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發現,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是一件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的事,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所面對的煩惱及壓力也越來越大,憂愁好像就這樣跟著年紀一同「成長」。《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帶民眾了解為何會慢性失眠,該如何改善焦慮,一起試著把當下不能解決的煩惱留給明天。
長大後發現,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是一件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的事,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所面對的煩惱及壓力也越來越大,憂愁好像就這樣跟著年紀一同「成長」。《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帶民眾了解為何會慢性失眠,該如何改善焦慮,一起試著把當下不能解決的煩惱留給明天。
憂鬱症患者金賢真,長期受憂鬱症和失眠所苦,時常暴飲暴食,更會割腕試圖摧毀自己,嘗試過瀕死的經驗後,才發現對自己最苛刻的其實就是自己。他也於《當我說想死的時候,生命卻對我微笑》一書中,分享自己面對憂鬱症的故事,帶給有相同境遇的讀者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35歲的許先生是名半導體工程師,長期承受高壓工作,加上追求完美性格,讓他覺得工作、生活常不順心,而累積不少負面情緒,心情上也變得越來越敏感,經常在公司和同事起爭執,回到家又常對老婆破口大罵,卻總認為身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之後開始出現睡眠障礙,常陷入沈思狀態,在家人建議下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8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患有精神相關疾病,台灣至少有超過200萬個家庭處於憂鬱風暴之中。那一天,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發現另一半站在16樓的陽台上打算縱身一跳時,他唯一的念頭只有緊緊抓住她的手⋯⋯憂鬱症患者王素梅、照護者陳良基於《牽手就不放手》一書中,分享憂鬱症與照護的故事,以下為王素梅篇章:
現今許多長輩習慣在社群發「長輩圖」問候,研究發現,長輩圖不僅是長輩們表達關心的方式,更可以幫助「排解孤獨」,遠離憂鬱症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醒年輕族群可千萬別小看長輩圖,要是習慣發長輩圖的長者哪一天不發了,才是更該擔心的事情。
面對公婆的為難和挑剔,媳婦跟先生訴苦,先生不想處理、怕麻煩,僅回應:「不要理他們就好了!」最後卻造成媳婦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憂鬱症。《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在婆媳問題中所看見的女人困境,以及提供不影響自身心理健康的預防自保方法,一定要留點石鹼給自己,不要全都奉獻給家庭。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不少人會規劃返鄉過年、出門遊玩等行程,路途難免會遇到塞車的情況,導致部分人出現焦躁、不耐與憤怒等情緒,甚至對周遭的人惡言相向、身體暴力,影響行車安全。醫師指出,臨床上只要衝動行為嚴重,且1年超過3次,或1個禮拜超過2次、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者,就可能診斷為「路怒症」。
疫情過後,心理精神健康議題受到重視,精神健康基金會公布2023年十大精神健康新聞事件,前三名分別為割頸案、MeToo事件、15~30歲年輕族群三次免費諮商。專家分析,此屆經專家票選及蒐集外界看法列出十大事件,可看出精神健康影響年齡遍及幼兒、青年及年長者,且與人際關係、社會信任等相關,希望提供正向分析建議,讓社會大眾一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