓勵,戒菸同儕的相互支持,終於用毅力把菸戒掉並持續一年未抽菸,古先生發現食物變美味了、空氣變清新了,不但健康,家庭生活也更加幸福美滿。今年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與基隆市立醫院門診部聯合主辦戒菸班課程,採小班制以15人限,每次上課前都會先檢測一氧化碳呼出量、體重、每週吸菸量登錄,戒菸不只需控制菸癮,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等健康行為改變,運動不但可轉移想吸菸慾望,也增加腦內啡分泌,成為穩定戒菸者情緒的有利因子,養成規律飲食與適度運動習慣是戒菸成功同時避免體重失控的關鍵。

樂閱讀/體溫上升是健康之鑰

樂閱讀/體溫上升是健康之鑰#運動

身體受寒,活動力變差人最常得的感冒, 英文叫作cold(受寒), 將「寒氣」引進體內(風邪入侵),結果在36.5度正常體溫下運作的好幾千項、好幾萬項化學反應(新陳代謝)功能變差,無法燃燒體內養份或老舊廢物,導致中間代謝物質或老舊廢物殘留於體內,血液因而變污濁。於是,為了處理老舊廢物,細菌或病毒入侵體內,便出現發燒及食慾不振等的生理反應。 發燒、咳嗽、有痰、打噴涕、流鼻水、出疹等感冒症狀紛紛出籠。其實這是身體在排泄體內的老舊廢物、有毒物質,自己進行治療。發燒(體溫上升)讓新陳代謝變好,乃是促進排尿、咳痰等症狀「外發」的原動力。攝取鹽分可以升高體溫,問題在於身體無法排泄鹽分因此,為了健康,平日須努力升溫。泡澡、三溫暖、散步、運動、卡拉OK、沉迷興趣、積極思想等,都有讓體溫升高的效果。攝取鹽分也有升高體溫的效用,好食鹹辣食物的人透過味噌、醬油、佃煮料理、明太子、鹹鮭魚、佃煮沙丁魚等攝取足夠鹽分,保暖身體。鹽並不會引起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腦中風、心臟病),問題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無法排泄鹽分。為了可以排泄鹽分,可以泡澡或運動,透過發汗、排尿讓鹽分揮發。此外多喝紅蘿蔔蘋果汁,可以利用鮮榨果汁的鉀成分,將鹽分排泄掉。(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腰瘦微斷食/尖端出版)

想要健康,每日分段少量運動即有效!

想要健康,每日分段少量運動即有效!#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還在為懶惰不運動找藉口嗎?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事實上運動不一定得到特定的場所或使用專門的器材,隨時隨地想動就動!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建議只要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對健康即有可觀的助益,且分段累積運動量,和一次完成有相同的效果!只要把握「每段至少持續10 分鐘」的黃金原則即可!臺北市十大死因的危險因子皆與運動不足有關,而規律運動可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癌與跌倒的風險等。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的人可降低14%的總死亡機率、10%癌症死亡機率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可延長3年壽命。運動新態度,健康五撇步:外出或是上下班(學)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以增加每天活動量。多和家人相約到戶外,進行腳踏車或互動競賽型活動等,不但促進家庭和諧,更重要的是使全家人都更健康。利用空的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並依進步程度漸漸加入更多水或沙子,提升肌力。每日上午、下午各做15分鐘健康操。 衛生局再次提醒其實運動可以很簡單!從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項目開始,或從最簡易、不受時間、場地限制的健走開始,慢慢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漸進式加強每次運動的強度及次數,逐漸養成屬於自己的規律運動習慣。

研究:運動前喝茶 消脂效果增17%

研究:運動前喝茶 消脂效果增17%#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喬慧/採訪報導)夏日是減重旺季,抓準民眾瘦身需求,標榜減重成份的各式市售飲料紛紛上架搶市,市面上許多標榜「光喝不練」的茶飲減重方式,多半是透過茶飲中膳食纖維的添加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但事實上想要喝茶瘦身,更正確的方式是搭配運動,透過茶飲中兒茶素成份提升脂肪代謝效率,研究顯示,運動前攝取兒茶素,確實能增加17%的脂肪能量消耗。《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已有研究指出,兒茶素成分對於運動時,脂肪消耗效率具實質上的幫助,該研究以12位健康青年為對象,在中等強度、30分鐘的腳踏車運動前,分別攝取兒茶素與安慰劑,結果發現,運動前攝取兒茶素,能增加運動過程中17%的脂肪能量消耗,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茶飲中的兒茶素成分已證實對體內脂質代謝有幫助,能調節血脂、降低血中膽固醇,但若想達到降低體脂的瘦身效果,仍然需要透過運動的輔佐。為什麼運動前喝茶能幫助脂肪代謝?劉珍芳解釋,運動能夠消耗脂肪,是因為運動時體內會分泌正腎上腺素,是人體主要調節運動時能量代謝的賀爾蒙,它會將脂肪細胞轉化為運動時所需的能量,達到消耗脂肪的功效。但體內的一種酵素COMT會使正腎上腺素分解,影響脂肪細胞被分解過程及消耗的效果,茶飲中兒茶素能抑制COMT的作用,確保正腎上腺素不受COMT酵素的作用,維持脂肪代謝的運作機制,增加運動消脂的效率。

哈哈哈!研究:大笑與運動反應類似可促健康

哈哈哈!研究:大笑與運動反應類似可促健康#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是笑點很低,時常狂笑的人嗎?那可能要先恭喜你,因為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持續大笑二十分鐘,比起慢跑一小時,對身體的幫助還來得有用!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羅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讓十四名的受測者,分別觀看二十分鐘的戰爭片或是喜劇片,結果顯示,時常觀看喜劇片的人,體內的血壓及膽固醇和糖尿病罹病率,皆有明顯的下降。主要研究人員李‧伯克博士表示,因為情緒行為與身體會產生深刻的連結,而大笑與運動對身體產生的反應又極為相似,所以證明大笑也能幫助身健康,尤其是對於身體功能已經退化的老年人,大笑更可以使得老年人的身體獲得正向的幫助。 

再不動! 當心癌症、心血管疾病找上你

再不動! 當心癌症、心血管疾病找上你#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僅不到一成的媽媽有達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會喘會流汗的規律運動。為了媽媽的健康,國民健康局呼籲媽媽們多利用時間運動,運動可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發生率,充足的身體活動還能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並能幫助體重的控制,更可延年益壽、永保青春與活力。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不運動除了增加死亡率,還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加倍,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 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環境內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自行車)、職業活動(如工作)、家務勞動、體育運動等。國民健康局呼籲,媽媽可以每天運動30分鐘,而且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例如10分鐘走路通勤、騎自行車10分鐘、跳跳健康操10分鐘等,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昇。國民健康局建議,今年母親節不妨換個禮物,送最愛的媽媽健康好禮,不僅能增加與媽媽的感情,更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國民健康局鼓勵媽媽快樂動,為了健康,以每天規律運動為目標,邁向健康人生。請全國民眾「母親節愛媽咪,一起快樂動」。

樂閱讀/搭車也能趁機瘦肚子

樂閱讀/搭車也能趁機瘦肚子#運動

坐車時最需要保持身體平衡,因此這個動作最適合用來鍛鍊核心肌群,不過一定要抓住吊環,確保安全。「單腳瘦肚操」動作重點/搭公車或坐捷運時也能鍛鍊身體。在車上可用單腳站立,並稍微踮起腳尖,另一隻腳輕輕抬起,不用抬得很高。重點不在於腳要抬得多高,而是要保持「挺立站姿」並「用力縮腹」。實際做過就會發現,單腳站立、另一隻腳抬起的站立姿勢相當困難。即使剛開始做不來,只要做久了就會愈來愈輕鬆。就像是打高爾夫球時一樣,很多初學者都會用力過度,掌握技巧之後就可以學會如何放鬆。(本文作者/植森美緒)(摘自/驚人的30秒瘦肚操/采實文化)

不用餓肚子! 正確減肥觀念知多少?

不用餓肚子! 正確減肥觀念知多少?#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夏天快到了!許多人都開始忙著減肥,想把身上的贅肉消除。不過對於減肥,你是否擁有正確的觀念呢?大家都知道要少吃多動,但要怎麼吃、怎麼動,也是一門學問。曾有研究結果顯示,其實米飯攝取頻率較高者,不管體重、體脂肪、腰臀圍,或是血壓、肝功能、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數值,都有顯著改善。從飲食方面下手,是要控制吃的量,少量的澱粉主食,加上蛋白質,就能有效減少脂肪攝取。減重醫師盧佳享就建議「新Monk減肥法」,早餐可吃不含油的澱粉類食物,中午就以飯為主食,下午兩點過後以青菜跟高蛋白質的食物為主,若想吃甜食、水果,也可在兩點之前酌減攝取,另外適時補充溫開水。針對運動,許多人都怕運動完後吃東西更容易胖,其實不然。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在想要減肥的前提下,其實運動完後30分鐘,可以適量的補充蛋白質,像是豆漿(無糖或少糖)、青菜、茶葉蛋等食物都是不錯的選擇,可提升基礎代謝率、合成酵素,增加肌肉生長,有助消耗脂肪,對減重其實是有幫助的,重點是在於攝取的量(應少量),且她也建議盡量別在運動後吃澱粉類食物。另外,運動後到底可不可以喝運動飲料?趙函穎也表示,若運動量很大、運動時間夠久(持續一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消耗的水份、熱量較多,是可補充運動飲料,來調節人體電解質(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但若運動量沒有很大,建議喝水就好,因現在市面上很多運動飲料納含量比例過高,為了增添風味也過甜,恐造成電解質失衡,體重恐也跟著上升。提醒民眾,想要健康的瘦身減重,還是要用對方式,別一昧想快速求瘦而傷身,除了要有正確的減重觀念也要持之以恆,若真的遇到嚴重瓶頸,不妨可詢問專業醫師,才不會賠了健康。(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