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沒戴眼鏡、沒有近視,在台灣似乎早已成為稀有動物,而要減少我國民眾的近視率,唯有從兒童時期培養起,避免過度用眼,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有近六萬人失明,其中,高達九成以上都可預防與避免,國民健康署就呼籲,兒童時期若有高度近視,未來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等風險將大大提高,提醒家長控制兒童的用眼時間。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而高度近視亦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我國青少年近視率 高達八成國健署統計資料指出,102年3歲至未滿6歲、6歲至未滿12歲及12歲至未滿15歲之近視盛行率分別為6.1%、43.3%和66.9%與98年之調查資料比較7.7%、43.8%和69.7%,近視盛行率稍有減緩現象。惟該項調查亦發現近視兒童戶外活動情形「幾乎天天都去」之比率有16.4%與98年14.1%相比,有微幅提升。但是,假日「看電視及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在102年仍約4.4小時,仍遠大於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的兒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不超過1小時的建議。為避免孩童戶外活動過少,以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影響孩童的視力,甚而加深近視度數,國健署呼籲民眾要掌握3要原則,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避免2歲以下兒童看螢幕,大於2歲以上兒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可早期接受矯治降低近視及惡化的發生。另外如小孩出現經常瞇眼、揉眼睛、近距離看東西等現象,為可能發生近視的徵象,父母應儘早帶小朋友至眼科進一步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矯治,避免視力惡化。

美9歲男童將失明 想看北極光

美9歲男童將失明 想看北極光#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得知自己將失明之前,你最想看到那些景色?美國一名九歲孩童,因早產的關係,導致他再過沒多久將失明,而在失明之前,他列出願望清單,此願望清單流出後,紛紛引來愛心人士慷慨解囊,共募集18萬美元善款,希望能讓男童在失明之前達成願望,一覽這世界的風采。男童愛世界、愛閱讀 卻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名男童近日視力漸漸模糊,因此在失明之前,他列出了願望清單,包括能看到北極光、艾菲爾鐵塔、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欣賞梵高繪畫作品等等,而他的醫師也建議,應趁男童尚看得到的日子,快點帶他看看這個世界,至少能在失明之前留下美好回憶。消息傳出去後,當地好心人士開始募集善款,在短短兩天內募集到18萬元,另男童與家人為之感動。然而,雖處處充滿人間溫情,但為了提前適應失明的生活,男童目前已開始學習使用拐杖走路與閉眼做飯,男童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也痛苦的表示,他真的很不想失明,他還想看看這世界,喜歡閱讀的他,更想持續吸收新知。但不得不向命運妥協的他,只好希望能與時間賽跑,在短時間內一覽世界風采,不留任何遺憾。

婦人罹帶狀疱疹 導致中風險失明

婦人罹帶狀疱疹 導致中風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當心帶狀皰疹不僅會造成神經痛,嚴重還可能造成失明、中風,不可不慎!一位62歲婦人,數月前突然中風,住院時頭痛到無法睡眠及血壓飆高,2個禮拜後出現眼部帶狀皰疹,甚至嚴重到角膜潰瘍溶解,必須做移植角膜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蔡宜倫醫師指出,此患者中風是帶狀疱疹病毒造成腦部神經炎及血管炎所引起,並導致眼睛併發角膜炎,險些造成婦人失明。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大部分是在孩童時期,也就是水痘,之後病毒潛藏在腦脊髓的感覺神經節內,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會再度活化。也就是說,得過水痘的人,就有可能會發生帶狀皰疹。2成發生於眼部 老人機率更高帶狀皰疹有2成會發生在眼部,年紀愈大發生在眼部機率也愈大,85歲以上甚至會有5成機率發生。眼部帶狀皰疹在皮疹出現之前,會有發燒、倦怠、頭痛和眼睛痛,而有3分之2的眼部帶狀皰疹會出現角膜症狀,會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水腫,即使症狀痊癒後,仍會在角膜上留下斑痕影響視力。更嚴重者,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會導致角膜溶解甚至穿孔破裂造成失明。壓力大、睡眠不足 當心病毒侵襲帶狀皰疹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性免疫會降低。年輕人多半在遇有重大壓力、長期睡眠不足時會發生。在症狀發生時,若能在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可以緩解帶狀皰疹的病程、疾病嚴重度以及併發症。但如果產生了眼部併發症或皰疹後神經痛,治療就會非常棘手。因此,目前來說施打疫苗來預防帶狀皰疹復發是一項選擇。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3歲的洪姓婦人騎車接送孫子下課時,發現直立的電線桿,全往一旁歪斜,馬路上的線也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是老花,但配了眼鏡後依然沒有改善,至眼科求診,才確診左眼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接受4次治療後,視力由0.4進步為0.7,症狀改善晚上也較能看清楚對向來車。年齡、抽菸、陽光曝曬是主因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彭凱鈴表示,台灣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所引起,而65歲以上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其中年齡、抽菸、陽光曝曬、家族史等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重要的危險因子。「黃斑部」與閱讀、辨識、駕車以及所有需要精密視力活動的能力直接相關。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老化讓組織逐漸受損,及經年累月的氧化傷害等造成,症狀為視野模糊、扭曲變形、甚至中心產生黑影或空缺。延誤治療2年內恐失明黃斑部病變病人,無論是切菜、提款、辨識人臉、分辨顏色、外出交通等生活起居都感到困難,甚而可能喪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且黃斑部病變惡化速度相當快,2年內未積極治療,9成病人的視力可能惡化至0.1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彭凱鈴醫師進一步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療法、雷射光凝固療法以及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新生血管抑制劑」可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逐漸萎縮,阻止新生血管不正常的滲漏及黃斑部水腫而影響視力情形。彭凱鈴醫師也提醒,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因此要記得定期回診追蹤。尤其病人治療期間也要常自我檢查,比如每天輪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單眼看固定的物體,觀察視覺中心物體是拉大或縮小、線條直線還是扭曲等,一發現症狀惡化,就要提前回診。 

黃斑部病變 銀髮族失明首因

黃斑部病變 銀髮族失明首因#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黃斑部病變已成為老年人失明首要原因。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對2,745位銀髮族視力篩檢,顯示為異常者有236位,占總人數9%。其中,49位回診民眾中,有32位確診為黃斑部病變,也就是2/3回診民眾出現黃斑部病變。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曾國亮說,台灣已步入人口老化社會,高齡族群為黃斑部病變主要潛在患者,然而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因此,希望透過老人疫苗施打同時,增加對高齡族群視覺篩檢,落實預防醫學,協助高齡族群及早發現與治療,以降低失明風險。黃斑部病變篩檢站 助你及早發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老人流感疫苗施打期間,增設「黃斑部病變篩檢站」,針對60歲以上已施打完流感疫苗民眾,由衛教人員對民眾進行檢測,篩檢有異常者,主動將患者轉診到眼科進一步檢查。曾國亮醫師也表示,黃斑部病變篩檢站是第一次搭配兩項不同類型的預防醫學活動,民眾的接受度有待評估。加強事前的宣導及更順暢的篩檢流程、便捷的回診檢查、專業的服務等,以提高篩檢回診率,則是後續要努力目標。 

黃斑病變恐致失明 陽明院區設篩檢站

黃斑病變恐致失明 陽明院區設篩檢站#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以往,白內障是造成台灣地區老年人視障主因,隨著醫學進步,目前白內障幾乎都能以手術治療。但是,新堀起的視力殺手「黃斑部病變」,逐漸成為主角,成為眼科醫師下一個防治目標。段婆婆今年七十歲,明明白內障就已經手術過十多年了,但視力還是慢慢的減退。有一天,突然視力大幅下降,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復視力。醫師指出,婆婆得了老年黃斑部病變,併發黃斑部出血才會造成視力喪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張延瑞主任指出,據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的調查,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早期黃斑病變的發生率約9.2%,末期黃斑病變的發生率約1.9%,但是因為從前對此疾病所知有限,又沒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大部份的醫師一旦診斷出此疾病後,就不會再給予病患積極的治療,彷彿是判了眼睛慢性死刑。黃斑部病變及早發現 才能挽救張延瑞醫師表示,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眼科及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將於2014年3月3日至6日老人健康檢查開始登記日,在陽明院區設置「黃斑部病變護眼站」,進行黃斑病變的篩檢,提供阿姆斯勒方格表篩檢、民眾疾病衛教與協助掛號轉診之服務。張延瑞醫師也提醒,黃斑部病變雖然可怕,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病人還是能維持相當好的視力,也請台北市的年長民眾不要錯過這次不可多得的機會,除了進行全身健康檢查外,更能早期發現並治療黃斑部病變。

糖尿病患謹遵藥矚 避免失明上門

糖尿病患謹遵藥矚 避免失明上門#失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糖尿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家族遺傳、肥胖體型、懷孕、情緒壓力、營養失調、飲酒過量、藥物、病毒感染等皆可能引發糖尿病發生,近年來,糖尿病罹患人口不只增加,年齡層也逐漸下降,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專利,因此,糖尿病的防治與控制顯得特別重要。糖尿病俗稱「消渴症」、「三多病」,最典型的症狀便是吃的多、尿的多、喝的多,但並非所有病患都會發生這些症狀,糖尿病的起因,簡單地說是人體內控制糖分利用的荷爾蒙「胰島素」,它的合成、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細胞無法有效利用它,而使得血中的糖分控制發生障礙,所引起的一種血糖偏高的疾病。糖尿病患「藥」遵從醫師指示彰化縣衛生局表示,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等,需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並定時監測血糖、血壓、血脂肪。藥物對高血糖有直接降低的功效,因此若患者無法順從指示服藥,長期控制不佳恐引發眼睛視神經、心臟血管、神經、腎臟病之一連串可怕的病變。建議,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顧,除了定時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外,飲食節制、規律運動、自我血糖監測或定期回診等,也要留意。衛生局說明,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血糖長期忽高忽低,恐引發高危險之慢性併發症,如失明、腎衰竭、心血管疾病等,一旦產生併發症將加重生活上的負擔與不便,因此提醒患者,疾病治療並非單依賴藥物的控制即可,病友們也要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如健康正確的飲食、適度運動,並規律的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時測量血糖、血壓,按時回診追蹤,此外絕不可斷然停藥,以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失明機率 高於常人25倍

糖尿病患失明機率 高於常人25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罹患糖尿病時,若沒有控制好,當心併發症纏身。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微細血管病變造成,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血糖控制好 慎防眼睛病變基隆市衛生局指出,沒有控制好適當的血糖,視網膜的微血管很容易造成傷害,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是一般人的25倍,患病後10年,視網膜病變的機率上升60%,20年後更會攀升至90%,但是如果能一年至少檢查一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減少50%的失明機率。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應至少接受1次眼底鏡檢查,畢竟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力將嚴重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因此,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並控制好血糖,延緩眼睛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