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

久咳吃抗生素沒用?當心罕見肺炎作怪

久咳吃抗生素沒用?當心罕見肺炎作怪#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7歲男性經常性咳嗽約4個月,最近1個月有些微活動性氣喘情況。診所切片後,近1個月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但症狀越來越嚴重,胸部X光片逐漸惡化。至大醫院胸腔科就診,終解肺炎之苦。肺部X光兩側發生病變 切片確診隱源性組織性肺炎檢查發現病人肺部X光兩側發生病變,出現2側毛玻璃狀塊狀變化。使用支氣管鏡到病灶肺部進行肺切片,病史及抽血檢查也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藥物造成的間質性肺炎及其他過敏或感染性肺炎,病理切片證實為隱源性組織性肺炎。治療後病患肺部功能幾乎完全改善,也順利返回職場工作。隱源性組織性肺炎少見 10萬名肺炎住院中1例安南醫院胸腔科主任劉建興說明,隱源性組織性肺炎很少見,約10萬名肺炎住院病人才有一例。原因不明的器質化肺炎,影響遠端小支氣管、呼吸性支氣管、肺泡壁的間質性肺炎,受影響區域會有一致的發炎表現,病灶分布於兩側肺葉形成一塊一塊的毛玻璃樣的肺浸潤,病理機轉不明。長期未治療 恐怕導致肺纖維化發病年齡約55至60歲,男女比例差不多,如果沒有治療,須注意肺功能及胸部X光變化,肺功能檢查為正常或侷限性通氣障礙。一氧化碳瀰散量如果降低,可能會導致肺纖維化。劉建興醫師強調,一般常見的肺炎都經由抗生素治療而痊癒,但此類的肺炎必須先切片診斷後,使用類固醇治療才得以痊癒。

聽到類固醇就怕?風濕自行減藥害病情

聽到類固醇就怕?風濕自行減藥害病情#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風濕疾病患者需要以類固醇治療,但由於一般民眾對類固醇不瞭解,常未遵循醫囑用藥,導致病情反覆。然而類固醇是風濕病治療最基本的用藥,患者千萬不要自行減藥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類固醇長期被誤解 但在風濕病治療不可或缺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表示,風濕症是一個病情反覆的慢性疾病,由於某種不明因素,患者的身體產生過量不正常的抗體。不正常抗體卻對患者自己的體內組織反作用,因此也稱為「自體免疫」疾病。過去被稱為「美國仙丹」的類固醇,是風濕病治療不可或缺的藥物,卻長期被誤解。許多患者得知自己的用藥中有類固醇,常會自行減藥、停藥,影響治療效果。單用類固醇治療,無法避免其副作用,會造成治療失敗,但是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再配合其他藥物、療法,是風濕病的經典療法,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恐造成不可逆破壞除了基本用藥,如今風濕免疫疾病已可使用生物製劑標靶療法,只處理有問題的淋巴細胞,不會傷害正常細胞。雖健保有給付標靶療法用藥,但由於價格昂貴,只有符合條件的嚴重患者才能得到給付,無法在一開始就使用,建議可以投保實支實付的醫療保險,以備不時之需。大林慈濟醫院風濕科主任童建學則指出,乾癬是一種免疾疾病,除了皮膚外,還會侵犯指甲、關節,造成關節腫痛及變形,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雖不能根治但可良好控制,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破壞,無法恢復。目前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都有新發展,生物製劑的標靶治療改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配合醫師治療,戒除菸、酒,控制體重,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讓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58歲女性是B型肝炎帶原者,曾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停藥後回復正常。近期再次服用降血脂藥物及因風濕性關節炎服用免疫治療藥物3個月,常噁心想吐、疲倦而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嚴重異常,診斷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經抗病毒藥物治療,6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 致B肝發作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指出,台灣成年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10至15%。B型肝炎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與免疫力平衡時,不會出現肝功能異常。但罹患其他疾病或服用藥物使得免疫力改變、失去平衡,就會引發急性肝炎,需儘快治療。常見會影響免疫力的情況,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抗腫瘤化學藥物治療或使用類固醇。藥物引起肝炎,可能源於藥物本身或代謝物毒性、劑量,個人體質、遺傳也是其中原因。B型肝炎急性發作常見噁心、嘔吐、容易疲倦、胃口不好、上腹脹氣、茶色尿等症狀,且肝功能檢驗異常,倘未儘快治療,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服用藥物前 先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邱展賢醫師指出,B肝急性發作時,先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使用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可考慮在進行免疫治療的同時,採取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且在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後,繼續服用6個月。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時,要先了解自身肝的健康狀態,肝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B或C型肝炎,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史。B型肝炎帶原者要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評估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會引發肝炎的風險高低,在服藥期間定期肝功能檢查,有不適立即就醫且告知用藥史。

超級業務員眼壓破表 類固醇是兇手

超級業務員眼壓破表 類固醇是兇手#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1歲的林先生是位超級業務員,每天長時間開車,導致眼睛2年前開始產生「霧裡看花」的症狀。眼睛出現白天就像在霧裡開車,晚上看到光宛如萬花桶,視力非常模糊。以正常人眼壓來說10~20,自己眼壓卻曾飆高破50導致長年頭痛、眼窩痛、鬢邊「嚇嚇叫」。眼壓忽高忽低 原來是類固醇引起青光眼彰基青光眼科主任邱欣玲醫師表示,林先生本來「虹彩炎合併青光眼」控制得很好,但這一年來眼壓忽高忽低,經過詳細問診及藥歷追蹤,強烈懷疑是「類固醇」引起的另一型態的青光眼,使用新型類類固醇藥製劑後,症狀獲得緩解。邱欣玲醫師表示,「類固醇」,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應養成定期安排眼科檢查,避免病情惡化的正確觀念。「類固醇」,過去又被稱為「美國仙丹」,可以用來緩解許多臨床症狀或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皮膚疾患及眼部疾患等。長時間用類固醇會造成視力喪失但長時間使用類固醇,會讓眼睛房水排出的阻力增加,進一步造成眼壓升高而壓迫到視神經,最終導致視野缺損、視力喪失。在臨床上,不論是「類固醇」口服,外敷,鼻噴劑或眼藥水,都有可能造成的眼壓升高。邱欣玲醫師指出,常有人聞「類固醇」色變,但「類固醇」是只要適當使用可以緩解身體很多症狀,不過只要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並監測眼壓狀況,大多在停用「類固醇」就可恢復正常。建議定期安排眼科檢查,以監測眼壓的變化,避免因為眼壓過高,而造成視神經受損及視力喪失的遺憾。

泡泡尿就是腎臟病?站姿可能是兇手!

泡泡尿就是腎臟病?站姿可能是兇手!#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同樣是泡泡尿,結果可能大不同!剛滿20歲的小李多年來小便一直有泡泡,但尿液篩檢結果顯示腎臟並無異常;50歲的王女士也因小便有泡泡求診,尿液分析發現血尿及蛋白外,抽血檢驗發現王女士有急性腎臟損傷,醫師建議接受腎臟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為甲型球蛋白腎病變,經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腎功能維持穩定。尿液速度過快也可能出現泡泡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郭依婷表示,正常生理情況下,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小便也可能出現泡泡。關鍵則在於分辨尿液中的溶質,尤其是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並據以追查背後的實際病理原因。暫時性、姿勢性蛋白尿都是良性病程尿液中常見蛋白質溶質,也就是「蛋白尿」。發燒、感染、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而造成的暫時性蛋白尿,與活動和站立有關的姿勢性蛋白尿,多認為是良性的病程,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因此,若為持續出現的蛋白尿,就要提高警覺背後有無潛藏的疾病。泡泡尿未改善應盡快就醫郭依婷醫師指出,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來自原發性腎臟病(例如腎絲球腎炎)或常見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所引起。腎臟是維持身體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藉由尿液的變化可作為觀察腎臟疾病的1項指標,不論是泡泡尿或蛋白尿,皆有正常和異常的可能性,雖不需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郭依婷醫師指出,若持續未改善,應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以盡早找出病因。

鼻水老是關不緊 找出過敏原為關鍵!

鼻水老是關不緊 找出過敏原為關鍵!#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家庭主婦張女士在大掃除後一直不停打噴嚏、鼻水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一直滴,鼻腔充滿清澈水樣的分泌物。曾至西藥房買抗組織胺服用但效果有限。經檢查發現張女士下鼻甲黏膜蒼白,抽血檢驗特異過敏原免疫反應(MAST),結果顯示張女士對家塵及塵螨過敏。水漾鼻涕及鼻塞都屬於過敏反應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怡喬表示,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為: 打噴嚏、鼻子癢、水漾鼻涕以及鼻塞。過敏性鼻炎的致病機轉可能源於接觸到過敏原,因而產生打噴嚏、鼻子癢、水漾鼻涕及鼻塞等一系列過敏反應。針對過敏原方面,藉由抽血來檢驗特異過敏原免疫反應(MAST),知道自己對哪些常見之過敏原過敏,以後避開讓自己過敏的過敏原,會使發作的頻率下降。另外,針對藥物及手術治療無效的過敏性鼻炎近年來可以進行減敏療法。得知過敏原以避免過高的發作頻率常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藥物如下:口服抗組織胺、口服類固醇、類固醇鼻噴劑及去鼻充血劑。其中去鼻充血劑適用於有鼻塞症狀者。症狀輕微患者建議先單獨使用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鼻噴劑;症狀一周大於四天者建議併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症狀更嚴重者建議併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及口服類固醇。手術通常建議使用於對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常見過敏性鼻炎手術方式如下: 黏膜下下鼻甲成形術、無線射頻下鼻甲成形術、下鼻甲雷射手術等等。邱怡喬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可藉由抽血得知自己的過敏原並避開以減少過敏發作,另外,有過敏發作時先以藥物治療。為了找回健康的生活品質,藥物治療無效的過敏可考慮手術及減敏療法。 

別誤會肝 臉色變黃貧血害的

別誤會肝 臉色變黃貧血害的#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19歲男大生近日觀察小便,發現顏色多呈現茶葉色,且臉色逐漸變黃,擔心罹患肝病,至肝膽腸胃科就診發現,患者的膽紅素偏高但肝功能指數正常,合併不正常、原因不明的貧血,因此細心的將患者轉至血液腫瘤科,安排檢驗後確診為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使用類固醇,患者症狀漸漸改善。免疫系統打紅血球 出現貧血及黃疸一般人容易將「黃疸」問題歸咎於肝,沒想到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竟也會導致此結果。衛福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醫師表示,由於紅血球細胞膜攜帶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因而造成紅血球加速被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簡單來說就是人體內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了自己的紅血球,患者會出現嚴重的貧血與黃疸症狀。患者避免使用引起溶血藥物治療主要用類固醇治療並補充葉酸。療程結束後須持續追蹤血紅素、網狀細胞數、和其他的溶血數據,治療潛在疾病。患者應避免使用引起溶血的藥物。若出現溶血復發的症狀,如:皮膚黃疸加重或尿液顏色變紅、變深,要立即就醫。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科洪弘昌醫師表示,黃疸是身體疾病的警訊,當皮膚顏色呈現異常黃褐色或者鞏膜變黃時,應盡速就醫。醫師可從患者的病史、身體理學檢查、抽血檢驗等相關檢查來診斷造成黃疸的主因。 

嘔吐頭痛 竟是青光眼找上門

嘔吐頭痛 竟是青光眼找上門#類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高度近視患者族群增加,罹患青光眼患者也有年輕化的現象,全球約有7000萬青光眼患者,預估在2020年將達到8000萬人次。不少民眾眼睛不舒服就自行買藥水來點,但長期點含有類固醇的藥水,青光眼恐找上門!青光眼不會有症狀 視力受損恐救不回來一位48歲的男性因為嘔吐、頭痛到急診就醫,治療後症狀毫無改善,患者才說也有眼睛模糊問題,才發現原來是青光眼的問題。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浤裕表示,對眼睛的威脅比白內障更可怕,青光眼因不會出現症狀或感到疼痛,因此等到明顯地感受到視力缺損時,視神經損傷已經相當嚴重,缺損的視力救不回來,因此又有「隱形的視力殺手」之稱。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趙世鈞醫師指出,數據資料顯示,40歲以上每百位民眾約1~2位罹患青光眼,隨著年紀增加,患病的機率也隨之增加。近年來高度近視的族群增加,青光眼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另外,自行購買藥水來點,長期點含有類固醇的藥水,也增加罹患青光眼的風險。年輕患者比10年前增加20%趙世鈞醫師指出,青光眼初期沒有症狀,例如有一位19歲的男孩因有青光眼家族史,一次陪父親來眼科就醫時順便作檢查,結果被檢出青光眼,已有視野缺損,還有一位50歲的貨車司機作健康檢查時才檢出視野嚴重缺損,原來多年來他一直憑感覺在開車,太危險了。林浤裕副院長說:台灣青光眼患者約有35至45萬人,尤其電子產品發達加上使用頻繁及不當,年輕患者比10年前增加20%。雖然青光眼不能治癒,一旦確診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將可能導致失明。這些族群每半年應定期檢查眼壓趙世釣主任強調,青光眼是會導致眼盲的疾病,民眾不要輕忽,應定期進行眼睛檢查,減少青光眼造成失明的危險性。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遠視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應每半年定期檢查眼壓,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青光眼患者來說十分重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