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5歲產婦上週因出現產兆,至婦產科診所生產,當日進行產前快篩時才發現新冠陽性,但因為子宮頸已開7公分,因此在嬰兒娩出之後,診所立即將母嬰轉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經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影像檢查後,發現產婦子宮下段因血塊淤積收縮不良,有大出血情形,隨即清除血塊並進行子宮按摩及輸血,緊急處置後住院觀察,現已康復出院返家。
一位35歲產婦上週因出現產兆,至婦產科診所生產,當日進行產前快篩時才發現新冠陽性,但因為子宮頸已開7公分,因此在嬰兒娩出之後,診所立即將母嬰轉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經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影像檢查後,發現產婦子宮下段因血塊淤積收縮不良,有大出血情形,隨即清除血塊並進行子宮按摩及輸血,緊急處置後住院觀察,現已康復出院返家。
懷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老公也要盡量撥空參與喔~趁產檢期間多做一點功課,未來也能更快速融入家庭生活、進入「爸爸」角色。
孕媽咪有產前焦慮嗎?越逼近生產的日子就越緊張、越恐慌!但其實有些事情發生的機率很小,現在的醫學也很發達,基本上媽咪只要放輕鬆、抱著愉快的心情去生小孩就可以了!
隨著女性社會經濟地位提升,職業婦女越來越多,許多人為了兼顧家庭與事業,往往是蠟燭兩頭燒。連帶晚婚、高齡懷孕的比例增加,甚至不孕症更成為許多夫妻間的頭痛難題。因此,「養卵」就成為許多想生育女性最關心的課題。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提醒,若想提高懷孕機率,這5大類女性朋友得格外留意。
「不孕症其實是文明病!」禾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陳菁徽指出,現在平均結婚的年紀遠比十幾二十年前晚了7、8歲左右,隨著年紀越大,自然受孕也就越困難。根據統計,約有15%的夫妻會面臨不孕症,也就是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遭遇不孕的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楊小姐初次懷孕,對於當媽媽這件事情極為開心,最期待的就是每次產檢時,聽醫師跟她解說寶寶目前的發育狀況與相關產檢數據正常與否。但近日產檢時,醫師表示要做妊娠糖尿病篩檢,俗稱「喝糖水」,對於身受害喜之苦的她,一想到甜膩的糖水就感到懼怕,不禁問醫師一定要做妊娠糖尿病篩檢嗎?醫師也回應,其實篩檢有無妊娠糖尿病,是有其必要性的。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懷孕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統計約有6~25%的孕婦受其影響。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孕婦以下罹症風險: 子癲前症 妊娠高血壓 第二型糖尿病此外,有妊娠糖尿病可能在生產時因為胎兒過大,發生肩難產或產傷的機會比較多,時常必須改以剖腹生產;也容易造成產後胎兒發生低血糖、黃疸,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比例也比較高。因此看診時醫師都會建議,所有孕婦於懷孕第24~28週之間應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有2種黃冠穎說明,傳統的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採取2階段的方式:第1階段:孕婦不用空腹直接喝下50公克的糖水,若1小時後的抽血結果血糖≧200mg/dL,直接診斷為妊娠糖尿病;若130mg/dL≦1小時後血糖<140mg/dL,則需要進行第2階段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做進一步確認。第2階段:孕婦要先空腹8小時以上後先抽一次血,再喝下100公克的糖水,分別於1、2、3小時後再各抽一次血,檢查結果當中只要有2項以上超標(空腹血糖≧95mg/dL,1小時後血糖≧180mg/dL,2小時後血糖≧155mg/dL,3小時後血糖≧140mg/dL),就診斷為妊娠糖尿病。黃冠穎也提供有另一種相對比較新穎的篩檢方法,則是採取1階段的方式:孕婦先空腹8小時以上後抽一次血,再喝下75公克的糖水,分別於1、2小時後再各抽一次血,檢查結果當中只要有1項以上超標(空腹血糖≧92mg/dL,1小時後血糖≧180mg/dL,2小時後血糖≧153mg/dL),就診斷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篩檢方法比較表。圖片提供: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相較於2階段篩檢方式,第2種僅1階段的妊娠糖尿病診斷標準較為寬鬆。根據最新刊登在醫學權威《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美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1階段篩檢診斷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比率為16.5%,約為2階段8.5%的2倍。選擇1階段篩檢,更易發現妊娠糖尿病風險1階段篩檢目的,是希望找出更多「及格邊緣」妊娠糖尿病高風險的孕婦,積極做衛教飲食控制和治療,以減少孕婦孕期中和胎兒出生時的併發症。2階段篩檢過程雖然相對繁瑣複雜,不過第1階段孕婦不用空腹抽血,意即若孕婦忘記空腹回診產檢亦可以照常執行,且根據國外研究,僅約不到20%的孕婦需要再接受第2階段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目前國際上並沒有共識哪一種妊娠糖尿病的篩檢方法比較好,台灣作法目前較偏好1階段篩檢,可篩出較多的妊娠糖尿病孕婦,並積極進行飲食控制和治療,減少孕期後續出現的產中併發症。黃冠穎呼籲,孕婦除了需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如果確診為妊娠糖尿病,一定要調整飲食控制血糖,若醫師評估需要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治療,請務必確實遵照醫囑執行。寶寶和孕婦的安全應由媽媽本人和婦產科醫師一同守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拉拔小孩長大的過程勞心費力,長久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開銷,也別忘了將政府提供的補助一併列入考量範圍,雖然勞保、國保都有生育給付,但兩者給付條件、請領金額大不同,給付金額可差到上萬元,務必在請領前先試算看看,才不會讓自身權益受損。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11月出生數為14,057人,平均約每3.1分鐘出生一個嬰兒,累計去年1至11月出生數為139,693人,較上年同期減少8,009人或5.42%,但死亡人數仍大於出生人數,顯示台灣人口持續負成長。儘管政府為搶救生育率,祭出多項催生政策,對一般上班族的荷包仍是不無小補,其中最多人關注的是生育給付。懷孕待產「生育給付」領多少?怎麼算?不少女生因懷孕不適,打算暫離職場在家待產,等小孩出生後可以領勞保生育給付?或是只要離職沒工作就會被納入國保,還可以申請國保生育給付嗎?事實上,勞保的生育給付只要在「參加勞保期間懷孕」,並且保險年資累計滿280天,早產為181天,在退保後1年內,因同一事故生產,就可以申請,至於勞保退保後加入國保,符合在「國保加保期間生產」,則可以申請「國保生育給付」,並沒有投保年資限制。勞保局表示,雖然都是生育給付,但是兩者可以領到的金額不一樣,首先以勞保來看,分娩或早產當月(退保後生產者為退保當月)起,按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發給60天,若是生雙胞胎以上的媽媽,將按比例增加給付金額。舉例來說,小黃生產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萬5,800元計算,一次發給2個月就是9萬1,600元,也就是說平均月投保薪資越高,生育給付也領得越多。同時符合勞保、國保生育給付,只能擇一請領另在國保生育給付部分,則按照分娩或早產當時的月投保金額(1,萬8282元),一次發給2個月生育給付,而生雙胞胎以上的媽媽一樣按比例增給,如雙胞胎給付4個月、3胞胎給付6個月。對於同時符合勞保、國保生育給付請領條件的媽媽,由於只能擇一請領,所以申請前要記得先試算,若申請後才發現另一項給付金額比較高,也不用擔心,勞保局將會自動比對申請人的資料,主動通知改領較高給付金額的保險。生育給付金額試算:勞保生育給付試算: https://www.1955.gov.tw/0100393.html國保生育給付試算: https://www.1955.gov.tw/0100753.html(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離職待產也有錢領!2種給付金額差很大 一個沒算好少領上萬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在網路書店搜尋「頂客」,會出現《創造神話的希丁克四強英語》、《希丁克式英語會話:六個動詞打天下》。來自荷蘭的足球教練希丁克,在英語教育界裡竟是如此偉大的名師。搜尋「不生產」的話,則會出現「產後瑜伽」的影片。在幾經搜尋後才找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是一本匯集1960年代美國數位成年女性,在進入60歲之後無子女生活的隨筆散文集。看到這本書的封底,我忍不住笑出來,因為上面標示著大大的文案:「不是所有女人都要當媽媽。世界上有3種女人:天生當媽的女人、天生當阿姨的女人,以及不能靠近孩子周圍半徑3公尺的女人。」距離要大於半徑3公尺的第3種女人,橫豎怎麼看都是我啊?可是我看到下面用著稍微小的字體寫著:「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天生當阿姨、選擇不生孩子的女性故事。」不對,我就連當阿姨的料都不是啊!雖然我有兩個外甥,但我不會打視訊電話給他們(雖然曾經接過他們兩次電話,但是卻陷入冗長而尷尬的沉默中),更不會上傳他們的照片到SNS上。等到外甥年紀大一些,我想他們如果聽到「去找阿姨唸故事書給你們聽」,可能會藉口要去洗碗而直接落跑吧。我總是希望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能夠快點過去,也希望自己永遠都不會是要照顧孩子時唯一的大人。只是誇獎孩子「真可愛呀」,就該生小孩?「曾經產生因為不喜歡小孩而認為自己是壞人的想法嗎?」閔夏:是啊,從國高中時期開始,我就不怎麼跟小孩子說話,也不覺得他們可愛。其他朋友看到小孩子時,就會說「哇~好可愛」,但是我卻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我從來沒說過小孩很可愛。的確曾經也想過難道我是個奇怪的人嗎?我是不是個性太糟了呢?我對閔夏的心情非常能感同身受,也曾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個性太差。但即使看到孩子只是默默地遠遠站著,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妳只要說「哎呀,真可愛!」就會遭受「妳現在也差不多到了該生孩子的年紀了」的攻擊!笨蛋啊,妳根本不知道最可愛的孩子其實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說回來,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知道選擇不生育的女性,並不是都像我一樣,想要離孩子越遠越好。在寫作班當老師、學生年齡遍布小學到高中的英智,與曾經是特殊教育教師,熱愛自己工作的善宇,敘說她們看著孩子們成長的快樂。英智:我沒辦法說自己喜歡小孩,但是我想要看到孩子們有所成長。許多大人總是堅持己見又十分頑固,但是孩子們卻會受到外在影響而漸漸變化。從這點來看,會讓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我很喜歡和孩子聊天,以前在補習班工作時,我也很喜歡和學生做諮商。從一開始根本不了解孩子,但透過聊天而了解他們的世界,然後將他們的想法運用在工作中,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我大概因為是帶著老師的心情和姪子在一起玩,所以在讀故事書給他聽時,自己也覺得跟孩子相處還不賴。雖然也不是一直都很有趣,只是不會覺得很辛苦,而是把這件事當成「實習」。善宇:我曾經在一所中小學的代案學校工作,我很喜歡孩子們告訴我一些我從未想過的想法。聽著他們那些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話語,總讓我連連點頭贊同,真心覺得和他們對話很有趣,就算同樣的內容一再重複,仍能發現新意,邊聽邊覺得「他們怎麼會有這樣奇特的想法呢?」現在我會想好好聽姪子或身邊的孩子說話,並且努力做一個好阿姨。要一直重複聽相同的話好幾遍,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覺得很累吧,可是我會想盡全力傾聽孩子們說話。向孩子說明「我不生孩子」,或許更別具意義而身為小學教師的道允則表示,「喜歡小孩」和教導孩子是兩碼子事。道允:我認為「喜歡」是一種對於特定對象的情感,但是對不喜歡小孩的人來說,並不會特別覺得孩子可愛或純真,只是一種「單純的存在」而已。我在與道允見面之前,就已經知道她是一位相當有責任感、和孩子們處得很好的老師,我也很羨慕她的學生覺得和她一起玩很有趣。不過,我很好奇這些平時近距離接觸孩子的女性,選擇不生孩子的內心想法。道允:對學生家長來說,知道「今年這個老師不會去生小孩」是很重要的。確定在學期中不會有換班導師的可能,就會覺得放心許多。但是和孩子們談到不想生小孩這件事則會有些麻煩。當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沒有小孩呢?」如果回答自己不想生小孩,他們是無法理解的。「我媽媽因為生下我而感到幸福,我也覺得被生下來很幸福,為什麼老師不會這樣覺得呢?」他們會帶著這樣的疑問,但是我沒辦法對他們說:「我沒辦法因為有孩子而覺得幸福」,所以覺得有些糾結。「向孩子說明不生孩子的女性也很棒,不是也很有意義的嗎?」我也是這樣想,所以沒有刻意要隱藏這個事實,有時候也會直接表現出來。請問在學校課程中,是否有教導孩子正常家庭的意識形態或是鼓勵生育的內容?在四年級的社會課中有2、3個小時以「低出生率問題」為主題,要孩子們畫「改善低出生率」的海報,這可以說是一種洗腦吧,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笑)她們雖然都不是母親,但是在各自的世界中都與孩子們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也為了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而努力著。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完美大人」,對孩子成長也是好事另外,宰卿的故事也讓我從「喜不喜歡小孩」的提問,到無法忽視「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回答。宰卿:我覺得我沒辦法成為一個好的養育者,但是我很喜歡我的姪子和小孩子,所以我應該可以成為優秀的輔助養育者,或許就是個「奇怪的阿姨」之類的。(笑)因為否定所有父母都是完美的,一定有不足之處,我覺得多接觸各式各樣、另類的大人,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何況作為輔助養育者,我的角色對姪子們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為了主要養育者的精神健康,我的角色是必要的。我有朋友因為在家帶小孩而沒去上班,就連想要外出都很困難,只能和身邊的媽媽們聊聊媽媽經。偶爾我去找她,她說能和了解自己在當媽之前的人聊天,感覺真好。我想,為了媽媽和孩子,這樣的休閒與放鬆時間是必要的。再回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本書,封底文案是摘自《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寫的序文。雖然她「天生當阿姨的我們」這句話讓我感覺像被排擠一樣,但不管怎樣,在這段文句中最重要的內容如下:「如果你把孩子放在我面前,大可以放心,我會好好哄著孩子、陪他玩、愛著他,但就算我是如此愛著那美麗的孩子,內心也相當清楚,這不是我的命運,絕對是命中注定沒有的。」而且因為知道這是真的,我也覺得微妙的歡喜。就像是人活著知道自己是誰一樣,知道自己不能成為什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我完全同意。(本文摘自/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