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全球上億人口受憂鬱症所苦

全球上億人口受憂鬱症所苦#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憂鬱症已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蠶食鯨吞著人民的身心健康。全球目前有二到四億人口正為憂鬱症所苦,估計在亞洲至少約有五千萬的憂鬱症患者,且人數不斷上升。2020年,憂鬱症將與心臟病,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甚巨的前二大疾病。憂鬱症是一種不快樂的情緒,依症狀而言,常見的改變有:情緒不穩、莫名無助、自言自語、無故感到疲倦不想動、失眠、嗜睡、社交量減少,注意力無法集中及產生不必要的罪惡感。據曾罹患憂鬱症個案訴家人及週遭親朋好友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傾聽與陪伴讓自己懂得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例如:轉移注意力,可安排有興趣之活動或是聽音樂釋放情緒都是不錯的選擇。你鬱卒嗎?衛生局呼籲及時發現及早治療,一起關心家人的身心狀況,對憂鬱症的預防,將有莫大助益。

ADHD延誤治療 孩童竟患憂鬱症?

ADHD延誤治療 孩童竟患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喬喬從小是位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上國小後卻因為好動、情緒起伏大的問題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被學校歸為問題學生,再加上因為課業跟不上同學,而漸漸成為班上的邊緣人物;上了國中後更因為情緒低落出現自傷行為,被老師發現才查覺喬喬自小即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因長期未接受治療導致課業無法跟上、人際關係不佳,自信心低落而罹患憂鬱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精神科劉黛玲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皆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有較高的比例未來會合併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呼籲照顧者不可不慎!不專心、好動 孩子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孩子不喜歡寫功課、做事拖拖拉拉,上課總是神遊、坐不住等,老是被老師抱怨上課不專心,小心,孩子可能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劉黛玲醫師表示,目前ADHD的致病原因尚未有定論,但科學證據傾向為基因遺傳,也有研究指出可能與母親懷孕過程中營養不足、早產、抽菸或腦傷等造成,患者主要症狀為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錯過黃金治療期 焦慮、憂鬱情緒跟著來劉黛玲醫師補充,臨床上常見許多孩子有注意力不佳及過動的問題,卻容易被家長、老師忽略或是被歸類為頑皮、不認真的壞小孩,不但失去治療的黃金時間、對學習造成影響,甚至可能耽誤孩童的人格發展。她進一步解釋,因為孩子注意力不佳,自然會影響學習效果,即使再努力成績仍是落後同學一大截,久而久之除了失去對學業的自信心,也容易伴隨焦慮、憂鬱等症狀,甚至為了獲得成就感,容易流於不好的行為,好比結交壞朋友、未婚懷孕、沈迷於網路等反社會行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適時給予孩子支持鼓勵事實上,ADHD孩童若能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搭配適合的行為矯正或藥物治療,ADHD孩童也能有優異的表現!劉醫師表示,美國研究指出,目前ADHD的治療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成果最顯著,但實際是否需要用藥仍視孩子的狀況為主。提醒家長,很多孩子做出不正確行為並非是故意的,家長若遇到小孩有疑似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應尋求專業醫師幫助,並主動瞭解ADHD的正確認知,並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及鼓勵,才有助於ADHD病童的治療效果!

夜裡難入眠? 失眠恐是憂鬱症

夜裡難入眠? 失眠恐是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你有失眠問題嗎?一般人常誤以為失眠應該請醫師處方安眠藥,但是,失眠很可能是因為沮喪情緒、憂鬱症引起的,若只吃安眠藥,恐怕治標不治本。美國一位58歲的房產業者Thomas長期失眠,出現人格轉變的現象,經過醫師處方憂鬱症藥方,不但睡眠品質改善,心情也輕鬆許多。失婚壓力大 性格出現變化Thomas自從離婚之後,一直有睡眠障礙。失眠初期,在睡覺時會突然驚醒或抽蓄,導致睡眠中斷。隨著時間拉長,他的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到後來,我一到睡覺時間就害怕。」Thomas說。他坦言,婚姻破碎、年長的父母給他極大壓力。「之後我越來越敏感,連兒子沒有打電話回家我都會發火。」Thomas堅持了5年之後,終於到睡眠診所求診,醫師並沒有處方安眠藥給他,反而問他生活上遭遇哪些難題,瞭解之後便開了抗憂鬱的藥方。除了開藥之外,醫師試圖舒緩他心中對睡眠的恐懼與焦慮,讓他重新享受睡眠。治好憂鬱症 失眠自然改善經過醫師問診治療之後,Thomas改善他的生活習慣,開始慢跑、舉重,不再整天專注在煩惱上。Thomas說,「我現在覺得很好,生活變得更有目標。」其實情緒低落為許多人帶來困擾,包括黛安娜王妃、希斯萊傑都飽受憂鬱症之苦,失眠是病徵之一。有失眠問題的民眾,不妨到精神科問診或到心理諮商中心與諮商師聊聊,找到最根本的失眠原因,才能根治失眠的困擾。

常自覺不健康? 恐患健康焦慮症

常自覺不健康? 恐患健康焦慮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你整天覺得自己這裡痛、那裡痛嗎?醫生進一步檢查會讓你的心情異常緊張嗎?根據英國健康媒體NHS報導,如果你長時間憂慮自己的健康狀況,可能就是健康焦慮症(health anxiety)的患者。健康焦慮症會造成惡性循環,原本不嚴重的身體疾病,可能因為過度擔心,反而轉變為心理疾病。以為身體生病? 可能是心理生病了健康焦慮症的患者會因為長期頭痛、背痛,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敏感。患者尋求的解決方式可能是不斷地求診、作檢查。但專業醫師表示,身體狀況本來就會因飲食、生活作息有起伏,但若持續時間不長,不見得會惡化為疾病。若太密切檢查,反而會小題大作,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健康焦慮恐為憂鬱症前兆 家醫能協助判斷造成健康焦慮症的原因相當多元,最常見是因身邊有親友生重病或因病過世,使人產生自己是否也生病的恐慌,本身具有憂鬱體質的患者,可能會因身體稍有不適,而鑽牛角尖,擴大身體不適的嚴重性。醫師指出,健康焦慮症也可能是憂鬱、焦慮症的前兆,有需要的民眾,可以求助家庭醫科。家庭醫科比各科的專業醫師更能準確判斷患者是否有健康焦慮症的症狀,若經家庭醫師判斷有健康焦慮症傾向,可能會轉診至心理諮商師,會處方抗憂鬱藥物。

樂閱讀/媽咪的心病:產後憂鬱症

樂閱讀/媽咪的心病:產後憂鬱症#憂鬱症

生兒育女是喜事一樁,怎麼會有憂鬱症?事實上產前產後內外環境、身心現象出現大改變,往往令媽咪手足無措,龐大的壓力造成了所謂的「產後憂鬱症」。其實產後的精神沮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根據統計,大約有50%至70%的產後婦女會經歷或多或少的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疲倦、情緒起伏不定、疏離感(特別是與嬰兒之間)、憤怒和失眠等症狀,因此產後的調理不僅是身體部分,心情的調適、保持愉快且開放的態度也是成功坐好月子的重點。為什麼會憂鬱?引起產後憂鬱症的原因包含心理與生理兩個層面,無法就單一因素來解釋,通常是因為產後荷爾蒙劇烈變化、身體機能改變以及生活形態變化等因素導致。就心理層面而言,角色改變的壓力、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感、對責任的預期心理,以及身材改變而失去自信心的衝擊,都可能造成憂鬱的心理變化。通常產後憂鬱症的症狀會在產後3天到1週之內出現,一般會在幾天至2週內復原,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但是約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產後媽咪會衍生出嚴重的病況,雖然發展成嚴重的精神疾病還不常見,還是要謹慎面對,如果有前述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我建議應立即向婦產科及身心科醫生求助。五招輕鬆克服產後憂鬱當媽咪出現了產後情緒低落、沮喪等憂鬱的症狀時,除了需要周遭人的支持與陪伴,也需要媽咪提醒自己放輕鬆,我這裡提供下列5個方式可以有效協助媽咪克服一般產後憂鬱症狀:• 方法一)充分的休息與睡眠先放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給自己一點時間來適應新的生活形態,並且保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便能有效的撫平焦慮的情緒。• 方法二)適量運動產後運動很重要,除了能有效的恢復體能、體力和身材,對於舒緩情緒也很有幫助。所以每天至少花半小時的時間,做做輕鬆的運動,我相信會有幫助的!• 方法三)尋求精神支持大部分的產後憂鬱症都可以矯正回來,此時同儕團體的支持和陪伴最是重要,別自己強行壓抑焦慮與不安,找有過生育經驗的親友聊一聊、抒發自己的心情,便能發現這樣的憂鬱不是自己的問題,心情自然而然就可以放鬆了。• 方法四)找「另一半」幫忙切忌別把寶寶視為妳生命的全部,這個時候夫妻同心和良好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讓另一半明白妳的狀況,請對方幫妳的忙,有時是絕佳的解憂藥方。• 方法五)讓專業來幫忙如果妳的憂鬱持續超過2週並感到困擾,這時候千萬別諱疾忌醫,請盡快尋求醫師或專業心理諮商來幫忙。講到這裡,我還是要提醒媽咪,情緒起伏會影響母乳品質,嚴重的產後憂鬱,甚至會造成母乳變少,降低養分與水分攝取並導致代謝功能不佳。雖然絕大多數的抗憂鬱藥或多或少對哺育母乳有影響,但是如果因憂鬱症而需要服用藥物時,千萬不要因為考量哺乳而任意停藥或減量,請遵循醫囑,對寶寶和媽咪才是最好的方式。(本文作者/鄭志堅)(摘自/產後快瘦,從坐對月子開始!/方舟文化)

醫訊/憂鬱症與失智症~如何預防及自我檢測

醫訊/憂鬱症與失智症~如何預防及自我檢測#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現代文明病,又號為「心靈的重感冒」。W.T.O.預估7年後該症將名列失能與早夭的第2名病。憂鬱症也是世紀3大疾病之一;此外,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更加速老化,伴隨著是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次衰退,失智人口也逐步增加,衛生署因勸告社會大眾應重視失智症對於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衝擊與影響,並應即早準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緣此,苗栗大明社大特舉辦102年公民素養課程~「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其中有4/19「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預防及自我檢測」、4/18「幸福飛揚方程式」、4/17「樂活在人間」、4/16「自在與解脫」等講座,分別邀請到大千醫院南勢分院長馬大元醫師、勵馨基金會見習督導賴佩瑜社工師、國家展研究院鍾茂松等講師主講,以使聽眾更能夠增加健康、快樂(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2j/index3.htm),每場可核發2H公教員研習時數;參加4場以上贈送精美禮物。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102年公民素養課程~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時間:102年4月15~19日(五);下午19:00~21:00地點:社大(苗栗市經國2路485號)洽詢:037-327 401

澳研究:加工食品增憂鬱!應注重天然飲食

澳研究:加工食品增憂鬱!應注重天然飲食#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人心情不好,就想吃甜食、炸物,或是喝含糖飲料;但只是暫時滿足口慾,反而讓高油糖鹽食物給身體壓力;董氏基金會表示,近年許多研究發現,常吃精製的速食、加工食品,會提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2011年發表於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期刊的研究顯示,在6年內追蹤8964名受試者後,常吃漢堡、披薩、可頌和甜甜圈等不健康食物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會高出49%。據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與格拉納達大學研究,常吃不健康食物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澳洲墨爾本大學2010年刊登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追蹤10年共1046位20~93歲的女性,也發現常吃漢堡、披薩、白麵包、加工肉品、洋芋片、砂糖、調味乳和啤酒等加工食品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比常吃全穀、蔬果、魚、牛肉等天然食物的女性高出2.34倍。董氏基金會提醒,對發育中的青少年來說,飲食品質對心智健康更是有重大的影響。澳洲墨爾本大學2010年發表於澳洲及紐西蘭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調查7114位10~14歲青少年,發現心智較健康的青少年,有每天吃早餐、攝取達兩份水果和四份蔬菜,及至少喝一次低脂乳品等良好飲食行為;研究更發現,當飲食行為改變,青少年身心也會跟著產生變化;顯示充足營養和培養良好的飲食行為,有助於預防和降低青少年憂鬱的機率。董氏基金會強調,高油糖鹽食物是讓情緒低落的隱形殺手,導致油糖鹽上癮、肥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甚至因大吃大喝感到罪惡,更加重壞情緒。董氏基金會呼籲,少吃高熱量低營養的糖果糕餅、油炸速食,多選擇全穀、蔬果、魚類、牛奶等穩定情緒的開心食物,均衡飲食、定時運動才是抒解壓力的好方法。

青春期孩子好憂鬱?郭書瑤帶頭「跑」出情緒風暴

青春期孩子好憂鬱?郭書瑤帶頭「跑」出情緒風暴#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青春期小孩好憂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有九成會受大腦激素分泌與賀爾蒙影響,導致腦神經系統的紊亂,讓情緒或個性產生改變,或不喜歡自己,但情緒晴時多雲偶陣雨,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不代表患有憂鬱症。董氏基金會今(1)日邀請郭書瑤齊呼籲家長關注孩子青春成長期的情緒,避免憂鬱情緒累積變成病!郭書瑤表示,自己每天都有慢跑,覺得慢跑會讓自己放鬆,一天不跑就覺得不對勁。呼籲同學遇到問題或壓力時,要打開自己心房,多和朋友及長輩聊及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培養運動習慣,讓負向情緒有宣洩出口!詹佳真說,青少年時期,正在建立自我認同,情緒易衝動,培養運動習慣及感恩利他助人方式,能幫助自己更快樂、思考更正向。父母則需要留神孩子出現負向情緒,包含沒來由地不斷悲傷或易怒,喪失以往喜好與興趣、不明原因生理病痛、人際退縮、功課退步的時間長度與嚴重性,若發現孩子長期抑鬱、難以安撫,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表示,這幾年基金會的調查皆顯示運動有助於舒緩憂鬱情緒,因此與各界企業、學校合作樂動小將、樂動少年養成計畫,在校推廣運動紓壓,這三年來已有51所學校參與,超過13萬名學子、家庭響應,這學期起合併為樂動校園推動計畫,期待新的學期有更多學子因運動而受惠,遠離憂鬱困擾。(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