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心血管疾病上門 營養師:這樣做3高遠離

心血管疾病上門 營養師:這樣做3高遠離#心悸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冬天腳步到!時不時就有胸悶、胸痛,運動過後甚至會有氣喘不停的現象嗎?要注意了,這些看似細微的小警訊,正預告著血管的固體脂肪、膽固醇也正緩緩堆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阻礙腦袋、心臟運作的隱形殺手。營養學碩士謝宜穎指出,魚油中所富含的Omega3,可防止血栓、軟化血管管壁、提升血管壁彈性、阻止自由基的侵害,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族群,有保健功效!氣溫低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謝宜穎說,冬天因為溫度低,身體血管收縮比較明顯,血管彈性也跟著變差,因此要特別小心注意心血管疾病!她也提醒,平時身體的一些症狀,就說明著血管可能出現小狀況,比如經常容易頭痛,運動容易氣喘噓噓,甚至四肢末端冰冷伴隨麻的症狀,若出現以上情況,請好好留意自己的身體;如果嚴重一點像出現胸悶、心悸,甚至半夜會突然心臟痛到醒來,這樣的朋友更要在冬天做好保暖,趕緊就醫檢查,立即改變生活作息,搭配飲食控管,改善血管狀況。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幫兇!怎麼吃有訣竅「想要讓心血管保持健康,飲食真的很重要!」謝營養師說,飲食首重清淡,最好選擇天然食物,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涼拌為主,同時要攝取好的油脂,讓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一點,像是魚類或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另外,鹽份攝取多寡也需特別注意。另,纖維質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油脂,而蔬果中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皆有助心血管的健康。營養師:魚油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謝營養師強調,飲食中要特別注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原因就在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提高好的膽固醇(HDL)、降低血栓的發生,以及增加血管的彈性,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種營養素大多藏在魚油及堅果裡。謝營養師說,一般民眾每天250毫克到500毫克即可,若要達到心血管預防疾病預防,則建議每天800毫克,如果是3高族群,則建議每天可攝取2-3克;最後,謝宜穎營養師提醒,若本身有凝血障礙,或是有肝病、需要開刀,有服用抗凝血劑等民眾,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才使用。

冬天心血管疾病好發 營養師:這樣做3高不上門

冬天心血管疾病好發 營養師:這樣做3高不上門#心悸

(撰文/Megan Chen) (諮詢/謝宜穎營養師)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普登生技)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需特別小心) 冬天腳步到!時不時就有胸悶、胸痛,運動過後甚至會有氣喘不停的現象嗎?要注意了,這些看似細微的小警訊,正預告著血管的固體脂肪、膽固醇也正緩緩堆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阻礙腦袋、心臟運作的隱形殺手。 血管阻塞的徵兆出現時,除了即時就醫檢查外,平時飲食上有什麼預防措施,能搶先採取與準備的呢?營養學碩士謝宜穎指出,魚油中所富含的Omega3,可防止血栓、軟化血管管壁、提升血管壁彈性、阻止自由基的侵害,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族群,有保健功效! 氣溫低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   (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僅快就醫檢查) 為什麼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營養師謝宜穎說,主要是因為溫度低,身體血管收縮比較明顯,血管彈性也跟著變差,所以假使本身血管已有粥狀硬化,阻塞等情況,到了冬天,就要特別小心注意心血管疾病! 謝營養師特別提醒,平時身體的一些症狀,就說明著血管可能出現小狀況,比如經常容易頭痛,運動容易氣喘噓噓,甚至四肢末端冰冷伴隨麻的症狀,若出現以上情況,請好好留意自己的身體。 如果在嚴重一點像出現胸悶、心悸,甚至半夜會突然心臟痛到醒來,這樣的朋友更要在冬天做好保暖,趕緊就醫檢查,立即改變生活作息,搭配飲食控管,改善血管狀況。 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幫兇!怎麼吃有訣竅   (慎選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 現代人飲食西化,重油、重鹹、重口味,實在讓心血管招架不住!謝營養師說,尤其很多人喜好炸物,加工食品、愛吃肉,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飲食及生活習慣都不利心血管健康,容易造就很多3高一族。 「想要讓心血管保持健康,飲食真的很重要!」謝營養師說,飲食首重清淡,最好選擇天然食物,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涼拌為主,同時要攝取好的油脂,讓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一點,像是魚類或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另外,鹽份攝取多寡也需特別注意。 另外,謝營養師還提到,纖維質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油脂,而蔬果中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有助心血管的健康;需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水果的挑選上,應避免糖分過高,像是西瓜、龍眼、鳳梨等這類水果,建議以芭樂或蘋果為主要首選。 營養師:魚油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   (魚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益處多多) 謝營養師強調,飲食中要特別注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原因就在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提高好的膽固醇(HDL)、降低血栓的發生,以及增加血管的彈性,也就是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這種營養素大多都藏在魚油及堅果裡。 不過,要找到適合的深海魚類,並且有時間自行烹調實在困難,尤其對於現代的忙碌族群,謝營養師建議,不妨可以購買魚油保健品,不過市面上魚油產品眾多,要怎麼挑呢?謝營養師分享幾個秘訣: 1)選擇有品牌、有信譽的廠商:由於魚油萃取技術不易,必須擁有精良的技術,才能萃取出精純優質的魚油。 2)確認來自純淨無污染的深海魚種:深海魚可能有重金屬殘留,要需特別注意魚油來源最好是選擇體型10公分以下之小型魚類,減少毒物累積疑慮。 3)檢視有否添加足量維生素E:可降低魚油氧化、維持魚油品質穩定。 4)確認是否使用蒸餾技術萃取而成,不使用化學有機溶劑萃取,可避免化學有機溶劑的污染。 當然最重要的是,產品應該具備並通過【國際認證品質微生物、重金屬檢驗及成份定量檢驗合格】,或認明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才讓人安心。 魚油怎麼吃?趕緊看過來!   (依個人體質不同,攝取不同的劑量) 不過,魚油要吃多少也有學問,謝營養師說,一般民眾每天250毫克到500毫克即可,若要達到心血管預防疾病預防,則建議每天800毫克,如果是3高族群,則建議每天可攝取2-3克;最後,謝宜穎營養師提醒,若本身有凝血障礙,或是有肝病、需要開刀,有服用抗凝血劑等民眾,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才使用。

心悸別怪咖啡因 竟是甲狀腺亢進作怪

心悸別怪咖啡因 竟是甲狀腺亢進作怪#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甲狀腺亢進每個人症狀表現可能不同,也常讓人誤認是其它疾病,而延誤治療。像是20多歲的陳小姐在健檢時發現,心跳高達每分鐘120多下,偶而有些心悸,自覺可能是容易緊張又喜歡喝咖啡之故,所以並沒有太注意。其次還有月經不規則,難以入睡的情形,經醫師觸診發現脖頸較腫大,建議其抽血檢查,證實患有甲狀腺亢進。在服用藥物後,心悸及睡眠都改善許多。佳里奇美醫院內分泌科及新陳代謝科陳郁麗醫師指出,甲狀腺亢進是甲狀腺製造或分泌了過多的甲狀腺素,女性比男性常見,大約多了10倍。而多數人的印象是會凸眼及脖頸腫大,但並非所有病人都有上述兩個症狀。症狀多樣化別輕忽!嚴重恐危及生命加上,甲狀腺功能異常,很多器官系統會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有:心悸、手抖、容易焦慮緊張、失眠、怕熱、胃口增加但體重下降、女性月經不規則等。而且,臨床上很多人是因為心悸而至心臟科求診,才被驗出甲狀腺亢進。如果心悸合併有上述其他症狀出現則應該要注意是否有甲狀腺亢進的可能。治療的方式目前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為主,而除了藥物,飲食方面則要注意減少富含碘的食物,也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類及咖啡等,避免加重心悸、手抖等症狀。而甲狀腺亢進若不治療,可能造成危險的甲狀腺風暴,產生高燒、呼吸喘、嚴重心搏過速及意識不清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的情形。孕婦未控制甲亢  恐流產、早產陳郁麗也提醒,懷孕婦女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甲狀腺亢進,會增加流產、早產的風險,也可能影響胎兒的甲狀腺功能。所以罹患甲狀腺亢進的病人應遵照醫師指示接受適當治療,避免併發症的產生,也勿自行停藥,以免復發。

戒掉咖啡因 揮別頭痛、提高睡眠品質

戒掉咖啡因 揮別頭痛、提高睡眠品質#心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含咖啡因的飲品有咖啡、茶、冰茶、巧克力飲、可樂與其他摻咖啡因的汽水,請一律都別碰。停掉咖啡因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一連幾個禮拜頭痛增加。如果你擔心速效藥的反彈作用,不妨跟咖啡因一起停掉,一勞永逸更好。我推薦快刀斬亂麻,或者迅速減碼降至零,時間別拖過兩週。慢慢減碼的好處是減輕潛在的戒斷頭痛,卻會拖延時程,最後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難竟全功。去咖啡因的咖啡和茶含刺激性的化學物質(以及脫除程序中殘留的微量咖啡因),所以最好連去咖啡因飲品也別碰。不過,如果這已經是你的最後底線,我得說,那至少比你直接喝咖啡或茶來得好了。無咖啡因且沒摻入太多柑橘、葡萄乾或鳳梨之類刺激性調味的花草茶就沒問題,是最佳的替代熱飲。還有,別天真地以為綠茶沒咖啡因,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無咖啡因(指本來就沒有)的飲品,像是無咖啡因可樂無妨,但成分含刺激性阿斯巴甜(紐特代糖)的無糖汽水應避免。有人覺得早上一定得來杯咖啡提神,好撐過一整天;你總是感到疲累,無法想像沒有咖啡的日子……這樣的人可能忽視了利用咖啡因提神的反撲─稍後的萎靡會令人想再喝一杯,所以永遠斷不了。認為咖啡不可或缺的人,在戒掉咖啡因並撐過數週的陣痛期(也可能無感)後,大多會覺得自己狀況好很多:更有精神、睡得更好、脾氣變好、較少胃灼熱、不常心悸,當然還有頭痛減少。咖啡替代品?我對於這類一般由菊苣和刺槐製成的飲品並不太放心,它們的調味通常含有各種偏頭痛刺激物,包括橙皮、無花果和杏仁。此外,這些產品大多含有麩胺酸鈉的潛在來源:大麥麥芽。頭痛控制住以前,喝花草茶就好,接著或許可以嘗試其中幾項咖啡替代品。(本文摘自/頭痛大革命/柿子文化出版)

手抖不理會 嚴重恐損傷心臟

手抖不理會 嚴重恐損傷心臟#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你有手抖、心悸、怕熱、眼突、焦慮、脖子變粗、失眠的問題嗎?現代人由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加上遺傳與體質因素,使許多人出現像是前述的症狀,可能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所造成的。一名44歲李女士,因為手抖、心悸、脖子腫脹,至家醫科診所求診後,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所以開始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但在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後,卻出現嚴重皮疹及肝功能異常等不良作用。醫師與患者討論後,李女士因為擔心手術會有併發症,而且不想在脖子上留下一道手術疤痕,因此被診所轉介至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科門診接受放射性治療,六個月後再追蹤李女士的狀況,發現她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形下,甲狀腺賀爾蒙數值已回復正常水平,而且手抖、心悸、脖子腫脹等情形也大幅改善。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林立凡醫師呼籲,甲狀腺功能亢進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延誤治療可能對心臟、骨骼等多處器官造成不可回復性的損傷,有類似困擾的民眾仍應及早就醫,與醫師充分溝通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常常聽到心律不整這個名詞,但你知道到底什麼是心律不整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安寧表示,其實心律不整有時候是不會有症狀的,但有些嚴重時卻可以致命!其實心律不整分為很多種,不光只是心跳速度快慢,還有像是心跳怎麼發生、規不規則、常不常有此症狀發生等,都是心律不整的因素。人體每分鐘的心跳為60至100下,一天心跳8萬多至14萬上下都是正常,而什麼是心跳?就是血液經心臟內血管傳輸到心房,再從心室把血液傳送到全身,心臟收縮到舒張的過程,舒張時間越多,就會造成心跳越快。不過記得,每分鐘60到100的正常心跳可不等於正常速度,想要瞭解到底有沒有心律不整的問題,還是要找醫生進行專業檢查。馮安寧說,血液從心房傳到心室,造成心跳有脈搏,形成心臟收縮、舒張,其中,心室的收縮,又比心房收縮顯得重要。一般來說,心房纖維顫抖為心房收縮不穩定的狀況,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尤其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發生機率更是高達十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卻又無症狀,因心房無法將回流血液有效的打入心室,就會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造成中風的機率可是會增加5倍,若是有其他危險疾病,死亡率更是添增2倍,但這種症狀不會立即致命;另外一種心室纖維顫抖,就會造成立即致命的危險,也是心臟病、心肌梗塞死亡中最常見的原因。醫師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心臟也易產生病變導致心律不整的問題出現,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更容易使心臟老化,因此隨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方法。另外,馮安寧也指出,人們常見的心悸問題,在各個年齡層可能都會發生,它是一種心臟跳動異常的不適感,但不一定會造成危害。心悸並不等於心律不整,不過,若是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還是要到醫院經由醫師詳細檢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

難道是高血壓?六大危險症狀簡易自覺

難道是高血壓?六大危險症狀簡易自覺#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高血壓又稱隱形殺手,因沒有嚴重明顯症狀,許多患者會誤認為只是壓力太大或感冒而輕忽是高血壓前兆,加上沒有習慣天天量血壓,民眾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已成為高血壓的「候選名單」?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李秀梅醫師提出,六大危險症狀可初步簡易自覺,分別是頭痛、眩暈、耳鳴、失眠、肢體麻木及心悸。民眾還是好奇怎樣的頭痛才算是高血壓前兆?李秀梅進一步解釋,這種頭痛的部位多在後腦,並伴有噁心、嘔吐感、臉潮紅。若經常感到頭痛,而且很劇烈,服用止痛藥無效,就可能是向惡性高血壓轉化的信號。而眩暈則常帶有倦怠感;耳鳴為雙耳,持續時間較長。另外,失眠的症狀為入睡困難、易醒、淺眠、睡眠品質差、易驚醒。這與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肢體麻木則是常見手指及腳趾麻木。最後,高血壓的心悸會導致三種併發症,即心肌肥厚、心肌梗塞與心功能不全。李秀梅說,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超過九成的高血壓都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造成的原因和遺傳、肥胖、壓力及缺乏運動等有關。續發性高血壓通常較容易與病理疾病有關,包括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懷孕或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而對於高血壓的藥物治療,除了要先找出上述病因,對症下藥外,建議定時定量服用適量降血壓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