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導致你不快樂的憂鬱症與基因有關?

導致你不快樂的憂鬱症與基因有關?#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是否覺得每天鬱鬱寡歡、提不起勁?你知道嗎?罹患重度憂鬱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而這個關聯大部分取決於基因。這是一項由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與奧斯陸大學共同合作的研究,比較了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縱向資料,以探討罹患重度憂鬱症與整體的生活滿意度是否有關,此研究發表於《情感性疾患》期刊。研究發現:符合終生重度憂鬱症標準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5.8%及11.1%)呈現了較低的生活滿意度。74%的重度憂鬱症和生活滿意度與基因有關,其餘26%的關聯與獨特的環境因素有關。研究者同時也將生活滿意度與重度憂鬱症在遺傳上的可能性分開計算。生活滿意度的遺傳可能性估計為百分之七十二。換句話說,大部分是因為基因讓我們在生活滿足的傾向上有所不同。重度憂鬱症的遺傳可能性為34%。結果顯示,憂鬱症與生活滿意度共同受到同一組基因的影響比環境來得多。研究者強調,每天從事一些能夠帶來短暫愉悅感的小活動是很重要的。因此,不要放棄這些讓人感到開心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正向經驗也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而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胡維恆表示,憂鬱症患者的確有相當的比例為「內因性」,也就是受到遺傳、體質等影響所導致。臨床上,我們可看到憂鬱症患者在生活上如果能夠提醒自己學習正向思考,或是試著看看別人的想法,來提醒自己,也是一個可以減少負面影響的方法,至少不會越陷越深。胡維恆也提醒,內因性憂鬱症患者的治療上,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佳,因為適當的藥物將有助於從患者的體質上做根本的改善。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基因的取決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握可改變的因素,像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支持、砥礪、打氣的重要或平時透過運動讓自體產生對心情有用的多巴胺(腦內啡)、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都相對是重要的。學習觀察生活四周正向、微小且快樂的事物,會讓我們心情好,套句時下年輕人的話,就是懂得把握自己身邊的小確幸,那種愉快感,自然會累積成生活中的滿意,反映在我們的生活品質上。

八旬阿嬤全身病 結果竟是憂鬱症!

八旬阿嬤全身病 結果竟是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如果家中的老年人,時常喊那裡痛,這裡痛,可要注意一下,是否可能是心理問題,而不是生理問題!董氏基金會表示,日前有一個個案,提及一名八十歲高齡阿嬤,在家中抱怨全身不舒服有1─2個月,一下頭痛,一想要吐,而這名阿嬤以往有高血壓的病例,家屬以為是高血壓的緣故,但是,血壓怎麼量怎麼正常,帶她到腸胃科門診檢查,也沒有問題。之後,經過醫院護理師的訪談,阿嬤忽然說,「反正現在也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乾脆拿神明祖先牌位去跳海」,阿嬤的病情才水落石出,原來是因為憂鬱症而導致的情況!而目前阿嬤已接受一年的心理諮商,病情已大有改善。而老年人的憂鬱症,目前因為社會宣導不周,導致老年人憂鬱症難被發現,時常讓家屬誤認為是「老化」或是「老番顛」而被忽略,對此,羅東聖母醫院、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及董氏基金會,呼籲全民一起關注老人憂鬱症,並齊聲呼籲台灣老人憂鬱醫護品質再升級,建議民眾透過「老人憂鬱照護分級」原則,幫助憂鬱長者選擇適當的照護所在,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與家屬的負擔。

秋冬好發憂鬱症 親友多關懷避免憾事

秋冬好發憂鬱症 親友多關懷避免憾事#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秋冬天氣多雨、天氣濕冷,是憂鬱症好發的季節,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隨時關懷周遭親友,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及心理諮商協助,可即時避免憾事發生。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國人習慣「心事往肚裡吞」,不願承認有情緒上的困難,以致失去向親友及醫師求助的最佳時機。依據101年自殺通報資料顯示,去年1到12月通報自殺行為者共5594人次,分析自殺原因,主要為感情人際因素及精神健康/物質濫用因素。因氣候會影響情緒,近來天氣不穩定,容易讓人出現情緒低落不穩,甚至有負面想法。衛生局表示,面對親友有情緒問題,可擔任自殺防治守門員角色,主動關心周遭的親友,扮演傾聽陪伴的角色,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發現親友出現自殺想法時,也務必陪同就醫,詢求專業協助。衛生局提醒,如果周遭親友出現情緒低落、提不起勁,負面思考,胃口不佳,失眠,甚至表示請代為照顧父母、小孩等疑似交代遺言或有自殺想法出現時,就要特別留意。衛生局也建議民眾,可以趁著天氣沒有下雨的空檔,多去戶外走走、運動,可增加人體內血清素(Serotonin,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與情緒調節有關),有助於轉換正向情緒。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久病不癒乃是尋短的高危險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雖然生病的老年人自殺率是壯年人的2倍,但久病纏身仍會讓人產生絕望感,而透露「不想拖累家人」常是自殺警訊,其家人必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憾事發生。依據研究指出,憂鬱症常與高血壓、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慢性頭痛、眩暈、耳鳴、更年期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風、癌症等疾病合併出現。研究指出,這種潛在的病情若久未痊癒,會增加腦部退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慢性病風險。病人因生這種病常常感到痛苦,其實,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夠及時察覺及治療,這種時常隱藏在慢性病症狀中的憂鬱症,不只能改善全身不適,甚至連併發的慢性病也可改善病情。台南市衛生局呼籲當長輩或家人生病,如跟家人有衝突,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若未適時紓發壓力,恐會自我傷害,應多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並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對他們的情緒都有正面幫助,家人與親友適時的支持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簡式健康量表,即心情溫度計(BSRS-5)協助進行檢測,周邊的親友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心理健康,減少憾事發生,倘若情緒障礙持續兩週仍無法緩減,或持續有自殺意念,親友應儘快陪伴以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專業人員協助,並持續關懷。

醫訊/認識憂鬱症

醫訊/認識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現代文明病,又號為「心靈的重感冒」。W.T.O.預估7年後該症將名列失能與早夭的第2名病。憂鬱症也是世紀3大疾病之一,另兩種為癌症與愛滋。因此,新光醫院特規劃「精神科家庭座談會」,邀請精神科醫護人員主講「認識憂鬱症」,參加對象為一般民眾、精神科病友及其家屬。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精神科家庭座談會時間:101年12月8日(六)上午09:00~12:00地點:新光醫院(近捷運士林站1號出口,台北士林區文昌路95號)一品廳洽詢:02-2833 2211轉8465謝映萱

醫訊/憂活變樂活繽紛過生活

醫訊/憂活變樂活繽紛過生活#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等心神疾病已經成為現代人的「藍色心靈危機」,去年某明星大學男生,在快要畢業前燒炭自殺,身邊的朋友同學都直呼不趕相信,因為他總是呈現樂觀和善的表面形象,因此我們要常常關懷身邊的人,就算他表面上呈現很「OK」。       對此,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與奇美醫院特舉辦「憂活變樂活 繽紛過生活」講座,邀請黃隆正醫師主講。該單位歡迎家屬、病友與民眾等踴躍參加,名額有限,請及早預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憂活變樂活 繽紛過生活時間:101年11月30日(五)下午13:00~14:00地點:奇美醫院(台南永康區中華路901號3樓)第3醫療大樓3樓第7會議室洽詢:06-2228116轉58107王鶴陵小姐

A+媽媽的辛酸!當心憂鬱症來敲門

A+媽媽的辛酸!當心憂鬱症來敲門#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們都希望自己可以是完美媽媽,不過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系研究生在美國社會學年會上發表最新的研究結果,發現那些拚命想在職場和家庭都完美演出的媽媽,比那些拒絕接受完美媽媽迷思的婦女,更容易罹患憂鬱症,所以所謂的A+媽媽壓力真的很大!其實A+媽媽這名詞是從「超級媽媽」演變而來的,婦產科陳保仁醫師說,A+媽媽對於孩子以及自我要求很高,習慣掌握主控權,安排家中大小事,這樣的媽媽自己本身壓力很大,相對的身旁的家人壓力也不小;這樣的媽媽掌控慾很強,經常剝奪了爸爸許多責任,導致爸爸最後只好都讓媽媽來做。陳醫師也說,A+媽媽把很多事情攬在身上,很多事要求完美,覺得不夠好,這樣得媽媽比較憂鬱,女人通常在三個時期較容易產生憂鬱,經前、產後(比例較高)、更年期,這三時間產生憂鬱的狀況一直未改善,影響的是整個家庭。女性奪走男性教養權力,對孩子的影響?對此,兩性專家Wendy老師指出,其實媽媽就像是守門員,孩子做什麼都是不行、不可以,孩子長大之後,抗壓性會比較弱、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其實是要讓男性加入教養的,男性的特質就像是啦啦隊一樣,根據調查孩子與爸爸接觸,壓力反應、語言發展都會比較好。媽媽對於孩子過於掌控,對孩子未來長大後都會有影響,職能治療師徐瑜亭說,孩子會變得較被動、依賴、缺乏學習動機與組織規畫能力及害怕失敗。其實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很多女性通常都會希望自己別像自己的媽媽一樣,管太多、做太多,但其實最終還是會走相同的路。陳醫師也提醒,長期壓力以及疲勞轟炸,容易引起腎上腺素分泌,使肌肉、血管僵硬,有些女性會有亂經、經期不來,嚴重會有壓力症候群產生。

憂鬱症患者比例增 女性高於男性

憂鬱症患者比例增 女性高於男性#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將是21世紀人類三大健康殺手之一,憂鬱症患者,通常是因為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又不懂得適時把壓力釋放出來,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吃不下、睡不著、體重下降等症狀,醫師說,包括面臨課業及考試壓力的青少年,久病不癒的老人,以及產後、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根據衛生署國健局估計,全台大約有350萬人有中、重度憂鬱傾向,尤其最近六年,患者激增三倍,但有三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可能因為怕吃藥或害怕丟臉,只看過一次醫生之後、就不再回診治療,其中女性又比男性得憂鬱症的比率高,是男性的兩到三倍。許多患者會合理化自己的症狀,不會尋求醫療或不願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憂鬱。但是研究發現,憂鬱問題沒有處理,反而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治療與檢查所造成的醫療花費,造成社會經濟負擔;此外,憂鬱症患者家屬在長期照護的壓力與擔心患者自殺的不安感,易造成家庭失和、離婚、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等問題,又可能引發照顧者的憂鬱一併發生,這帶來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預防憂鬱症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學會放鬆心情,適時紓解壓力,或是找朋友聊聊天,但如果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出現負面想法,最好到醫院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這樣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