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是多年腎病蛋白尿的患者,還沒50歲但是外表看起來像是60多歲,臉色黯沉略帶浮腫、還有一些這個年紀少見的痘痘。
張先生是多年腎病蛋白尿的患者,還沒50歲但是外表看起來像是60多歲,臉色黯沉略帶浮腫、還有一些這個年紀少見的痘痘。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異位性皮膚炎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醫師,我兒子臉上忽然多了這些白色的小點,這是白斑嗎?」「醫師,又開始發作了,每年天氣一開始變熱就又復發了!」「醫師,我看上一間診所說是濕疹,但是為什麼擦藥都不會好?」以上的對話通常從春假前後就會開始很頻繁地出現在皮膚科的門診。
一名9歲孩童從2歲開始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皮膚粗糙不堪、布滿大小搔癢顆粒及斑塊,晚上常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一覺醒來就看見床單上沾滿搔抓後留下的斑斑血跡、皮膚也因此發炎流膿。反覆重度的惡化使他幾乎體無完膚;輾轉至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門診,使用生物製劑治療1個月後,搔癢和皮膚狀況才獲大幅改善,也不需再服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
許多家長聽說「類固醇」副作用總是心生恐懼,不願讓孩子使用,但醫師提醒,氣喘平常就該好好用劑量較小的「吸入型」類固醇控制,別等到嚴重急性發作,逼不得須用「全身性」類固醇抑制,更容易影響生長發育。
45歲張先生因鼻竇炎使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全身紅疹,更有發燒現象,就診抽血時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一位患有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的84歲女性長期臥床,於軀幹及上肢出現少量、偶發性的水泡,2、3週後新發水泡數目明顯增加,造成身體多處傷口。醫師指出,出現這樣的情況稱作類天皰瘡,需透過口服類固醇治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