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乾」,應該是最能形容秋冬季對皮膚所帶來不適的最佳字詞,此時也是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乾燥性濕疹等皮膚問題,反覆發作的時刻,以下為《優活》經訪談整理出的「防乾」撇步,包括,洗臉、洗澡後該如何進行保濕,並且由中醫師推薦中醫保濕茶飲,有助皮膚容易乾燥出毛病的民眾,能水嫩過冬!四大水分散失關鍵 記得好好塗抹乳液針對皮膚乾癢,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家淇醫師表示,在這段時間裡,民眾較常出現富貴手、乾燥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因此,醫師提供4個容易散失水分的時機,幫民眾減少水分散失,降低皮膚困擾。1)洗澡/水溫以不超過40度為原則,減少清潔劑,以針對重點部位使用即可,包括腋下、胯下等容易出現異味的地方,而洗完澡後先將身上多數水分擦乾,接著在水份蒸發前塗抹乳液,有助於鎖水,將水分維持在角質層中。此外,對於不習慣塗抹乳液的民眾,醫師建議可針對四肢末梢、臀部上方等易乾燥部位進行塗抹就好。2)洗碗/建議民眾在洗碗時,戴上手套為佳,可避免肌膚接觸到清潔劑,若無法戴上手套者,則在洗完碗盤後,立即塗抹護手霜,原理與洗澡相同,有助於鎖水,減少肌膚乾燥機會。3)泡溫泉/不管是泡溫泉、熱水澡,每周最多2~3就好,每10分鐘就要休息一次,以不超過2個循環為佳,另外,民眾在泡熱水澡時,喜歡添加澡球、泡澡精等,但醫師不建議添加任何東西,應以純泡澡就好,減少皮膚接觸到清潔劑。4)洗臉/白天洗臉以清水為主,晚上則應挑選較溫和的不起泡清潔劑來清洗,而洗完後依每個人乾燥程度進行產品挑選,對於乾性肌膚、高齡者應以乳霜為佳,其餘則使用乳液即可。拒絕解決秋天乾燥 茶飲幫你解決困擾胡心瀕中醫師表示,為了避免呼吸道因溫差大所造成不適,民眾可戴上口罩或圍上圍巾,減少鼻子與脖子接觸到外界天氣,此外,也可多攝取黑木耳、白木耳、燕窩、川貝、黑芝麻、紅棗、黑棗、枸杞、葡萄及櫻桃等,有助於保濕、補水,避免皮膚乾燥。而在日常生活醫師也提供3種茶飲,解決喉嚨乾澀、滋陰補血,幫助民眾舒緩困擾,每種茶飲皆屬一天份,用1000C.C.的熱水沖泡30分鐘後飲用即可,只是對於有感冒症狀及有痰民眾,就不建議飲用。1)養聲潤喉茶/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沙參3錢、澎大海(胖大海)2顆,有助於潤喉,對於必須長時間講話、容易沙啞的民眾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2)百合潤肺茶/百合、白芍、浙貝母、生甘草、麥門冬各3錢,有助於潤喉、潤肺,舒緩喉嚨乾燥所造的不適。3)首烏棗杞茶/何首烏3錢、紅棗4錢、枸杞4錢、生甘草3錢、天花粉3錢,有助於滋潤肌膚,增加皮膚紅潤。

氣溫落差大!恐誘發寶寶異位性皮膚炎

氣溫落差大!恐誘發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秋冬天氣溫差大,若家中的小寶寶或小孩,開始出現不斷搔抓的症狀,可就要多加注意,很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在惹禍!台中就有一名六個月大的小男嬰,最近開始出現不斷搔抓的現象,手腳也開始冒出一粒粒疹子來,皮膚甚至還被抓到流湯流水,經醫師診斷之後,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經類固醇藥物治療與藥膏的塗抹,並且把配方奶改回只喝母奶,很快的症狀就獲得緩解。秋冬季報到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暴增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洪千惠表示,最近因為早晚溫差大且天氣轉涼,門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比夏天時增加不少,她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最常出現在嬰兒和孩童時期, 臨床的症狀包括患處的紅腫、搔癢、脫屑,甚至慢性苔蘚化(皮膚粗粗的,抓後會脫屑)。洪千惠指出,最讓患者和家長困擾的症狀是搔癢,尤其是半夜不自主地搔抓,讓皮膚的症狀加劇,因為抓癢會讓皮膚釋放組織胺,而組織胺便是皮膚搔癢的原因,因此會越抓越癢,晚上因皮膚癢導致睡不好,便會影響孩子白天的日常作息,容易哭鬧或上課沒精神。        異位性皮膚炎的其中一個成因是因為病人本身有異位性體質,容易對特定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在嬰幼兒時期尤其對過敏性食物特別敏感,因此針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洪千惠建議以母乳哺育為主,配方奶選用水解奶粉,若寶寶已經是全母奶哺餵卻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可以請媽媽在飲食的部分停用乳製品及帶殼海鮮,如果症狀還是無法改善,就必須用完全水解奶粉來治療。醫師也提醒,若孩子皮膚出現紅腫癢的症狀,務必趕緊至皮膚科就診,若症狀久拖,又不斷的抓出傷口,很可能會進一步遭到細菌感染,嚴重恐怕還會引起敗血症,不得不慎。

兩百萬人有異位性皮膚炎 放著不管恐引敗血症

兩百萬人有異位性皮膚炎 放著不管恐引敗血症#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過敏體質,一向都是另大人小孩,極為困擾的一項毛病,而隨著高度文明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各種生活型態的大翻轉,進而讓有過敏體質的人口在近三十年以來,大幅攀高,其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增加,更是顯而易見。經濟愈繁榮 罹患人數愈多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就坦言,先進國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口,在歐美等國,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在台灣則有百分之十,且人數正逐年攀高,此疾病正挾以社會高度開發的後盾,侵害更多人的肌膚。別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僅造成外觀上的改變,事實上過於嚴重,更可能引發敗血症,威脅生命,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過兩百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症狀無非重度搔癢,抓破皮、紅腫、感染,甚至讓夜間睡眠品質大幅降低。白天不癢 晚上狂抓「白天不癢,夜間特別養,」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晚上睡覺會特別養,因為大腦將會專注在抓癢這件事情上,而此疾病通常會連同氣喘、過敏鼻炎一起上身,他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本身就是過敏體質的專利之一,因此患者也常會合併後兩種症狀。其中,異位性皮膚癌的診斷,最重要的就是反覆性的抓搔,且長達六個月以上,為遺傳所致,目前醫學的判斷,多半是基因突變或表現太低、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的影響、生化代謝上的異常與皮膚障壁功能的缺陷等等因素。塵螨、黴菌、狗毛、貓毛、易造成過敏的衣料、皮膚乾燥等等,也都會讓症狀更為嚴重。台灣一年四季都會讓症狀加劇朱家瑜指出,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與國外不太相同,通常都是一年四季,症狀都會惡化,冬天乾燥會導致病情惡化,夏天悶熱多汗,同樣難控制。如果放任疾病不管,將會嚴重抓傷,抓出血來,甚至有皮膚感染的風險,不得不慎。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非僅限外觀的改變,它更容易引起個人睡眠品質的問題,使白天精神不濟,孩童還會有學習上的困擾,更嚴重還會引起敗血症,而目前台灣醫界已有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線」共識,包括塗抹保濕劑、塗抹藥膏、光療等等,都有助於症狀改善,且在治療兩周之內,就會能顯著緩解,民眾若有相關搔癢症狀,最好能趕快就醫。

痣的變化勿輕忽 當心罹患皮膚癌

痣的變化勿輕忽 當心罹患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男子,從出生起頸部右後方就有一顆約0.5公分大小的痣,他原本為身上長痣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沒有去理會它,但這顆痣竟隨著時間慢慢長大,直到有次痣開始有腫、破皮,又加上每當流出血水後就開始用手擠,幾個月後反覆地擠壓,沒想到最後傷口越擠越大,從一顆小痣變成紅豆大約5公分時,他才就檢查,確診後發現罹患惡性皮膚腫瘤中的基底細胞癌。皮膚癌9成好發部位為臉部根據大林慈濟醫院外科部黃介琦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這類病患中有70%~90%好發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像是臉、鼻子等,罹患基底細胞癌主要原因,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產生病變進而造成皮膚癌,而皮膚癌的成因有紫外線照射、環境因素、電療、接觸化學物質等。在初期時往往不痛不癢,所以容易讓人忽視它的存在,但是如果不加以理會,癌細胞就會侵犯到局部神經或破壞更多的組織,造成神經麻痺或是顏面缺損,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黃介琦提醒民眾,當皮膚長出不明的腫塊、原有的痣突然顏色改變或變大、開始流血、出現長久不癒合的傷口、或家中曾經有人得過皮膚癌的人,就要特別注意,一旦發現痣有什麼變化,最好儘速就醫做詳細檢查。

研究:擦防曬並不能預防皮膚癌

研究:擦防曬並不能預防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出門擦防曬,真能夠防止皮膚癌上身?那可不一定!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塗抹防曬乳並不能夠有效防止皮膚癌的產生,因此提醒民眾,不管出門有沒有擦防曬,最好還是不要在炎炎日頭高掛天空的正中午出門,以免提高罹皮膚癌的風險。不管有無擦防曬 還是別在艷夏中出門根據英國媒體報導,此研究來自英國曼撤斯特大學及癌症研究院,研究人員以基因篩選的方式,篩選出一批容易罹患黑色素瘤的老鼠做實驗,經實驗的老鼠需接受一周劑量的紫外線照射,也就是約人類站在大熱天之中,曝曬一小時的程度。其中,一組老鼠擦上防曬SPF50,一組則不擦防曬,不擦防曬的組別,平均餘五個月左右罹患皮膚癌,擦上防曬的組別,則延長到七個月左右,研究人員做出結論指出,藉此可知防曬對於預防皮膚癌的效用並不大。也提醒人們,別誤認擦了防曬就可以在大太陽底下肆無忌憚的活動。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是痣還是皮膚癌? 5原則自我檢查

是痣還是皮膚癌? 5原則自我檢查#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最近,影星休傑克曼皮膚癌復發的新聞,讓許多民眾對於皮膚的不明斑塊更加重視。醫師說,最近門診許多民眾前來檢查,都懷疑自己身上的痣或斑點,擔心是否為惡性腫瘤! 紫外線強不防曬 當心皮膚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陳建宇醫師指出,常見的皮膚癌分成3種,包括: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以及最可怕的黑色素細胞癌。而基底細胞癌與麟狀細胞癌都與紫外線有關,像是基底細胞癌大多發生在陽光照射部位如臉部、上肢,因此工作需長時間日曬,如農夫、漁民、運動員等,要特別注意。而值得注意的是,易轉移致死率高的黑色素細胞癌,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因此在肢端出現的黑痣要特別注意它們的變化,因此醫師也提供5原則來區分良性的痣和惡性的黑色素細胞:1)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 。2)邊緣是否呈現不規則或模糊不清。3)色調上是否呈現不均勻、多色調、深淺不一 。4)大小是否超過六公釐以上或有短期間變大的情形 。5)表面是否有不規則的隆起現象 。常日曬、傷口難癒合 應注意陳建宇醫師也說,對於有點懷疑的皮膚病灶可用相機紀錄病灶觀察是否有所變化,而年紀大、常日曬、傷口長期難癒合、放常接觸化學物質等,都是危險因子,這些人更要小心謹慎注意自己身上的皮膚病徵。另外,要預防皮膚癌,先把防曬工作做好,平日於戶外活動時記得塗抹防曬乳,陽傘、帽子也是不能少的。 

皮膚偏白、多痣 皮膚癌高危險群

皮膚偏白、多痣 皮膚癌高危險群#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出門擦防曬,最主要是預防皮膚曬黑,但你知道嗎?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效,就是預防皮膚癌,因根據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統計指出,相較於1970年代的1800人,近幾年來,每年竟有超過1萬3000人被診斷出患有惡性黑素瘤。惡性黑素瘤病患 逐漸成長中而這種惡性黑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只是較為少見,但它的危險性高、致死率也高,所以在醫生的眼裡,它是個棘手的問題。且在英國,惡性黑素瘤是目前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至少造成2000人死亡,且在1970年當時是每10萬人中有3人被診斷出,可是現在卻是每10萬人就有17人罹病,人數成長是過去的5倍,由此可見,這種疾病是能輕易忽視的。另外,英國癌症研究協會代表尼克表示,他認為惡性黑素瘤成長快速的因素,是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前往旅遊歐洲,遇上炎熱天氣卻位做好防護措施,以造成過度曝曬而增加罹癌率。皮膚白、多痣、有雀斑 皆為高危險群最後,專家提醒各位民眾若是皮膚屬於偏白、多痣、有雀斑或是曾有曬傷經驗者,應多留意自身皮膚狀況,因為這些族群的人皆是罹惡性黑素瘤的高危險群,所以建議民眾,不管是否為罹癌高危險群者,外出時應做好防曬動作,另外,也要多留意自己深的斑或痣,若有出現異常現象,請勿輕忽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皮膚癌找上門。

高中生長年濕疹 竟是皮膚淋巴癌惹禍!

高中生長年濕疹 竟是皮膚淋巴癌惹禍!#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粉紅色的皮膚斑塊,且會有些搔癢的情況產生,一般民眾會認為這是所謂的濕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拿個藥膏擦一擦就會好,但澎湖卻有一名男高中生,他的狀況就不是那麼的好對付了,因為在多年前他的皮膚開始出現粉紅斑塊,被醫師診斷為濕疹,治療了五年,但情況都不是太好,未料到了台中榮總皮膚科診斷,竟外發現是所謂的表皮T細胞淋巴癌,所幸在經過光化療的治療後,高中生的病情穩定的被控制住。皮膚淋巴癌 屬罕見疾病台中榮總皮膚科醫師沈瑞隆表示,這種表皮T細胞淋巴癌又叫做蕈狀肉芽腫,平均每十萬人約有0.36-0.46人左右,十分罕見。一開始以侵犯皮膚為主,隨著疾病的進展,癌細胞會侵犯到淋巴系統和內臟器官,臨床上皮膚表現一開始為散佈性的紅色斑點或丘疹,有時伴隨著脫屑和癢感,分布位置常在陽光照射不到的位置,與一般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好發於陽光曝曬的部位不同,十分特殊,診斷相當困難,容易讓一些較無經驗的醫師認為是濕疹或是牛皮癬,因而延誤病情。隨著疾病的進展,病灶逐漸形成斑塊、結節、或是一顆顆的腫瘤,嚴重的話甚至出現紅皮症和獅子臉。若發生淋巴結侵犯或是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則五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0%。診斷上主要靠臨床醫師時時保持警覺並且及早安排病理切片化驗,但即便如此,有時患者甚至要重複接受好幾次的皮膚切片,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光化療 為治療主要方式沈瑞隆說,台中榮總皮膚科近20年來約診斷出45例這種罕見的皮膚癌症,大多數人都被當成是濕疹,治療方式這要透過光化療進行,光化學治療是利用特定波段的紫外光來達到抑制細胞增生以及免疫抑制的效果,可以用來治療許多頑固的皮膚疾病像是白斑、乾癬、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的全身性濕疹、尿毒性搔癢等等。亦是治療早期皮膚淋巴癌的首選,十年存活率極佳,幾達90% -1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