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張小弟發育慢,玩太累時經常尿床,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因此性格較敏感自卑。排除其他疾病或器官異常等狀況,家屬設定鬧鐘或睡前提醒排尿等方式,改善有限,且張小弟因對尿床感到壓力,反而出現情緒暴躁。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三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體味重,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經中醫雷射針灸治療四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也下降了。到10歲還有5%會尿床 男孩是女孩2倍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表示,根據統計,3歲小孩白天幾乎都能正常控制排尿,仍有16%到5歲還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如下,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家長會開始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迷你寧經報導可改善65%的尿床發生,但衍生而來會有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且少數案例服用較高劑量迷你寧仍無法改善尿床。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在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也可搭配以下證型選擇雷射針灸穴位,一周三次,一個月12次治療下過最佳。腎氣不足: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下肢無力,智力較差。脈象沉細或沉遲。搭配穴位:太谿穴、湧泉穴、命門穴。脾肺虛寒:尿量不多但次數頻,少氣懶言,神軟乏力,面色蒼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脈弱。搭配穴位:太淵穴、脾俞穴、肺俞穴。肝經濕熱: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較黃,平時性情急躁,易怒易煩,或夜間夢語齘齒。搭配穴位:太衝穴、陽陵泉穴。心腎不交:睡中遺尿,時作時休,白天多動少靜,性情急躁,神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夜寐則睡眠深沉,不易喚醒,即或喚醒亦神識朦朧不清。搭配穴位:神門穴、太谿穴。經研究證實,雷射針灸在幼兒遺尿有顯著療效,從以上兩個案例,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與類別陸續增加,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由於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很多民眾不知該不該接受疫苗施打,中醫表示,疫苗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體溫偏高、發燒、關節痛,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飲用紫蘇加生薑煎煮藥液 有發汗效果、增加身體抵抗力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建議,將紫蘇加2-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可以減輕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藥液有發汗的效果,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於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造成身體不適的副作用,能減輕與緩解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的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故紫蘇能治感冒、咳嗽及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兩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因此對身體不會有太強的不適感,於防疫期間飲用亦有養生的功效。注射部位疼痛 可透過針灸治療緩解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因為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道。另外穴道本身的特性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在感冒時一起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張育誠建議,施打前找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以達到更好的自我保護效果。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黃先生3年來,常胸口鬱悶、呼吸困難、易喘,輕則胸口悶塞感,重則像有重物壓迫,吸不到空氣,甚至像要窒息一般,求助中醫,經過幾次針灸及方藥治療後,胸悶吸不到空氣的狀況已大幅改善,整個人的氣色及情緒也變得比以前好。呼吸系統及心臟疾病、貧血、酸中毒等都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謝礎鴻表示,呼吸困難是指患者主觀上覺得呼吸不舒服,而客觀上會表現呼吸頻率、深度和節律的改變,主要導因於呼吸系統或心臟疾病,但是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呼吸困難,如腦部、神經、呼吸肌、胸廓異常、心理壓力、貧血、酸中毒等也都有可能。因此,臨床上對於呼吸困難需進一步詢問病史,才能做更精確的鑑別診斷,有時也需要配合檢查檢驗。中醫治療呼吸困難可以透過針灸與方藥雙管齊下,若患者屬於「肝氣鬱結型」,常容易因緊張或壓力大而感呼吸不適,可選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治療;若是「氣虛不足」,常疲勞導致無力呼吸,則選用補中益氣湯、生脈飲;若是「痰濕體質」,常見食欲不振、易頭暈、平躺時胸悶更嚴重,則選用導痰湯或血府逐瘀湯治療;長期吸菸者,戒菸是最好選擇,若無法立刻做到亦可選用潤肺的清燥救肺湯或瀉白散治療,另也可隨證加減一些寬胸的藥物,如瓜蔞實、百合、合歡皮、玫瑰花來加強療效。長期呼吸困難 常見胸廓結構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謝礎鴻說,長期呼吸困難可能會造成身體結構的異常,而身體結構的異常又回過頭來造成呼吸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劇,此時可用針灸調理身體結構的異常。以臨床觀之,長期呼吸困難的患者,常見胸廓結構橫向、縱向的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脅肋、臉頰喉嚨肌表的僵硬,這些都可以藉由針灸不同的穴位而獲得緩解。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黃太太四年前因中風送醫,雖然度過危險期,也努力復健,但左邊肢體無力的症狀卻遲遲未改善,無法行走、左手張力過大、攣縮,無法舉起、拿東西,讓她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中風兩年後,雖然早已過了黃金復健期,黃太太仍求診中醫,希望輔以中醫治療,讓復原更順利,醫師針灸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一星期治療兩次,配合原有的復健運動,持續兩年,黃太太已能用柺杖行走,手也能高舉過肩,恢復日常活動。中風後的身體症狀分為腦部受損造成的核心問題、疾病衍生出的周邊問題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大主因,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然而中風急性期過後,每個病患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常見如: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李昌狄表示,中風後的身體症狀有些是腦部受損直接造成的核心問題,如腦部管理手腳的運動感覺區域受損,導致手腳無力、不良於行;有些則是疾病衍生出來的周邊問題,如肌肉緊繃、痠痛,進而影響復健成效。核心症狀需要長時間修復,並不保證一定能復原,而中醫的強項是改變周邊問題,若能輔以針灸,緩解周邊問題造成的不適感,便可能提高病患的復健意願與成效,達到良性循環,長時間下來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核心症狀。以黃太太為例,兩年前來院時,除了行動不便的問題外,尚有排便不順、頭痛、手麻腳麻問題,李昌狄利用針灸,逐一解決;而左手無法舉起、伸直、腿部無力、不能站起的情況,再分別針灸位在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手部的靈骨大白穴、腿部的腎關穴、四肢穴和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達到改善手腳張力、加強肢體力量、腦神經鎮靜的效果。每次針灸完,黃太太都覺得舒服許多,回家便積極復健,一周來院兩次,持續兩年,現在已能舉手、拿東西、抬腳、用拐杖行走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 若中西合併可降低61%研究指出,中風後若患者僅以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若僅以中醫針灸治療,則可減少50%的復發率;但若中西合併,就可降低61%。李昌狄表示:「針灸跟復健是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相加強的。即便過了中風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若能堅持治療與復健仍會有機會改變,所以不要輕言放棄。」此外,也提醒民眾,預防中風與復發最重要的還是飲食跟危險因子的控制,先做好預防與控制,再搭配針灸才能擁有更好的復健成效。

過年後腰圍胖一圈 喝消脂茶揮別脂肪

過年後腰圍胖一圈 喝消脂茶揮別脂肪#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節大吃大喝攝入過多熱量,加上作息不正常,運動量減少,一不小心腰圍就胖了一圈。年後的診間裡,總是聽到上班族唉唉叫「變胖了」,平均增加1~2公斤以上,因此尋求中醫減重。中醫表示,煮中藥消脂茶當茶喝,可以去油解膩、去寒除濕、消脹氣、降血脂,適合大多數體質的民眾,不過如果胃弱,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病史的人,則不適合空腹喝。 42歲的王先生體重90多公斤,外表壯實,火氣大,排便不順,臉部長滿青春痘,有頭皮毛囊炎等皮膚問題,容易長口瘡,食欲很好,工作壓力大時喜歡吃東西紓壓。3個月前尋求中醫減重,經診察其舌苔黃膩,脈滑數,屬燥熱體質,遂以清熱瀉火、潤燥滋陰的中藥處方,用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澤瀉、荷葉加減治療,並且輔助穴位埋線,持續治療2個月後,王先生減輕了6公斤。但由於過年期間大吃大喝,年後體重又回升1公斤,趕快回診繼續接受中藥及穴位埋線治療。中藥調理、針灸、穴位埋線,哪種減重方式好?新富錦中醫診所黃茵婕醫師表示,中醫減重方法分成三類,分別是中藥體質調理、針灸、穴位埋線減重。中藥的減重原理是根據患者的肥胖體質來辯證施治,主要分痰濕、氣血虛損、實熱或濕熱證型。利用中藥方劑對證治療,以祛濕化痰,補益氣血,清除實熱及濕熱,讓失調的身體功能恢復平衡,再配合穴位埋線雕塑體型,加強新陳代謝,抑制食欲,利水消腫,並可輔助運用穴位埋貼耳珠,刺激內分泌、渴點、飢點、胃及神門等穴點,以降低食欲及紓解焦慮感。再搭配少吃多動,多管齊下,就能瘦得健康,瘦得長久。上班族沒時間常常針灸,可以搭配迅速、便利的埋線減重療程,調整失常的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提高身體對醣類和脂肪的代謝能力,消除水腫、排除體內積存過多的水份,還能控制食欲及降低飢餓感。每1~2周埋線一次,一次花10~15分鐘,通常3~6個月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即可收到瘦身效果。 年後消脂茶 消脹氣、降血脂、去寒濕針對年節期間吃吃喝喝肥油上身,黃茵婕提供一帖消脂茶,具有去油解膩、去寒除濕、消脹氣、降血脂等功效,有助甩掉多餘脂肪。【材料】丹參2錢、山楂1錢、陳皮2錢、決明子2錢、黃耆2錢、生薑3片。【做法】將所有藥材用過濾袋裝好,加入1000cc的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10分鐘即可,稍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去油解膩,去寒除濕,消脹氣,降血脂。丹參:降血壓、降血脂、對抗血栓形成,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不錯的功效。黃耆:補氣,利水消腫。生薑:去寒除濕。山楂:含有解脂酶,去油解膩,消食助消化,降血脂。陳皮:理氣健脾,消脹氣,燥濕化痰。決明子:清肝瀉火,潤腸通便。

秋冬刮痧通氣血 有這些症狀別亂刮

秋冬刮痧通氣血 有這些症狀別亂刮#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刮痧是坊間常見保健方式,意指利用手指或光滑的硬器具如刮痧板、刮痧棒、瓷湯匙及牛角等,在皮膚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刮、擠、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局部表面發紅或出現紫紅色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現象,藉由刺激體表經絡和經絡傳導作用,暢通阻塞氣血讓不適症狀減輕或消失,達到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退熱開竅功效。刮痧前需先進行評估,若出現過於飢餓或飽脹感、疲勞或緊張或酒醉等情況,應暫時不宜進行刮痧。力道需均勻有節奏 不強求出痧避免損傷皮膚安南醫院中醫部唐偉誠醫師表示,刮痧時必須用力均勻、節奏規律,避免用力過猛或不均,並要隨時觀察患者反應。每部位刮痧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或是以局部發紅或稍微出痧為度,不應強求出痧以避免損傷皮膚。此外,刮痧時必須特別注意力道大小與不同對象治療的時間長短,舉如小孩子、久病體虛、體弱老人、嚴重心臟及腦血管疾病患者,避免因過度刺激而造成症狀加劇或誘發其他併發症發生。 刮痧後可平臥休息片刻並注意保暖,休息環境須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沖涼、直接迎風或立即勞動。休息期間飲用適量溫開水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刮痧後一至二天內若出現刮痧部位疼痛屬正常反應。下次可再度刮痧時間應在前次刮痧之痧點(紫紅斑點或斑塊)消失後,或是在前次刮痧間隔三至五天後方可再次進行,建議可根據病情需要求診中醫師來配合中藥或針灸治療。眼睛、乳頭、肚臍等孔洞或脆弱部位禁刮痧特別提醒的是,在人體孔洞或脆弱部位禁止刮痧,比如:眼睛、鼻孔、口唇、舌體、耳道口、乳頭、肚臍等處。若老年人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因素導致皮膚較薄,或是罹患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出現癤腫或有潰瘍、瘡瘍、燙傷傷口,此類皮膚患處須禁止刮痧。如皮膚平常容易出現瘀青或出血後不易止血,或已確診罹患糖尿病與血液疾病如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出現全身浮腫、不明原因出現腫塊、急性扭傷或骨折等患處,以及婦女經期或妊娠時的腹部與腰骶部皆亦禁止刮痧,如有出現急性胸腹部症狀、急性高燒不退或懷疑罹患各種急慢性傳染病時,建議儘速就醫。唐偉誠醫師強調,坊間流行的刮痧療法雖簡便易行,確能舒緩身體不適,但必須注意上述刮痧前、中、後觀察重點,方能有效自我保健又不致延誤就醫時機,進而永保安康。

防疫天天在家耍廢 女大生暴肥10公斤

防疫天天在家耍廢 女大生暴肥10公斤#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歲女大生「小如」原本體態勻稱,但受疫情影響,學校實施視訊教學,很少出門的她,幾乎整天在家耍廢,餐餐都點外送,最近防疫解封,聚餐邀約又陸續上門,使她短短一個月內胖了10公斤,令她相當苦惱而求助中醫,醫師評估後建議她調整飲食與運動,並搭配穴位針灸及按摩改善脂肪囤積,將有助還她窈窕身材。 少吃多動減重不二法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書怡指出,「少吃多動」一直都是減重最重要的原則,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因不可抗力之因素,使得減重之路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上述的例子外,有的人一減少進食量就出現月經不規律、腳軟手抖、心悸等症狀,或是下班後只想癱軟在沙發上,完全無力運動,導致體重直線上升。 陳書怡醫師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除了少吃多動,還要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運作穩定平衡,血虛、氣虛、氣鬱、痰濁等這些體質,常是肥胖最重要的原因,而針對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治療,是中醫健康減重的關鍵。 針灸帶動氣血循環 改善脂肪囤積常見脂肪囤積在上手臂、腹部、臀部,造成所謂的「蝴蝶袖」、「鮪魚肚」和「河馬臀」,除了運動伸展是良方外,藉由中醫的經絡按摩、局部穴位針灸,增加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甚至帶脈的氣血循環,都能有效改善脂肪囤積的問題,成就健美體態。   陳書怡醫師表示,針刺穴位可增加氣血流通,加速脂肪細胞代謝循環;另外,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穴位做加強,例如氣虛體質患者,可加強合谷穴、太衝穴;痰濕患者可按摩足三里、豐隆穴等,再視情況搭配中藥調理可達最佳效果。洗腎、凝血功能不佳者 先與醫師溝通再治療若本身有糖尿病、凝血功能不佳、高血壓、心臟病、洗腎等宿疾者,則應先與醫師溝通後再治療。除了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才不會成為「復胖者聯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