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該關注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若有感染疑慮會調整用藥,至於打疫苗後,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用停藥。另外,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指出,針對嚴重膿疱型乾癬病人,健保署在今年五月特別開放新條款,若有符合全身急性的膿疱型乾癬的條件,就有機會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打新冠疫苗後 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需停藥 鐘文宏部長表示,使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注意「感染風險」,部分藥物因影響免疫系統,若有感染新冠肺炎疑慮或已經確診則建議停用,包括環孢黴素、MTX等傳統口服藥物。至於生物製劑,根據國外共識不需停藥,而高劑量的類固醇在疫情期較危險,建議調低劑量。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施打新冠疫苗,鐘文宏部長指出,大部分的生物製劑都可以繼續使用,除非是天皰瘡的生物製劑必須停藥四周;至於傳統的免疫調節劑,依據目前美國相關治療指引MTX黃色藥丸建議停一周,新型的乾癬藥物JAK抑制劑建議停一周;如果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建議將劑量調低,以免影響疫苗的效果。打疫苗後是否停藥仍視疾病嚴重度、感染風險來調整,若為罹患嚴重型乾癬、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因爲停藥會影響疾病惡性度,而不建議停藥。自體發炎性乾癬─膿疱型乾癬 急性發作有生命危險在各種乾癬類型中,膿疱型乾癬是屬於較嚴重的疾病。吳南霖主任指出,膿疱型乾癬是一種自體發炎暨免疫失衡的疾病,特徵是皮膚出現小顆膿疱,分為局部性、肢端性和全身性,局部性常見手掌、腳掌處,也可能出現在指端處。至於全身性因為膿疱範圍大又痛,有時還會發燒、發冷、疲勞、關節不適,當出現急性的全身系統性症狀時,也很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包括基因、藥物、感染都有可能誘發膿疱型乾癬,吳南霖主任表示,無論是全身性、局部性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效果常常有限,且不容易穩定控制,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針對膿疱型乾癬的傳統治療方式,常會使用如A酸、滅殺除癌錠、或環孢靈素等口服免疫調節劑做為第一線治療藥物。當傳統藥物效果不佳時,吳南霖主任表示,現有生物製劑可以選擇,是利用生物科技研發的標靶式藥物,直接阻斷或抑制細胞激素,改善皮膚的異常。鐘文宏部長進一步解說,過去臨床上用於乾癬的生物製劑類別很多,包含IL-17,IL-23抑制劑等,目前核准膿疱型乾癬是針對IL-17受體的生物製劑,IL-17受體被視為乾癬、膿疱型乾癬的重要機轉,新式生物製劑的特色是效果較強,對膿疱型乾癬、一般乾癬都有效果。如果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好轉後會停藥,之後使用口服藥即可。今年五月健保放寬 生物製劑特別開放新條款過去健保規定需使用兩種傳統乾癬藥物及照光治療各三個月,療程共六個月以上效果不佳才能申請生物製劑。吳南霖主任說明,全身性膿疱型乾癬的傳統藥物存在可能的副作用及有限的療效,病程起伏反覆不定,膿疱易破裂且照護不易。因此,今年五月健保署特別針對膿疱型乾癬患者開放使用條款,「對於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若是成年女性有懷孕可能之患者,符合一定條件及嚴重度就可以申請使用。」每次急性用藥可以申請4周的生物製劑,最長8周,兩次用藥至少間隔12周。吳南霖主任分享一名全身性膿疱型乾癬女性患者的治療經驗,因為考量未來仍有懷孕打算所以無法使用A酸,改用其他傳統藥物治療,雖然勉強控制,但仍有膿疱長出,影響生活甚鉅。所幸,改用生物製劑後,改善效果相當明顯,三個月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皮膚煥然一新,病人開始打扮、髮妝變得不同於以往,心情開朗愉悅,開展新生活。不過,吳南霖主任也強調,由於每位患者的病況與體質可能不同,對生物製劑的反應也可能有一些差異,患者有治療需求時可以跟醫師多討論。生物製劑「永不下車」條款 帶給乾癬患者曙光今年通過乾癬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條款,「使用生物製劑兩年後停藥,連續兩次未滿6個月即復發達PASI 10者允許持續用藥」,這是考量乾癬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停藥後,半年內復發比例高,故對有連續兩次暫緩用藥後復發病史者,允許持續用藥,被醫師稱「永不下車」條款。「超過兩次停藥復發就可以申請不用停藥,不用因為疾病反覆發作折騰了。」且鐘文宏部長提到,包含膿疱型乾癬、斑塊型乾癬或一般乾癬的病患都成為受惠對象。基於18歲以上育齡女性服用A酸有畸胎風險,健保也針對女性放寬,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超過BSA(體表面積)大於10且伴隨系統性症狀可以使用生物製劑,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 健康醫療網)

乾癬惡化竟須輪椅代步 生物製劑能幫忙

乾癬惡化竟須輪椅代步 生物製劑能幫忙#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原本是青春正盛的年紀,小楷(化名)卻因乾癬惡化而不良於行,必須靠輪椅代步。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剛民醫師回憶起該患者,他進入診間的第一句話竟是「醫生,請救救我!」經檢查該患者乾癬病灶佈滿全身逾八成面積,且指甲處有凹洞、全身關節和指頭亦多處紅腫,明顯是因乾癬誘發乾癬性關節炎。統計顯示,約3成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 。林剛民醫師指出,該病患過去曾多次積極治療,但因疾病修飾治療藥物(DMARDs)改善程度有限,長期努力未果,灰心之餘便中斷治療,但因乾癬脫屑、手指腫脹,連日常穿衣扣鈕釦都成問題,讓他羞於出門甚至出現憂鬱傾向。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現在不僅皮膚乾癬明顯改善、乾癬性關節炎也獲得緩解,再次回診時,只見患者開心地步入診間,已不再需要倚賴輪椅。不只是皮膚疾病 共病症遍佈全身應早治林剛民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病灶除了皮膚,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可能引發全身性疾病,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心血管疾病、三高、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其中,乾癬性關節炎若未即時治療,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甚至面臨高失能風險。臨床觀察,乾癬性關節炎常被誤認為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部分患者先有乾癬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乾癬,兩者間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因此許多患者剛開始可能跑遍多科,未能及時確診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林剛民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含起床時下背痛、腳後跟有壓痛感、關節紅腫熱痛、手指關節僵硬、肌腱附著點發炎等,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即刻求診風濕免疫科,為幫助乾癬患者及早發現治療,建議每年可透過乾癬流行病學篩選工具「PEST」問卷自我檢測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助改善皮膚病灶 同步保護關節預防變形林剛民醫師分享,臨床上治療乾癬性關節炎,會先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並搭配免疫調節劑等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多數輕度患者可獲顯著改善;中、重度患者且有長期服藥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林剛民醫師補充,隨著醫學進步,目前有多種針對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用,除改善乾癬皮膚病灶外,亦可以同步保護關節。林剛民醫師指出,部分患者擔心使用生物製劑後副作用,或是網路也流傳不少以訛傳訛的錯誤說法,事實上,生物製劑不經肝腎代謝,對肝腎影響小,前述的患者案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至今已3年,未出現肝腎副作用。林剛民醫師提醒,乾癬病友應及早持續接受治療,以積極預防乾癬性關節炎與相關共病,目前已經有多款生物製劑可治療皮膚病灶亦能保護關節,避免造成關節不可逆變形,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目標與期待。此外,呼籲患者除了遵循醫囑,搭配良好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改善病況,如戒菸、戒酒、控制體重等。 參考資料1Christopher T. Ritchlin et.al., “Psoriatic Arthritis”, N Engl J Med 2017; 376:957-97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505557更多影音新聞https://youtu.be/udg2ZM-Sn1g

乾癬害她失業失婚 生物製劑治療重生

乾癬害她失業失婚 生物製劑治療重生#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女士是一名受乾癬疾病折磨的低收入戶,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她必須身兼多職以撐起家計,但卻因為乾癬不雅觀的病灶使她四處求職碰壁,還接連著失婚、車禍受傷等打擊,沮喪的她索性斷髮求生,剪了個像小男孩般的超短髮,希望斷捨離種種困境。所幸她仍不放棄求診,聽從醫師建議後,接受最新生物製劑治療,約三個月後皮膚病灶清除,甚至有時會忘記自己得過乾癬,曾面臨乾癬失意、失業、失婚等三大打擊的陳小姐,現在不僅重拾自信留回長髮還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讓生活重回軌道,翻轉人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醫師說明,乾癬為免疫失調導致的發炎性疾病,不具傳染力,臨床觀察患者男性多於女性,好發20-30歲或50-60歲左右族群,常見皮膚乾裂、痛、癢等症狀,還可能合併鮮紅斑塊、脫屑情形,嚴重者不僅病灶佈滿全身,患者還因乾癬常常會有白屑飄落因此常遭外界誤解是衛生不佳或傳染病,嚴重影響生活、職場、學業及人際關係,且這類患者未來罹患憂鬱症及三高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不可不慎。 (此為示意圖,非案例本人)乾癬雖常反覆發作,但可藉規律治療來控制疾病,現有傳統治療包含口服藥、外用藥膏及照光治療,其中,口服藥在定期監測肝腎功能下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療效,而外用藥膏則需每天塗抹使用,較為不便會影響患者持續治療意願;照光治療雖然溫和,但考量到需要頻繁回診照光,可能不利於學生或上班族群配合治療用以控制病情,若患者經服藥、擦藥及照光後都未見好轉時且病況嚴重時,現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可提供治療。邱顯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為「治療性單株抗體」,相較於傳統治療,是更為精準的治療方式,藉由每次的療程能有效緩解發炎症狀,改善皮膚病灶,有助於提升工作、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日前健保給付一款最新生物製劑,藉調節免疫系統、阻斷特定發炎媒介,研究顯示,達9成患者可改善皮膚問題,約6成患者皮膚病灶幾乎可恢復乾淨,提供病友一個治療新選擇,總計已有八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邱顯鎰醫師提醒,冬天日夜溫差大,不僅要慎防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傳播,又受日照減少影響使乾癬惡化,因此冬季常是乾癬患者的黑暗期,有些病友嘗試坊間泡鹽水、服用蟾蜍、用梳子狂梳頭皮、或沖超高溫的熱水澡等方式,甚至多吃薑母鴨、羊肉爐等補品,但是當心補身不成恐傷身反而誘發乾癬。邱顯鎰醫師建議,遵循醫囑及積極治療搭配規律生活習慣才是根本,秋冬可勤擦乳液保濕皮膚來保養,才能與病同行、穩定乾癬。

偏方治乾癬成移動雪人 新藥助清病灶

偏方治乾癬成移動雪人 新藥助清病灶#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最大的心願是能好好抱孫女,享受含飴弄孫之樂。」60歲的先生飽受乾癬困擾20年,病灶反覆發作讓他體無完膚,還在社交上遭冷言冷語,被問是不是跑去找女人才會得這個病;他一度誤信偏方導致疾病惡化,全身皮屑猶如移動式雪人,一動就有大量皮屑飄落,遲遲等不到廣告上說的「排毒後就痊癒」,所幸他後來積極就醫,日前接受最新生物製劑治療,才得以化「癬」為零。常合併糖尿病、心臟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共病國內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每年約5萬到10萬人因乾癬就醫,每年新增至少3000名患者,人數逐年攀升。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皮膚紅腫、脫屑、甚至滲血;患者也常見合併糖尿病、心臟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共病,影響所及恐慢「炎」全身。蔡呈芳指出,乾癬病程一旦慢性化就難以根治,治療目標是將疾病控制到對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的程度,但部分患者卻面臨周期性復發、緩解的痛苦迴圈,約半數病友坦言乾癬嚴重影響工作,也阻礙與伴侶的親密生活。統計指出,這群乾癬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5倍 ,甚至有超過20%的自殺風險。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早期、積極將病灶治療的越乾淨,確實有助疾病控制。現有乾癬治療包含傳統口服用藥、外用藥膏、照光及生物製劑等。症狀輕微者會給予藥膏,當病灶面積分散甚至變大時,患者每天需花上一個小時仔細擦藥,且停藥可能又見復發;至於口服藥物或照光療法雖效果較好,但須每周回診2至3次照光,往返醫院略為耗時。8款生物製劑納健保 中重度患者治療新選擇相較傳統療法廣域型攻擊,生物製劑屬於導彈式精準治療,藉調解免疫、抑制關鍵發炎途徑以抑制病情。據健保給付規範,患者如經照光治療及其他系統性治療無效,且符合全身慢性中、重度乾癬,則可申請生物製劑。黃毓惠建議,患者可使用體表面積評估法BSA(Body Surface Area簡稱BSA)來了解自身嚴重程度,以手掌面積統計乾癬病灶覆蓋率,一個手掌大的面積等於體表面積1%,凡體表少於5個手掌大的乾癬病灶就屬於輕度、5至10個手掌大為中度、大於10個手掌則是重度。蔡呈芳表示,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及早並積極治療到皮膚越乾淨的患者,明顯觀察到乾癬與復發的距離越遠;近來健保署新給付一款長效型生物製劑,提供中重度乾癬患者一個新的治療選擇,總計現有8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 恐引爆35種疾病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 恐引爆35種疾病#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王教授10年前身體開始感到輕微搔癢,並出現銀白色皮屑,就醫確診為乾癬,當時乾癬症狀輕微,且不影響日常生活,王教授便有一搭沒一搭的治療。殊不知,即將退休前夕,王教授在工作與家庭的壓力下,病況直轉直下,惡化速度快到讓她措手不及,全身關節腫痛、手指關節變形,日常生活吃飯、穿衣都成問題,連帶血糖、血壓、血脂指數都亮紅燈。不僅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更被警告恐有心血管阻塞的危機。因膝蓋痛到寸步難行,她還得強拄枴杖任教,最終只能以輪椅代步,更被迫提早退休。教授10年來不規律回診 病情突惡化餘生需坐輪椅回憶過往,王教授表示,「雖知乾癬是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的問題,但沒想到乾癬摧毀一個人的殺傷力竟是如此可怕!原以為只要皮膚退紅、不癢就好了,卻因沒有持續治療,讓乾癬性關節炎打亂我的生活……」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憂心指出,根據觀察,高達4成乾癬患者僅重視乾癬皮膚徵狀,曾自行中斷治療,但根據研究,乾癬屬全身性發炎疾病,也會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腦、心、肝、腎都恐遭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最常見的共病影響就是乾癬性關節炎,約有3成患者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特別是在頭皮、指甲與皮膚皺褶處有乾癬的患者罹病風險更高,且大多數的患者都會出現指甲變形的問題,若發現指甲出現凹陷、變形、甲床分離,並有關節疼痛,像是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症狀,就需要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國際研究顯示,乾癬除了常見的皮膚與關節炎症狀,因全身性發炎,恐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引發至少35種疾病。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患者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恐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研究顯示,乾癬患者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若不採取積極治療,在共病的交互影響下,反而會讓乾癬的免疫問題成為體內的未爆彈。聶永真跨界醫療領域 打造識別設計鼓勵穿越癬境10月29日是世界乾癬日,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與台灣乾癬協會共推「More than Skin(比皮膚更多的事)」主題活動,呼籲患者應隨時注意疾病狀況,積極就醫,也提醒現有生物製劑療法可助更精準抑制炎症反應。知名設計師聶永真更首次跨界醫療領域,為乾癬患者量身打造蘋果設計意象的「More than skin」專屬識別設計,期盼透過設計傳遞正確的疾病治療觀念,並呼籲民眾同理病的處境,給予最溫暖的關懷。身為病友的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也表示,許多患者罹病後不僅遭受疾病的折磨,更面臨大眾誤解與排斥,希望此次可以透過聶永真的設計,讓病友了解積極面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也同樣影響大眾,認知乾癬絕不會傳染,給病友多一點關懷,期待帶領病友一同穿越癬境。

關節疼痛難步行 就醫驚是乾癬惹禍

關節疼痛難步行 就醫驚是乾癬惹禍#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男性工程師的手部關節以及腳後跟疼痛已持續長達一個多月,不僅難以進行精密機械操作,甚至連行走都有障礙,因此前往就醫。醫師診斷時發現該名患者的指甲出現凹陷、坑洞,且頭皮有乾癬,進一步問診後患者才告知有乾癬病史,確認是乾癬疾病所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所幸,目前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治療,關節恢復狀況良好,順利重返工作崗位。乾癬與關節病變密切相關 醫籲民眾日常多留意(圖: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主任)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主任表示,乾癬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族群約30至50歲的男女,其中約有20~30%的乾癬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影響部位遍及全身,包括脊椎、手腳關節、指甲到肌腱等,典型症狀如關節腫脹或僵硬、指炎(俗稱香腸指)、下背或腳後跟疼痛。「很多患者都不覺得關節疼痛與乾癬有關」留美萍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常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姿勢不良造成的痠痛,以上述案例來說,患者有長達十年以上的乾癬病史,但出現關節疼痛卻仍當作運動傷害,直到症狀疼痛難耐才就醫,也未想到與乾癬有關。因此,免疫風濕醫師遇到關節疼痛、足底筋膜炎、香腸指與下背痛的患者時,會再進一步確認是否有相關症狀,如指甲凹陷、皮膚乾癬、家族史等,協助患者找出正確的病因。延誤就醫「癬」釀禍 超過6個月恐致關節變形留美萍醫師進一步說明,乾癬性關節炎若未接受適當治療,關節會隨著慢性發炎受到破壞,進而造成無法回復的變形,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的開門、扣鈕扣等動作都難以完成,對生活品質影響甚劇,值得注意的是,若延遲診斷超過6個月,不僅關節變形的風險比較高,疾病預後也相對更差。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相當關鍵。乾癬性關節炎現行有許多治療選擇,剛確診或是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以第一大類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緩解關節疼痛,但由於藥物無法防止關節破壞,因此,症狀較嚴重且有週邊關節症狀的患者會再搭配第二大類免疫調節藥物治療。若是患者使用上述兩類藥物仍無法獲得改善,經醫師評估後,會給予第三大類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現階段生物製劑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可以鎖定發炎細胞激素進行控制,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灶,亦可延緩關節損傷,但需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申請,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及早發現有訣竅 以336防禦法則自我檢測留美萍主任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常以陣發性發作來表現,面對疾病時好時壞的症狀,也容易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建議患者可依照「336防禦法則」來進行自我檢視。如在頭皮、指甲或私密皺褶處發生病變,同時伴隨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不適感,應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時機,儘速至風濕免疫科接受進一步治療,配合生活習慣上的調整,將有助於病情的控制,避免關節發生無法回復的破壞。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熟男罹乾癬事業跌谷底 基因檢測翻身

熟男罹乾癬事業跌谷底 基因檢測翻身#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40多歲男子,原本事業有成,不料10年前開始罹患乾癬,因手腳、背部都是乾癬羞於見人,事業因此跌落谷底,就醫後症狀雖改善,但總是難以痊癒,醫師建議接受「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後,才發現他「身體對藥物代謝太快」,據此調整加強用藥後,終於讓他順利擺脫乾癬的困擾,事業也重新上軌道。身體對藥物代謝太快惹的禍大里仁愛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霍安平表示,這名患者年紀輕輕事業有成,平時有許多交際應酬,但10年前開始健康出狀況,罹患乾癬和關節炎,手腳、背部都出現大面積乾癬,不但吃藥後腎功能受損,擔心別人異樣眼光不敢出門,人際關係降冰點,事業、生活都受影響。該名患者原服用標準劑量藥物,雖症狀有改善但始終無法痊癒,醫生想增加劑量又擔心造成肝指數升高,決定安排接受「藥物代謝基因檢測」,才發現患者身體對藥物代謝速度較快,造成體內藥物濃度不夠高,依據報告結果加強用藥,症狀獲得有效控制,終於擺脫困擾10年的手腳和背部乾癬。藥物代謝基因檢測 可驗510種藥物霍安平主任表示,每個人對於藥物代謝速度不一樣,代謝快慢速度會影響藥物血中濃度及作用時間,進而影響治療效果,相同體重的患者吃了同劑量藥物,代謝快可能18或24小時就沒效果,代謝慢者則可撐到36小時,這將影響體內藥物殘留濃度和持續作用效果,甚至因濃度不同而發生副作用,因此得知患者基因對藥物代謝的速度,可讓醫師用藥更精準。霍安平主任表示,該項檢測是採集口腔黏膜受檢,目前可針對市面上510種藥物的代謝基因進行分析,讓病人了解依標準劑量的用藥是否適合自己,醫師則可據此增減藥量,包括用藥治療效果不佳的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家族病史患者,還有關心自己健康的民眾都適合檢測。需自費檢測 可提供醫師更精準開藥霍安平主任表示,目前這項檢測需自費,健保並不給付,但建議每個人都可做一次這種檢測,了解自己身體對藥物代謝的狀況,提供給醫師參考,將能讓用藥更精準。

頭皮癢狂掉屑 竟然是關節炎徵兆!

頭皮癢狂掉屑 竟然是關節炎徵兆!#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2歲男子,每逢季節交替就頭皮發癢、狂掉頭皮屑,男子一直以為是頭皮敏感,但頻繁更換洗髮精也無濟於事,直到皮屑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際互動才不得不就醫,經奇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暨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醫師診治確診後才知道是「乾癬」惹的禍。也因為該男子一開始誤以為僅是頭皮屑的小問題,一時輕忽而沒有積極治療,因此被確診罹患乾癬時,患者甚至已出現手指頭發炎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症狀。乾癬合併關節紅腫熱痛 當心為乾癬性關節炎上身收治該患者的林旻憲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除受到皮膚乾癬困擾之外,也常感到關節僵硬、腫脹或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關節變形,進而影響關節活動與功能。據臨床統計,約有三成的乾癬患者會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關節症狀大多發生在手指頭、腳指頭等末梢關節,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僵直性脊椎炎的下背部疼痛,少數患者行走會出現腳跟不適的肌腱著骨點發炎。林旻憲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皮膚疾病,關節炎可以說是皮膚乾癬最重要的併發症。皮膚乾癬和關節發炎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不太一致,大多數患者會先出現皮膚乾癬, 數年後才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但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先出現關節紅腫、僵硬、疼痛等問題,多年後皮膚才出現乾癬症狀,所以當皮膚尚未出現乾癬的外觀時,乾癬性關節炎可能會被誤以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僵直性脊椎炎等其他關節問題。林旻憲醫師解釋,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隨有乾癬指甲病症,因此指甲是醫師診斷乾癬性關節炎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乾癬指甲症狀者,後續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會提高三倍,若未積極治療,兩年內近五成患者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病變。林旻憲醫師提醒病友,如果指甲有細小凹洞、甲面增厚、顏色泛黃、甲板剝離等疑似指甲乾癬徵兆,就要特別留意。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方式,一開始會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並搭配抗風濕藥物等調節免疫系統,多數輕度關節炎的患者在治療後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中、重度關節炎病友可能會因為長期服藥而影響肝、腎功能,或導致血液中白血球數目下降。生物製劑成效較佳 治療乾癬同步保護關節避免變形林旻憲醫師說,若是重度皮膚乾癬或是乾癬性關節炎病友,醫師會建議以生物製劑來治療,目前生物製劑可以明顯改善皮膚乾癬,並且可以改善關節發炎並避免不可逆的關節病變。此外,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時也會同步減少使用傳統藥物,不僅簡化治療過程,也可降低肝臟、腎臟的負擔。林旻憲醫師提醒,乾癬患者可透過乾癬流行病學篩選工具「PEST」自我檢測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若指甲出現異常或有晨間僵硬等乾癬性關節炎初期症狀時,患者千萬不可大意並建議及早就醫,目前已有新一代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藥物可使用,國內健保也有給付治療重度關節炎,可說是乾癬性病友的一大福音,林旻憲醫師呼籲,患者應早期接受治療,才能保護關節並重拾關節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