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養生

今年冬季冷氣團發威,來份熱呼呼火鍋最對味。現在坊間火鍋店大多以吃到飽為號召,火鍋料的款式也愈來愈豐富,大伙相聚,談笑之間,很容易就吃進過多熱量,長期下來,對健康是相當不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孟儀表示,要健康吃火鍋,首先要先避開吃到飽的店家,最好能選擇一人一份的日式小火鍋,且湯底選擇也相當重要。她說,食材在湯底久煮也會釋放出油脂,這時如果選擇的又是油脂含量相當高的麻辣火鍋,喝下肚熱量可是相當驚人。因此林孟儀建議,在選擇湯底時盡量以清淡為主,不僅可以煮出食材美味,更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另外,不論那一種湯頭,火鍋湯很容易越煮越濃,因此最好還是淺嘗即止,不可過量。林孟儀說明,吃火鍋最主要的部份就是火鍋料,火鍋料的選擇可是一大學問,各式丸類、餃類雖然美味,但大部分以五花絞肉作餡,脂肪含量及熱量都相當高。舉例來說,3個魚餃的熱量大約就有75大卡,相當驚人。她建議在火鍋料選擇上,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肉類選擇以瘦肉片為主,魚類及海鮮熱量較低;可搭配較多蔬菜或蕈菇類,不僅健康,也可增加飽足感。很多人吃火鍋一定要沾沙茶醬,殊不知沙茶醬的熱量非常驚人!林孟儀說,以市售常見的沙茶醬為例,每20公克就有154大卡,若再打入一顆蛋黃,不僅熱量爆表,膽固醇也不少。延伸閱讀「藥膳湯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16

天冷適飲DIY藥酒 溫補養身氣血通

天冷適飲DIY藥酒 溫補養身氣血通#養生

喝酒真的會傷身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外科主治醫師楊素卿表示,「酒」可以行藥勢,古人說「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引藥力外達於皮膚,上至於頭頂,下至腳底,通行全身,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更加順暢,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她說,中醫學認為「酒」性溫而味辛,溫能祛寒、疏通,辛能發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除痹散結、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暢意。並且酒為五穀雜糧所造之精華物資,所以還能補脾益腸胃。加上與養生藥材相配伍,不僅可以大大增強藥力,又能達到防治疾病的日常保健功效。楊素卿解釋,「藥酒」包含了酒的功效及藥材本身作用,其歷史悠久,如乾隆皇帝冬令進補有三寶「湯補、參補、酒補」,其中酒補就包含湯補及參補。這是因為大多數藥酒都具有製作簡單、服用方便、療效顯著、便於存放的特點。「藥酒」既可以防病治病,又能養生美容,延年益壽,因而深受歷代黃帝、醫藥學家、養生家的重視。楊素卿指出,根據中醫學理論,身體要健康、容貌要年輕,必須維持人體內氣血的陰陽平衡,除了生活規律、飲食營養均衡、精神恬淡外,平時可在家DIY製作藥酒,來調節身體陰陽平衡,補氣、壯陽、補血、滋陰的作用,能夠起到益精神、抗疲勞、滋養美容效果,尤其適用於老年人、氣血運行緩慢者、陽氣不足者,以及身體內有寒氣、經絡有痹阻、氣血有瘀滯者。DIY藥酒準備事項:容器選用玻璃瓶,先洗乾淨,再用米酒沖洗過,避免陽光照射。選用酒精濃度50度左右,例如米酒或米酒頭。藥材要新鮮,洗乾淨、乾燥後再來泡酒。每天搖晃藥酒容器,使藥材藥性溶出。可加蜂蜜、冰糖、使藥酒可口。楊素卿提醒民眾,藥酒雖然有養生作用,但有下列情況者,請不要飲用:正在出血者,如痔瘡出血、月經期等。有發炎症狀者,如感冒支氣管炎、肝炎、口腔炎。潰瘍患者,如胃12指腸潰瘍、皮膚潰瘍。高血壓患者。癌症患者。肺結核患者。楊素卿更針對過年期間飲酒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飲酒要有節制,少飲有益,多飲有害。不善飲酒者,可加水稀釋或加入雞腿、魚肉、排骨等作成藥膳。辨證選藥選酒,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酒及藥材。堅持一段時間飲用,任何養生方法都要持之以恆,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萬一喝過頭,可喝西瓜汁、檸檬汁、綠豆湯、蜂蜜水、淡茶水、酸梅湯、優酪乳、水梨來解酒。不要空腹飲酒,以免刺激胃黏膜,也不要飽餐。延伸閱讀「DIY藥酒作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622

研究指出天天吃全榖 可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

研究指出天天吃全榖 可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養生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飲食走向精緻的現代,伴隨而來是慢性病病患增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國人維生素B1、B2攝食不足,飲食型態明顯顯示蔬果類、全榖類、奶類攝取不足,而空熱量食物、總脂肪攝取增加、肉魚豆蛋類攝取過量等問題,飲食型態又在在影響身體外在及內在表現。因此,培養好的飲食型態是國人刻不容緩的一大課題。很多研究指出,攝取富含鉀、鎂、鈣、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助於血壓控制,另外,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全榖類則含有這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詠霈表示,以每100公克為例,一般糙米含膳食纖維(約3.3克)約為白米10倍(約0.3~0.4克),維生素B1約為白米4~5倍。行政院衛生署新版國民飲食指南草案建議「全榖雜糧當主食,營養升級質更優」,即是三餐以全榖為主食,至少應有1/3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等,而美國農業部更建議主食類有一半來源要來自於全榖類。林詠霈解釋,全榖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一般白米是稻米去除外殼、麩皮、胚芽後,只剩下胚乳部分,加工過程若保存麩皮、胚芽及胚乳,就稱為全穀類,如:糙米、紫米、大麥。麩皮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植化素。胚芽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及E、鐵、鎂、銅、鋅礦物質。胚乳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質外,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因此,林詠霈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選擇全榖類及其製品代替精緻澱粉類。為了方便民眾平時就可以攝取到全榖類,中興院區營養科提供2種簡易全榖食譜供民眾參考。其一為:「十榖漿」,有別於一般五榖漿,食材選用上更豐富多元,糙米、燕麥粒、黑糯米、大薏仁、小薏仁、蕎麥、紅豆、麥角、小米、玉米粒,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可以依各人口味加入核桃、腰果等堅果類。堅果類含豐富的維生素E、不飽脂肪酸、鎂離子等礦物質。其二為:「養生雜糧餅乾」,全榖雜糧粉佔麵粉比例約60%,減少砂糖並以芥花油取代無鹽奶油,提供優質油脂,降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吃起來更多了一股淡淡榖香,更可隨個人喜好添加蔓越莓乾、葡萄乾、堅果類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提醒您,如果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時間DIY時,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平日攝取的主食,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等,換成纖維質、維生素較高的全榖類及其製品,並搭配天天五蔬果及均衡飲食,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延伸閱讀「雜糧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439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養生

隨著現代文明的提升,人們對健康長壽的願望也日益高漲,因而關於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課題。當前,衰老機制尚未明瞭,學界先後提出了數十種衰老的學說,其中自由基的研究特別活躍,公認較多,認為人體進行新陳代謝時,會產生大量氧化活性的自由基,易攻擊細胞膜脂質和DNA,引起不飽和脂肪酸氧,生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老年斑;並能誘導DNA突變,誘發腫瘤和降低免疫力等。因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代謝產物的生成,是延緩衰老的重要途徑。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鄭宸君醫師表示,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精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陰陽協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另外,中醫學認為社會因素、自然環境、遺傳因素、七情太過、勞逸過度是引起人體早衰的重要因素。中醫藥在養生防衰老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延緩衰老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現將中醫藥抗衰老機制略述如下。鄭宸君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衰老的速度,直接主宰著人體的生、長、壯、老,關係著人體的壽、夭、否、泰;故中醫學歷代醫家把補腎作為抗衰延年的首要治法。不少延年益壽的成方,是由補腎藥物組成的;補腎的中藥與食物,大多能益精養肝,肝腎得養,則鬚髮轉黑,耳目聰明,筋骨堅強。常用藥物有黃精、菟絲子、巴戟天、紫河車、鹿茸、何首烏、地黃、淫羊藿、鎖陽、肉蓯蓉、補骨脂、女貞子等補腎藥物;同時現代研究發現這些補腎藥也有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增高性激素,延緩大腦組織衰老,降低自由基等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鄭宸君說明,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較差,不論藥補,還是食補,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如有腸胃病的老人,更應重視。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耆、西洋參、蜂蜜、茯苓、山藥、白朮以及花粉、靈芝等;藥理研究發現此類藥物有較好的改善衰老症狀,增強免疫力,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延長細胞壽命的功能,從而推遲衰老。上面兩點著重於肝腎、脾胃,照顧到先天與後天兩個方面。鄭宸君解釋,根據五臟學說,還有心與肺也很重要。老年人中,不少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冠心病等等,應該根據老年人這些發病特點,重視保養心肺。常用藥物有丹參、人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等。    鄭宸君提醒民眾,疾病所引起的臟腑功能減退局限於部分臟腑;而衰老所引起的機體臟腑功能的降低,幾乎涉及全身器官。衰老是無法根治的,但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延緩它的發生與發展。中醫有豐富的抗衰、防老養生保健之道,特別在抗衰老中藥和延年益壽方。

立夏養身 健胃、止瀉、增食慾

立夏養身 健胃、止瀉、增食慾#養生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熱氣夾著濕氣,悶熱而排汗不易,最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而錯誤的消暑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易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怎麼說呢?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若我們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洪曉嵐說明,夏季易因長時間日光爆曬,造成水分的流失,引起身體電解質的不平衡,所以要注意水分和無機鹽的補充,夏天瓜類水果多,可以多食用。如「西瓜」即素有「天然白虎湯」之稱,可以治療中醫所謂「大渴、大熱、大汗、脈洪大」等「白虎湯」四大症狀,除了能補充水分外,它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很適合夏天食用。但體質屬於虛寒型的民眾不宜食用過多,否則容易胃痛或腹瀉;素有氣喘或鼻過敏病史的患者,吃了西瓜也可能會誘發病情加重。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曉嵐建議,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許多人愛喝的四神湯,即是其中之一。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這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我們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養生

中醫究竟是在補什麼?或是說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因為過去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難得吃到大魚大肉,營養比較不足,所以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裏,就以大魚大肉為主食,中醫講「冬藏精」,適合補腎補精,所以再加入辛熱溫補的藥材來補足過度耗用的腎氣和體力,也就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但現代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勞動力已不像以往那樣大,社會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每天的便當主食也多半是雞腿、排骨,已經不需要刻意再去大量補充肉類。但有的民眾不是吃素,會覺得餐點中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沒有飽足感,當然可以藉這個機會變換一下口味,把便當主食換成藥膳燉品。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說明,其實就算是冬令進補,也不需要一整個冬天都在吃補,而是遇到天氣嚴寒的時候,像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很大,突然就低溫持續數日,冷得受不了,藉這個機會補ㄧ下,點綴ㄧ下ㄧ成不變的飲食,這樣也不錯,吃東西有時候也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所以如果只是過年單純補ㄧ下,當成ㄧ般藥膳火鍋、藥膳料理,只要藥材劑量不要太大,中藥的藥性平和,也是ㄧ個不錯的調理方式。所以現代人可以進補,但不一定要放入大量的肉,反而是當作輔助加成作用的中藥材,真的是需要區分體質服用,這才是重點。陳彥行表示,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進補的藥材就要有所調整,否則補了ㄧ堆不符合身體需求的藥材就浪費了,甚至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平常市售固定的藥膳成方,多半是偏溫補熱補的藥材,甚至像冬天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此類溫補的藥材。所以民眾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比較不建議直接購買藥膳成方,最好請教合格的中醫師給建議會比較好。因為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就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經過醫師「望聞問切」,也就是觀氣色、看舌頭、聽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把脈等,統合全部資訊之後「辨證論治」,為他量身訂做出適合他這個個體服用的中藥,藉由調理體質來解決我們身體上的不舒服。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比較好?吃哪些比較補?我的建議是要先看看我們究竟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這樣才能對證下藥。藥材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便宜的藥如果適合的體質服用就是好藥,如果不適合的體質服用,再貴的藥、再稀有的藥都只是勞神傷財而已。陳彥行解釋,如何區分自己是什麼體質,簡單介紹4種:氣虛證:有的人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一整天都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小小聲的。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的話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而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的體質。 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自覺很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陳彥行提醒民眾不只在春節期間需注意,在每日的生活上,飲食的取捨,都需衡量自己,適時適量,這樣才能吃出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簡單食療,輕鬆暖身過冬季

簡單食療,輕鬆暖身過冬季#養生

天氣漸冷,年長者常受天候及行動力之影響,有飲食製備不易而造成營養不均衡及肢體活動不足手腳冰冷之問題。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室陳柏方營養師及梁秋月 師傅特別研發了兩道簡易的!,期望幫助民眾達到「暖身」及「營養」的雙重功效!第一道為喝了可以讓身體暖呼呼的「高鈣、高蛋白薑汁燉奶」,以蛋白、牛奶、老薑做為食材,蛋白提供優質蛋白質來源,幫助身體建造修補組織及維持生理代謝;牛奶除提供蛋白質外,亦含豐富鈣質預防骨質疏鬆;老薑則可祛風、暖身,將三種食材利用「蒸」的方式,做出滑嫩、易入口的薑汁燉奶,非常適合秋冬年長者點心補充,亦可預防秋冬血液循環不佳、鈣質不足造成的抽筋現象!第二道為「營養滿分黃帝粥」,考量年長者易有咀嚼不佳、排便不順、蛋白質攝取不足、心血管疾病之問題,利用高纖-糙米及優質植物性蛋白-黃豆作為粥品的基底,再搭配核桃、杏仁、芝麻、花生粉末等堅果類食物,除提供香氣外,此類優值脂肪取代平日部分油脂可達到降血壓、預防氧化自由基對心血管之危害。民眾可自己動手做做看,或幫助家中長者先行製備,以利方便食用並達到「食療」之功效!食譜示範如下:■ 示範食譜一:高鈣、高蛋白薑汁燉奶材料: (1盅)鮮奶3/4杯、老薑100克、蛋白2個、細砂糖2大匙(糖尿病患或熱量控制者可用代糖取代) 作法:老薑壓汁。 鮮奶取2大匙,放入細砂糖以小火加熱至溶化。 將做法2加入蛋白、鮮奶打勻,用濾網過濾放入碗中。 水滾後放入蒸籠,先以大火蒸3分鐘,再改以中火蒸5分鐘即可。 ■ 示範食譜二:營養滿分黃帝粥材料: (8人份)糙米2杯、黃豆1杯、蛋白2個、杏仁果100克、核桃100克、黑芝麻100克、花生粉50克作法:黃豆泡水6小時。 將杏仁果、核桃、黑芝麻炒熟,並攪碎成粉狀。 糙米洗淨後,與黃豆一起煮熟(或放入電鍋以2杯水煮熟亦可)。 煮熟之黃豆糙米粥,加入蛋白烹煮即可。可依個人喜好加入杏仁果、核桃、芝麻、花生增加香味及油脂。或改為鹹味灑上芹菜末、紅蘿蔔亦可。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7772

教你如何「冬令進補」不油膩

教你如何「冬令進補」不油膩#養生

時序慢慢進入冬季,暑氣漸消,又到了吃補季節,陽曆十一月初開始進入「立冬」,習慣上大家把這個節氣認為是冬季的開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指出,冬令進補是國人傳統養生保健的一環,易經云「冬至一陽生」,此時寒冷陰氣盛極而衰,人體內的陽氣開始滋生,陰極陽生也最能吸收外來營養而發揮其滋補作用。洪若樸說,節氣變化萬物蟄伏,人體活動量減少,新陳代謝變得緩慢,食慾也較旺盛,正是進補養生好時機。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此階段的養精蓄銳,正是為來年「春生、夏長」而準備。然而現今富裕生活環境,平日飲食不虞匱乏,國人營養攝取過盛,其實不必急於在冬令時期給自己藉口大吃大喝,而是要考量個別需求差異,在冬令進補上稍做調整。洪若樸建議,民眾可搭配飲食金字塔概念,食材多元化、蔬果常相隨、五穀雜糧核果不可少。製作時除把握油、鹽、糖適量的原則外,也應用中藥材與蔬食的原始甘甜美風味,並利用含豐富多醣體、維生素、礦物質的菇蕈類來增加蔬菜類的變化、以免落入「營養健康不可口」。她強調,除了蔬果、菇蕈、核果種子類外,也不妨試試使用一些國人熟悉的當歸、黃耆、枸杞子、百合、紅棗入菜,不僅可以增加食材多變化、色彩誘人食慾,更可以減少調味料使用量,例如:歸耆羊肉湯、淮山百合排骨湯、核桃鮮菇雞片、麻油藥膳皇宮菜等。洪若樸提醒,傳統的冬令進補不外乎是以大量肉類食材搭配中藥材進行墩熬,例如:八珍排骨、十全大補等,無形中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及普林,不僅增加惡化了慢性疾病罹患,例如心血管性疾病、高血壓、中風或高血脂患者等,不能不慎選藥燉食補,否則在節氣變化多端的嚴冬更容易發生意外(肉類食品燉熬時間久,湯品內含普林量高,對痛風病患不宜;糖尿病、肥胖者,則需節制熱量及份量)。最後洪若樸提醒民眾,在冬令進補想要國人完全漠視幾千年飲食文化傳統,實有違人性,為顧及健康、營養、美味,不妨將【飲食金字塔】概念帶入日常生活中,讓國人重視自然養生與健康,除了減油、減熱量、多纖維外,在進補的同時也兼顧均衡,讓大家『贏』在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食譜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770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