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治邪抗煞「鬼穴13針」非傳說!中醫揭「真正穴位」你其實摸得到

治邪抗煞「鬼穴13針」非傳說!中醫揭「真正穴位」你其實摸得到#針灸

精神官能疾病舉凡憂鬱、躁鬱、強迫症等等,在現代醫學已有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在古代,諸如思覺失調、癲癇或中風後口歪眼斜的病理症狀時,往往會被當成「中邪」、「鬼附身」。當時的醫學專家其實會在病患13個特殊穴位下針,緩解癲狂現象,即為「鬼穴13針」,是傳統中醫裡最博大精深的古老針灸技法之一。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針灸

60歲黃先生中風後便謹慎控制血壓,也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將收縮壓控制在約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90毫米汞柱,但近幾個月收縮壓上升至150毫米汞柱,為求血壓不再上升、維持穩定避免二次中風,同時期盼能改善中風後受傷的語言功能與肢體活動,因此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門診求助治療。

抗癌藥物不能停!副作用卻讓關節痛得要命?中醫「針灸」可緩解

抗癌藥物不能停!副作用卻讓關節痛得要命?中醫「針灸」可緩解#針灸

56歲陳女士罹患乳癌,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並持續接受抗賀爾蒙治療,但近半年來發現,手指逐漸變得僵硬且無法彎曲,擔心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祟,就醫檢查後,根據臨床經驗研判,應是乳癌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協助針灸及中藥調理,約3個月後,患者手指疼痛緊繃的症狀大幅緩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針灸

許多患者常抱怨有手肘痛問題,但做過許多復健治療後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根治。中醫師就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常常是因為過度的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6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楊鯉源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楊鯉源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