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天才少女淪毒犯 她如何重拾生存意義?

天才少女淪毒犯 她如何重拾生存意義?#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那個十七歲少女被送進醫療少年院的罪名是吸毒。她不只自己吸食毒品,還協助毒販男友販毒,獨自扛起所有罪名,可以說是以頂罪的型式進入少年院。當時對她最重要的事,是早日贖完罪回到男友身邊。為此,剛進少年院時的她,可說是個完美的模範生。然而,她不惜做到這個地步也想守護的男友,不但鬧出車禍,還被查出吸毒情事,遭判重刑。這麼一來,無論她再怎麼早回歸社會,想和男友一起生活將是不知道多少年後的事了。彷彿失去活著的希望,她陷入深度憂鬱狀態,也從這時起多次試圖自殺。我永遠忘不了一心求死的她說過一句話:「不希望母親來參加葬禮。」這裡說的葬禮,指的是她自己的葬禮。想理解她為何說這種話,必須先知道她過往的人生。少女的母親在生下她的兩星期後,只留下一封信就消失了,原因是與男人私奔。少女的外公、外婆不得已收養少女,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扶養。因此,直到小學二年級的某一天前,少女始終以為外公外婆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想到某天,一個鄰居小孩開玩笑,無意間暴露了這個祕密。少女哭著跑回家質問外祖父母,心知已無法再瞞下去的兩人,只好將實情告訴她。重蹈母親覆轍外公、外婆雖然擔心少女得知事實後的反應,她卻和以往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更認真課業與運動,成為一個模範生。事實上,她確實是個很有天份的小孩。這樣平靜的生活之所以開始走樣,原因出在少女與母親的重逢。少女升上五年級時,親生母親生病住院,外祖父母便帶少女前往醫院探病。到了醫院才知道母親住的是精神科病院,因為吸毒造成的後遺症,正在那裡住院治療。這是少女第一次見到拋下只出生兩星期的自己離家出走的母親。然而,看著眼前這個有著嚴重黑眼圈、臉色蠟黃黯淡的女人,少女內心只有一個念頭──「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跟她一樣的人」。但是,從那時起,母親開始不時出現在少女面前。有時給她錢,有時買東西送她。進入青春期後,少女對外公、外婆符合社會規範的教育感到不耐煩,漸漸地,甚至認為只有母親才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然而,和母親走得愈近,和外公、外婆之間的關係就愈糟。國二那年的暑假,母親問少女要不要住在一起,少女答應了。除了一心想離開外祖父母外,她也一直嚮往與親生母親一起生活。不料,之後等著她的卻是一場悲劇。母親有個同居男友,某天,那個男人趁母親外出時侵犯了少女。得知這件事的母親不但沒有保護少女,還破口大罵她是「狐狸精」,不只如此,更將少女趕出家門。少女的人生從此一路墮落。受到母親這樣的對待,外公、外婆不僅沒有出手幫助,還指責她「跟妳媽一個樣」。失去容身之處的少女開始自暴自棄,沉迷於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她在那裡結識了毒品販子,漸漸地,和這個人的關係成為支撐少女活下去的力量。進入少年院的少女拒絕外公、外婆的探視,即使老人家長途跋涉,她連見也不願意和他們見一面。雖然後來在教官的勸說下勉強見面,但祖孫之間的對話就像兩條平行線。因為她誤入歧途,辜負外公外婆深切期待,彼此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像是某種抵抗,她經常在探視結束後試圖自殺。這樣的狀況,使外祖父母甚至開始煩惱是否不該再來探望她。與外公外婆和解像她這樣的狀況,無論以醫學觀點診斷或開藥服用,都無法達到任何效果。她反覆嘗試自殺至少十次,很可能哪天真的就這麼死了,少年院的員工們每天提心吊膽。繼續這樣下去,很可能招致最壞的結果,在這樣的危機意識下,筆者從與她的對話中強烈感受到的是,少女最想要的,其實只是外公外婆對她的理解。然而一旦見了面,彼此又只想著自己受傷的部分,一味相互指責,最後又將對方推開,外祖父母也完全失去面對她的自信。筆者思考如何打破這種局面的方法,發現剩下的只有說服外公、外婆,借助他們的力量了。於是,筆者告訴少女的外祖父母,若想將她從這種狀況中拯救出來,唯有持續對她付出關心,而實際上這也是少女一直尋求的事,只是彼此的想法有所衝突才漸行漸遠。筆者建議他們,如果想改善目前的關係,探視少女時有一件事務必遵守。這件事說來非常簡單,那就是,無論少女說出多難聽的話或做出多忤逆的事,外公外婆只要傾聽就好。既不要反駁,也不要試圖說服她。我告訴他們,只要能守住這一點就好。經過我一再叮嚀,兩位老人家也表示明白後,才讓雙方再次見面。那天,雙方的對話第一次有了交集。她哭著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外公外婆,結束探視前,還抓著兩位老人家的手,對他們表達感謝之意。以這天為轉捩點,少女開始慢慢恢復了。穩定的安全堡壘不久,少女告訴我,她原本就將養父母(外公、外婆)視為親生父母,也慶幸自己是在兩人扶養下長大。之所以墮落學壞,以至於日後顛沛流離的人生,原因都出在小學二年級時得知生母另有其人──因為從那天起,她不確定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誰了。等到親生母親再次出現,與養父母之間已經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更加惡化。在醫療少年院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幫助她再次確立與養父母依戀關係的過程。這時,她已經不再需要依賴毒藥販子男友了。少女寫下斬釘截鐵的分手信,和男友斷絕往來。當養父母重新拾回身為安全堡壘的機能,與少女之間恢復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就代表她真正重獲新生,得以發揮原本具備的高度天份與行動力,人生開始向前邁進。她的案例讓我明白,只有與安全堡壘之間的關係,才能賦予人們生存的意義。(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大好書屋)

更年期情緒低落又易怒 3招「烏龜技巧」找回高EQ

更年期情緒低落又易怒 3招「烏龜技巧」找回高EQ#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歲的許太太婚後當全職家庭主婦,最近她被嚴重失眠、易怒、情緒低落影響生活,到身心科就醫。醫師評估她是長期壓力累積,加上更年期荷爾蒙改變造成的憂鬱症,除了藥物治療,也轉介心理治療。心理師發現許太太習慣為丈夫、孩子處理所有事,沒有自己的世界,且丈夫最近工作不穩定,讓她非常擔心經濟來源中斷,進而焦慮、憂鬱,屢次與家人發生衝突。於是教導許太太情緒處理的方式,學習放下,不再幫家人處理所有事情;兩個月後,許太太情緒穩定,找回興趣,開始社交與兼職工作,一家人恢復融洽。壓力長期累積未紓解 更年期情緒困擾會加劇每個人都會經歷更年期,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情緒困擾。國民健康署研究指出,35.8%的婦女有更年期症候群,其中以情緒低落、失眠、易怒三種症狀最常見。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雅惠表示:「更年期的情緒困擾取決於自身性格,若患者過去就是容易焦慮、煩惱、累積壓力的性格,到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降低、男性荷爾蒙升高,就更會導致衝動、情緒不穩定。」這個世代的女性多是職業婦女,要兼顧事業與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若壓力長期累積未適當紓解,就會加劇更年期的情緒困擾,甚至抑鬱成疾。當患者到身心醫學科求診,醫師會視情況,評估是否有需要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會抽絲剝繭,無論情緒是悲傷的、生氣的、煩燥的,都要先找出患者情緒出現的原因、出現多久,才能進一步教導情緒處理,協助面對真實的自己,釐清在現階段的所有角色中,哪一個角色對自己最重要。情緒影響下,許多人溫和的個性會變成易怒、強勢;以前可以包容的事情,則變得無法接受,與周遭親友的衝突一觸即發。對此,許雅惠教導民眾用「烏龜技巧」的三步驟處理情緒:第一步:事件發生時,停下來想想自己的的感覺,察覺當下是哪一種情緒。第二步:躲進自己的龜殼裡(房間、浴廁等可以獨處的地方),深呼吸三次或更多次,讓自己冷靜下來。第三步:從龜殼裡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與對方討論解決事情的方法。想要快樂就必須活出真實的自己母親節即將來臨,提醒女性朋友,想要快樂就必須活出真實的自己,荷爾蒙造成的不適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但心理壓力不會,因此要學習與情緒共處。如果真的出現情緒困擾,不妨藉機重新審視自己抗壓的方式、與家人溝通的模式,藉此省思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若有失眠、無法抑制的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其他不適時,則建議就醫,讓專業人士陪伴,走過低谷。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同學剛升上十年級,爸媽擔心他在新學校適應得不好,帶他至睡眠門診就醫。原來陳同學活潑好動,但這學期面對課業漫不經心,常在課堂上分神甚至打盹,引來老師關切。經過醫師評估,請爸媽跟陳同學配合做一星期的睡眠日記後發現,原來上高中後課業加重,陳同學不願放棄喜愛的手遊,結果讓上課日的入睡時間延後,雖然延後不到1小時,但白天的影響卻異常明顯!根據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張詠森醫師合作,針對台北市1萬229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及3625名國、高中生睡眠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童青少年周間平均睡眠時間皆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所建議之睡眠時數。且睡眠缺乏的情況隨著年齡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國小學童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則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建議,且有高達45.7%睡眠時間過少。幼童睡太少易有過動傾向 青少年則有憂鬱等情緒問題除了睡眠時間長短外,睡眠的品質也很重要。研究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都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不足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兒童青少年不但白天容易有嗜睡狀況,睡眠太少的幼童較容易有情緒和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而青少年睡眠太少則和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相關。另外,國小和國高中生睡眠過少者,平均身高的百分位也比睡眠充足者低。父母該如何幫助孩童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供5點建議:1.使用鬧鐘提醒「準備上床就寢」的時間突然中斷休閒娛樂或工作,準備上床就寢對大人來說都不容易,孩子或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的衝突,因此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讓鬧鐘提醒他們該收心、收書包、收拾玩具準備就寢,讓身心慢慢安定下來,都有助於避免因為衝突、拖拖拉拉延誤就寢時間。2.謹守「上床時間」的底線國小學童常會用許多理由拒絕上床或溜下床,家長可以製作「睡覺暫停卡」,每天都可以獲得1-3張卡片,在就寢時間後的上廁所、肚子餓都需要拿出卡片來換取,且當天卡片用完就只能乖乖躺回床睡覺,隔天可用昨晚沒使用到的卡片來換積點點數,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3.陽光是對抗賴床的好幫手家長可以在預計喚醒孩子前15-20分鐘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來喚醒孩子,吃早餐、上學途中也可試著讓孩子沐浴在陽光下(生理時鐘校準主要藉由眼睛接觸到光線,但勿直視陽光避免受傷),幫助他們的生理時鐘能夠穩定運行。若學童因為假日、長假補眠導致生理節律延遲,則建議持續1-2周延長光照時間至40-60分鐘,即可有效將內在生理節律往前推移至上學日的作息,減少晚上睡不著、白天賴床的困擾。4.睡不著!試試先延後上床再提前有些孩子抗拒上床可能來自於內在生理節律和外在作息要求不一致造成,例如家長周末讓孩童睡得較晚、出遊較晚才返家入眠,造成睡眠作息的延後,一旦周間回復正常作息,孩子可能就無法再於較早的上床時間順利入眠。此時建議可以使用睡眠延遲法,根據近一周的睡眠作息紀錄找出孩子睡著的時間點,先將孩子的上床時間推遲至睡著時間,但起床時間則是配合學校作息維持不變,待孩子累積了一些睡眠債後再逐步提早上床時間,每天可視孩子需求提前30-45分鐘,直到上床時間符合其年紀所需的睡眠量即可終止訓練。5.周末補眠不過頭,謹慎服用小睡對青少年來說,要在周間保有充足睡眠可能相對困難,倘若必須使用周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再輔以不過晚(3點以前)、過長的小睡(2小時內)來減緩睡眠不足的債務。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及建議睡眠時間*學齡前周間平均睡眠時間:9.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10-13小時*國小學童周間平均睡眠時間:8.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9-11小時*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眠時間:6.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8-10小時

開工好鬱悶?3要訣擊退收假症候群

開工好鬱悶?3要訣擊退收假症候群#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天年假結束,剛回到工作崗位,有不少人適應不良,覺得意興闌珊,精神不濟,思緒不斷飄回假期的美好時光。醫師表示,若時間持續超過兩周,感到十分苦惱,或對工作、人際、社會功能造成顯著影響,就可能罹患收假症候群!身心科醫師洪敬倫表示,儘管精神醫學中,並沒有收假症候群這個診斷,但每逢長假結束,確實有不少人感到難以快速適應。包括作息規律度較低、長期缺乏的生活目標與意義、壓力調適能力較差或本身已有精神疾病者、習慣以高感官刺激,以及放縱的方式填充假期者,都可能是收假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收假症候群 5指標自我檢測洪敬倫醫師也仿照精神疾病診斷的架構,設計以下指標供民眾自我檢測,若符合5項症狀中的其中3項,持續時間超過2周,就可能是罹患收假症候群。*在假期結束後,感到強烈的失落、沮喪與焦慮。*不斷回想假期時光的美好畫面。*無法專注於眼前的工作,甚至對工作產生厭惡與倦怠感。*因為假期時生活節律的大幅改變,導致收假後轉換困難,產生失眠,疲勞等症狀。*不斷質疑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的意義,甚至打算大幅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收假症候群是生活連續性中斷後的一種適應不良現象,應對之道,就是逐步恢復生活節律。預防方法就是在假期時,仍保持一定的慣性,因此,洪敬倫醫師也提供以下3點要訣,或許可以在下次假期預作準備:1.在假期中保持幾項平日例行活動:例如晨間運動、睡前閱讀,在假期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節奏,有利於收假後的穩定。2.避免過度放縱:「放鬆」不等於「放縱」,大量飲酒,通宵玩樂,高額賭博等行為,不但無法放鬆,反而常在收假後帶來許多後遺症。3.不要把假期行程塞滿:緊湊的行程不但無法讓人放鬆,還會帶來無謂的壓力,建議留點時間給自己,在收假前兩天空出點時間,讓自己有多餘整理心情,規劃工作。

快開學了你憂鬱嗎?超前部署度過開學難關

快開學了你憂鬱嗎?超前部署度過開學難關#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上課鐘聲響起,從假期返回校園的孩子,是燦笑還是憂愁?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2020年24歲以下青少年自殺通報資料發現,台北市國中及高中職學齡青少年於每年開學季期間,自殺通報案件量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顯示「開學」這檔事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困擾及親職間的衝突,讓孩子很blue。沒完沒了的考試、補習及人際衝突 孩子壓力不輸成年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不少學生反映在寒暑假結束前,出現焦慮、失眠、易怒等身心反應。就讀國中的小美表示,寒暑假可以待在家裡,不用處理班上小團體的人際角力,也不用被父母盯成績排名和幾點起床,自殺想法減緩許多,但一想到開學後種種壓力源會再次出現,仍感到無力。從舒適的被窩變成壓力鍋,青年學子得重新回到規律作息、沒完沒了的考試、加上補習班、競爭、人際衝突等,壓力著實不輸成年人。根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分析109年24歲以下群體自殺通報資料發現,自殺行為前三大主因為精神/心理健康(約50.9%)、家庭成員/親密關係(約57.9%)及學校適應問題(約22.9%)等因素。因應開學季,羅惠群提供家長4點「超前部署」的撇步,協助孩子愉快面對開學:作息部署:習慣需要時間養成,因應開學後需要早起,家長可提前1至2星期逐步規範孩子的起床、就寢時間,降低早起引發的心理不適。建議在訂定規範前可與孩子充分討論,引導孩子理解規範的益處。包容部署:從放鬆的假期生活回到高壓的校園環境,孩子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過程中多少「出槌」。開學初期出現遲到、忘了帶課本、不想準備考試、待在角落不跟同學聊天等行為,此時家長的包容與支持很重要。由於開學本身即帶來焦慮,家長在孩子出錯時,宜以鼓勵、關心代替指責,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開學的額外壓力。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孩子會自動校正,回到常態表現。亮點部署:在學期間,孩子最喜歡什麼呢?無論是同儕打鬧、考高分、打球、追劇還是某位老師,家長可多方觀察孩子平日放學後,最常提起的「亮點」,傾聽亮點之於孩子的意義。收假前與孩子一同回顧亮點,鞏固上學的意義感。 資源部署:若發現孩子開學前後出現高程度的心理不適,好比睡眠習慣巨變、緊張不安、暴躁易怒、憂鬱心情、自信心低落及出現自殺想法,務必尋求專業協助。台北衛生局結合台北市醫療院所及心理衛生服務單位,建構校園醫療網絡,讓學校與家長可就近尋求醫療協助,以完善照護孩子的精神與心理健康。

情緒低落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 這樣補充最有效

情緒低落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 這樣補充最有效#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歲女性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原先接受抗鬱劑治療一年多,更換數次抗鬱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盡理想,醫師建議抽血檢驗,發現病患有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血中維生素D或者稱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之間被認為不足,目前骨化二醇的目標理想值為30-80ng/mL,個案僅有17ng/mL。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表示,擔心病患僅從日曬或膳食中的補充仍會不足,因此除了原先的藥物治療外,搭配額外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該名患者的憂鬱症狀在藥物與營養品的雙重治療下大幅改善。日曬須注意紫外線 補充膳食、營養品雙管齊下鄭映芝在2020國際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發表「維生素 D補充劑用於憂鬱情緒的統合分析」,統合過往25個使用維他命D在治療憂鬱症狀的研究,共7534名的受試者,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地幫助減少負向情緒,尤其針對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伴隨有憂鬱症的人來說,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與反應最佳。因此,有憂鬱症跡象的個案,可以考慮先到門診檢驗維生素D濃度,以瞭解維生素D是低或高,然後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強日曬或是需要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D。鄭映芝建議,一般人每天至少補充劑量應大於2000國際單位,如果單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的條件為:不防曬,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建議日正當中(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躺下、身體大面積曝曬、約15-30分鐘。在這種狀態下曝曬陽光,須注意紫外線A(占95%陽光紫外線)對人體產生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適度從膳食,富含維生素D食物來源,如肝臟、魚肝油、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等或是營養品補充可能會比加強日曬來的方便與安全。白天減少、黑夜變長 引發冬季憂鬱症冬天濕冷的天氣,很多人常常有所謂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常發生於秋末和冬季,也就是白天減少、黑夜變長的季節,國外將這種病症俗稱為「冬季憂鬱症」,症狀包含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若是以上症狀,建議可跟醫師討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不適應大學生活 慢熱男賴在家變繭居族

不適應大學生活 慢熱男賴在家變繭居族#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個性內向、慢熱的吳同學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休學,吳媽媽發現,休學後的這兩年來,吳同學幾乎整天都待在家裡,作息日夜顛倒,睡眠時間也變得很長,除此之外都在看影片、打電動;雖然一直處於「休息」的狀態,但整個人還是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對於復學或工作一點想法也沒有,對人際互動也越來越排斥。上星期,吳媽媽和吳同學為了生涯規劃大吵一架,吳同學哭著說自己對未來沒有計劃,如果不能維持現況就「不想活了」,吳媽媽擔心之虞決定帶吳同學來精神科就醫。拒絕就學就業 常被誤為好吃懶做、不負責任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忻薇表示,吳同學的狀況類似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定義的「繭居族」(引)),特徵是一個人拒絕就學、就業,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且幾乎沒有親近的朋友,有超過6個月的時間都處於社交退縮的生活型態中。家人有時會誤將繭居視為是好吃懶做、不負責任,但實際上繭居族往往承受了極大的心理痛苦,對於自己的現況感到失望、挫折、罪惡卻無能為力,長期下來可能進一步發展出憂鬱症、社交焦慮症或其他心理問題。憑藉個人力量走回人群非常困難 需專業助解決困境事實上要讓繭居族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回人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繭居行為的背後涉及複雜的心理因素,周忻薇建議,繭居問題和社會適應息息相關,一再拖延將會錯過重返學校或職場的機會,讓繭居族更加灰心;因此,父母若發現孩子有繭居問題,應積極鼓勵孩子來醫院就醫,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介入來幫助孩子處理當前的困境。若孩子不願意,父母也可以先來接受衛教和諮詢,學習更適合的互動方式來幫助孩子打開心門,增加後續接受治療的意願。

糖分是發炎元凶 少吃甜食收假不憂鬱

糖分是發炎元凶 少吃甜食收假不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完中秋連假,國慶連假又將展開,放假時開懷吃喝,紓緩工作壓力,小心攝取過量不但造成身體負擔,心情也會受影響!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醫學假說期刊》的研究指出,冬季憂鬱症症狀可能促使人們想吃更多的甜食,而攝取過量糖分更易引發憂鬱症風險。糖分讓人振奮 大量攝取造成情緒不穩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進行,分析幾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數據,結果發現,攝取過量糖分會引發與憂鬱症有關的代謝、發炎的身體反應。研究者表示,冬季因為減少陽光照射而打亂晝夜節律、影響睡眠,全美有5~10%人口可能產生憂鬱症,而引發冬季憂鬱症的共同特徵是想攝取更多的糖分。因為糖分一開始會讓人振奮情緒,讓患者更想尋求,但大量攝取會造成情緒不穩、炎症加劇,也會讓體重增加;其中的「炎症」正是飲食中的糖與心理健康與憂鬱症相關的重要生理作用。另外,我們身體擁有超過10兆個微生物,許多寄生微生物都依靠添加的糖分而茁壯,產生化學物質,使大腦處於焦慮、壓力及沮喪的狀態。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指出,上述研究提到兩個重點,憂鬱症患者如腦內血清素功能失調,短暫攝取糖類的確可促使血清素上升,對於初期是可改善的,但長期高量攝取,將會導致腦類發炎的現象,而影響情緒。冬季憂鬱症與日照長短有關聯,通常在高緯度、晝短夜長的地區較常發生。近期雖有明顯氣溫改變,但台灣為亞熱帶國家,罹患冬季憂鬱症的個案較少,他表示預防憂鬱除了多運動外,吃對食物也能改善情緒,建議不食用會造成三高的飲食如高糖、高脂或高鹽等,以含有omega-3的魚類、高纖維、植物性食物等為主,在生活中均衡飲食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驟然不吃糖難持久 可漸進式減少攝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中秋過後日照漸減少,若有失眠現象,加上攝取大量的糖分,容易形成威脅心理健康的「完美風暴」。從上述研究指出,糖分的作用會促發體內發炎,而發炎的賀爾蒙會直接將大腦推向嚴重的憂鬱狀態。糖分不僅存在於糖果或甜品,食物中也多含有蔗糖或果糖,若能減少糖、減少發炎機會,就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但原本嗜好甜食、飲料等,突然嚴格減糖,或不吃糖,反而無法持久執行,建議採分段漸進式減少糖分的攝取,從吃的頻率或量遞減,例如天天享用甜點改為二至三天吃一次;一杯珍珠奶茶減為七分或半糖,蛋糕切一半或選小的杯子蛋糕等。挑選低GI的水果像蘋果、芭樂、奇異果,循序漸進地減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