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疾病

手指隨氣溫白一節紫一節 恐壞死脫落

手指隨氣溫白一節紫一節 恐壞死脫落#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手腳冰冷別輕忽!近日天氣寒冷多雨,一名30多歲的OL常覺得手腳冰冷,指節末端更有輕微麻痛的感覺,且手指會因為溫度高低的不同而改變顏色,有時甚至會出現「白一節、紫一節」,十分恐怖,嚇得她趕緊就醫,經過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雷諾氏症」,所幸接受藥物治療後,已獲得控制。雷諾氏症血管發炎管徑變窄 血流不易通過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沈佑銓表示,雷諾氏症指的是血管發炎管徑變窄,或血管攣縮之後,導致血流不易通過的一種現象,它會讓手指呈現三個顏色,也就是在缺血時變成白色、缺氧時則為紫色,而充血時是紅色。且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流供應,手指或腳趾末端的循環會變得不好,輕微則手指有麻痛或灼熱感,嚴重者組織會因為缺氧受損,礙於血液循環不良,傷口不易癒合,因此也不能進行截肢手術,只能等患部自行壞死脫落。沈佑銓指出,要診斷是否有雷諾氏症,除了臨床的觀察,還可以進行甲摺鏡檢查。操作的方式是在指甲與手指的交界處,塗抹一點油,然後用高倍數的甲摺鏡去看手指末端微血管的變化。正常的末梢血管,應該呈現髮夾狀,微血管的分布規則且平行。然而雷諾氏症的患者,血管會攣縮、扭曲,甚至有肉眼不可見的輕微出血,最後組織受損,變成沒有微血管存在的缺血區。也因此,雷諾氏症太晚才開始治療,能夠改善的幅度就相對有限。常合併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免疫疾病發生沈佑銓解釋,雷諾氏症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所謂原發性雷諾氏症,是指沒有其他免疫疾病,單純以雷諾氏症做為疾病表現,但它可能是將來發生其他免疫疾病的預兆,須追蹤觀察;而次發性雷諾氏症的患者,則常合併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多發性肌炎和乾燥症等免疫疾病發生,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情緒和藥物等因素而引起。雷諾氏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可使用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減少末端組織的缺氧受損,另外也須注重手腳的保暖,沈佑銓也呼籲,免疫疾病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並不困難,只要信任醫師,藉由醫療恢復身體的免疫平衡,就能與疾病共存,找回生活品質。

雷諾氏症雙手冷吱吱 中醫還她健康

雷諾氏症雙手冷吱吱 中醫還她健康#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先生表示,太太的手時常很冰冷,手指又紅又白又紫,做了很多檢查,結果是雷諾氏症。太太伸出微腫脹的雙手,接著說:「當時根本不懂這是什麼疾病,反正免疫科開藥就乖乖吃,但病況時好時壞。各種檢查也一直做,都查不到其他可能的免疫疾病,所以醫師就只能症狀處理。後來我想到,是不是可以找中醫調理,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會不會讓我的病情好一點……」甚麼是雷諾氏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雷諾氏現象(Raynaud Phenomenon)是一種動脈血管痙攣的疾病,在1862年時,由第一個發現此現象的法國雷諾醫師(Maurice Raynaud)命名,病人暴露在冷的環境或情緒受到刺激時,末梢會先變蒼白、再轉成青紫、最後變成鮮紅色,這個現象就稱為雷諾氏現象,或是稱為雷諾氏症(候群)。患有雷諾氏症的患者,他們的動脈非常敏感,這些顏色和感覺的變化是組織缺血的結果,若缺血時間更長,接下來組織就可能壞死而導致潰瘍、壞疽,最終則會造成截肢。另外,除了手指、腳趾外,病情嚴重的患者也可能會有心臟、肺臟、腎臟等的小動脈疾病,而影響各器官之機能。什麼疾病會出現雷諾氏現象?雷諾氏現象可能原因不明,或者是尚未查出來,這時候會歸類在原發性雷諾氏現象,簡單講就是查不出原因,此症以女性居多;通常比較常見的是合併其他疾病發生,所以稱為次發性雷諾氏現象,大部分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例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混合型結締組織疾病、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及動脈血栓的患者,另外有些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患者,也有可能會造成次發性雷諾氏現象。中醫方面,雷諾氏症是歸屬於「痹症」、「伯仲厥寒」的範疇,主要病機是寒凝脈絡、肝鬱氣滯、心腎陽虛、血脈痹阻。在中醫經典古籍《內經.素問.舉痛論》提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另外在《素問‧厥論》提到「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清楚描寫了疾病的病恩病機及症狀變化,而在《諸病源候論.虛勞四肢逆冷侯》所說「經脈所行,皆起于伯仲,虛勞則氣血衰損,不得溫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更是直接描寫了整個過程。在中醫的理論中,肝藏血,主疏泄,調節血流的運行,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充裕則內可灌溉臟腑,外注經絡,四肢經脈皆得充盈溫養,故四肢溫和;若肝血虧虛,脈行不利,氣血無以溫養四肢,則可出現四肢末梢皮色蒼白髮紺、寒冷疼痛等症狀。所以,治療上就是以此為基礎,參酌情志失調、肝氣不暢、氣滯血瘀、寒凝脈阻、心腎陽虛、陽鬱四逆等來治療。中醫採氣血調養、免疫穩定療法另外會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變化、合併的疾病來一起調理,中醫特有的氣血調養、免疫穩定療法,都會比鈣離子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前列腺環素、第五型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肝素或阿司匹靈的效果要更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回診時她特地拉起袖子露出雙手來,說「蔡醫師!我已經很久都沒有發作了,皮膚也慢慢變滑順了,原來我還能找回原來健康的雙手啊!真是感謝您!」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上班狂跑廁所,一天拉十幾次,真的很困擾!尤其遇到公司開會,我就更緊張,因為肚子不聽使喚,必須頻繁在會議室廁所折返跑,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跟同事觀感。這樣的腸胃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一年多,原以為是腸躁症,自行到藥局拿藥吃,但是近來發現症狀加劇,還伴隨血便、頭暈、疲倦等症狀,這才驚覺不對勁來就醫。」三十多歲的邱先生一臉憂慮地問。「你的狀況恐怕不單純是腸躁症,我們趕快安排抽血並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確診治療。」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章振旺回憶這起個案,當時藉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腸子黏膜有大片表淺潰瘍及許多細小糜爛斑,同時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不易確診的潰瘍性結腸炎 三成患者耗時2~3年確診章振旺醫師表示,約有三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平均就診超過五位以上醫師、歷經二到三年才能確診,期間往往讓患者身心俱疲。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診斷不易,症狀表現容易與腸胃炎及腸躁症混淆,無法透過單一指標確診,必須根據患者病史、抽血檢驗、大腸鏡檢並搭配病理切片等資訊綜合評估。此疾病常見症狀為腹瀉、腹痛、疲倦、食慾不振、發燒,當大腸黏膜發炎潰爛嚴重時,可能解出血便、黏液便。一旦血便持續發生,恐導致貧血、頭暈。章振旺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年輕人,以學生、上班族居多,疾病症狀對課業、工作影響甚劇,尤其疾病發作,患者還得向公司、學校告假,甚至住院接受治療。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只會攻擊侵入體內的外來物,但是當免疫系統出狀況時,對體內組織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潰瘍性結腸炎就是一例,除了侵犯腸道外,還可能伴隨腸道外症狀,如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關節炎等,等於全身都受到影響。在台灣,至少有一成患者伴隨有腸道外症狀,但根據國外研究可能高達四成,其中最常見的是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外症狀有四分之三在診斷後才發現,但仍有四分之一在被診斷前就有腸道外症狀。除了腸道外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有併發症或共病的產生,如貧血、營養不良、腸穿孔等,罹病時間越久,產生的機會就愈高。該名患者確診後,先後接受口服藥、塞劑及短期類固醇治療,症狀一度緩解,但幾個月後,血便症狀再現,在使用免疫調節劑後,因為發生副作用只得暫時停藥。後續追蹤發現腸道發炎狀況加劇,因此,隨即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所幸使用生物製劑後,臨床症狀好轉,患者黏膜發炎的狀況明顯改善,也解決他上班時得經常跑廁所的窘境,生活及工作品質獲得改善。章振旺醫師解釋,在1970年代,5-ASA抗發炎藥物被使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而後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類固醇開始廣泛用於急性期患者,但不建議長期經常性使用。時至1990年代,免疫抑制劑漸漸成為治療選項,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嚴重度,給予不同治療組合。若上述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會進一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近年來,隨著生物製劑發展,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成效相對提升。目前的治療目標不只是緩解症狀,而是持續治療使腸道黏膜癒合。根據病患治療反應調整,持續治療能控制疾病,減少住院的機會。除了藥物治療外,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導致穿孔或出現毒性巨結腸等嚴重併發症時,患者就得需要外科介入,接受手術切除部分腸道。若能早期接受治療、控制病情,有助減少反覆手術的機會。腸保健康有3要 用藥飲食作息要注意潰瘍性結腸炎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提醒患者腸保健康有三要,一要遵照醫囑,切勿自行中斷停藥;二要飲食也需掌握定時定量、避免刺激性、增加腸胃負擔的食物等原則,患者平時也可自我觀察,若吃了某些食物會出現不適時,可與醫師與營養師討論,未來盡量避免食用,降低不適發生;三要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維持免疫系統穩定。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患者的治療配合度較高,不過症狀緩解,很容易掉以輕心,未能按時服藥,甚至擅自停藥,如此一來,容易讓病情復發,也更難控制。提醒即使症狀緩解、沒有不適,也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才能穩定病況,與潰瘍性結腸炎和平共存!(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莫名發燒、掉髮 會是紅斑性狼瘡嗎?

莫名發燒、掉髮 會是紅斑性狼瘡嗎?#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診治20名患者 症狀病程都不同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抗體攻打自己的器官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個診斷標準 至少符合4項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核抗體,但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紅斑性狼瘡侵害6個器官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及到處癢等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4種治療藥物 視部位及病況用藥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規律生活飲食及運動 依然可過活躍人生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患者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

少年得老人病 類天皰瘡爬全身痛又癢

少年得老人病 類天皰瘡爬全身痛又癢#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池前年高中畢業後,下嘴唇開始長0.5到1公分不等的水泡,之後擴散到全身,加上過敏體質,全身癢痛,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經皮膚科確診為好發於50歲以上患者的類天皰瘡,醫師表示,患者這麼年輕就罹病非常少見,恐與壓力、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抗體誤把皮膚當入侵者攻擊小池剛開始下嘴唇長出水泡,之後從臉上、四肢蔓延全身,經當地皮膚科切片確診為類天皰瘡,雖持續使用類固醇治療和免疫調節劑,療效不佳,前年11月到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就醫,診斷為重度類天皰瘡,安排住院治療,去年2月復學,藥物已逐漸減量。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誤把人體正常的皮膚當成是外來的入侵者,攻擊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結構,而產生水泡,會又癢又痛、破皮結痂,再長出新的水泡,好發於身體與四肢甚至全身,患者多為60~8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壓力大易復發 耐心調整用藥許寶寶醫師指出,類天皰瘡患者女性較多,水泡大約1~4公分,類天皰瘡不易照顧,傷口護理師每天用心照顧小池的傷口,先戳破水泡,塗抹抗生素藥膏,再用紗布包紮,因傷口疼痛難受,患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去抓,容易合併感染,院方輔以免疫制劑口服藥等治療。小池的症狀自前年12月底至今,已沒有再長新的水泡,傷口逐漸癒合,許寶寶醫師建議,患者照顧好生活品質,尤其睡眠要充足,拔牙、感染、壓力大容易復發,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需家人支持與耐心地調整用藥和長期的照護才能根治。

臉上白斑引注目 免疫療法找回原貌

臉上白斑引注目 免疫療法找回原貌#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伍先生4年多前臉上、身上突然出現大片白斑,尤其嘴巴四周有一大圈明顯白斑,常引來他人異樣眼光,十分困擾,至多家大醫院就醫都未獲改善。1年後多位朋友介紹醫師,治療一年後白斑逐漸消失,嘴巴四周的白斑已完全看不見,如今伍先生持續回診,還熱心介紹其他朋友前來就醫。免疫療法控制白斑症狀 95%病人治療後3個月不再擴散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醫師賴寧生說明,白斑症屬於免疫疾病的一種,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因影響外觀,常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困擾。經過長時間的臨床治療經驗,發現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改善率很高,95%病人治療後3個月白斑得到控制不再擴散,多數病人於治療半年後呈現皮膚色素再生的現象,治療5至7年後色素再生達穩定狀況,希望病人不要放棄希望。體內免疫調控異常破壞黑色素細胞 皮膚色素喪失、形成白斑賴寧生院長指出,白斑症屬於器官侷限型免疫病。由於體內免疫調控異常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色素喪失,形成一塊塊白斑,雖然有部份病灶會自動有些許改善,但若未針對體內免疫異常病變進行治療,無法避免白斑在身體其它部位逐漸擴散,除了皮膚問題外,也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過高過低或全身性的免疫病變等問題。白斑症雖不會危害生命 但對病人、家庭造成壓力賴寧生表示,白斑症常被認為是沒藥醫,擦類固醇藥膏及照光治療也不見效,過去醫界沒有免疫治療經驗,病人只能放棄治療,或是採傳統民俗醫療、南北奔波就醫。白斑症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往往對病人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建議民眾發現身上出現異常的白色斑點且持續增生,應盡速尋求風免科醫師的協助,早期治療與觀察,有效擺脫白斑困擾。

吃麵包會腹瀉 天生免疫疾病作祟

吃麵包會腹瀉 天生免疫疾病作祟#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所吃的食物必須多樣化,才能得到所有需要的營養素。不過,這些營養素最好是從食物裡取得,而且最好就是你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人體是好幾十億年演化的結果。過去這一千年來,演化已經過濾掉那些不適合某個特定環境的人,也過濾掉那些不適合某個特定基因型的食物。乳糖不耐症 是南歐、亞洲人常見的症狀舉例來說,在許多大量攝取牛奶的北歐國家,幾乎很少有人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lactose為牛奶所含的糖分),但是在南歐和亞洲等不習慣攝取牛奶的國家,則是普遍常見。所以,如果你是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想要開始喝牛奶,但牛奶卻是你的父母和祖父母餐桌上很少出現的東西,那麼你可能會開始生病。不論你是要吃乳糖、羽衣甘藍、藜麥或薑黃(薑黃素),都必須先瞭解這些食物是否在你自己、你的父母或祖父母所生長的環境中是常見的食物。攝取錯誤食物 可能引起自體免疫失調如果不是,最好不要吃或者偶而吃吃就好。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不耐受,例如因為無法碎解牛奶裡的乳糖而引起的乳糖不耐症,或者是像有些人因為攝取了含有麩質的麵包和義大利麵等由穀類製作的食物,而引起的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自體免疫疾病。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關聯,但是攝取到錯誤的食物的確可能引起許多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包括克隆氏症和結腸炎、第一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眾多疾病。(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鼻子呼吸防過敏 口罩要選這一種

鼻子呼吸防過敏 口罩要選這一種#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已故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堀口申作教授指出,當鼻子最深處,和喉頭交界的地方發炎時,就會引發頭痛、氣喘,以及和自律神經相關的免疫疾病。而鼻子最深處,指的就是咽頭扁桃這個淋巴組織的集合體所在的部位。我們可以推測,當這個地方的發炎症狀緩和,自律神經的中樞──下視丘就會間接地受到良性刺激,讓腦下垂體能夠正常分泌荷爾蒙,讓人們可以感覺舒服一點。從胚胎學來看,腦下垂體是由咽頭扁桃體的細胞移動後形成的。咽頭扁桃這個淋巴組織的集合體,就是感冒時會覺得喉嚨痛的主要部位。這個部位有時候會有空氣聚集,而當氧氣無法流通的時候,淋巴組織反而會更加活化,同時造成黏膜肥厚,淋巴球也就會過度運作。因此,只要戴上濕口罩,讓氧氣送進鼻腔裡,就能刺激到局部的交感神經。所以,由副交感神經活化而起作用的前列腺素變弱,頭痛也就會好轉了。另外一個重點是:用鼻子呼吸,可以讓空氣通過副鼻竇的蝶竇,讓那個部位冷卻下來。這麼一來,附近的腦下垂體也會獲得冷卻,防止過熱。如此,腦下垂體就能充分發揮機能,自律神經也會運作順暢。發現這一點的是大阪的牙醫中谷紀之醫師。另外,用鼻子呼吸也可以刺激鼻黏膜表面的自律神經和知覺神經。接下來,就讓我來說明一些比較困難的東西吧。下視丘位於間腦的位置,其中存在著許多神經。下視丘除了是自律神經的中樞所在,也會分泌下視丘激素以及生理活性物質。另一方面,腦下垂體是連接著腦部,從底部突起的內分泌器官。腦下垂體大致分為三類,負責分泌和調節腎上腺皮質激素、成長激素等多種重要的激素。用鼻子呼吸即能在和各式各樣的器官攜手合作的狀況下,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所以,促進鼻子呼吸的濕口罩不僅對感冒有效,對遺傳性過敏症、過敏等各種免疫疾病,也都有效用。最近,為了應付花粉症,形狀、材質五花八門的口罩紛紛問世,可是最好的口罩還是紗布口罩。紙口罩不能弄濕,合成纖維口罩的吸水性又很差。濕口罩使用一個晚上之後,隔天早上洗臉的時候就要順便用肥皂清洗一下。依照季節不同,有時候口罩會曬不乾,因此預先準備二至三個就很方便了。反正都要弄濕,半乾難道不能用嗎?這種想法可要不得。潮濕會讓黴菌和細菌繁殖。要是戴著沾滿細菌的口罩睡覺,才真的會生病呢。(本文摘自/口罩博士的免疫力革命/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