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高達五成巴金森末期併發失智症 早期情緒憂鬱為徵兆

高達五成巴金森末期併發失智症 早期情緒憂鬱為徵兆#憂鬱

嘉義基督教醫院一名50多歲男性患者,一直把巴金森病當作憂鬱症治療,直到發現動作變得遲緩,輾轉至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的門診就醫,才發現是巴金森病。許永居醫師強調,巴金森病症早期常與憂鬱症搞混,民眾應及早了解病徵以免延誤就醫。 巴金森病、憂鬱症共病比率近3成 巴金森病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所產生的動作行為等障礙。許永居醫師說明,巴金森病除了一般人理解的如手抖、走路不穩、四肢僵硬等較容易判斷的症狀,事實上情緒變化也是一種徵兆。 許永居醫師解釋,由於巴金森病初期很多時候會表現是在情緒或睡不好的問題,因此多數患者或是家人會以為是憂鬱症。他提醒,如果50歲以上,生活中沒有發生事故或驟變卻無端開始憂鬱,又伴隨行動力的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巴金森病的警訊。 巴金森病與憂鬱症同時存在的比例為20~30%,有些病患甚至是先發生憂鬱才開始有動作遲緩。 依據病程發展狀況 從最一開始就先制定治療目標和策略 許永居醫師分享,病患一開始從覺得莫名開始常常情緒低落,晚上也睡不好覺,在兩、三年前開始看身心科吃憂鬱症的藥,近一、二年竟然開始發現自己走路常常快跌倒,甚至日常工作已受到影響,不僅手抖拿東西不便,連坐下都需要家人攙扶。家人覺得不對勁,輾轉到門診掛號後,才發現原來的憂鬱情形就已經是巴金森的前兆。 所幸透過藥物搭配治療,不僅動作遲緩獲得改善,連憂鬱也好轉,原來幾乎已經到了第四期連坐下都需要人攙扶的情形,現在竟可以進步至第二期,能自處做簡單工作,患者與家人都非常開心。 許永居醫師說明,巴金森病分為五期,第一、第二期狀態為單側至雙側的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到了第三期會明顯失去平衡感、需要人攙扶,這也是門診最常見的案例。如果到了第四、五期已經是需要輔助甚至臥床的末期,幾乎是不可逆。 透過「手指檢測」提早預防  吞嚥困難也要注意 許永居醫師表示,診間觀察通常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在60~70歲居多。這幾年發現年齡有下降趨勢,其原因並非完全是罹病年齡下降,而是跟病識感提升有很大的關係,像是近幾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推廣的每月8號「自我手指檢測」對早期發現就有很大的幫助。 許醫師建議民眾除透過「自我手指檢測」,也就是將食指與拇指快速比OK的姿勢來觀察協調性之外,也可以觀察自己平日是否有出現吞東西困難、晚上睡不好、排便出現問題等,都可以提早作為病徵的觀察。 每月8號巴金森自我檢測,點擊看更多 及早發現、巴金森藥物可同步改善憂鬱 目前治療巴金森治療藥物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左旋多巴」為主,如果是65歲以下、動作障礙症狀較不嚴重,就會建議先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來治療,它也能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如果較為年長、動作障礙症狀嚴重,就會使用左旋多巴。 許永居醫師補充,因為巴金森病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需要與醫師非常緊密的互動、討論,因此病患在用藥、症狀上有任何反應,就應主動告知醫師來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更重要的是就近治療,病人就醫方便外,能幫助醫生隨時掌握病程發展狀況,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 最後許醫師不忘叮嚀巴金森病患生活作息調整,可減患病程惡化 在安全範圍內,有人陪同下多走動、多曬太陽。 補充優質蛋白質,避免肌少症。 打太極、騎腳踏車、水中走路。 提早就醫是防堵巴金森惡化最好方法,有高達50%機率的巴金森末期甚至會演變為失智症,及早發現並且治療控制,就能延緩疾病惡化。 「幸福巴士」巴金森病友社團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許永居醫師)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憂鬱

2022-03-0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春節期間疫情持續悶燒,因為返鄉、走春而引起的家庭群聚事件頻傳,足跡橫跨北中南,再度引發民眾焦慮不安的心情。其中,銀髮長者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關注,根據2021年12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與疫情前相比,年長者更加憂鬱和孤獨。 疫情拒就診外出  銀髮在家更憂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賴德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長期就醫的患者因害怕被感染,而不願到醫院就診,除此之外,關於有長者施打後不幸身亡的報導會讓不少長者對施打疫苗感到恐懼及焦慮,更不敢外出,進而影響情緒及睡眠狀況,因長期缺乏刺激使得認知功能下降。 維持良好生活型態 避免健康傷害 賴德仁醫師建議,銀髮長者首要還是在身體狀況許可下能接受施打疫苗,並維持規律生活,不因疫情日夜顛倒;飲食均衡,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及避免肌少症;與他人保持互動,可以用視訊方式,或待疫情趨緩開放日照據點或社區活動時,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與朋友相互聊天。 最重要的是醫療不間斷,不擅自停藥,在疫情嚴峻時期,各醫院也都提供了視訊門診或居家醫療服務,可善加利用。 疫情改變銀髮生活  親友關心不可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疫情讓所有人面臨生活改變的適應問題,特別是年長者,建議對身旁長輩維持基本的聯繫,每天以電話關心與長輩話家常。 此外,當要前往長輩家裡時,做好基本的防備,像去之前避免太頻繁外出,減少成為足跡被匡列的風險,不呼朋引伴邀請更多人前往,抵達長輩家時徹底做好酒精消毒;協助長輩操作或設定3C的通訊設備,如LINE、平板的遊戲或電視頻道,方便他容易操作追劇。  

「我就像空氣一樣⋯」球隊隊長陽光開朗,卻寫遺書告別

「我就像空氣一樣⋯」球隊隊長陽光開朗,卻寫遺書告別#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上沒有零失誤的父母,關鍵在於能否及時改變。資深心理諮商師、青少年心理輔導專家孫晶認為,察覺孩子難以言說的苦痛、找到孩子失常的根源,並陪伴他們學習掌控情緒、肯定自我,才能為他們受傷的心靈注入希望和力量,「內心被暴雨籠罩的孩子,渴望的其實是關愛、尊重與認同。」以下是《內心暴雨的乖孩子,以為不用操心的大人》原文:帥氣又陽光的球隊隊長,竟留下遺書消失急促的電話鈴聲,震碎深秋午間的一室寧靜。個別輔導的工作時間我通常不接聽電話,但那天的電話卻很固執,一副不打通不甘休的樣子,感覺好像有很緊急的事情。我徵求了一下孩子的意見,去接聽了電話,果然是件大事。高二的一個男生早上來過學校後又離開了,到現在都沒聯絡上。他的同桌剛在書桌裡發現了類似「遺書」的字條,這屬於危急事件,需要緊急開會討論如何應對。聽完電話我的腦內一片轟鳴,雖然整天和有心理煩惱甚至有心理障礙的孩子相處,但聽到這樣的消息還是異常緊張、呼吸艱難。出走的孩子我認識,叫紀凱,一個陽光大男孩,足球踢得很棒,是校隊的隊長,還是體育部長。他個子不算太高,身體很結實。小夥子很帥氣,尤其是大而明亮的眼睛和笑容滿滿的臉,極有感染力,令人望而生悅。這樣的孩子太有吸引力,所以周圍總有朋友。聽說寫下遺書的是他,所有人都很驚詫,包括得知消息的家人。家長說前一天晚上他和家人鬧了點彆扭,但是事情很小,不至於如此。同學說紀凱每天早上都很早到校晨練,書包在座位上人不在教室很正常,因此一開始大家都沒在意。最近有足球聯賽,上課時他沒回來同學以為他在忙校隊的事情,也沒覺得奇怪。連續兩節課都沒見到人,大家才開始找他,結果發現根本沒在學校。班導聯絡家長,發現他也沒有回家,大家才開始著急了。紀凱的獨立性和責任心都極強,是放到哪裡大人都會放心的孩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不告而別呢?大家疑慮重重。午休的時候,同桌翻動了一下紀凱的書桌,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赫然寫著「跟自己告別」。「跟自己告別」下面有幾行字:「虛偽的空殼,虛假的面孔,真實的世界,真正的絕望,十七年了,可以完結了,無關其他,只是和自己告別。」這個小字條在班上投下炸彈,也嚇壞了所有知情的人。紀凱的手機一直關機,電話打不通,大家就只能傳訊息,盼著他開機的一刻能看得到有多少人在牽掛他。同學們開始在網上尋找他的蹤跡,在微博、社群軟體和各種有他的訊息群組留言給他。查找他社群平台上最近更新的內容,發現有一則貼文與以往的風格不同,語意雖然不是很明確,但是能感覺到他心情很差。這則貼文有很多關注和回覆,但大多是調侃和開玩笑,只有極少數人認真問他怎麼了,是不是不開心。凡是這種類型的回覆,紀凱都會回應,最近回應的時間是當天凌晨。我趕緊讓能進到他頁面的老師和孩子們在這則貼文下面跟紀凱講話,希望他能夠看到,能夠想通,並回到大家身邊。與此同時,學校和家長要想盡辦法去尋找。樂觀開朗是真的嗎?他:也許沒有人在乎紀凱的內心深處埋著這樣的念頭,班導說沒有發現任何跡象。紀凱是體育資優生,是那種只有學業成績不夠優秀的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好。體優生中常見的個性強、自律意識不強等特質,他一點都沒有,在同學中不但人緣好還很有威信,實在是想不到他會有輕生的念頭。班導找來平時和紀凱來往最多的幾個孩子詢問,都說沒發現什麼端倪。雖然紀凱和好朋友相處的時候並不像在很多人面前表現出來的那麼活潑好動、開心明朗,也會有很安靜的時候,而且思想滿有深度,可是沒聽他說過有什麼煩惱,反而總有人找他傾訴。最令紀凱煩心的還是學業成績,他是體育資優生,雖然成績不好很正常,但是他自己不這麼看,會因為成績不好而不開心,但是玩會兒球似乎就過去了。紀凱生活在重組家庭,有個同母異父的妹妹,他不太說家裡的事,但是也沒掩飾,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他那麼堅強樂觀,有什麼想不開的呢?朋友們都很困惑。紀凱留下類似「遺書」的字條,離開親人朋友,說明開朗、樂觀、堅強這些特質,只是他個性特徵中的一部分。他努力表現出來給大家看的是明朗健康的自己,而內心世界則完全相反。往往最需要幫助,也最可能得不到幫助的,就是這類表裡極不一致的孩子。時間在焦灼中一秒秒滑過,在黃昏來臨之前,終於在大家一直關注的社群平台的那則留言下方,看到紀凱發送的一串刪節號。我懸到要崩斷的心暫時放了下來。夜幕降臨的時候,家長打電話過來說孩子已經回家了。我囑咐家長別問太多問題,先讓紀凱好好休息,隔天是否來學校看他自己的意願。同時我提醒班導,紀凱來到學校後,班上盡可能保持正常的狀態,關心但不要過度關注。同時要囑咐班上的孩子們減少訊息傳播,別給紀凱增加新的壓力。因為紀凱是不請假離校,生活輔導主任、班導肯定要和他談話,但是暫時不能深究。個別心理輔導是必須的,但是要尊重他的意願,擇機而行。安排好這一切已經很晚,忙碌了數小時,我感覺很疲憊,索性徒步回家。華燈閃耀,與深秋才有的朗月星空呼應,世界顯得靜謐而美好,我不斷琢磨著紀凱的情況,心中的滋味難以言表。出乎意料的是,隔天早上紀凱已經出現在操場上。如果不是明顯的疲憊和罕見的嚴肅面孔,大家都會懷疑前一天是否真的發生過那麼大的事情。媽媽打電話來說紀凱前一天回家後看起來很平靜,什麼也沒說。媽媽快要急瘋了,既害怕又憤怒,可是怕刺激到孩子,所以忍住了沒問太多。紀凱在家裡原本話就少,只說了聲對不起,以後不會再這樣,就進自己房間了,早上如往常一樣起床上學。紀凱按部就班地上課,大下課繼續安排足球聯賽,而且還在下課主動找生輔主任和班導承認錯誤,還說要找輔導老師談談。是什麼樣的壓力,讓生機勃勃的孩子想放棄生命?紀凱來找我的時候,剛剛結束一場球賽,他一頭汗水。他笑著向我問好,但是笑容很勉強,缺少了一些以往的明亮和溫度。紀凱坐在沙發上邊擦汗邊環顧四周,說:「老師,您這裡真舒服,知道的話我早就來了。」我靜靜地端詳他,心裡琢磨著,究竟是什麼樣的壓力,會使一個如此生機勃勃的孩子想要放棄生命。也許是我沒有說話,或者臉上的表情沒有掩飾住內心的感受,紀凱很快安靜下來,笑容不見了。他抿著嘴角,眼神逐漸暗淡,無意識地搓著手指。他看看我,欲言又止,然後扭過頭去望著窗外。過午的陽光照進他的眼睛,他瞇了瞇眼睛,一串眼淚滑了下來。紀凱的眼淚越來越多,直到泣不成聲。我看著一個片刻前臉上還有笑容的大男孩哭成這樣,眼角不禁也有些潮濕。內心過度壓抑的時候痛哭一場是很好的宣洩,我猜想他沒有這樣痛快地哭過,所以我由著他哭,只是坐在旁邊靜靜看著,不停地遞衛生紙。大概10分鐘後,紀凱的哭聲才逐漸變緩。他臉色有些蒼白,但是眼睛和鼻子都紅紅的,一半是因為哭,一半是因為用力擦,好像和自己內心的什麼東西在較勁一樣。「紀凱,你是不是覺得胸口有氣悶著?」他點頭。「你會做深呼吸吧?」他緩過神來,紀凱是運動員,很精通調整呼吸,很快,他激動的情緒就平復了很多。我用探詢的眼神看著他,紀凱露出不好意思的一絲笑容,說:「老師,我是不是哭得很難看啊?」我搖頭,說:「怎麼會,能大哭一場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了。」他有點詫異,說:「是嗎?可是從小到大,我媽都不讓我哭,我也覺得哭很丟臉。」「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他點頭。「你知道下一句是『只是未到傷心處』吧?」他點點頭。「很多人只是關注和使用上一句,尤其是在教育男孩子的時候,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哭不僅可以宣洩消極情緒,還能排毒呢。」閒談中,紀凱的情緒變得更平穩了。「紀凱,你是掩飾真實內心的能力非常強的孩子,到底掩藏了多少難過,才會有那麼極端的想法,跟我說說好嗎?」傷害他的都是親人⋯越懂事的孩子越難開口紀凱是外剛內柔的性情,外表開朗樂觀,內心敏感細膩,而長大的整個過程都不容許他表現出軟弱的一面。紀凱生在一個小城市,從記事起家裡就不太平。爸爸當過兵,自己開了一家運輸公司,脾氣很暴躁,經常發火,尤其是喝酒後更嚴重,他會把紀凱當士兵訓練。當時紀凱只有幾歲,很害怕,但只要流淚就會挨打,因為爸爸不許他哭。媽媽對紀凱很好,但是對爸爸的行為無能為力。紀凱挨打的時候媽媽會不顧一切地保護他,經常是母子兩人同時被爸爸打。除了因為恐懼,也是為了保護媽媽,紀凱儘量按照爸爸的要求做,所以「不哭」這個能力是從小練就的。上小學時爸爸媽媽離婚了,主要原因是爸爸有了外遇。當時紀凱還暗自慶幸,但是媽媽很難過,哭了很長時間。紀凱說那時自己只能用細瘦的胳膊抱住媽媽,說「媽媽別怕,我來保護你」之類的話。有一次媽媽握著他的小手說:「你這麼瘦,沒有力量,怎麼保護媽媽?」從那以後紀凱就努力吃飯和運動,因為只有變得強壯才能保護媽媽,這也是他會成為體育資優生的主要原因。紀凱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之前沒有工作,爸爸也不按時給撫養費,所以媽媽開始打工。雖然生活清苦,但那是紀凱記憶中最開心的日子。上班之後的媽媽心情越來越好,比之前更加可愛漂亮。在紀凱快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再婚了,繼父是那家工廠的一個工程師,有一個比紀凱小1歲的男孩。紀凱和媽媽一起搬進繼父寬敞的家裡。繼父很和氣,弟弟看起來也滿乖,他心裡踏實了很多。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熟悉的家,紀凱還是很小心,怕做錯什麼給媽媽惹麻煩,再導致什麼家庭戰爭。繼父很忙,於是媽媽就辭了工作回到家中照顧兩個孩子。媽媽一直對弟弟更精心一些,吃的穿的用的總是弟弟先用先挑。如果玩的時候有了矛盾和衝突也是只數落紀凱,從來不說弟弟。有時候繼父在家看到了,就批評媽媽做得不公平,這樣對孩子成長不好。從這點來看,繼父還不錯。媽媽一如既往的偏心,有一次紀凱委屈地哭了,媽媽很生氣,說男孩子哭什麼,還用力推了紀凱一下。紀凱一直很乖,沒見過媽媽那麼生氣,他很恐懼,也很生氣,覺得媽媽不愛自己,只愛別人的孩子。於是他立刻止住眼淚,但是不再理睬媽媽。之後媽媽有些自責,找紀凱道歉,說畢竟是重組的家,難得繼父條件好人也不錯,為了紀凱能有個穩定的環境生活和讀書,自己要盡力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的家。知道媽媽是為了自己才如此,紀凱心裡舒服多了,之後也儘量不和弟弟爭,凡事儘量忍耐,減少衝突。這樣過了2年,媽媽生了一個妹妹。在紀凱上國二那年,全家搬遷,然後他轉學過來,光適應環境就費了不少周折。新同學對他的排斥花樣百出,雖然他心裡很彆扭,但是不能表露出來,再生氣也不會和同學翻臉。後來是他的運動能力幫助了他,他進入校足球隊是當時班上的大新聞。因為參加足球隊,紀凱交了一堆朋友,於是班上不再有人欺負他,反而人氣越來越旺,上國三後他當上了體育股長。紀凱說自己並不想湊熱鬧,很多時候寧願獨自待著,但是現實環境不允許。最讓紀凱覺得丟臉的是學業成績,繼父說是因為轉學過來教材有差別,媽媽說主要是腦子的問題,因為同樣轉學的弟弟成績非常好。提起讀書他心裡就特別不是滋味,好在憑藉體育專長進了明星高中,才感覺稍微好了一些。但是高中的課程更難,不管自己怎麼認真聽、使勁想,很多內容對他來說還是像天書。雖然自己很努力,但高一的成績還是可以用「爛到底」來形容,尤其是理科,所以文理分班時紀凱選了文組。紀凱升上高二,弟弟也考進來了,而且是考進了理科資優班。為了幫弟弟慶祝,父母在飯店請客。客人們大多是繼父的朋友和公司的同事,他們眼裡只有弟弟,時不時也會逗逗已經長得很可愛的妹妹。「我就像空氣一樣,臉上笑著,心裡在哭。」紀凱這樣告訴我。終於感受到被在乎,心中的角落才開始慢慢鬆動紀凱的聲音落下時,太陽已經西斜,不覺間已經過了2個小時。「紀凱,你心裡的這些感受,媽媽知道嗎?」他搖搖頭,無奈地笑了笑,說:「其實我很理解媽媽,她很不容易。不僅再婚,還要照顧3個孩子,因為太忙碌所以對我有忽略也正常。」「聽你講述的那些,感覺你媽媽對你不是很滿意,是這樣嗎?」他點點頭說:「她對我的成績很不滿意,其他方面很少關注。她認為只有讀書好將來才會有地位,還老拿繼父當例子,一直說來說去很煩人。」「你弟弟學業成績很好,也是你的壓力吧。」「我媽總拿我的成績和弟弟比,他只是成績比我好,別的我可都不差。」「你繼父對你還好,是吧?」「他人滿好,很和氣,對我也很客氣。但感覺我倆之間總隔著什麼,他永遠也不會像對弟弟妹妹那樣自然地對我。」「所以你在學校很開朗,但是在家裡很沉默。」他點點頭,說:「在學校裡還行,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有專長。我知道怎麼做才能受歡迎,所以按照應該有的表現和同學、老師相處。我知道沒人愛看一張苦瓜臉,但是我真的不像表現的那麼開心。」「你的好朋友都沒發現其實你有很多心事嗎?」「我雖然朋友多,但是交心的少,偶爾心情糟糕暴露一些小情緒,他們也不信,還說『別裝了』,我就只能繼續把笑容堆上臉。」「我看過你的社群平台,不久前你發的一段話能夠暴露出一些真實的情緒狀態,我發現有幾個同學並沒有當玩笑,很關心你。」「是的老師,昨天這則動態一直置頂,好多人回覆我,很多平時一起玩的朋友跟我說抱歉,說沒能發現我的傷心和難過。那個女孩也在不停地發送加好友的請求,還用別的同學的帳號和我說話。當時我坐在河邊,看著手機螢幕,心中的一些角落好像在慢慢鬆動。」我倒杯水給他,休息片刻後我問他:「這10幾個小時的心路歷程,你無法詳盡敘述,甚至會感覺難以用語言表達,這都沒關係。目前我想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是否還有自殺的念頭?」他深深吸了口氣,說:「老師,我的確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想法從腦海裡出現過,不過現在能確定的是不會再想自殺了。當時覺得這樣很悲壯,現在只覺得太輕率,也很懦弱。」我點點頭,問:「對於你的重重煩惱,你想過要如何調整和應對嗎?如果問題不梳理清楚,還是會持續影響你。」「老師,我心裡還是有些亂,不知道應該如何調整,所以想聽聽您的意見。」透過「情緒療法」,重新認知自己與他人的情感連結紀凱雖然學業成績不太好,但是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他需要自己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重新調整對生活的態度,只有這樣,消極的情緒和行為才會逐漸改變。所以我和他介紹了「理性情緒療法」,也就是著名的「ABC」理論,用以啟發和幫助他。我們在討論中找到了3個角度:和媽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如何看待學業和自己、怎樣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然後再依據這3個角度幫他安排作業,每個作業都分以下步驟完成:1. 找到自己的實際煩惱。2. 為煩惱分級:最高是影響很大無法改變,其次是影響很大可以改變,再次是影響不大不能改變,最低是影響不大可以改變。3. 分析煩惱原因,把它們分為可以理解與接受的和不能理解與接受的。4. 重新為煩惱評級。5. 從可調整的煩惱中找到評級最低的,再思考調整的具體方法。徵得紀凱的同意後,我見到了他的媽媽和繼父。媽媽自責地哭個不停:「我一直覺得孩子滿堅強的,好像什麼都不在乎,一直都不知道他心裡有那麼多委屈,也沒想到會出這麼大的事,真的心有餘悸。」繼父說:「我的責任也很大,孩子在我身邊很多年,雖然我沒有因為不是親骨肉而看輕他,但是對他很不夠關心。我能感覺到孩子的心思滿細膩,所以我支持他參加體育運動。但是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主要我也怕管多了他會反感。現在看來,我需要改變。」我建議家長和孩子坦誠地溝通,不要因為怕再出問題而過於小心或者過度關注。要逐漸調整家人之間相處與互動的模式,要讓紀凱感覺到他一直都是家裡的一員。紀凱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他選擇要調整和改變的第1件事是向喜歡的女孩講明之前疏遠她的原因,即使不是適合談感情的年紀,應該也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和讀書夥伴。第2件事情是和媽媽談一談,聊聊自己這些年的感受,聽聽媽媽對自己的真實看法。這2件事情做完後,紀凱的內心已經平復了很多。至於其他的任務,或早或晚,相信他都會完成。隨著冬天的來臨,熱鬧的元旦活動、緊張的期末備考和接踵而至的假期,將遺書風波吹散在了寒冬裡。操場上經常可以看到紀凱馳騁的身影,想來,他已經治癒了自己。(本文摘自/內心暴雨的乖孩子,以為不用操心的大人:諮商室裡的16個真實故事,療癒青少年的煩惱與傷痕,重建身心健康與快樂/高寶書版)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老人也會得憂鬱症?該怎麼預防與發現?事實上,我們身邊最親近的長輩家人,就可能罹患憂鬱症。若家中長輩突然性格迥變,原本開朗愛聊天卻突然關在房間封閉自我,或一直抱怨身體痠痛、疼痛卻找不出確切原因,要留意恐是身心原因造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神經疾病包含失智症與憂鬱症;台灣330多萬的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就有7%,若加上復發率,更高達有20%。表示有23到60萬的長者,可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什麼是老年憂鬱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說明,除了失眠、胃口差,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或退縮之外,其它表現也包括不明顯的憂鬱情緒,例如:易怒、愛抱怨、記憶力變差、身體慢性疼痛等。而老年憂鬱症也依初次發病年齡分為65歲前的早發型,與65歲後的晚發型。以為是老化失智?其實老年憂鬱傾向可治療老人憂鬱症晚發型的典型症狀表現為: 冷漠呆滯 失去活力 沒有動機 認知功能退化然而部分老人憂鬱症的症狀由於在程度上並未達到重度憂鬱症,或僅是以輕鬱症或是較輕微的症狀表現,常被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容易為一般民眾所忽略與誤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老年憂鬱症並非正常老化的過程,而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特別是新型的抗憂鬱劑在療效與副作用方面有卓著的進展,對老年憂鬱症能有效的治療,並預防復發。我們應重視並積極的面對老年憂鬱症,恢復老人家應有的生活尊嚴。既然台灣的憂鬱長者這麼多,為什麼在醫院的老人憂鬱就診比例很低,也很少聽到大家討論長者的憂鬱症呢?其實是因為一般人很難察覺,或是常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更可能因為憂鬱症的名稱讓人難以接受。老年憂鬱症量表,可評估近一週身心狀況可用以下老年憂鬱症量表圖卡(GDS-15)來自我測量過去一星期中的身心情況,總分越高,代表老人的憂鬱傾向越嚴重,建議盡速帶長輩就醫諮詢。可讓長者自行填答,或詢問後協助選答: 總分低於5分:健康狀態 總分介於6~9分:有輕微憂鬱傾向,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 總分高於10分:屬於需積極關懷、轉介專業醫療或接受心理諮商治療  (長輩可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評估過去1週內是否有出現憂鬱傾向。圖片提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藥師現身說法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藥師現身說法#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深冬時節,日照減少又常濕冷、灰濛濛的天空容易讓人心情沉悶,疫情也可能讓今年冬天愁上加愁。最新研究發現,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2020年憂鬰和焦慮人數悄悄上升,導致全球近5千3百萬人罹患憂鬱症,7千6百萬人焦慮不安。「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考、行為及活動力等的疾病,低落的情緒會持續表現,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症狀包括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疲倦等。憂鬰症成因與輕、中重度治療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表示,現階段雖未確切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但臨床上普遍認為,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太低有關。輕微憂鬱症可以採用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幫助病人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即便諮商結束,效益還會持續。若發展成中重度,可能已影響到工作、生活及課業表現,採以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被認為是最佳的組合。趙必暉指出,過去在藥物治療選擇,第一代抗憂鬱藥主要是非專一性抑制神經傳導物質代謝,補充失衡不足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如三環抗憂鬱藥(如imipramine, doxepin),或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等。而新一代抗憂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選擇性血清素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就提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來說,較有專一性,療效佳且副作用較小,是目前治療首選。抗憂鬱藥要吃多久才有效?服用抗憂鬱藥,通常需要1~2周才開始見效。服藥6~12周,藥效才能完全發揮出來。如果2~4周仍未見改善,建議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計劃。許多病人擔心服用抗憂鬰藥會上癮、戒不掉,所以抗拒服藥;其實抗憂鬱藥已被證實,並不會造成藥癮。趙必暉提醒,已有在服藥的患者,切勿自行貿然停藥,尤其是已經服用超過4周以上,若猝然停用,1~2天內有可能會發生停藥症候群,例如:焦慮不安、失眠、頭痛、疲倦、易怒、類流感症狀、噁心或憂鬱症復發。抗憂鬰藥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嘔吐、性功能障礙、嗜睡和體重增加。趙必暉建議,若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希望換藥或停藥,應先與醫生討論,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逐步減量,讓身體慢慢適應。服用抗憂鬰藥應注意與食物的交互作用趙必暉補充,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尤其是單胺氧化抑制劑,應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經過發酵、醃漬的加工品,包括起士乳酪、醃漬肉品(臘肉、香腸、培根)、優格、酒類、味增等。酪胺酸是一種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的胺基酸,會受單胺氧化酶調節與分解。若又攝取高酪胺酸的飲食,體內酪胺酸會快速累積,引起嚴重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on crisis)。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趙必暉表示應特別注意以下2點:1. 應與醫師或藥師確認,服用的藥物是否為單胺氧化抑制劑?如果是,用藥期間應避免富含酪胺酸食物、節制飲酒。2. 如果同時出現以下症狀,有可能是高血壓危象,應儘速就醫: 嚴重頭痛 噁心與嘔吐 胸痛 身體出汗 視力發生變化 心悸 呼吸急促 流鼻血 意識混亂趙必暉提醒民眾,應遵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要自覺症狀好轉,擅自減藥或停藥,容易使憂鬱症復發,甚至惡化。如果服藥後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應盡速回診就醫,唯有正確使用藥物,康復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暢。

1月憂鬱、2月懶洋洋?快用「節氣養生法」平衡自律神經

1月憂鬱、2月懶洋洋?快用「節氣養生法」平衡自律神經#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否有過工作不順就食慾不振的經驗?或是週一早上下雨心情就變差、身體變得沉重呢?這些都是因為身心對所處環境產生反應所造成的。本書將按照「時、地、人」這3大要因,為身體不適的原因做出符合現代的分類,解說引發身體不適的理由。「時、地、人」3大要因會影響身心除了人際關係造成的壓力(社會環境)外,從風土、居住環境、天候到季節等形形色色的環境因素,都會一點一滴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如果是暫時性的環境變化,過段時間就恢復的話倒還沒問題,但是長久持續則會造成身心的不適。東洋醫學(中醫)在治療時,會將「時、地、人」這3大要因,視為造成人體不適的重要因素。這是實行自我保養等養生工作時非常重要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時間、地點、自我條件」。世界上沒有人的身心狀況完全相同,就算是同樣一個人,昨天的狀態也不會與今天一樣。舉例來說,去年腰痛的原因與今年就不見得相同。身心失衡的原因包括自然環境、職場或家庭環境、個人特質或體質等各式各樣的狀況。以下配合《24節氣調理手冊》,整理出東洋醫學中,不同月份常見的病痛及調理方式。舉即將到來的1月、2月為例:1月新年到,蠟燭兩頭燒, 燒出了冬季憂鬱節氣小寒 5日左右大寒 20日左右當季特徵新年、慎防嚴冬、收假回歸職場、返鄉、家庭活動整體傾向運動量不足、體重增加、輕忽健康、傳染病努力撐過年底的繁忙期後,迎來了年假,這樣的1月往往是身體最疲勞,且生活規律徹底亂掉的時期。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返鄉遭遇與日常不同的人際關係壓力、苦於生活不規律等,如此狀況當然會使內臟功能變差,不僅胃痛、腹痛是固定班底,很多人因此身體表面緊繃或維持不良姿勢,進而衍生出腰痛症狀。從氣候方面來看,有小寒與大寒的1月氣溫驟降,身心本來就容易失衡了,傳染病等的感染風險也毫不留情地提升。收假重返職場後要重整生活規律也是苦差事一件。寒冷氣候與懶散生活擾亂了自律神經,因此有些人在這個時期會陷入「冬季憂鬱」,呈現嚴重的消沉狀態。正因為年關將至,就更應該避免生活規律嚴重亂掉,而這也可以說是預防1月身體不適的最有效方法吧。1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憂鬱、沒精神整天懶洋洋且缺乏起伏的生活,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衡,失去活力。胃痛、腹痛暴飲暴食增加了腸胃負擔,導致功能變差。精神方面的壓力,同樣催化了腸胃的不適。腰痛不僅寒冷會造成的肌肉緊繃,消化系統出狀況時,腰部周邊與下肢肌肉同樣容易緊繃。而懶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同樣是一大要因。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整頓生活規律!整個年假都只顧著補眠的話,收假後恢復正常生活時對身心造成的負擔就特別大。因此年假期間也應盡量維持規律的飲食與生活,並且適度活動身體,自然可以避免自律神經失衡。2月外頭還是冬天,身體卻到了春天,全身提不起勁節氣節分 3日左右立春 4日左右雨水 19日左右當季特徵第一道春風、花粉症、入學考、大雪、白色情人節整體傾向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失衡、過敏、傳染病天氣還很寒冷的2月,在日曆上卻已經是春天了。事實上在這氣候嚴寒的時期,身體也逐漸轉變成春天模式,導致氣候與身體之間產生了落差。冬季是「腎臟」的季節,春天則是「肝臟」的季節。因為體內環境會隨著冒出新芽的春天產生變化,導致以肝臟為主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負擔加重。身體開始將冬天累積的廢物、毒素排出體外,因此容易出現皮膚症狀、過敏反應或荷爾蒙失衡等,而負責這一塊工作的肝臟,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此外氣壓變化也會反映在身心狀態上,這個時期呼吸會變快、身體也容易緊繃。很多人在這段期間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狀,其中耳朵堵塞感等與三半規管有關的症狀也逐漸增加。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煩躁,且不適的壓力也有可能發展成腰痛、肩膀僵硬等症狀。為了預防肝臟功能低下,確實整頓1月時亂掉的生活習慣,多加留意養生是相當重要的。2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煩躁造成的腰痛等東洋醫學認為「肝臟」攸關憤怒的情緒,因此交感神經過度運作時,也會強化腰部或肩膀的疼痛。皮膚粗糙春季是排毒期,長期持續疲勞、心理壓力或飲食不規律,就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容易出現皮膚症狀與過敏反應。頭痛、眩暈氣壓變化會影響內耳,進而擾亂自律神經平衡,出現頭痛、眩暈、耳朵堵塞感或耳鳴等症狀。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自我觀察身心健康!「氣候與身體模式的落差, 會引發以自律神經為主的身體內部失衡。」這段知識對於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而氣壓變化也可能在無意識之間導致身心出問題,所以日常請養成觀察自我身心的習慣,趁程度尚輕時儘早處置。(本文摘自/身體情緒疼痛地圖X24節氣調理手冊【二合一身心修復套組】/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