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國手分享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歷 運動傷害不可輕忽!

國手分享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歷 運動傷害不可輕忽!#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夢魘,尤其當比賽迫在眉睫,不論身心都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吳致寬分享每年有一成以上的運動員會發生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不單是姿勢問題,不平衡、疲勞都有可能導致,及早進行診斷並積極配合治療及復健,就有極大機率可以重返運動場,為下次的爭戰做準備。但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意外或運動傷害發生前十字韌帶受傷,應及早至復健科門診評估治療。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於三月十四日合作舉辦「運動醫學專題講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從受傷到回場」,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里約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林瀛洲醫師擔任座長,邀請三位知名運動員現身說法分享心路歷程,並與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及復健,進行跨領域深度討論。國手賽前 前十字韌帶受傷 心路歷程分享雅典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朱木炎親身帶著許多選手走過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之路、台北世大運跆拳道品式金牌選手李晟綱都曾受前十字韌帶損傷所苦、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更因前十字韌帶撕裂淚灑北京奧運場上。朱木炎教練強調當選手受傷時,首先要鼓勵選手,安撫他們的情緒,當選手信心提升,與醫療團隊討論後續治療及復健時程,擬定完善的治療計劃,復原機率及時間也會跟著縮短,在醫學不斷進步的時代,選手可以復原到受傷前狀態的機率也提升許多。選手蘇麗文分享,在北京奧運受傷當下只感覺到疼痛,小腿跟大腿有分離感覺,但只有全力以赴的想法,因此還是堅持完成比賽,沒想到下場後疼痛更劇烈,腫脹程度也很嚴重,經詳細檢查後確認韌帶及半月軟骨皆受傷。為了早日重回場上,蘇麗文選手在手術過程中配合度極高,術後也持續調整復健方式跟強度,加強肌力及復健避免再次受傷。雖然復健過程很辛苦,但復健是一輩子的路,訓練後的肌耐力比受傷前更好,很感謝醫療團隊成功完成手術,並且積極參與她的復健之路。選手李晟綱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時間點印象十分深刻,當下感覺疼痛及腫脹,大腿股四頭肌肌力變得很差、無力,膝蓋的穩定度變得很差,距離下回比賽只有短短5週,雖沒有進行開刀,但傷後持續復健強化肌力,透由扎實復健,強勢回歸。前十字韌帶受傷一定要開刀嗎? 如果不開刀是否有其餘的治療方式?吳致寬醫師指出需了解病患在什麼情況下受傷,初期合併醫學檢查及超音波作出完整的評估及判斷,包含:膝關節鬆、膝蓋前後搖晃等症狀。若單純前十字韌帶損傷,以長期來看保守治療與開刀治療,兩者在功能上沒有差異,在穩定性上則是開刀比較好。吳致寬醫師分享傷後治療可分成四階段,分別是受傷->開刀->復健->回場,若術前及術後皆進行復健及肌力訓練,功能性測試、生活品質都比單純做術後復健還要好,回場機率也會提升,因此前十字韌帶損傷的病患,建議術前就可以進行復健,但仍要以醫師評估實際狀況為主。何時為前十字韌帶手術的最佳時機?林口長庚骨科部邱致皓醫師建議,如果評估結果不需要手術是最好的,因為手術有一定風險,只能盡量在可控的範圍達到最好的效果。當前十字韌帶撕裂合併其他病症,例如旋轉不穩定、半月軟骨損傷,就需要考慮手術,一般會鼓勵選手持續進行肌力訓練,不得已才會開刀。邱致皓醫師提及傷後前三週裝新韌帶,可能會增加關節纖維化的機率,建議三週內不要進行手術,最好等到三到十週儘早進行手術,避免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再次受傷,因半月軟骨也會影響關節退化。目前手術包含單股重建及雙股重建,2018年運動醫學會調查指出合併前十字韌帶、前外韌帶及半月軟骨修補重建,可降低韌帶再斷率,增加穩定性。治療及復健漫漫長路 需要各方醫療合作林瀛洲醫師以多年擔任中華奧會代表團隊醫及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召集人的經驗表示,前十字韌帶斷裂,如果不及時評估處理以及接受標準的復健治療,可能造成膝關節的反覆的不穩定,甚至提早產生膝關節退化。復健是漫長的過程,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跨團隊照護,陪伴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重返賽場及生活。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會合作舉辦「前十字韌帶斷裂-從受傷到回場座談專題」,透過選手經驗分享及跨領域專家的對談,將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全貌做另一番全新的闡釋,希望選手及運動愛好者能對前十字韌帶損傷有更多的認識,減少傷害也對復健過程有更多了解,讓所有運動愛好者能重新回到運動場域享受運動的樂趣。

健走好處多 熱身操5招防運動傷害

健走好處多 熱身操5招防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高達5成民眾有健走習慣,你是否曾因健走感到腰痠、膝關節不舒服?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聰明健走,可以減少腰痠與膝蓋痛,帶來健康與快樂,掌握以下要領,避免運動傷害,一起邁開腳步瘋健走吧!顧腰護膝蓋 從熱身、收操做起健走雖然不屬於激烈運動,但熱身運動也不能忽略,健走前,可以先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以提升膝關節活動度及增加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正確姿勢之一「抬頭挺胸縮小腹」,凸顯腰、背的肌肉群的重要性,所以完整的暖身可以避面腰痠背痛。5個簡單的動作幫你從上而下輕鬆熱身:1頸部伸展:分別將頸部前、後、左、右緩慢晃動。2臂腕伸展:兩手手指交叉,掌心朝內,往前、上、左、右伸展。3腰背腿後伸展: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膝蓋放鬆,慢慢從頸椎、胸口、肚子、大腿、小腿往下延伸。4左右抬膝:雙腳與肩同寬,膝蓋抬高,支撐腳的膝蓋放輕鬆,左右腳交替抬膝。5蹲伸擺臂:膝蓋併攏蹲伸,雙手握拳,掌心朝內,前後擺動。開始健走前5分鐘應以緩慢的步伐進行,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均衡分布到施力的肌肉,提高溫度增加肌肉柔軟度的效果,以達有效地預防運動傷害。剛運動完也別急著回家,放慢走路的速度,轉變成正常的行走,維持10-15分鐘並搭配4項緩和的收操動作:1左右腳前伸:將其中一腳往前一小步,屁股往後坐,支撐腳的膝蓋微彎,伸展腿部後側。2左右腳後拉:找身邊可以扶著的欄杆或椅子,支撐腳膝蓋放輕鬆,用手抓住另一隻腳腳踝,膝蓋往後彎曲,雙腳併攏拉伸大腿前側。3左右側肩膀伸展:將一手往另一側伸直,用另外一隻手往胸口方向內推,伸展肩膀肌群。4手肘後推:一手往上伸直後手肘往下彎曲,用另一隻手協助向後推,伸展三頭肌。補充水分和蛋白質 保持滿滿能量完成四個動作後,呼吸比較不喘時,可以補充水分或吃些蛋白質食物,補充流失的水分與營養。提醒你,健走通常需要花30分鐘、1小時甚至更久,營養補充可協助身體快速恢復,減少疲憊感,如便利商店內的豆漿或牛奶,搭配地瓜、麵包等食物或平常家中冰箱中事先備好沙拉、水煮蛋搭配牛奶,同時補充蛋白質、醣類與水分,讓我們更快恢復體力!健走途中應補充水分(600毫升/小時),若超過30分鐘則可再加上碳水化合物,讓健走也能有滿滿能量!

假日運動員 健身不成反傷身

假日運動員 健身不成反傷身#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肆虐,衛福部鼓勵民眾多運動提高免疫力,30歲上班族陳小姐卻因運動過量受傷。陳小姐為免身材走樣,假日到游泳池瘋狂游泳,隔天右膝蓋疼痛腫脹無法走路,就醫檢查發現髕骨上方有異,醫師用空針抽出30毫升積水,診斷是關節使用過度造成運動傷害。循序漸進運動 採取531原則台中慈濟醫復健科醫師張瓊玟表示,陳小姐平時沒有運動,一到假日就超量游泳,加上暖身不足及運動姿勢等問題,導致膝關節發炎積水,類似情況也常見於跑步,因肌力不足使肌肉或肌腱受傷。這種俗稱「假日運動員」的患者,屬於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張瓊玟醫師提醒,運動要循序漸進,平時應養成固定運動習慣,不要全部集中在假日,以免免疫力還沒提高就先受傷。健康成人可採國健署建議的「531」原則,每周平均運動5天,每天平均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10次以上,或做到微喘還能說話的運動強度即可。除了均衡飲食,適當補充蛋白質,能供給身體肌肉所需基礎,配合運動鍛鍊肌力,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減重的目標。避免大量重覆單項動作「萬事起頭難」張瓊玟醫師建議想運動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找到有興趣的運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提升運動樂趣,避免同一種運動大量重覆單項動作所產生的傷害,可安排不同運動項目,例如有氧運動、肌力重量訓練、伸展活動等,對體能表現會有加乘效果。

膝蓋受傷忍痛10年 前十字韌帶消失

膝蓋受傷忍痛10年 前十字韌帶消失#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以為跌一跤沒什麼大不了,一名愛好跨欄運動的24歲女學生,因跨欄摔跤膝蓋受傷而結束選手生涯,一直感覺膝蓋不舒服,10年來靠著貼布、止痛藥緩解,竟惡化成前十字韌帶完全不見、內外側的半月板破裂,膝關節嚴重受損,靠手術修補後,復健3個月才得以正常走路。內外側半月板也磨損破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王稚暉指出,患者因膝蓋長年不舒服、水腫求醫,檢查發現膝關節異常鬆動,進一步做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不僅是前十字韌帶斷裂,而且完全消失不見了,連帶內側半月板破裂、外側半月板根部破裂。王稚暉醫師研判,女學生10年前極可能從「輕微撕裂」演變成「嚴重斷裂」,殘留的韌帶被組織吸收,導致完全消失,連帶影響膝蓋穩定度,也造成內外側半月板磨損破裂;像這樣日積月累的連動式傷害,屬於較為少見的病例。跳躍後腳部直挺落地最傷膝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王稚暉醫師取患者鵝掌肌群韌帶重建前十字韌帶,讓膝關節不再鬆動,同時修補破裂的內外側半月板,術後接受三個月的復健,患者的左膝已恢復正常,並重拾運動的樂趣。王稚暉醫師提醒,前十字韌帶斷裂多是運動時造成的傷害,最容易造成前十字韌帶斷裂的三個關鍵動作,是「突然加速或減速」、「往上跳後,腳部直挺挺地落地」或「膝蓋外翻」。尤其年輕人打籃球、排球、羽球時的跑跳姿勢偏差,若出現不適應當就醫檢查。若不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恐提早報到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研究,約3000人就有一名前十字韌帶受損病患,通常為運動傷害、車禍和摔傷所造成。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治療及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若十字韌帶部分斷裂,也可於急性期時接受增生療法,有助加快恢復速度。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運動,運動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醫師提醒,無論是前後十字韌帶受傷,若不治療,會使膝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不可輕忽。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跑步跟關節的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主要有2個論點,反對跑步的意見認為過量的力量到膝蓋會加速關節的退化,支持跑步的論點來自於運動可以強化關節週遭組織,進而強化及保護膝蓋。運動後雖然軟骨厚度減少 但會增強周遭肌肉、韌帶強度方啟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至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照這邏輯,難道乾脆不跑步了?其實身體為了承受這些力量,膝蓋週遭有相當多肌肉、韌帶等組織保護膝關節。跑步問題爭論不休,因此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去比較跑步或是跑馬拉松後對關節軟骨的影響。雖然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還是無法確定,畢竟軟骨還是有生長的潛能。膝關節退化手術病人 大多數都無運動習慣方啟榮醫師表示,既然現況無法預先知道跑步是否會造成關節退化,就有研究試圖由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去回推先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簡單來說,到目前的研究並無法證實跑步或是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則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或受傷後經一循序漸進的休養及回復,才能運動久久。

運動小將狂練投球 疲勞性骨折找上門

運動小將狂練投球 疲勞性骨折找上門#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幾年前上映並創下高票房的《KANO》衍生熱情棒球魂迄今不衰,一名高一棒球隊男選手,加強自我鍛鍊以求取佳績,但卻因手肘痛就醫。經骨科醫師診斷發現,肱骨小頭出現疲勞性骨折。幸好經體外震波治療,加上充分休息與物理治療,這位運動小將的傷勢得以復原。過度訓練投擲 手肘韌帶鬆弛造成骨頭碰撞而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這位青少年選手因為手肘疼痛就醫,經理學檢查發現手肘內外側都有壓痛情形,手肘外翻壓力測試顯示內側副韌帶鬆弛,X光顯示肱骨小頭有不規則及骨碎片的狀況,顯示有剝離性骨軟骨炎,屬於疲勞性骨折的一種。發生原因是棒球隊的小選手過度訓練投擲,長期下來導致肘關節的內側副韌帶鬆弛,繼而發生外側橈骨頭及肱骨小頭碰撞,一段時間後就發生疲勞性骨折。短時間過多跳躍、跑步訓練 足踝發生疲勞性骨折先前另有一名15歲男選手,因右足踝疼痛就醫。身為田徑五項混合運動代表隊一員,前幾周為了準備比賽,特地加強訓練強度,尤其是跨欄訓練。在診間初步檢查,發現壓痛點在中後足偏內側,關節活動度雖正常,卻有些微腫脹,X光及超音波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正逢比賽前,先建議他接受類固醇踝關節注射,但沒想到仍持續疼痛,教練因此建議他暫停出賽。沒想到休息幾周,這位小選手恢復訓練後右足踝疼痛又反覆發作,再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距骨及舟狀骨的骨髓明顯水腫,證實有距骨及舟狀骨的疲勞性骨折,推測是這名國中生運動員短時間做太多跳躍及跑步的動作導致。年輕運動員訓練切忌揠苗助長 疲勞性骨折預防勝治療李佳霖醫師提醒,治療疲勞性骨折,預防遠勝於治療,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切忌揠苗助長,常常一次受傷影響年輕運動員往一生的運動生涯,需注意避免此一運動傷害。目前主要治療疲勞性骨折的方式,建議採用體外震波治療,加上充分休息與物理治療,有助於復原傷勢,讓這些運動小將能盡早重返運動競技場。

跌倒撐地手痛4個月 就醫才知已骨折

跌倒撐地手痛4個月 就醫才知已骨折#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用手撐地。有位粉領族OL就在跑步跌倒時用手撐地,雖然當下X光檢查並未骨折,但手腕卻疼痛長達4個月,吃藥復健都沒效。就醫經特殊角度X光檢查確定是舟狀骨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建議,若有類似情況,應接受專業醫師檢查診斷,及早治療,以免留下手腕關節後遺症。舟狀骨骨折急性期未受治療 恐怕引起手腕併發症李佳霖醫師表示,運動傷害造成的舟狀骨骨折,通常會發生受傷後數週或數月時。理學檢查會發現主要的疼痛點在大拇指的根部,靠近手腕的外側(Snuff box)。另外,在掌面壓住舟狀骨結節,左右晃動手腕,會引發疼痛,再輔助特殊X光角度(正面照時手腕往尺側偏20度),常常就會發現有潛在的舟狀骨骨折。有時還需要核磁共振的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勢。舟狀骨骨折是腕骨中最常見的骨折,由於病患跌倒時手去撐地,軸向的力量作用在過度背曲的手腕,加上往大拇指的方向手腕偏移,就很容易導致舟狀骨受傷。舟狀骨又是腕骨當中最重要的骨頭之一,若不小心疏忽,受傷急性期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常常引起不可恢復的手腕併發症。舟狀骨的先天構造,表面有將近75%軟骨覆蓋,血液供應更是特殊,一旦受傷骨折後,很容易導致骨折不癒合或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長時間的舟狀骨不癒合,會影響腕骨其他骨頭,甚至導致腕關節的關節炎。依受傷程度可以石膏、微創手術等方式治療治療舟狀骨骨折,李佳霖醫師說明,若是穩定沒有位移的骨折,可以用石膏固定治療,但因石膏固定時間常達數個月,所以也可以用微創手術方式來做螺絲固定。若是位移不穩定的骨折,則建議用開放性傷口來做復位及內固定手術方式治療,有些醫師也使用關節鏡來輔助幫忙復位。病情嚴重時,當舟狀骨已有缺血性壞死現象時,可能需要以骨頭移植的術式來增加成功的機率。若為更嚴重的舟狀骨不癒合導致的腕骨關節炎(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則須依據關節炎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來治療。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熱愛排球的中年男性,某次排球友誼賽中,覺得右手食指好像扭到,先找民俗療法「喬」,當下痛到飆淚。返家後患處疼痛不已,且整個手掌、手背瘀青腫脹,嚇得他連忙就醫治療找上。檢查發現男子食指近端指骨骨折,醫師提醒,民眾遇運動傷害接受喬骨前,應先接受醫師診斷,確定是否骨折或關節脫臼,切勿本末倒置,反而造成後遺症。食指骨折以為僅扭傷 找民俗療法喬骨反加重病況這名病患打排球長達20年之久,過去也曾發生手指扭到的運動傷害。這次被球打到食指痛一下,就像扭到後,仍持續打4場球賽,返家後,才找民俗療法師傅想將食指喬回來。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病患右手食指近端指骨有骨折,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內固定手術,在骨折處以鈦金屬鋼板固定,術後並立即穿戴熱塑形手護具加以保護、固定,須至少穿戴3個月。術後須暫停激烈運動 帶護具固定並進行復健患者表示,看到X光中食指骨折岔開且差點就穿刺皮肉成為開放性骨折,嚇了一大跳,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回想喬骨時就已痛到飆淚,返家後食指痛楚依舊,還連帶手掌、手背瘀青、腫脹,疼痛不已,想起忍痛的日子仍餘悸猶存。最愛的排球運動,可能已留下心理障礙,要過段時間才能重新上場。楊椒喬院長提醒,患者術後需暫停一些激烈運動,例如排球。除了戴護具固定與保護,也需要接受復健,關節活動應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教導後,並在穿戴護具下進行,重新上場打排球預估要半年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