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醫訊/「從心找回快樂」 摒除憂鬱

醫訊/「從心找回快樂」 摒除憂鬱#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隨著醫學的發達、科技的進步,現代人雖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但是卻不見得活得更快樂,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2020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十名的疾病,第二名也是憂鬱症。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樣本所作的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 (高於WHO估計3%);65歲以上8.4%達重度憂鬱,其次15~17歲6.8%達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憂鬱症可能會出現悲觀、情緒低落、無助感等,嚴重還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有自殺的危險,與家人朋友之間都無法正常交往,可見憂鬱症是非常需要受到重視的疾病。董氏基金會與新北市衛生局社區心衛中心聯合舉辦一場,「從心找回快樂」摒除憂鬱的講座,讓曾經陷入憂鬱漩渦的您,學習調適心情的好方法,面對生活中各式的壓力時,運用解決問題的技巧幫助自己,現場也有專家引導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4/6將截止報名!對象:20~55歲,高中以上學歷且曾就醫被診斷為輕至中度憂鬱症患者欲知詳情可洽董氏基金會或新北市衛生局詢問。

心理壓力大 可藉由呼吸平衡情緒

心理壓力大 可藉由呼吸平衡情緒#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採訪報導)隨著時代的腳步越來越快,要處理的工作越來越多,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導致許多的人心理都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身體的狀況。台灣生活的藝術協會理事長廖碧蘭表示,印度的研究發現到,透過淨化呼吸可以幫助憂鬱症的患者紓解壓力,沒有副作用,不僅省錢,又可以真正協助憂鬱症患者減輕壓力。當心理壓力減輕之後,許多身體的反應也會降低,當然身體自然會很健康。廖理事長表示,壓力感會導致不安、焦慮、暴躁,或產生攻擊性行為、驚慌等;嚴重的人,甚至會感染煙癮、酒癮或毒癮。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如憎恨、厭惡、妒忌、貪婪、佔有、慾望、傲慢和怒氣等。除此之外,因為壓力導致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人際關係變差、工作效率低、注意力衰退、效率不彰、記憶力衰弱等。外國的研究發現,淨化呼吸法可以減輕壓力、增強免疫系統、減少膽固醇、緩和焦慮與憂鬱、增強抗氧化的保護能力、強化腦力、增強健康、滿足與平和的心靈。如果常常練習淨化呼吸法,可以體驗正面情緒的流動,化解心中的怒氣、挫折、和妒忌。使身體覺得更年輕、更健康,心靈也感到更安靜。提升天然殺手細胞和抗氧化酵素,預防許多疾病。想要瞭解更多訊息,可以到:http://www.artofliving.org.tw/index.php/2012-03-13-01-30-49/2012-03-21-00-47-10

美研究:憂鬱症患者 老得快

美研究:憂鬱症患者 老得快#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編譯)加速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現在連悶悶不樂、心情憂鬱都可能會加速老化,美國、瑞典最新研究表示,他們確認憂鬱症患者,確實會使人加速老化,這是因為染色體末端有一個被稱做「 Telomeres(端粒)」的保護帽,瑞粒會隨著年齡自然縮短,但當心情低落、壓力與憂鬱心情來臨時,會讓端粒加速萎縮,進而加速老化。研究人員探討憂鬱症與端粒長度是否有關連,針對91為嚴重憂鬱症的端粒長度做觀察,發現確實這些憂鬱症患者的端粒較短,。此外,研究人員也針對憂鬱症患者測量心理壓力程度,並以問卷詢問他們的心理狀態等。Mikael Wikgren博士解釋,「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負責調控身體的壓力反應,而壓力確實在憂鬱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較敏感的患者,端粒的萎縮現象更為明顯,目前這項研究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上。因此簡單來說,端粒越長就越長壽,端粒如果較短,老化的速度就快,從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遠離憂鬱症就等於遠離老化,針對抗憂鬱症的方法,台北榮總醫院精神科蔡世仁主任在衛教文章中指出,憂鬱症是種可以治癒的疾病,且針對不同的成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通常抗憂鬱劑的藥物治療,要經過四個星期才會有明顯的改善,有些病人除藥物治療外必須配合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建立正面樂觀性格或透過一些訓練學習如何處理壓力等,此外運動、陽光都可以增加神經生長素分泌並改善情緒,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超時工作不開心 憂鬱症風險高出常人兩倍

超時工作不開心 憂鬱症風險高出常人兩倍#憂鬱症

工時過長、不眠不休連續上班都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許多研究報導更指出因為過勞所引發的健康問題不勝枚舉,嚴重造成過勞死亡者,亦不在少數,最近英國根據超時工作、過勞問題提出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者(一天工作超過11個小時或者一整週工作超過55個小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非常高,尤其是女性、年輕人、低收入以及中度飲酒量的人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這項研究刊登在PLoS ONE《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期刊上。這項研究針對超過2000多名不同工作、收入以及工時的人,年齡層為35~55歲,追蹤時間長達6年,將這些人分階段研究,主要探討超時工作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也將工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會地位、酒量或酗酒程度等作為考量因素,結果發現跟每天工作七到八小時的人相比較,工作時數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每天工作7到8小時的人高出兩倍多。 研究人員指出,超時工作影響了人們部分的心理健康,下班後又無法馬上解除憂鬱心情,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是負擔,研究中推估女性因為還有其他責任必須承擔,因此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年輕人則是在職場上容易遇到困難、低收入戶者同時面臨經濟、家庭問題,也容易發生較嚴重的憂鬱症,因此研究人員建議這些工時過長的人不妨考慮較少時數但有效率的工作,對身心健康較有幫助。

陪患者度過憂鬱期 親友的力量最重要

陪患者度過憂鬱期 親友的力量最重要#憂鬱症

隨著台灣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有潛在的憂鬱因子,因此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日前票選抗憂鬱10大名醫,並且在昨天(19)發表結果並表示,其實親友的關懷力量,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至於藥物療效與醫師的專業知識,則是影響病友對醫師的信任。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針對全國192名憂鬱症病友,進行憂鬱症患者的「就醫安心調查」,發現到影響就醫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友的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有了這些親友的支持,才能讓憂鬱症患者奏出來面對醫師;而醫師是否會依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則成為信任關係中最主要關鍵因素。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表示,有57%的病友認為,親友是治療憂鬱症過程中的助力,35%的病友首次就醫,就是透過親友的推薦才找到醫生治療,更有31%的病友在親友建議或陪伴下,才能勇於就醫、面對憂鬱症,甚至有10%的病友,是因家人不支持持續就診,而決定不再就醫。所以總體而論,親友是憂鬱症患者最關鍵的角色,他們的意向與支持是讓憂鬱症患者恢復的主因。除了親友的支持之外,該協會也公布由1萬4千多位網友票選的十大抗憂醫師結果,依序是施義賢、范庭瑋、何海、吳四維、廖寶全、陳舒欣、林立仁、蘇柏文、陳建良、劉明倫等10位醫師。其中范庭瑋醫師建議,對待憂鬱症病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單純的傾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適時地的告知他們現在的情緒狀況,讓他們體會將心比心的感覺,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幾家歡樂幾家愁 大選後憂鬱症多3成

幾家歡樂幾家愁 大選後憂鬱症多3成#憂鬱症

選舉後,一定有輸有贏,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於選舉結果也許不是人人滿意,因此不少民眾出現焦慮、鬱悶、失眠等選後憂鬱症狀況,醫師也表示,因為憂鬱情況而就診的民眾在大選後足足增加了3成,醫師也提醒,若憂鬱情況超過兩周,最好求助專業醫師,否則容易導致憂鬱症發生。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落選一方的選民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低落期,加上台北天氣陰雨綿綿,更容易讓人有憂鬱的情緒,醫師也提醒,心情低落者,應避免再收看政論節目,維持正面思考,讓自己開朗起來,也可以利用緊接而來的春節假期,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紓解壓力。根據榮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蔡世仁 在衛教文章中表示,憂鬱症是種可以治癒的疾病,針對不同的成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大多數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都會有顯著的進步,通常若使用抗憂鬱劑的藥物治療,要經過大約四個星期才會有明顯的改善,有些病人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必須配合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建立正面樂觀性格或透過一些訓練學習如何處理壓力,此外運動與陽光可以增加神經生長素分泌並改善情緒,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懷孕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悲劇,往往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及衝擊。而憂鬱症常被認為是精神科醫師的治療範圍,經常被婦產科醫師所忽略。其實在懷孕、生產及產後恢復的過程中,除了家人以外,當屬婦產科醫師與產婦接觸最多,若能及早察覺問題,自可減少許多悲劇發生。「產前憂鬱症」是發生在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狀態,發生的原因包括,荷爾蒙變化或身體不舒服造成之心情低落、懷孕期間的調適困難、過於擔憂生產過程、孩子出生的健康等,而「產後憂鬱症」發生在產後六個月以內的憂鬱狀態,具有和憂鬱症相同的症狀,好發於初次生產的女性。針對產前憂鬱症的部分,在門診產檢時,除了要注意胎兒的狀況外,也要注意孕婦的情緒,若發現有問題時,及早給予幫助或與家人溝通討論。而對於產後憂鬱症的部分,於產後4~6週的回診是篩檢的建議時機。許多醫學報告都指出,未懷孕的憂鬱症病人在停止藥物控制後有高達50%的病人在六個月內會復發;而病人在懷孕期間停止服藥控制時也容易復發憂鬱症,因此,若想停止服藥前應該徵詢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病史、疾病嚴重度及罹病時間長短,以做適當的控制。心理的治療為輕度及中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其中又以人際關係的治療最常被運用。此外,多運動、多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葉酸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幫助。藥物的使用方面,建議婦產科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協調,目前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第一線用藥,其中以抗鬱劑樂復得對於新生兒的副作用較少,是餵母乳的媽媽首選用藥。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郭恬妮表示,產前產後憂鬱症若能及早診斷治療,對於懷孕婦女、新生兒及家庭其他成員都是一大福音,這也是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必須共同認真看待的一個重要課題!(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出門曬曬太陽 增加維生素D心情好

出門曬曬太陽 增加維生素D心情好#憂鬱症

最近連日陰雨綿綿,溼答答的天氣讓人心情好不起來,醫師指出,若是本身有缺乏維生素D的問題,連續5天以上,沒有曬太陽,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D,心情就容易會變得憂鬱,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主治醫師何一成表示,許多心情不好的人常常是因為葉酸與維生素D的缺乏所造成,因為葉酸與維生素D是腦部功能調節與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一旦缺乏,可能造成焦慮、緊張與心情低落。(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Tomasz Sienicki) 今年35歲的洪小姐,在連日陰雨天氣中,心情變得異常低落、容易緊張焦慮,就醫檢查後發現,洪小姐有維生素D以及葉酸缺乏的問題,醫師建議每天盡量曬10分鐘的太陽、多攝取魚肉、菇類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才能維持好心情,不過根據彰化秀傳醫院衛教資料表示,曬太陽也是有技巧的,最好在早上9點以前,下午3點以後,讓臉、手臂、腿部以不擦防曬油或遮陽傘的情況下曬10~15膚微紅就足夠補充一天所需的維他命D。根據衛生署建議的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400到2000IU(國際單位),而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衛教文章中表示,曬太陽20分鐘就可提供2000IU的維生素D,即達到一日所需量,醫師則建議,很少曬太陽、體型肥胖少吃蔬果的人都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險群,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曬10分鐘的太陽、多攝取魚肉、蛋黃、菇類,再加上適度的運動,才能擁有好心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