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加護病房病人 當心呼吸器感染肺炎

加護病房病人 當心呼吸器感染肺炎#肺炎

什麼是呼吸器?簡單來說就是幫病人呼吸的機器,就叫呼吸器。呼吸器使用後造成的肺炎是加護病房中病人死亡的主因,且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之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外科加護病房 周翠蓉護理長表示,使用呼吸器病人,其受感染的機率為7%~41%,而死亡率可以高達35%~90%,所以在照顧上非常重要。發生肺炎的時間通常在插氣管內管(維持病人呼吸的管子)後48~72小時(早期)。一般來說,造成呼吸器相關肺炎的危險因子,包括:潛藏在身體裡面的疾病;病人年齡大於60歲;住院天數大於14天;使用呼吸器大於3天。其次為醫護人員洗手次數、醫療儀器用物清潔、消毒,例如:隔離衣、手套、聽診器等。 為了預防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周翠蓉護理長指出,在照護上注意的事項包括:1.會客時間家屬接觸病人前、後要洗手、穿隔離衣。2.醫護人員做任何治療之前、後,接觸病人都要洗手。3.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有痰時,要不定時將痰抽乾淨,每二小時幫病人翻身一次。4.病人使用呼吸器時,注意管路內的水要不定時倒乾淨。5.灌食前應將床頭抬高30-45度,可以降低食物被吸入的危險。6.每天幫病人清潔鼻腔、並幫病人刷牙,避免細菌孳生。7.病人使用噴霧吸藥物品要清潔乾淨,獨立分開晾乾,避免與其他病人共用。防止加護病房病人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需要家屬的配合與護理人員良好的照護。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肺炎

很多父母帶小孩去打疫苗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發燒了。而這些疫苗當中又以傳統的白喉、破傷風、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即俗稱的三合一疫苗)特別容易發燒,即使目前有許多自費的多合一疫苗(從三合一疫苗到六合一疫苗),這些多合一疫苗主要是將傳統的全細胞型百日咳成份改成非細胞型百日咳成份,以減低身體不良反應,但發燒仍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王竣禾醫師表示,日前有位兩個月大的嬰兒,在衛生所打完三合一疫苗後的隔天,發高燒到40℃。因家屬感覺嬰兒在家中眼神呆滯,將他帶至本院求診並住院治療。住院後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小嬰兒的燒就慢慢退了,後來嬰兒的血液培養長出細菌,證實為菌血症,經適當的抗生素療程後,已出院返家。王竣禾醫師指出,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有母親抗體的保護,一般而言並不容易發燒。因此,一旦這個年齡層的小嬰兒有發燒情形時,小兒科醫師都會小心評估是否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必要時須住院做血液、尿液、甚至腦脊髓液的細菌檢查,並在報告出來前,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以免細菌過度繁殖,造成病情迅速惡化。王竣禾醫師表示,以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為例,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打傳統全細胞型疫苗發燒至38℃以上的機率高達四成,即使是自費的非細胞型疫苗也在百分之七以上;但是傳統疫苗高燒至40℃以上的機率只剩千分之二,而自費疫苗更低至萬分之三。因此,施打疫苗後發燒,年紀越小或是發燒溫度越高,越要考慮疾病的可能性。王竣禾醫師提醒家長們,雖然發燒是打完疫苗後蠻常見的反應,但若嬰幼兒有高燒不退、精神活動力不佳、食慾減退等現象時,仍須帶去給醫師診察,而非只是一味地退燒,以免寶寶因生病引起發燒卻沒發現而造成延誤。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肺炎

花蓮慈院最近收治一名肺炎病童,疑因細菌循血液循環侵襲右邊中耳,導致併發輕微的腦血管栓塞,幸經小兒科團隊搶救得宜,小男孩已復原返家。小兒科主任朱家祥表示,肺炎併發腦血管栓塞雖少見,但家長應注意小孩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則非一般感冒症狀,須儘速送病童到醫院積極求治。 這名六歲的鄭姓小男孩早期出現發燒症狀,先在住家附近的診所治療,但因反覆高燒約一星期,診所醫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經X光檢查,發現小孩肺部已布滿痰液並出現積水的狀態,隨即住院接受治療。怎料病情發展快速,不到一星期,細菌隨血液循環至右側中耳,不僅出現發炎症狀,並引發罕見的腦血管栓塞,造成左側肢體無力,病情十分危急。幸小兒科醫護團隊及感染科醫師搶救得宜,小男孩在兒科加護病房獲得良好的照護,六天後轉到一般病房。左側肢體無力症狀也在復健科團隊的悉心引導下,逐漸復原。 男童的父親表示,真的很感謝小兒科醫護團隊不僅搶救孩子的生命,也鼓舞他和妻子的心。 鄭父說,在復健過程,發現孩子有扁平足症狀,原來過去小孩常喊腳痠,夫妻倆總以為孩子是「成長痛」,不以為意,幸好在這次住院治療過程找到病因,並且為孩子訂製矯正鞋,這對於即將在九月上小學的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禮物。他也要利用暑假陪兒子騎腳踏車鍛鍊腳力及體力。 朱家祥主任說,雖然肺炎併發腦血栓的病例不多,但家長仍應慎防小孩發生肺炎,特別是B型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往往有致命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若在經濟允許下,最好自費讓新生兒接種疫苗。 B型嗜血桿菌致病力強,容易引起侵襲性感染,如會厭炎、關節炎、肺炎、心包膜炎及敗血症等,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細苗性腦膜炎,這些疾病不僅死亡率高,嚴重者復原後也可能留下失聰、智障等後遺症。 另因台灣的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幾乎沒有一個抗生素能保證在短時間內挽回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者的性命,因此,注射疫苗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老年人與嬰幼兒都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群,通常在病毒感染呼吸道、破壞表皮黏膜後,即入侵人體,可能引起肺炎、菌血症、敗血症或腦膜炎。肺炎鏈球菌同時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常見的病因。 朱家祥主任說,通常小孩出現發燒、咳嗽等感冒症狀,家長即須帶孩子看醫生治療,而且三天後仍須追蹤病情,若小孩反覆發燒超過五天仍不退,則已不是一般的感冒症狀,家長應隨即送病童到醫院積極診斷病因、治療,不可輕忽病情的演變,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肺炎

日本女星飯島愛去年底過世,死因眾說紛紜,後來警方證實,原來是肺炎讓伊人香消玉殞;其實,肺炎是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也是很可怕的奪命殺手,以台灣為例,95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炎便高居第六名。永和耕莘醫院胸腔內科-杜美玉醫師表示,肺炎一般分為社區肺炎及院內肺炎,後者多是住院一段時間後,因為院內感染其他病原、嗆入、醫療處置(如插管、使用呼吸器)所引起,多發生在住院病人,治療也較為棘手;社區肺炎則較常見,可能侵犯各年齡層,而以抵抗力弱的老人、慢性病患危險性高,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結核菌等微生物所致。在台灣,社區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因為患者年齡層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統計上,「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菌種(約佔四分之一),尤其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病患;其次,「黴漿菌」引起的肺炎(佔百分之十二至二十),則較常見於年輕病患,至於病毒感染的肺炎僅佔整體不到一成。˙肺炎有什麼症狀 ?主要有:咳嗽(乾咳或咳出黏液性痰)、發燒、體溫過低、氣促、胸痛、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食慾差等;如果病患抵抗力較差、或是病菌的致病力強,可能導致菌血症或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嚴重到休克、造成死亡。由於初期症狀輕微時,患者可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輕忽就醫,不得不慎。˙如何診斷肺炎 ?杜美玉醫師指出,醫師通常會根據個人病史、生理檢查 (如聽診出現異常聲音)、胸部X光檢查、痰鏡檢及培養、血液培養、血清學檢查與分子生物學檢驗,來進行確診,同時也排除一般感冒、肺結核等可能混淆的疾病。˙如何治療肺炎 ? 細菌性肺炎主要採取抗生素治療(例如:青黴素、紅黴素等),但是近年來病菌的抗藥性愈來愈高,像肺炎鏈球菌已普遍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至於病毒性肺炎則尚無藥物可有效殺死病毒,只能以輔助性治療為主,所以病患需多休息。˙如何預防肺炎 ?要避免肺炎侵犯,杜美玉醫師強調,應盡量減低罹病的風險因素,例如戒煙、戒酒,注意均衡飲食及充份休息。尤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慢性心臟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糖尿病、鐮刀狀貧血症、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一旦感染肺炎,後果嚴重,建議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行性感冒疫苗,以降低肺炎的發生。

100萬個愛心連署 創造無菸健康城市

100萬個愛心連署 創造無菸健康城市#肺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為推廣戒菸服務,於昨(27)日上午10時,邀集臺灣健康醫院學會、董氏基金會、議員、里長、健康服務中心、社區醫療群、醫事團體、學校及公司行號等,共同連署發起『100萬個我願意 愛心戒菸連署誓師』活動,凝結各專業團隊的力量,形成戒菸社區網絡,創造無菸臺北健康城市。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表示,依據2007年成人吸菸行為電話調查結果,成年男性吸菸率達39%,女性達5.1%,全臺共有400萬以上吸菸者,每半小時就有一人死於菸害,吸菸不僅造成吸菸者心理、生理上的依賴,所造成的環境菸霧或二手菸對健康的危害亦不容小覷,仁愛院區使用臺灣健康醫院學會之愛心戒菸連署卡,詢問住院病患及家屬是否有吸菸,進一步勸導戒菸及提供戒菸服務,並走入校園辦理戒菸班,協助青少年抵抗菸癮、遠離菸害。仁愛院區汪姓員工參加戒菸門診,成功戒掉20幾年菸癮,現成為戒菸代言人鼓勵員工及民眾戒菸,仁愛院區表示,為鼓勵民眾跨出戒菸的第一步,除提供週一至週六上午的戒菸門診服務外,並特別推出戒菸專案,即日起提供50個名額,僅需自付掛號費50元即可免費享有4週「戒必適」戒菸藥物的使用(需年滿18歲,並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超過名額者,亦可適用國民健康局每週補助藥品費250元(需自付掛號費和藥品差價)的戒菸方案,有需求之民眾可洽仁愛院區戒菸門診諮詢專線(02)27093600轉分機3287、分機3598。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肺炎

結核病肆虐人類健康已達數千年之久,古代木乃伊身上即有發現結核病感染,在上個世紀初結核病仍是不治之疾;幸賴抗結核藥物自1944年後陸續問世,結核病的治療呈現大幅進步。肺結核很可怕的是,肺結核會傳染;不可怕的是,只要病人規則服藥兩個星期後,就不具傳染力。肺結核是可以治好的,不過,必須長期服藥,必須連續規則服藥六個月以上。但是病人常常在症狀消失之後,自以為好了就不再服藥,殘存體內的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更加困難。九成以上的人感染了結核桿菌都不會生病,因為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自動會把入侵的細菌消滅。只是身體狀況不佳時,才會讓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而生病,這時就要借重藥物來殺細菌。體內的細菌減少到一個程度,症狀會消失,容易讓病人誤以為病好了而停藥,這時殘存體內的細菌,又會慢慢生長繁殖,而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再度發病時,原來可以殺死細菌的藥就會失效。所以,結核病的治療,一定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把體內的結核菌殺光,除惡務盡,否則如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和平院區位居臺北市萬華、中正區且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傳染病防治中心,肩負起社區防治之責,對於捍衛萬華區社區民眾健康與結核病防治亦為本院區之使命。為了強化肺結核的防治,必須讓肺結核防治觀念深入社區,將於98年3月22日於該院區A棟10樓大禮堂舉辦“萬華區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坊訓練活動,訓練課程的重點包括:臺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院長璩大成主講的-「結核病防治基本概念」;國立陽明大學周碧瑟教授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的緣起及使命」、「人權教育:尊重與包容;去污名化、去標籤化-從結核病患人權談起」以及前金門縣衛生局長吳秉賸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內容與實務分享」。日後再由社區種子志工深入社區辦理結核病宣導活動,藉以發現有異常特徵之民眾,可再進一步到院檢查,以減少未經治療的結核病患於社區中造成的病菌散播。以期達到加強民眾對結核的認知、結核病防治觀念和強化結核病防治網擴大及深入社區找出個案協助服藥等目的。

管理電子菸 籲請衛生機關立即採取行動!

管理電子菸 籲請衛生機關立即採取行動!#肺炎

近日媒體報導有關電子菸的訊息,董氏基金會亦接獲不少民眾檢舉,在夜市和西門町等青少年經常出入之地點,有業者當街兜售電子菸;董氏基金會鄭重建請衛生主管機關正視電子菸問題的嚴重性,儘速依照菸害防制法和藥事法予以管制,莫讓電子菸成為一般大眾及青少年尼古丁成癮的傳輸工具!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市售的電子菸含有液態尼古丁,吸入時會產生煙霧,而根據菸害防制法第二條的規定:「菸品是指全部或部分以菸草或其代用品作為原料,製成可供吸用、嚼用、含用、聞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之紙菸、菸絲、雪茄及其他菸品。」電子菸的特性無論是原料或使用方式,完全符合「菸品」定義,自應屬於菸害防制法的規範範圍,主管機關對其製造、輸入、販售、包裝、標示、廣告以及吸食行為,皆應如同其他菸品一般的進行管理。其次,業者宣稱電子菸含有尼古丁,但無焦油,具有幫助戒菸的效果,這已符合藥事法第六條「使用於診斷、治療、減輕或預防人類疾病之藥品」的定義,可視同藥品加以規範,無論是製造、輸入、販售或廣告等行為,皆應遵守藥事法之規定,業者未經核准就輸入,是屬於偽藥,可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使從輕認定,不把電子菸視為藥品,那麼它宣稱具有戒菸效能的行為,也明顯違反藥事法第六十九條「非本法所稱之藥物,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或宣傳」的規定,最高可罰2500萬元,而且產品應沒入銷燬。目前市面上販售電子菸之業者,並不具有合法藥廠資格,電子菸外包裝也未加註衛生機關核准字號,這種情況下還宣稱可用以戒菸,很難不令人聯想業者嘗試規避法令規範、伺機銷售的企圖。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邱淑媞指出,電子菸事實上是尼古丁輸送工具,同樣具有菸品的成癮性,過量吸入甚至有中毒死亡之虞,如不予以管理,讓兒童和青少年可以輕易取得,或是讓吸菸者誤以為安全而使用過量,其後果令人堪憂!針對電子菸近日的猖獗,香港衛生署已開始研究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考慮比照大麻、古柯鹼、可待因等毒品的銷售供應規範,管制等級比一般藥品更高!因此,臺灣健康醫院學會與董氏基金會鄭重呼籲台灣衛生主管機關,應立即採取行動,禁止電子菸之不法促銷廣告並予以管制,遏止業者的不法銷售行為,不要讓臺灣民眾淪為二等公民!此外,菸害防制法新制實施將屆兩個月,在進行「菸害防制法新制上路1000大企業調查」後,結果顯示私人職場的室內禁菸措施已大幅改善,但仍有5.1%不合格率,衛生機關應加強執法取締,確保無菸職場的落實。與新制上路前的調查比較發現,1000大企業的室內禁菸規定及設置不合格率,包括未張貼禁菸標示、設置室內吸菸室(區)及在禁菸室內擺放菸灰缸(筒)或打火機等,由44.4%下降至5.1%。此等明顯改善固然可喜,但依此比率推算,台灣現有超過百萬家合法立案之公司行號,仍有約6萬家公司未符合法令規定!而室內禁菸的情形,以樓梯間禁菸為例,新法上路後,違規企業即由原先之16.8%下降至1.5%,顯示政府與民間對職場禁菸的宣導已初步奏效。董氏基金會也將同步於WHO在3月8日於孟買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菸草或健康大會」中發表該調查結果,讓國際人士了解台灣2009年菸害防制新法上路後,室內工作場所的禁菸成果。前往焦點企劃 》戒菸及早‧生命美好

「電子菸」無法幫助戒菸!

「電子菸」無法幫助戒菸!#肺炎

近來針對電子菸廠商宣稱世界衛生組織(WHO)贊同以所謂的電子菸作為戒菸之工具,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WHO日前已公開譴責廠商的宣傳「假造、未經驗證且不正確」,同時WHO也警告,「由於電子菸未經嚴格科學測試,加上產品中有數種化學添加物,毒性可能非常高」!董氏基金會指出,電子菸通常以不鏽鋼製造,裡面的儲存槽可以放置不同濃度的液態尼古丁;抽電子菸就像吸食一般菸品一樣,只不過不必真的點燃;電子菸會產生細微溫熱的尼古丁菸霧,讓人吸入肺部。姚思遠指出,在WHO的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施行下,全球各國菸害防制工作均如火如荼推展,吸菸者戒菸意願與需求大增,電子菸賣家在各國趁勢崛起,且主要是以幫助戒菸進行宣傳與誘導,讓吸菸者花大錢,還可能延後戒菸的時間,更恐造成身體不明的傷害;甚至部份電子菸廠商提及「WHO認為電子菸與尼古丁咀嚼錠、尼古丁口含錠、尼古丁吸入劑與尼古丁貼片一樣,是合法的尼古丁替代療法」,讓WHO極為不滿,已公開聲明「聲稱電子菸是吸菸者戒菸的療法,百分之百是錯誤的」!相較於WHO的公開嚴厲譴責,面對電子菸的問題,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董氏基金會建議依菸害防制法第十四條規定,任何人不得製造、輸入或販賣菸品形狀之糖果、點心、玩具或其他任何物品,違法販賣者,可處新台幣1000-3000元;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呼籲政府,儘快提出解決方案,限制禁菸場所使用,不讓癮君子受到誤導及全民受到傷害。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邱淑媞提醒,癮君子可從三方面認清改抽電子菸的真相,以免變成「花錢又傷身」的冤大頭:(1)價格-昂貴!一組電子菸網路售價約2-3千元,每個菸弹管約可以抽300-400口,相當於一包至兩包菸的尼古丁含量。不但比抽一般菸貴,也比很多醫療證實有效的戒菸藥品貴!(2)安全性-大問號! 雖然廠商宣稱沒有焦油、僅含尼古丁,這樣看來,跟尼古丁戒菸藥物不是一樣?但它卻以商品之姿,迴避了一般藥物必須進行的嚴格的臨床試驗、安全性評估、無明確使用方式或劑量多寡,且迴避了藥物安全性的監測和管理!安全性完全沒有保障!(3)幫助戒菸-沒有效果!既然含有尼古丁,當然成癮性依然存在,且目前亦無任何證據可以幫助戒菸;更糟的是,使用者存著「可安心享用」的心理,可能讓菸癮更加嚴重,以後要戒更難!    邱淑媞叮嚀,既然電子菸比菸品及合法的戒菸藥品都貴,安全性又沒保障,甚至可能使癮頭更重,菸友們若要戒菸,應該去藥局購買尼古丁成份的戒菸藥品,或找戒菸門診醫師,使用專業醫療協助及合法戒菸藥品,不但可以解決菸癮,藥品也經過嚴格之試驗審查與安全性評估,確定可以提高戒菸成功率,這樣才是省錢,安全,有實質效果的戒菸之道!詳細資訊與戒菸方法,請見「華文戒菸網」的姥姥部落格http://www.e-quit.org/equitfb/stchiou/Article.aspx?PKID=2316及獅子王部落格。前往焦點企劃 》戒菸及早‧生命美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