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耳朵悶塞勿輕忽,小心是鼻咽腫瘤的早期徵兆!柳營奇美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說,最近3個月,陸續有5位年齡約30~40歲的患者就醫,都是老菸槍,因單耳有悶塞感就診,沒有感冒症狀卻合併有單邊鼻塞,經檢查發現單側中耳積水,再以鼻咽內視鏡進一步檢查發現鼻咽腫瘤,經切片有3人確診為早期鼻咽癌,轉介血液腫瘤科治療。
單側耳朵悶塞勿輕忽,小心是鼻咽腫瘤的早期徵兆!柳營奇美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說,最近3個月,陸續有5位年齡約30~40歲的患者就醫,都是老菸槍,因單耳有悶塞感就診,沒有感冒症狀卻合併有單邊鼻塞,經檢查發現單側中耳積水,再以鼻咽內視鏡進一步檢查發現鼻咽腫瘤,經切片有3人確診為早期鼻咽癌,轉介血液腫瘤科治療。
62歲李先生長年受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所苦,平常有咳、痰、喘症狀卻輕忽其嚴重性,直到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才緊急由家人掛急診送醫,入住加護病房,幸好從鬼門關救回。然而,他在1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胸腔科醫師指出,慢性肺阻塞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可能提高其他共病機率。
74歲阿美姐體型微胖,有慢性阻塞肺病,以及糖尿病與高血壓、心臟病等多重慢性病,平時雖有定期追蹤病情,但有步履蹣跚、呼吸費力及易喘等問題。今年3月份她因肺阻塞急性發作與肺炎,導致呼吸喘及血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住院治療,期間使用非侵襲呼吸器治療呼吸衰竭,嘗試呼吸訓練脫離呼吸器未果,改採居家呼吸器療護合併居家肺復原復健運動治療,返家迄今已6個多月,症狀獲明顯改善。
64歲許先生是菸齡達50年的老菸槍,退休後因為久咳不癒,在家人勸說下到醫院門診尋求戒菸方法。醫師使用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表,與許先生討論可選擇的戒菸方式及輔助藥物,並轉介其接受免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結果在其左上肺葉發現1.8公分的肺結節,馬上會診胸腔外科醫師,最後證實是肺腺癌並成功切除腫瘤。
53歲夏小姐退休後準備開啟第二人生,卻在5年前開始出現長期不明原因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導致,直到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第4期肺癌轉移肋骨,讓她身心一度陷入憂鬱、焦慮情緒走不出來,甚至嘗試各種偏方,直到接觸社福資源及癌友陪伴,才逐漸轉換心態,以正向心態面對治療。目前夏小姐疾病已獲穩定控制,也達成超過5年存活期的治療目標。
長期抽菸的人要注意了!「心肌梗塞」不只有三高族群、老年人會發生,吸菸族也要當心是否有相關症狀。心臟內科醫師呼籲,「吸菸」是心臟科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很可能會致命。另外,也要注意天氣變化,若是有胸痛發作,要及時就醫評估,不要輕忽,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自新冠疫情流行以來,國人對於自身肺部健康關注度逐步提升,近期更有不少確診康復者面臨長新冠的困擾,除了疲倦、胸悶、咳嗽、喘之外,也擔心「肺功能是否大不如前」,然而,肺阻塞(COPD)典型症狀「咳、痰、喘」與長新冠或感冒症狀頗為相似,這也使得民眾初期容易輕忽,導致面臨急性惡化風險不自知!為持續提升民眾對肺阻塞的疾病病識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一同呼籲國人及早戒菸、遠離菸害,更提醒民眾如有「咳、痰、喘」症狀持續達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尤其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肺阻塞疾病惡化的風險。 「咳、痰、喘」誤當長新冠 就醫竟是肺阻塞(COPD) 肺阻塞(COPD)位列全球第3大死因,在台灣更是長年在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有名,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肺阻塞將躍升為全球死因首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且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隨著疾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病友也容易受外部刺激及環境因素而導致肺功能惡化,但令人擔憂的是,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肺阻塞病友急性惡化住院的死亡率為4%,年齡越大及共病越多的病友住院死亡率較高,而病友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 22%!王鶴健理事長也分享,近期觀察仍有不少民眾因確診新冠康復後症狀持續太久或變嚴重,至門診求助才意外確診為肺阻塞,但這時肺功能通常多已嚴重受損。 最新調查:近七成老菸槍咳痰喘超過三周 不到兩成就醫且高達八成認為症狀未影響生活 根據今年最新針對40歲以上民眾的「肺部健康觀念」調查顯示(N=1,137),超過九成(91.5.%)民眾長期處於空氣污染環境中。若再進一步觀察吸菸族群(菸齡平均17.8包-年),逾八成(83.7%)不認識肺阻塞,近七成(66.9%)出現咳、痰、喘或呼吸不順暢超過三周以上,卻僅有兩成(20.3%)民眾就醫,前兩名未就醫的原因為「症狀沒很嚴重,沒有影響日常生活(76.8%)」、「抽菸本來就容易會有這些症狀(45.8%)」,突顯了民眾對自身肺部情況抱持低重視高輕忽的態度,即便日常處於肺阻塞高風險因子中,依然對自身肺部症狀的警覺性低落。 因此,如何從根本建立國人肺部正確健康觀念,並呼籲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提高就診率是學會近年持續努力推廣的重要方向。蘇茂昌醫師點出,肺阻塞的早期診斷除了透過醫護端努力推廣疾病衛教,也有賴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觀念,然而,調查卻也發現,僅不到一成(5.8%)的民眾會定期檢測肺功能,甚至有五成以上(52.9%)民眾從未檢測過。他以門診曾收治一名63歲有氣喘史的林先生為例,過去並未定期檢測肺功能,菸齡超過40包-年的他,三年前在家因為喘到無法呼吸而來到門診,當時肺功能檢測結果直接匡列為嚴重型肺阻塞病友,更在短時間內經歷了2次緊急插管,雖有驚無險也讓林先生嚇到不敢再抽菸,目前持續穩定治療中,不過每當病況差時,還是常常需要仰賴呼吸器。蘇茂昌醫師也感嘆:「若是他可以提早做檢測,也不至於讓他的肺功能糟到如此不可挽回的地步!」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成果豐碩 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患者 有鑒於此,學會今年(2022)趁著國內疫情逐步趨緩,首度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主動出擊走入社區,鎖定全台符合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條件之民眾,包括:(1)年齡40歲以上、(2)吸菸或是常接觸二三手菸、(3)咳痰喘症狀長達3週以上,只要符合其中一條件者,即可上車體驗肺功能檢測。王理事長也特別分享「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巡迴活動期間共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病友,結果令人振奮也令人憂心! 現年44歲的郭先生即是其中之一,菸齡長達18年他,近兩年持續出現頻繁咳嗽有痰的症狀,抱持著「想了解肺功能」的想法參與活動,卻發現肺功能檢測分數遠低於標準,目前也已安排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這次的肺功能檢測體驗不僅讓郭先生堅定戒菸的決心,也了解定期檢查肺功能的重要性。另一位,菸齡超過30包-年的肺阻塞病友袁先生也前來體驗,袁先生過去曾隱忍「咳、痰、喘」症狀長達兩年,直到喘不過氣才趕緊到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隨即被轉診到醫院胸腔內科確診為肺阻塞,當時他的肺功能僅剩一般人的三分之一。治療這三年來,也曾發生過一次急性惡化,加上去年又併發肺炎造成肺功能急速衰退,現在的他除了按時服藥也會定期到醫院進行肺部復原運動,他更有感而發的說「身體有症狀就要趕快看醫生,隱忍只會忍來更多惡化!」 響應11/16世界肺阻塞日 胸重學會首訂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 力倡高風險民眾每年定期追蹤肺功能 王鶴健理事長強調,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是減緩肺阻塞惡化的關鍵,學會響應2022世界肺阻塞日主題「Your Lungs for Life」提醒民眾重視陪伴我們一輩子的肺部健康,更呼應後疫情時代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關注度,自今年起首度訂定每年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呼籲全民皆應培養正確的肺部保健觀念,並鼓勵高危險族群每年追蹤肺功能。此外,一般民眾在家亦可運用學會長年推廣的「一分鐘登階」做自我檢測,若無法於一分鐘內爬30階,建議儘快前往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做進一步檢查。 國人十大死因有超過半數為慢性病,其致病成因多與個人生活習慣與健康行為有關,其中,菸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健康危害之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提醒,菸草燃燒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進而引發氣管、肺組織、肺血管病變,不僅會增加罹患肺阻塞的風險,也會加速肺阻塞病友的疾病嚴重度,戒菸有助於減緩肺阻塞疾病惡化並減少50%死亡率,呼籲民眾應遠離菸害,才能保護肺部健康!
長久以來,各國醫界統計都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癌症。許多專家推測這和男女生活方式、飲食、吸菸及職業暴露有極大關係。但有更新的證據發現,其實男性在生理上比女性更容易罹癌,而女性在免疫反應方面能降低癌症易感性,比男性更具防癌的先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