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見!新生女嬰膝脫臼 翻轉近90度

罕見!新生女嬰膝脫臼 翻轉近90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產婦去年產下女嬰,但出生時發現左膝異常朝腹部方向彎曲約九十度,經X光檢查發現是「先天性左膝脫臼」,所幸醫師在24小時內即由徒手復位術及會診骨科做石膏外固定,復位後膝關節屈曲角度大於90度且無不穩定及疼痛現象,後續門診追蹤預後良好。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雷鎮豪醫師指出,先天性膝關節脫臼是很罕見的先天性異常,發生機率為十萬分之一。主要是膝關節的過度伸展及近端脛骨在股骨髁的位移,從半脫位到完全脫臼都有可能發生。產檢無法發現  及時診斷影響預後常伴隨其他異常如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足內翻。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的問題,如:Larsen氏症候群、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等。發生原因有外在因素例如子宮內異常壓力、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不良、或是內在因素例如基因異常、或是神經肌肉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無法透過產檢發現,因此,出生後早期診斷治療,對預後十分重要。雷鎮豪表示,先天性膝關節脫臼的嚴重度可以由被動屈曲角度分為三級,第一級>90度,第二級30-90度,第三級<30度。治療的預後可以用屈曲、伸展、不穩定及是否會疼痛來做功能性分類。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及開刀治療。早期使用連續石膏固定及髖關節外展吊帶來保守治療是目前的治療首選;如果治療失敗則要考慮開刀。

年前忙採買 主婦走出足底筋膜炎

年前忙採買 主婦走出足底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過年前免不了會進行家中清潔及採買工作,但許多婆婆媽媽走路走久走多了,開始出現腳跟疼痛現象。尤其早上起床時更為明顯,當心是足底筋膜炎上身,應及早治療避免惡化。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林政宜醫師指出,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率女性居多,兩腳都有可能發生,一般常出現於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或不正常壓力負荷(如高跟鞋)的情況,另外,過度肥胖、扁平足或高弓足、長短腳或阿基里斯腱太緊,也是常見危險因子。清晨下床一踩地 足底就劇痛典型症狀包括早上起來下床第一步或坐一段時間後起來足底的劇烈疼痛,但略微行走會緩解,走更久又加劇。當症狀出現且沒有適當診斷與治療,病況可能加劇,甚至經過一段時間引發其他部位包括腳踝、膝蓋、甚至腰部的問題,不可不慎。舒緩足底筋膜炎 休息+減少長時間行走林政宜表示,治療上應從根本原因下手,將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的因子去除,包括要有適當休息,避免長時間行走、赤腳或穿脫鞋行走,避免走在過硬的路面,鞋跟不宜太高,甚至鞋具可考慮選擇有適當足弓支撐,與吸震能力較佳但不要太軟的鞋墊,都能有效避免症狀的惡化。一般而言,若能將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因子加以去除,配合上物理治療與運動調整,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得到改善。僅有少數病人在保守療法失敗的情況下需接受手術治療。因此林政宜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腳跟足底疼痛的症狀,切勿輕忽,請儘速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才能防患於未然,減少併發症狀的可能。

他成績優異卻易分心 原來是過動症惹禍

他成績優異卻易分心 原來是過動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高中生,從小成績優異,也如願考上前三志願,沒想到一進到高中,成績卻大幅退步,出現明顯落差,且因為越來越焦慮,甚至出現許多冒汗、頭痛、莫名緊張等症狀,家長帶至門診求助,經醫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合併焦慮症,所幸在藥物合併心理治療下,才逐漸將生活與學習步調拉回正軌。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蔣立德醫師表示,回顧個案過去生活與學習歷程,發現有容易恍神、注意力差、做事情缺乏系統、丟三落四等問題。這些情況雖然從小就不斷地被長輩與老師指出,但因為天資優異,在校成績不差,因此也長期被家人忽略,直到升上高中以後,問題才一下子凸顯出來。僅2成ADHD獲得正確治療蔣立德指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ADHD是相當常見的診斷,盛行率約有5~7%。但在台灣,ADHD個案中約只有2成有獲得正確的衛教與治療。但其實治療的黃金期是在國小中低年級階段,且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但在坊間,家長常因為對於到精神科求助的擔心,或是誤信許多網路上的錯誤資訊,而錯失了及早就醫的機會。而且醫師也提醒,若錯失黃金治療期,這群個案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合併出現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在這樣狀況下,就需要同時治療多個不同問題,處理上的難度就會更高。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肩頸痠痛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惱,若還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狀況,就要當心是頸頭症候群。一位50歲的婦人,多年前脖子受傷後,時常覺得痠痛和僵硬卡卡,還會落枕。曾接受按摩、推拿,但效果不大。且疼痛加劇,除此之外,容易覺得頭暈,有時候還會耳鳴,晚上睡覺常會痠痛而醒來。所幸經復健科醫師,藉由姿勢改正、運動訓練、物理治療加上激痛點乾針治療,症狀大幅減輕。2高危險群:低頭族、久坐姿勢不良者什麼是「頸頭症候群」?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杜育才醫師解釋,頸部是頭與身體的橋樑,也是腦部輸出訊息至身體各部位必經途徑,因此,頸部疾患除了會引發肩頸痛外,亦會導致頭痛及五官症狀,甚至還可能影響身體平衡,出現耳鳴、暈眩、噁心等症狀。而杜育才醫師也提到,3C產品普及,導致現代人不是低頭滑手機、平板,就久坐電腦前,這些人都是高危險群。至於治療則要先從改善日常生活不良的頭頸姿勢或工作環境。因為錯誤的姿勢會加重頸部負擔,長期下來,還會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甚至頸頭症候群。姿勢端正+運動訓練  從根本改善杜醫師強調,改正姿勢、運動訓練、加上合適的治療,可大幅減輕頸頭症候群症狀,減少復發。而當中的運動就十分重要,不僅可訓練、重建頸部和上背的生物力學,穩定深層核心肌肉,適度矯正頸椎排列,緩解頸部引發的頭部症候群,同時耳鳴、暈眩和平衡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改善。 

17歲男莫名胸痛 當心縱膈腔氣腫

17歲男莫名胸痛 當心縱膈腔氣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17歲的青少年,沒有預警的突然出現胸痛的症狀, 忍耐一天之後,甚至呼吸、吞嚥的時候胸部劇痛,因此至醫院就診,經X光發現有輕微縱膈腔氣腫,進一步檢查發現氣體已從肺部跑到心包膜旁處,由胸部電腦斷層確診為罕見的自發性縱膈腔氣腫,立即安排住院接受氧氣治療以及觀察,現症狀已改善,並且康復出院。空氣跑到心包膜旁   罕見難判斷衛福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醫師表示,縱膈腔氣腫是指胸內壓增高,導致空氣從肺泡的間質漏出,從縱膈腔跑到胸部或者頸部。縱膈腔是指胸腔內兩側肺臟中間的部位,正常的情況下,除了氣管、食道有空氣外,其他都不該有空氣存在。與自發性氣胸相比,自發性縱膈腔氣腫較不常見,症狀類似因此不易判斷,須由胸腔內科專科醫師來診斷較適合。一般而言,罹患氣喘、激烈運動以及用力憋氣的行為者,可能會導致縱膈腔氣腫,因此施醫師也呼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如果觀察到自己有不尋常的胸痛,應盡速就醫,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省荷包!北市68家醫院 戒菸門診8~10月免掛號費

省荷包!北市68家醫院 戒菸門診8~10月免掛號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鼓勵吸菸民眾踴躍接受二代戒菸治療服務,進而成功戒菸,臺北市衛生局結合臺北市68家醫療院所,自104年8月1日至10月31日,推出戒菸門診免收掛號費好康措施。年滿18歲有意願戒菸的民眾,只要帶著健保卡,每次就診時就能免付掛號費,並且每次最高只需負擔200元戒菸藥品費用,有助民眾早日擺脫菸品的危害。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夢蕙處長表示,菸草中至少有93種致癌物質,而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0%與吸菸行為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平均約有700萬人死於菸害,約每5秒即有1人,吸菸者平均壽命較不吸菸者減少約15年。免掛號費   省錢還能賺健康但若是及早戒菸,是可以免於後患!因為研究發現,戒菸20分鐘後血壓開始降低,心跳減慢至正常的頻率;2週至3個月得到心臟病危險性降低; 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15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約與非吸菸者相同。而戒菸治療已被證實為有效的戒菸方法,林夢蕙處長也說,為助民眾節省更多荷包,臺北市衛生局結合臺北市68家醫療院所,自104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共同推出免收掛號費措施,想要戒菸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這項服務,相信在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及鼓勵下,再加上本身自制力與親友的支持,定能早日戒除菸癮。

他右腳多一趾行動受阻 手術成功重返球場

他右腳多一趾行動受阻 手術成功重返球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16歲的王姓少年,有一個煩惱就是從小被自己右腳多出來的腳趾所困擾,不僅行動受到干擾,買鞋子也很令他頭痛,雖然幼年時曾於他院求診並建議手術,但因故推遲了治療,至今才由家人陪同至整形外科門診求治,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手術治療。佳里奇美醫院整形外科顏伯璁醫師指出,少年手術前檢查均無異常,決定對病人施以贅趾截除及關節重建手術,術後恢復情況良好,患部足趾運動功能及感覺神經功能正常,現在除了購買鞋子不再是困擾外,病人又可於最愛的籃球及排球競賽中獲得更佳的表現。手術方式時間點 依贅生趾狀況考量外側趾多趾是足多趾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面以手術為主。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重建患部功能。目前手術可從簡單的將贅生趾底部整個切除後直接縫合,到複雜的肌腱和關節重建術甚至組織移植移位。若贅生趾較單純,可考慮於出生後3~6個月進行手術;若贅生趾較複雜如附生於正常趾骨或有共用關節者,可待6個月後再考慮做出妥適的手術安排。而醫師也提醒,多趾症的種類繁多,手術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提醒病人及父母一定要找正規的整形外科、骨科或小兒外科等醫師評估。

超級蔬菜!每天吃花椰菜預防癌症、心臟病

超級蔬菜!每天吃花椰菜預防癌症、心臟病#

大家都知道花椰菜(青花菜)對身體很好,即使你可能不是那麼喜歡它的味道,也會每週吃個幾次。過去,我一直都不愛吃青花菜,但是讀到愈多關於它對健康的好處,我就愈來愈常吃。現在,我每天都會吃一小份花椰菜,可能是切碎拌進沙拉裡,或加入豆泥醬當成零食,也可能是蒸熟後當成晚餐的前菜。也許每天一顆蘋果,能讓醫生遠離我;不過每天吃花椰菜,帶來的好處更多。新的研究結果建議,吃花椰菜能改變基因,可預防癌症及心臟病。有一項針對488位乳癌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吃蔬菜最多的前1/4女性患者,其死亡率較其他患者降低了62%。在目前所有買得到的常用食材中,沒有一種所富含的益處能超過花椰菜。它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及纖維質。研究發現它能產生強大的抗癌作用,有益心臟健康,可預防關節炎和氣喘,保護視力、增強免疫系統。人們終於發現並開始重視它了。我已經很久沒有讀到如此令人振奮的消息,美國人的花椰菜攝取量,在過去30年間已經成長了三倍之多。想辦法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花椰菜,或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白色花椰菜。把青花菜切碎,混進沙拉或燉菜中。烹煮時,加入醬或香料以增添香味。用中火蒸約三至四分鐘,擠些檸檬汁、撒些胡椒粉也是一項簡單的選擇。若你真的不喜歡花椰菜,試試甘藍菜、大白菜、芥藍或瑞士甜菜。有數不清的綠色蔬菜可供你加入飲食,你需要做的,只是想辦法發揮創意,將它們融入每道菜就可以了。(本文摘自/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本事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