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愛染髮一族注意!「這個成分」恐引發白斑症、蕁麻疹

愛染髮一族注意!「這個成分」恐引發白斑症、蕁麻疹#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不少民眾認為染髮劑會致癌,其實這是過時的觀念。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冠伃表示,「大部分的國際研究中,都是以動物實驗為主,並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資料可以證明,染髮劑與人類致癌有關。」且現代的染髮劑成分不斷改良,已經大幅淘汰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若要染髮的民眾不用太過恐慌,不過有些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成分,可能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化學性白斑症或蕁麻疹等等,民眾應多留意。 染髮劑致癌物早去除  不需過度恐慌陳冠伃表示,1980年代前的研究顯示,將染髮劑長期且大量塗抹在動物身上,有些研究證明染劑會經由皮膚吸收到血液中,也呈現實驗動物身上有致癌的疑慮,但不是絕對的關聯性,也並沒有證據說明跟人類癌症有關係。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提到其成分中的「芳香胺」(Aromatic amines)會致癌,但在1980年代後製造的染髮戲都已經去除芳香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類在第3級致癌物,其實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陳冠伃說明,生活中其實早就暴露在許多致癌物之中,而染髮劑與罹癌的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例如美髮師。但若有做好保護隔離措施,可不用過度擔心,並且動物實驗畢竟是大量塗抹染劑、並直接接觸到皮膚,和一般美髮師、民眾所使用的情形不盡相同。 陳冠伃表示,一般染髮劑分為三類,包括暫時染,成分屬於大分子,不會真滲進頭皮裡面,只有殘留在表面,風險不大;半持久染,也就是常見的植物染,大多標榜天然成分,因為不是永久性的,洗頭5到10次就會掉色,認為風險也不大;永久性染髮劑,也就是平常在理髮廳使用的染髮劑,內含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氧化後,會使頭髮改變顏色,尤其越深色的染料,化學分子就越多。 染髮劑成分「對苯二胺」恐傷害皮膚、粘膜雖然目前染髮劑對於致癌的風險尚未確鑿,不過對皮膚或粘膜仍具有刺激性。陳冠伃表示,進行染髮時會感到刺鼻、眼睛刺痛、頭皮發癢,其實是刺激了皮膚或粘膜,因為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陳冠伃補充,所謂的半持久染、植物染,雖然不是化學合成的,但市面上有些產品會偷偷添加化學物質,民眾還是要看清楚成分標示,並且要認明通過檢驗。若仍擔心引發過敏,在使用前可以先做皮膚測試。 陳冠伃建議,美髮師替客人染髮時,必須戴手套,以免接觸染髮劑。另外,客人的脖子、肩膀可塗抹凡士林,也有隔離保護的作用,並且染完頭髮後要確實清洗乾淨,不要讓染劑停留在頭髮上過久,以降低過敏機率。但陳冠伃也坦言,現在染髮劑中的PPD很少,因為所有染髮劑的製造、其成分濃度都必須符合法規,因此只要不選購來路不明的染髮劑,民眾做好保護措施,一樣可以自在染髮。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醫師陳冠宇表示,過往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提醒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住梨山患者蕁麻疹急性發作 氣管腫脹險送命蕁麻疹發作部位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救護車火速將她送到醫院後,經過治療才控制病情。陳冠宇回想這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型抗組織胺不嗜睡 藥效可持續24小時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影響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流傳擦拭米酒可改善 醫:恐造成皮膚炎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爆發後,許多民眾改成線上購物,導致貨物流量倍增,每天的貨運量猶如過三節,有些物流司機的工時,每日10小時起跳,在工作量暴增、壓力也變大之下,就有一名慢性蕁麻疹的貨運司機提到自己的心酸,「由於長時間戴口罩,加上天氣時而悶熱,時而暴雨,常常覺得皮膚發癢,更擔心因無法常洗手及消毒,會在不自覺中觸摸到臉,反而把病毒及細菌帶到臉上,增加染疫風險。」疫情下,讓貨運司機不只忙,心更累。壓力及情緒容易誘發蕁麻疹發作勻禾妍美學診所院長劉承翰表示,防疫期間外出規定不得脫下口罩,確實容易因為悶熱造成慢性蕁麻疹症狀惡化。目前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數與體質有關,另外壓力、賀爾蒙、自體免疫、特殊過敏原如環境溫度、流汗、太陽、食物等也都會誘發蕁麻疹,只要症狀持續達6週就稱作慢性蕁麻疹。日前門診有一名40多歲慢性蕁麻疹媽媽,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面對收入銳減的壓力,加上長時間待在家照顧小孩,她形容「小孩的校門關彷彿是家長的鬼門開」,雙重壓力之下導致她無法適應,夜夜失眠,在這負面情緒及高壓循環下,加速惡化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劉承翰提及,防疫期間,易敏族也容易因情緒壓力而引發過敏症狀。因此,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長時間在家也要有規律的運動、培養個人興趣,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壓力誘發過敏症狀。此外,也要勤換口罩、打掃消毒周邊環境,以減少病毒的傳染並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選對治療好武器 對抗蕁麻疹事半功倍目前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劉承翰表示,主要是協助病人找到或是減輕導致症狀的惡化因子,接著會為患者開立長期口服的抗組織胺,以緩解皮膚搔癢的症狀,同時也會依症狀輕重、患者需求,調整劑量或是選擇合適的抗組織胺藥品。過去傳統的抗組織胺容易嗜睡甚至會影響肝腎,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人士像貨運司機、工程師及考生,或是有肝腎方面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討論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選用不會穿透腦血障壁及影響肝腎的抗組織胺藥物,才能避免緩解了症狀,卻因副作用影響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問題。目前已有「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可快速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症狀,經研究證實服用一顆,1小時內能迅速緩解過慢性蕁麻疹症狀,效果持續24小時。即使是有肝腎方面的問題,或是老年患者,都不需要另外調整劑量,安全性佳。對抗蕁麻疹掌握5不3要當蕁麻疹症狀發作時,劉承翰提醒患者做到5不3要,5不為「不抓皮膚、不洗過熱洗澡水、不過度清潔、不曬太陽、不壓迫皮膚(如穿著寬鬆衣服)」。而3要則為「要適度抒發壓力、要避開過敏原及刺激物、要與醫師討論合適藥物及遵從醫囑」,才能真正緩解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擺脫癢癢起疹 先少吃高組織胺食物

擺脫癢癢起疹 先少吃高組織胺食物#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大家感冒了而到診所就醫,醫師可能會開給你「抗組織胺」這樣的藥物來減緩鼻塞的不適;或者你在吃完蝦子後覺得皮膚很癢,身體還起了疹子,醫師告訴你這是蕁麻疹,也可能會開抗組織胺的藥物改善症狀。雖然抗組織胺是個很常見的藥物,但究竟什麼是組織胺,為什麼又要對抗它?一起來了解。組織胺「組織胺(histamine)」是人體內正常產生的一種化學訊息物質。若免疫系統遇上潛在的過敏原,或身體有了外傷,免疫細胞會製作組織胺,並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當身體釋放組織胺,可能會導致血管水腫、癢、流鼻水、或刺激胃酸分泌等反應。簡單來說,組織胺與過敏、發炎反應、消化都有關係。因此,當血流內的組織胺愈多,免疫反應會愈嚴重。組織胺不耐症有個病名是組織胺不耐症。組織胺不耐症的意思,並不是指對組織胺過敏,而是說「身體已經有過多的組織胺了」,因此體內過多的組織胺會帶來許多類似過敏的症狀,因此患者容易眼睛紅、癢;出現鼻塞、流鼻水、鼻子癢;身體很癢、有些紅紅的、突起的疹塊,蕁麻疹發作。除了到處癢,組織胺不耐症的患者也容易有慢性頭痛或偏頭痛的問題,常常感到疲憊,或表現出腸躁症。女性患者的月經周期不規則,經痛嚴重,也有些人會頭臉部與胸部出現熱潮紅的現象,體溫控制失衡。甚至更嚴重的狀況,組織胺不耐症的患者會有難以解釋的焦慮感,腹部絞痛,組織腫脹,高血壓,和心律不整等狀況。這些症狀都非常常見,而且與許多過敏症狀是重疊的,不太具有專一性,因此真的被診斷為「組織胺不耐症」的人並不多。然而,我們從這裡倒是可以想到一點: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很容易有過敏症狀,認為自己有過敏體質,或許就是因為體內組織胺濃度太高了;若當體內組織胺濃度降低後,可能就能少掉一些癢癢、鼻塞、疲憊等不舒服。組織胺可以是吃進去的那麼我們再想想,為什麼體內組織胺的濃度會高起來?體內的組織胺濃度,除了由細胞自行分泌外,也有很多是我們吃進去的!許多食物或飲品都是含有組織胺的;或許應該說,幾乎所有的食物和飲品都含有一定量的組織胺,幾乎不可能遇到「零組織胺」的食物。而且,只要食物愈放的時間愈久,或有變質、發酵,組織胺的濃度就會愈高。除了知道組織胺的「來源」,我們也要了解組織胺的「代謝」。組織胺由兩種酵素代謝,若是從食物來源的組織胺,就多在小腸代謝,靠著小腸內的雙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酵素分解組織胺;而另一種酵素則是負責代謝細胞裡產生的組織胺。因此,若是飲食中食物含有的組織胺含量太豐富,酵素來不及分解,這些從食物而來的組織胺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流,導致體內組織胺濃度上升。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應該能夠想到,既然有一部分組織胺是我們吃進去的,那表示,若改變飲食習慣,體內組織胺濃度很可能就會降低囉?! 讓體內組織胺濃度升高的食物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哪些食物較容易讓體內組織胺升高:◆酒類喝酒之後會偏頭痛發作?酒精的製作過程、化學反應,都會讓酒類裡含有不少組織胺,因此酒本身就是高組織胺飲品,在喝酒後,腸胃道攝取了不少組織胺;另外,酒精還會刺激身體分泌出更多的組織胺累積,甚至酒精還會影響腸胃道的酵素代謝能力。三者加成後,喝酒就會讓體內組織胺太高了。◆加工肉品這裡指的是像是煙燻肉品、培根、火腿、香腸等,組織胺含量都會比較高。基本上,肉類的烹調方法會與組織胺的含量相關。假使用滾水川燙新鮮豬肉片,這樣組織胺含量就不多;但用燒烤、高溫的方式烹調肉類,肉類變質愈多,組織胺含量就變高。◆發酵後的食物酸菜、優格等都算是發酵的食物,雖然每種發酵食品因為發酵時間的長短不同,製成的技術不同,內含的組織胺濃度可能會差異很大,但無論如何,經過發酵這個過程,組織胺濃度就會比新鮮食物來得高。因此,你可能會聽過,有人吃酸菜之後,就會開始跑出過敏症狀,原因可能在於其組織胺含量太高了。◆堅果豆類你一定聽過有些人吃花生、堅果類後來就嚴重過敏、喘不過氣。因為像是核桃、花生、腰果、鷹嘴豆等,都會容易刺激身體釋放大量的組織胺,導致鼻子內部的黏膜腫脹,呼吸道窄縮。所以有些食物自己本身組織胺含量不高,卻容易在攝取後會刺激身體釋放組織胺,而讓體內組織胺濃度過高,堅果類就是其中之一。◆紅茶和綠茶紅茶、綠茶、或能量飲料自身的組織胺濃度雖然沒有過高,但這些飲料會影響雙胺氧化酶作用,造成腸胃道裡酵素的能力下降,無法分解代謝組織胺,而讓組織胺濃度上升。除了飲品外,還有一些藥物,像是心臟用藥、呼吸道用藥、抗生素、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也可能會影響腸胃道內的代謝酵素能力。除了上面講的幾樣,我們再整理一些容易影響體內組織胺濃度的食物:組織胺含量較高的食物◇酒精◇發酵食品◇酪梨◇乾燥水果◇茄子◇菠菜◇加工食物◇帶殼的海鮮容易刺激身體釋放組織胺的食物◇酒精◇堅果◇番茄◇巧克力◇柑橘類水果◇食物染料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常常常有類似過敏的症狀,常鼻子塞塞的,或有慢性蕁麻疹,你可以試試看少吃一些高組織胺食物,以減少症狀或吃藥的機會。不過,你可能會說,上面列出的食物也太多了,究竟什麼可以吃呢?嗯,確實無法做到「零組織胺」,但若想考慮組織胺較低的食物類型,以下是可以嘗試的: ○蛋 ○新鮮的肉類,像是不帶皮的雞肉,或剛捕獲的新鮮魚類○不含麩質的穀物,例如藜麥、米飯○椰子奶或杏仁奶○除了茄子、番茄、菠菜之外的新鮮蔬菜(注意,如果做成醃漬類型的就不OK,組織胺就會變高囉)○除了柑橘、酪梨之外的水果○橄欖油像是如果你有慢性蕁麻疹,可以先吃上面組織胺較低的食物類型,且不碰高組織胺的食物,持續大約14到30天。之後保持著紀錄食物日記的習慣,慢慢地加上你很想吃的高組織胺食物,看看身體的反應。藉此找出自己身體可以容忍的食物,同時也找出會導致症狀的食物。(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兒童急性蕁麻疹難治 竟是黴漿菌作怪

兒童急性蕁麻疹難治 竟是黴漿菌作怪#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歲的佑佑某天從學校回來,身體出現微凸、略帶紅色的皮疹,去診所就醫時,醫師診斷出蕁麻疹,開立抗組織胺和類固醇藥物,過了兩天症狀改善不明顯,轉往醫院檢查,發現黴漿菌抗體呈現陽性反應,經過抗生素合併抗組織胺治療,蕁麻疹很快就改善,確診是黴漿菌引起的蕁麻疹。一生有20%罹患率 5成找不出原因奇美醫院兒科部醫師陳威毓表示,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此種過敏反應和體內的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球有關,有時發生在更深層的組織會產生血管性水腫,造成眼睛周圍或嘴唇腫脹,甚至發生在喉部周圍,嚴重可能會影響到呼吸。每個人一生中約有20%機率會發生蕁麻疹,依據持續發作的時間分急性和慢性,超過六周定義為慢性蕁麻疹。常見的急性蕁麻疹的原因包括食物、藥物、昆蟲叮咬、接觸過敏原、輸注血液製品、感染等。至於慢性蕁麻疹的原因較為複雜,約有60-70%是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約30%是誘發性蕁麻疹(冷刺激、運動、洗熱水澡、流汗、壓力等),另外少數是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甲狀腺疾病、腫瘤所引起的。診斷蕁麻疹不難,但要找出原因不易,急性蕁麻疹仍有超過五成找不出原因,除非發現蛛絲馬跡例如每次吃海鮮就會出現,這時可做過敏原檢查,感染是兒童常見病因,有賴詳細病史詢問檢查判斷。二代長效抗組織胺 較無嗜睡副作用陳威毓醫師指出,蕁麻疹若僅有皮膚症狀如紅腫癢等,可冰敷或輕拍緩解,藥物目前以抗組織胺為主,短效第一代抗組織胺雖有嗜睡副作用,不過效果不錯。如果病程較久可選擇第二代抗組織胺,較少嗜睡,若是細菌或黴漿菌則要用特定抗生素治療。較嚴重合併血管性水腫甚至影響到呼吸,須急診處理維持呼吸道暢通,也可能用腎上腺素或是類固醇。至於慢性蕁麻疹以第二代長效抗組織胺為主,療程可能要半年以上。

蕁麻疹反覆發作 大人小孩不同原因

蕁麻疹反覆發作 大人小孩不同原因#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歲小女孩無特殊病史,但這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發作時,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期間,在診療院所治療做過敏原測試,陸續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經安南醫院透過身體理學及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在甲狀腺素的補充後,甲狀腺功能維持穩定,蕁麻疹也消弭無形了。 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其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三、四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的過敏原。由於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求診安南醫院,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的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也不藥而癒了。病程在6週內為急性蕁麻疹安南醫院兒科兒科賴以修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而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賴以修也說,不論是兒童或成人都有可能發生慢性蕁麻疹,而就好發率而言,女性是男性的兩倍。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大部分侷限在皮膚,任何部位都可能有癢感的丘疹,夜晚尤其極癢難眠。8成多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往往找不到發病原因,亦稱慢性特發性蕁麻疹。幸好一半以下的病人在發病之後一年痊癒,平均發病病程約2到5年。有些病人尚有全身性的症狀,如頭痛、疲倦、關節腫痛、呼吸喘鳴、心悸及腸胃道症狀。治療原則為避開誘發蕁麻疹之因子,藥物以抗組織胺為主,劑量可逐漸增加至一般劑量的4倍,如治療兩個月後無改善可考慮用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藥物來處置。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週 應盡快諮詢醫師做詳細檢查賴以修醫師強調,有約2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因此,在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的病因,從根本原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若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上之策!

想擺脫蕁麻疹 就靠中醫這個秘方!

想擺脫蕁麻疹 就靠中醫這個秘方!#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囉嗦又常找不到病因的皮膚過敏反應,不具有傳染性,患者常不定時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嚴重的時候連眼皮、嘴唇也會水腫,甚至引起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掛急診就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相較於西藥使用抗組織胺,中藥改善體質調整免疫,讓蕁麻疹不再復發。36歲蔡小姐,於一個月內不明原因發生「蕁麻疹」,尤其在半夜入睡前發作最嚴重,到早上皮膚又恢復原狀,至中醫就診發現皮膚有抓痕、出血點,劃痕試驗為陽性,予以「換膚方2.0」一天早晚服用兩次,晚上發作搔癢時立刻服用一包,於服藥後一小時內團塊退去,且搭配中藥龍膽瀉肝湯做治療,服藥一個月後蕁麻疹已無發作,之後再服兩個鞏固療效,目前蕁麻疹已痊癒不需治療。蕁麻疹分為2種:1.急性蕁麻疹:來得快也去得快,約7天內症狀會消失,可能的原因包括食物如海鮮以及藥物,只要遠離病源就不會再發作。2.慢性蕁麻疹:蕁麻疹會反覆地出現,時間上超過6周以上,原因又可以分為物理性蕁麻疹及自體免疫性蕁麻疹。蕁麻疹大多由過敏引起,主要可分為六類,食物過敏(海鮮、酒類、蛋等引起)、藥物過敏(抗生素、止痛藥、安眠藥等引起)、感染(受傷所造成的過敏)、空氣懸浮物過敏(花粉、粉塵、貓狗毛等引起)、自體免疫系統(甲狀腺、內分泌系統等引起)、物理(陽光光線、空氣冷暖、壓力等引起)。常見是由食物或藥物引起,很多人會想抽血測過敏原,但抽血結果雖表示對此類食物過敏,卻不代表蕁麻疹發作的原因。連翹能避免血管性水腫 能減緩蕁麻疹的搔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指出,「換膚方2.0」多了「連翹」這味藥,對蕁麻疹的幫助更大,原因在於連翹在現代醫學研究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效果,能夠避免血管性水腫,故能減緩蕁麻疹的搔癢,原有的荊芥、防風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配合知母、石膏、黃芩解熱抗發炎,均能讓搔癢感減輕,苦參、生地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治療蕁麻疹的病根,身體免疫恢復正常,蕁麻疹也不會發作。蕁麻疹的生活注意4要點:一、蕁麻疹的原因不易找出,常見從急性蕁麻疹變成慢性是由於沒有規律的服藥所導致,因此服藥不是有癢才吃藥,不癢就不吃,反而讓蕁麻疹難以根治。二、睡前發作的蕁麻疹,務必在發作前上床就寢,晚睡會讓身體的免疫力降低,常見患者越晚就寢,發作越厲害,晚上睡眠時間不夠,白天要找時間休息,休息時間不夠,蕁麻疹自然好得慢。三、飲食上中醫可根據體質區分寒或熱或濕,分別有相對應減少攝取的食物,還有減少食用人工添加物的食品,要多食用新鮮的蔬果。四、緊繃的心情放鬆,搭配藥物做治療,是有機會根除蕁麻疹的。

季節轉換好發過敏 中醫緩解蕁麻疹

季節轉換好發過敏 中醫緩解蕁麻疹#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季節轉換,又到了讓家長擔心的過敏好發時期。4歲的小璇在幼兒期就有過敏性鼻炎,從去年6月爆發急性蕁麻疹,必須持續服藥來控制皮膚紅腫、癢症狀。一旦停藥就會復發,並常在夜間因不舒服哭醒而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過中醫針對小孩過敏體質進行調養後,一併改善蕁麻疹與鼻子過敏的問題。蕁麻疹過敏源可能來自食物、藥物、感染等等大林慈濟中醫部婦兒科主任陳柏全表示,季節交替之際,常見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等過敏疾病。蕁麻疹是因身體接觸到一種或多種過敏原引起,過敏原可能來自食物、藥物、感染、物理性刺激、吸入性過敏原、情緒、內分泌、自體免疫疾病或腫瘤等因素造成。急性、慢性蕁麻疹 中醫治療用藥不同針對蕁麻疹的治療,陳柏全主任說明,急性蕁麻疹多屬風、溼、熱的範圍,治療以疏風、清熱、化濕中藥為主;至於慢性蕁麻疹則以血瘀、氣血兩虛、脾胃虛寒、陰虛熱盛為多,處方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血、溫中散寒、清熱滋陰中藥來調理。也可配合針刺或放血療法治療,但因個人體質不同,患者應尋求中醫師辯證治療。蕁麻疹患者應避免奶、蛋、海鮮等食物陳柏全主任呼籲,蕁麻疹患者平日應宜免牛奶、蛋、魚、蝦、蟹、蔥、韭、竹筍、芒果、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或注射,並積極找出和去除或避免病因。像上述案例小璇的過敏原是海鮮、花生、巧克力、香菇、橘子等,只要避免食用,保持情緒安適來調節,並加強體能鍛鍊,適應氣候冷熱變化,將有助病情的緩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