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 中醫頭皮針耳針減緩退化有良效

巴金森氏症 中醫頭皮針耳針減緩退化有良效#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分成年輕型及典型的巴金森氏症,前者發病年齡在45歲前,大多與基因異常有關,而後者則多在55-60歲左右發病,原因尚不明。經研究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是大腦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或是死亡,使得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減少。由於多巴胺與乙醯膽鹼拮抗之下可協調身體的動作,故一旦多巴胺減少,肌肉運動的控制就會受到影響。當這些神經細胞數量減少至50%,便會開始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像是四肢靜止時不自主的顫抖、齒輪式的僵硬,後期甚至會走路困難且小碎步、面無表情、吞嚥困難及構音障礙等情形發生。西醫的藥物治療方面以恢復多巴胺的活性為主,避免症狀繼續惡化下去,然而服藥可能會伴隨一些副作用,像是低血壓、噁心、便祕等腸胃道的不適,且長期服藥藥效時間可能會縮短,若病情持續惡化則需考慮燒灼手術或深層刺激。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表示將巴金森氏症歸類於「顫證」、「振掉」,也和「痹症」的許多症狀描述十分相像,大抵認為與肝腎不足相關,並且常挾帶著風、火、痰、瘀 用藥多選用補益肝腎、息風降火、去痰化瘀的藥物,像是補陽還五湯合半夏天麻白朮湯去做藥物加減。針灸治療則多以頭皮針及體針並用,頭皮針主要目的是要活絡腦部、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及降低肢體抖動的程度。穴位部分可選用運動區、舞蹈震顫控制區及足運感區等位置來進行針刺。體針方面除了可對於僵硬的肢體去做放鬆以外,也可以針刺補益肝腎的穴位例如肝俞、腎俞以及祛風化痰的穴位如風池、豐隆。建議巴金森氏症的病人一周至少要針灸2-3次,這樣做不僅能夠改善生活品質,也能有助於舒緩憂鬱焦慮的情緒。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由於後期會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病人會變得不喜進食,日漸消瘦,加上腸胃蠕動速度下降便會導致便秘產生,經統計有50-70%的巴金森氏症病人會為便秘所苦,因此建議病人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選擇高纖食物,避開黏性或是過硬的物質以免噎到,備餐時可將食物煮的較軟爛或是搗成泥,反而不建議打成汁,一方面是可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病人仍要透過咀嚼來訓練肌肉功能。 吳宛容推薦兩道料理,一道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正餐食用,另一道則適合當作早餐或是餐間點心。 藥膳蒸蛋 材料:天麻3錢、鉤藤3錢、熟地5錢、黃精5錢、石菖蒲3錢、雞蛋3顆 食材:將藥材洗淨後,放入1000c.c.的水,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分鐘後,將藥渣濾出後放涼備用。將蛋打散後加入藥汁攪拌後去沫放入碗中,加入適量鹽做調味,再放入電鍋中,外鍋加1杯水,鍋蓋保持一點空隙不要緊密,蒸煮完成後即可食用。 功效:天麻與鉤藤可有助息風止痙,減少肢體抖動的情況,熟地及黃精可以填補腎精,搭配石菖蒲可活絡腦部,減緩退化的速度。 水果穀物優酪乳 材料:香蕉半根、蘋果半顆、藍莓10顆、杏仁10g、黑芝麻10g,蜂蜜20c.c.,無糖優酪乳1杯 做法:將香蕉、蘋果、藍莓、杏仁及黑芝麻搗碎後,加入蜂蜜及優酪乳一同攪和成糊狀即可飲用。 功效:此飲富含維生素及抗氧化成分,有助於緩解腦部退化,穩定情緒,同時也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中醫推「天麻通腦方」改善注意力:還能睡好覺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中醫推「天麻通腦方」改善注意力:還能睡好覺#巴金森氏症

現代人壽命變長,但身體的老化卻提早,容易出現記憶力減退及認知功能下降,對此,花蓮慈濟醫院自去年起以天麻為基底,搭配丹參、艾葉、黃芪、當歸等中藥材,調配出「通腦方」來幫助病人,而其結合傳統中醫藥與現代分子醫學,未來或許有望成為巴金森氏症中西合療的新選擇。

罹巴金森氏症手抖、易跌倒⋯也適合「超慢跑」?醫建議1時期可嘗試

罹巴金森氏症手抖、易跌倒⋯也適合「超慢跑」?醫建議1時期可嘗試#巴金森氏症

近日在長者圈燒起了超慢跑的風潮,慢節奏、低強度,甚至能輕鬆與朋友聊天的運動特色,吸引了許多高齡者嘗試。事實上,這個運動也非常適合以走不穩、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的巴金森氏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醫師指出,中期巴金森氏症病人,最適合嘗試超慢跑。

撞到頭沒流血≠沒事!北醫研究揭「輕度腦創傷」可怕後果:恐致失智症

撞到頭沒流血≠沒事!北醫研究揭「輕度腦創傷」可怕後果:恐致失智症#巴金森氏症

車禍或不慎跌倒撞到頭,別以為沒流血或外傷就不需要檢查,很可能因此引發生活中的大問題!尤其,在機車密度超高的台灣,高達7成的腦創傷患者因機車事故引起,醫師警告,輕度腦創傷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但實際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職涯,甚至會因此出現退化性神經病變。

8旬翁罹「顫抖症」手抖40年!北榮「神波刀」速解:術後竟可拿筆畫圓

8旬翁罹「顫抖症」手抖40年!北榮「神波刀」速解:術後竟可拿筆畫圓#巴金森氏症

83歲劉先生,從40歲起右手開始顫抖,平常放鬆不會抖,但一拿東西如夾菜、拿水杯就會發作,被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另一位67歲馬女士,罹患巴金森氏症約6年,一開始右手逐漸僵硬不靈活、開始抖動,導致握筆寫字也越寫越小,用藥也無法改善症狀。所幸,經台北榮總神經科團隊神波刀治療後,術後手抖問題皆已改善,得以順利畫圓、簽名寫字。

手抖、拿不穩⋯是巴金森氏症還是顫抖症?神經醫教你看「4特徵」辨別

手抖、拿不穩⋯是巴金森氏症還是顫抖症?神經醫教你看「4特徵」辨別#巴金森氏症

年紀大雙手顫抖,不一定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是原發性顫抖症!今年60多歲的邵女士在中壯年時期,就發現自己在緊張時、重要場合上,開始出現短暫性手抖現象,但由於發生時間不長,因此不以為意,直到60歲退休過後,雙手顫抖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無法寫字,連湯匙、碗都拿不穩,也無法從事最喜歡的插花興趣,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