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其實是文明病!」禾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陳菁徽指出,現在平均結婚的年紀遠比十幾二十年前晚了7、8歲左右,隨著年紀越大,自然受孕也就越困難。根據統計,約有15%的夫妻會面臨不孕症,也就是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遭遇不孕的問題。
「不孕症其實是文明病!」禾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陳菁徽指出,現在平均結婚的年紀遠比十幾二十年前晚了7、8歲左右,隨著年紀越大,自然受孕也就越困難。根據統計,約有15%的夫妻會面臨不孕症,也就是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遭遇不孕的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楊小姐初次懷孕,對於當媽媽這件事情極為開心,最期待的就是每次產檢時,聽醫師跟她解說寶寶目前的發育狀況與相關產檢數據正常與否。但近日產檢時,醫師表示要做妊娠糖尿病篩檢,俗稱「喝糖水」,對於身受害喜之苦的她,一想到甜膩的糖水就感到懼怕,不禁問醫師一定要做妊娠糖尿病篩檢嗎?醫師也回應,其實篩檢有無妊娠糖尿病,是有其必要性的。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懷孕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統計約有6~25%的孕婦受其影響。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孕婦以下罹症風險: 子癲前症 妊娠高血壓 第二型糖尿病此外,有妊娠糖尿病可能在生產時因為胎兒過大,發生肩難產或產傷的機會比較多,時常必須改以剖腹生產;也容易造成產後胎兒發生低血糖、黃疸,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比例也比較高。因此看診時醫師都會建議,所有孕婦於懷孕第24~28週之間應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有2種黃冠穎說明,傳統的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採取2階段的方式:第1階段:孕婦不用空腹直接喝下50公克的糖水,若1小時後的抽血結果血糖≧200mg/dL,直接診斷為妊娠糖尿病;若130mg/dL≦1小時後血糖<140mg/dL,則需要進行第2階段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做進一步確認。第2階段:孕婦要先空腹8小時以上後先抽一次血,再喝下100公克的糖水,分別於1、2、3小時後再各抽一次血,檢查結果當中只要有2項以上超標(空腹血糖≧95mg/dL,1小時後血糖≧180mg/dL,2小時後血糖≧155mg/dL,3小時後血糖≧140mg/dL),就診斷為妊娠糖尿病。黃冠穎也提供有另一種相對比較新穎的篩檢方法,則是採取1階段的方式:孕婦先空腹8小時以上後抽一次血,再喝下75公克的糖水,分別於1、2小時後再各抽一次血,檢查結果當中只要有1項以上超標(空腹血糖≧92mg/dL,1小時後血糖≧180mg/dL,2小時後血糖≧153mg/dL),就診斷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比較表。圖片提供: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相較於2階段篩檢方式,第2種僅1階段的妊娠糖尿病診斷標準較為寬鬆。根據最新刊登在醫學權威《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美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1階段篩檢診斷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比率為16.5%,約為2階段8.5%的2倍。選擇1階段篩檢,更易發現妊娠糖尿病風險1階段篩檢目的,是希望找出更多「及格邊緣」妊娠糖尿病高風險的孕婦,積極做衛教飲食控制和治療,以減少孕婦孕期中和胎兒出生時的併發症。2階段篩檢過程雖然相對繁瑣複雜,不過第1階段孕婦不用空腹抽血,意即若孕婦忘記空腹回診產檢亦可以照常執行,且根據國外研究,僅約不到20%的孕婦需要再接受第2階段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目前國際上並沒有共識哪一種妊娠糖尿病的篩檢方法比較好,台灣作法目前較偏好1階段篩檢,可篩出較多的妊娠糖尿病孕婦,並積極進行飲食控制和治療,減少孕期後續出現的產中併發症。黃冠穎呼籲,孕婦除了需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如果確診為妊娠糖尿病,一定要調整飲食控制血糖,若醫師評估需要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治療,請務必確實遵照醫囑執行。寶寶和孕婦的安全應由媽媽本人和婦產科醫師一同守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拉拔小孩長大的過程勞心費力,長久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開銷,也別忘了將政府提供的補助一併列入考量範圍,雖然勞保、國保都有生育給付,但兩者給付條件、請領金額大不同,給付金額可差到上萬元,務必在請領前先試算看看,才不會讓自身權益受損。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11月出生數為14,057人,平均約每3.1分鐘出生一個嬰兒,累計去年1至11月出生數為139,693人,較上年同期減少8,009人或5.42%,但死亡人數仍大於出生人數,顯示台灣人口持續負成長。儘管政府為搶救生育率,祭出多項催生政策,對一般上班族的荷包仍是不無小補,其中最多人關注的是生育給付。懷孕待產「生育給付」領多少?怎麼算?不少女生因懷孕不適,打算暫離職場在家待產,等小孩出生後可以領勞保生育給付?或是只要離職沒工作就會被納入國保,還可以申請國保生育給付嗎?事實上,勞保的生育給付只要在「參加勞保期間懷孕」,並且保險年資累計滿280天,早產為181天,在退保後1年內,因同一事故生產,就可以申請,至於勞保退保後加入國保,符合在「國保加保期間生產」,則可以申請「國保生育給付」,並沒有投保年資限制。勞保局表示,雖然都是生育給付,但是兩者可以領到的金額不一樣,首先以勞保來看,分娩或早產當月(退保後生產者為退保當月)起,按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發給60天,若是生雙胞胎以上的媽媽,將按比例增加給付金額。舉例來說,小黃生產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萬5,800元計算,一次發給2個月就是9萬1,600元,也就是說平均月投保薪資越高,生育給付也領得越多。同時符合勞保、國保生育給付,只能擇一請領另在國保生育給付部分,則按照分娩或早產當時的月投保金額(1,萬8282元),一次發給2個月生育給付,而生雙胞胎以上的媽媽一樣按比例增給,如雙胞胎給付4個月、3胞胎給付6個月。對於同時符合勞保、國保生育給付請領條件的媽媽,由於只能擇一請領,所以申請前要記得先試算,若申請後才發現另一項給付金額比較高,也不用擔心,勞保局將會自動比對申請人的資料,主動通知改領較高給付金額的保險。生育給付金額試算:勞保生育給付試算: https://www.1955.gov.tw/0100393.html國保生育給付試算: https://www.1955.gov.tw/0100753.html(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離職待產也有錢領!2種給付金額差很大 一個沒算好少領上萬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在網路書店搜尋「頂客」,會出現《創造神話的希丁克四強英語》、《希丁克式英語會話:六個動詞打天下》。來自荷蘭的足球教練希丁克,在英語教育界裡竟是如此偉大的名師。搜尋「不生產」的話,則會出現「產後瑜伽」的影片。在幾經搜尋後才找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是一本匯集1960年代美國數位成年女性,在進入60歲之後無子女生活的隨筆散文集。看到這本書的封底,我忍不住笑出來,因為上面標示著大大的文案:「不是所有女人都要當媽媽。世界上有3種女人:天生當媽的女人、天生當阿姨的女人,以及不能靠近孩子周圍半徑3公尺的女人。」距離要大於半徑3公尺的第3種女人,橫豎怎麼看都是我啊?可是我看到下面用著稍微小的字體寫著:「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天生當阿姨、選擇不生孩子的女性故事。」不對,我就連當阿姨的料都不是啊!雖然我有兩個外甥,但我不會打視訊電話給他們(雖然曾經接過他們兩次電話,但是卻陷入冗長而尷尬的沉默中),更不會上傳他們的照片到SNS上。等到外甥年紀大一些,我想他們如果聽到「去找阿姨唸故事書給你們聽」,可能會藉口要去洗碗而直接落跑吧。我總是希望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能夠快點過去,也希望自己永遠都不會是要照顧孩子時唯一的大人。只是誇獎孩子「真可愛呀」,就該生小孩?「曾經產生因為不喜歡小孩而認為自己是壞人的想法嗎?」閔夏:是啊,從國高中時期開始,我就不怎麼跟小孩子說話,也不覺得他們可愛。其他朋友看到小孩子時,就會說「哇~好可愛」,但是我卻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我從來沒說過小孩很可愛。的確曾經也想過難道我是個奇怪的人嗎?我是不是個性太糟了呢?我對閔夏的心情非常能感同身受,也曾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個性太差。但即使看到孩子只是默默地遠遠站著,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妳只要說「哎呀,真可愛!」就會遭受「妳現在也差不多到了該生孩子的年紀了」的攻擊!笨蛋啊,妳根本不知道最可愛的孩子其實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說回來,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知道選擇不生育的女性,並不是都像我一樣,想要離孩子越遠越好。在寫作班當老師、學生年齡遍布小學到高中的英智,與曾經是特殊教育教師,熱愛自己工作的善宇,敘說她們看著孩子們成長的快樂。英智:我沒辦法說自己喜歡小孩,但是我想要看到孩子們有所成長。許多大人總是堅持己見又十分頑固,但是孩子們卻會受到外在影響而漸漸變化。從這點來看,會讓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我很喜歡和孩子聊天,以前在補習班工作時,我也很喜歡和學生做諮商。從一開始根本不了解孩子,但透過聊天而了解他們的世界,然後將他們的想法運用在工作中,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我大概因為是帶著老師的心情和姪子在一起玩,所以在讀故事書給他聽時,自己也覺得跟孩子相處還不賴。雖然也不是一直都很有趣,只是不會覺得很辛苦,而是把這件事當成「實習」。善宇:我曾經在一所中小學的代案學校工作,我很喜歡孩子們告訴我一些我從未想過的想法。聽著他們那些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話語,總讓我連連點頭贊同,真心覺得和他們對話很有趣,就算同樣的內容一再重複,仍能發現新意,邊聽邊覺得「他們怎麼會有這樣奇特的想法呢?」現在我會想好好聽姪子或身邊的孩子說話,並且努力做一個好阿姨。要一直重複聽相同的話好幾遍,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覺得很累吧,可是我會想盡全力傾聽孩子們說話。向孩子說明「我不生孩子」,或許更別具意義而身為小學教師的道允則表示,「喜歡小孩」和教導孩子是兩碼子事。道允:我認為「喜歡」是一種對於特定對象的情感,但是對不喜歡小孩的人來說,並不會特別覺得孩子可愛或純真,只是一種「單純的存在」而已。我在與道允見面之前,就已經知道她是一位相當有責任感、和孩子們處得很好的老師,我也很羨慕她的學生覺得和她一起玩很有趣。不過,我很好奇這些平時近距離接觸孩子的女性,選擇不生孩子的內心想法。道允:對學生家長來說,知道「今年這個老師不會去生小孩」是很重要的。確定在學期中不會有換班導師的可能,就會覺得放心許多。但是和孩子們談到不想生小孩這件事則會有些麻煩。當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沒有小孩呢?」如果回答自己不想生小孩,他們是無法理解的。「我媽媽因為生下我而感到幸福,我也覺得被生下來很幸福,為什麼老師不會這樣覺得呢?」他們會帶著這樣的疑問,但是我沒辦法對他們說:「我沒辦法因為有孩子而覺得幸福」,所以覺得有些糾結。「向孩子說明不生孩子的女性也很棒,不是也很有意義的嗎?」我也是這樣想,所以沒有刻意要隱藏這個事實,有時候也會直接表現出來。請問在學校課程中,是否有教導孩子正常家庭的意識形態或是鼓勵生育的內容?在四年級的社會課中有2、3個小時以「低出生率問題」為主題,要孩子們畫「改善低出生率」的海報,這可以說是一種洗腦吧,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笑)她們雖然都不是母親,但是在各自的世界中都與孩子們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也為了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而努力著。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完美大人」,對孩子成長也是好事另外,宰卿的故事也讓我從「喜不喜歡小孩」的提問,到無法忽視「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回答。宰卿:我覺得我沒辦法成為一個好的養育者,但是我很喜歡我的姪子和小孩子,所以我應該可以成為優秀的輔助養育者,或許就是個「奇怪的阿姨」之類的。(笑)因為否定所有父母都是完美的,一定有不足之處,我覺得多接觸各式各樣、另類的大人,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何況作為輔助養育者,我的角色對姪子們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為了主要養育者的精神健康,我的角色是必要的。我有朋友因為在家帶小孩而沒去上班,就連想要外出都很困難,只能和身邊的媽媽們聊聊媽媽經。偶爾我去找她,她說能和了解自己在當媽之前的人聊天,感覺真好。我想,為了媽媽和孩子,這樣的休閒與放鬆時間是必要的。再回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本書,封底文案是摘自《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寫的序文。雖然她「天生當阿姨的我們」這句話讓我感覺像被排擠一樣,但不管怎樣,在這段文句中最重要的內容如下:「如果你把孩子放在我面前,大可以放心,我會好好哄著孩子、陪他玩、愛著他,但就算我是如此愛著那美麗的孩子,內心也相當清楚,這不是我的命運,絕對是命中注定沒有的。」而且因為知道這是真的,我也覺得微妙的歡喜。就像是人活著知道自己是誰一樣,知道自己不能成為什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我完全同意。(本文摘自/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女星懷孕只胖2公斤,四肢纖細看不出懷孕!」「×××產後1個月迅速恢復好身材,肚皮平坦宛若少女!」「為嫩尪4年拚3胎 ××女星產後迅速劣化網友不忍直視!」「×××產後顏值竟然大走樣!原本俏麗可愛都成了超老態……網友崩潰:女神回不去了!」 翻開報章雜誌,盡是這些逼死產後媽媽的新聞。這世界對媽媽實在太嚴苛,懷孕已經是件辛苦的事,產後還要擔心身形走樣的問題。報章雜誌媒體相繼讚頌女星名人懷孕養胎不長肉的美好,對於劣化則是猶如晴天霹靂、描述得慘不忍睹,沒胖到可傳為佳話,產後回不去可實在不應該。 母親征戰後的偉大印記都說懷孕的女人最美麗,女性懷孕時自然散發的溫柔婉約與慈愛可能真的很迷人,但相信能真正能欣賞大肚蛙或MM巧克力的人還是不算多數。孕寫真中另一種S曲線的確呈現了不同韻味,但水腫的四肢與臉部線條還是要盡量修飾。管他是不是真的寫「真」,修片才能看見「纖瘦」與「美」! 隨著生產完畢,寶貝退房,肚子也像洩了氣的皮球,鬆鬆垮垮好令人憂鬱。不知不覺,媽咪的嘴角也和肚子一樣跟著下垂了。過往平坦的小腹不動手術處理,還真是一去不復返。抹不平的妊娠紋、鏟不掉的油、乳房鬆軟下垂、分離的腹直肌、還有那吃點東西就迫不及待往外凸,怎麼吸氣還是無法平坦的小腹,甚至疑似疝氣的肚臍,甭說更嚴重的漏尿、痔瘡、子宮膀胱脫垂問題,這些才是真實災情。 然而,在身上的這些變化與痕跡,大概就是偉大母親征戰過的印記。才剛經歷這麼多的痛楚和變化,實在不必急著逼迫自己呀!給自己一點時間修復,穩定快樂地前進吧! 產後身心變化多項研究顯示,對身體形象不滿和周產期憂鬱間存在正相關性,也是產後憂鬱的其一危險因子。懷孕是一個體重、體型都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時期,而這種變化可能會造成對自身身體形象的不滿。且準媽咪若在懷孕期間或卸貨後繼續以孕前標準審視自己,對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女性厭惡自己產後身體是件令人擔憂的事,這意味著某種自信的消失或自我否定,必定也隱含著夫妻關係的危機。 妳可以這麼想1. 妳可以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大多數女性在生產後,體重會減輕約5公斤,這包括了嬰兒的體重、胎盤和羊水。生產後的第一個星期,水腫的問題會漸漸改善,進而體重更輕盈些,但是懷孕期間儲存的脂肪並不會自行消失,之後可以通過飲食和定期運動,每週建議最多減掉0.5到1公斤。在懷孕過程中,整整九個月身體在變化著,不要讓不切實際的時間表影響自己的情緒。 2. 尋求醫療諮詢如果產後身體形像的確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原因,以致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請考慮尋求醫療諮詢。 3. 愛自己,最重要富足的內心、伴侶的支持和可愛的孩子,或許能讓我們笑笑地接受這樣的變化。過得去、看得開很好,但有些標準嚴苛的人可能就是無法接受。若借助整外醫美的力量能幫助拾回自信亦無不可。重點是,妳已經很勇敢、堅毅地完成了件不簡單的人生大事,很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而非不愛自己。 從懷孕到產後的體重變化?觀念1:懷孕中,在正常生理變化下,我會重多少?(1)首先是寶寶+羊水+胎盤,大約有5公斤(2)媽咪本身在孕期子宮乳房的增大+增加的血容量+增加的水分約4.3公斤(3)媽媽本身增加的脂肪量,約3.2公斤 因而懷孕時,增加11~12公斤是很正常的。而產後當天,體重就會下降大約5公斤(寶寶+羊水+胎盤),產後1星期隨著水腫問題好轉會再掉幾公斤,剩下的才是我們要循序漸進消除的脂肪。 觀念2:我會增加那麼多脂肪嗎?為了保護寶寶,媽咪隨著懷孕時間增加,體內雌激素分泌會逐漸增多,的確容易讓皮下脂肪儲存囤積。 觀念3:孕中增加多少體重是正常的?根據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懷孕前3個月的體重增加應限制在0.5~2公斤之間,此後每週增加約0.5公斤。如果本身孕前就有肥胖問題,孕期又胖很多,產後減重瘦身當然相對不易。 觀念4:產後瘦身小撇步?(1)餵母乳:一天可額外消耗約800大卡,所以不要不吃飯。哺餵母乳的女性每天需要額外增加450~500卡路里的熱量,但可以挑東西吃,避免加工食品(微波餐、速食、蛋糕等),也可以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與消化其他類型的營養素相比,人體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蛋白質,所以能幫助減少飢餓感!而高纖食物能夠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健康,也是一個好幫手。(2)運動: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建議,只要孕媽咪沒有併發症,懷孕期間和懷孕後都可以接受運動訓練。(3)得舒飲食(DASH):研究顯示在得舒飲食有助於女性產後減重,可以讓妳瘦得漂亮又健康。以下為得舒飲食特性: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低脂或無脂乳製品食用瘦肉,例如家禽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例如豆類、堅果和植物油限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紅肉、椰子油和棕櫚油限制含糖的食物和飲料(本文摘自/親愛的,妳還可以是妳自己:許書華醫師陪妳聊那些童話故事後的未完待續/如何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夫妻想求子,曾做過2次人工生殖療程但都不成功,還出現呼吸困難症狀,至中醫求診時發現太太全身明顯水腫、無力虛弱,且行走需由先生攙扶。太太表示自己本身有多囊性卵巢、月經混亂問題,且因先生精子活動力較差,因此聽從婦產科醫師的建議,選擇人工方式懷孕。然而,不僅第1次人工授精失敗,第2次作試管嬰兒,太太在打完排卵針後就有不舒服、想吐感,待胚胎植入之後,打黃體素,身體就開始出現嚴重水腫、腹脹、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急診住院治療後雖然症狀有改善,胚胎卻未保住。人工生殖影響體內荷爾蒙,恐使卵巢過度刺激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是卵巢接受排卵藥物刺激後,因反應太過強烈而併發出相關症狀者,常見外顯症狀如: 水腫 下腹脹 腹水 少尿 呼吸困難及喘促 噁心嘔吐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時,因接受高劑量的排卵藥物,會使體內的荷爾蒙濃度快速升高,身體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量水分從血管中進入腹腔及胸腔,症狀較輕會出現腹水、嚴重則會導致肺積水現象。其它像是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卵巢腫大、體重增加、口渴、小便量變少、食慾不振、呼吸困難等,如果患者懷孕的話,症狀可能會更加惡化。蔡易昌指出,一般來說,年紀在35歲以下、身材較苗條、患有多囊性卵巢的人,較容易出現對排卵藥物反應過強,進一步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中醫順應卵巢生理機能、月經週期「治療不孕」以中醫治療不孕症,主要是順應生理、順勢調理。當月經來的第1天,就是月經週期開始的第1天,隨著經血排出,腦下垂體、卵巢及子宮又開始一連串的變化,濾泡期、排卵期、黃體期、行經期不斷的重複循環。蔡易昌表示,卵巢的生理機能及月經週期現象,與中醫「天癸」理論有關。在古代,中醫把女子每個月的月經稱為天癸,「天」是代表其來源於先天,「癸」是說明其本質屬天干中的癸水,有陽中之陰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先天帶來的元氣。中醫的治療並非使用荷爾蒙藥物來刺激身體,而是利用特有的辯證論治方法,找出各種造成經期、排卵、黃體的問題;依照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月經週期不同的階段,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益氣養血、疏肝理氣、益腎填精、調補任、陰陽雙補、化痰除濕、滋養肝腎、活血化瘀等方法。不必使用荷爾蒙,也不必使用排卵藥,但是卻可以使卵巢的排卵功能慢慢恢復,避免讓卵巢處於過度勞累的運轉狀態,可以在正確的時間按時排卵、又可以排出品質夠好的卵泡,讓身體的機能重新上軌道。此外,配合「先天元氣」的調理,不但可以延緩天癸耗竭的時間,讓身體維持在較年輕的狀態,提高懷孕機率。蔡易昌建議,順勢而為,而不是強制身體接受外來荷爾蒙,才能避免出現過度刺激的反應,有效又沒有危險性。(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一名36歲的女子首次懷孕,本來身形就胖胖的她,有家族糖尿病史。懷孕26週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醫師建議住院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孰料,她卻再無回診,直至36周時突然連續3天感到噁心、嘔吐、嗜睡且胎動明顯減少,到院檢查時才發現婦中胎兒已無心跳。妊娠糖尿病有1/2到1/3機率成為糖尿病患者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約13%。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妊娠糖尿病是婦女在懷孕中最常發生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為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賀爾蒙使得血糖升高以便讓胎兒獲得足夠養分,身體機轉若無法適時調控時就很可能發生。「每一名妊娠糖尿病媽媽,未來有1/2到1/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糖尿病患者,但9成的孕婦只要經過飲食控制、做好血糖監測,都可以得到良好血糖控制。」黃閔照建議,產後4至12週期間,孕婦一定要安排血糖監測,若在早期獲得良好控制,未來罹患糖尿病機率也會降低,同步也能減少治療花費。孕婦妊娠糖尿病飲食4原則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要改善妊娠糖尿病,孕婦飲食可掌握4原則: 高纖醣類為主並分配3餐 每餐必搭蔬菜穩血糖 吃原型食物避免隱性醣類 盡量在家自己煮李婉萍說,不少妊娠糖尿病孕不敢吃任何澱粉,反而使血糖太低,影響寶寶成長,「只要抓好方向就能吃對食物,像是鹹餅乾、肉鬆、貢丸、甜不辣等,這些容易誤以為沒有加糖就沒關係,反而可能吃到隱性糖類,最好還是每餐自己煮。」運動則建議,需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妊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產後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也會使得孕婦罹患高血壓、子癲前症、酮酸中毒的機率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胎兒血中葡萄糖濃度也會升高,導致胎兒可能會因吸收過多糖分而生長迅速,成為「巨嬰」。及早監測糖尿病家族病史 預後狀況佳台大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建南提醒,胎兒體重過重、尺寸過大,會使得剖腹產、產道撕裂傷、難產機率大增,少數因而早產,而孕婦酮酸中毒易使胎兒死亡,也會造成新生兒血糖過低、黃疸比例高。李建南表示,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值較高以及高齡孕婦等,都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風險;且患有妊娠糖尿病者,8至10年後有約1/3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產後需定期追蹤。但若有及早監測、及早發現,並做好控制,預後多半不錯。孕婦應每天檢測血糖值 需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第28週到生產前,要密切監控血糖狀況,起初建議每天測量7次,之後血糖若穩定,可減為每天量3至5次。而孕婦的血糖值會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飯前血糖控制在95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黃閔照補充,妊娠糖尿病容易造成許多孕期並發症,但只要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多半可改善,「若缺乏積極監測,通常無法有效控制血糖。」過去孕婦需要自費接受妊娠糖尿病容篩檢,確診孕婦須自費接受糖尿病營養諮詢及配合控制項目,不少婦女因經濟、工作考量,並未積極接受治療,演變成一齣齣母嬰悲劇。今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開始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篩檢,12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也規劃4400萬元預算,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病患血糖試紙,也有醫材業者免費提供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機,粗估可為每名妊娠糖尿病孕婦省下1萬元的醫材費以及後續醫療衍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