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呼吸道感染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兒童染疫風險不容小覷,本文透過小兒科醫師暨公衛專家黃立民教授的觀點,針對家長最關心的疫苗問題及秋冬疾病預防提供專業解答,共同為孩子打造健康有效的防疫之道。 台大醫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表現為呼吸道症狀,與成人相似,但肺炎發生率較低並不代表沒有風險。黃立民醫師說明,小兒染疫會有2、3種成人少見的情況,第一種就是比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造成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哮吼,讓小朋友有喘、呼吸困難情況,會嚴重到需要到住院。 腦炎、MIS-C仍舊有出現住院個案 黃立民主治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的兩種嚴重併發症值得關注,一是腦炎,尤其是壞死性腦炎,病情進展迅速,可能導致腦壓升高,危及生命並留下嚴重後遺症;二是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會影響多個器官,造成腸胃炎、皮疹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許多人誤以為是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才有這樣的重症,但黃立民醫師強調,即使疫情趨緩,肺炎、腦炎和MIS-C等併發症的病例仍會出現,特別是3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感染風險更高。 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能降低腦炎、MIS-C併發症機率,但若之前曾施打疫苗,到現在都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要盡快接種最新JN.1病毒株疫苗更新抗體。針對疫苗的安全性疑慮,黃立民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在全球已施打超過幾10億劑,也累積很多安全數據資料,家長要相信專業判斷,而新的疫苗在劑量上已經減半,副作用比例相信也會降低。他也強調,未來新冠病毒發展恐怕是3~6個月就變種,看起來病毒還會持續流行甚至反覆感染,不能把每一次感染當作賭博心態或覺得本身沒有慢性病就不會太嚴重。施打疫苗減少感染機會,才是避免重症的正確觀念,特別是有慢性疾病的孩童更需要疫苗來加強保護。 孩童是病毒感染源頭,恐引起家庭感染 黃立民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其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兒童是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他們排出病毒的量和時間都比成人長,因此很容易在學校、安親班等場所引起群聚感染。若家中成員免疫力較弱,如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感染風險更高。因此,為全家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最佳方式。 黃立民醫師呼籲,秋冬是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家長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的日常,有時間就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益生菌,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加上施打最新JN.1疫苗,才是抵禦疾病的最佳準備。

吃完「感冒藥」症狀沒好轉?中醫教「1招」判斷:看喉嚨就知道

吃完「感冒藥」症狀沒好轉?中醫教「1招」判斷:看喉嚨就知道#呼吸道感染

每個人都有過感冒的經驗,事實上感冒有分風寒、風熱,根據症狀不同也會有不同治療。《在看病與吃藥之前》一書由多位醫師共同撰寫,從看診檢查到日常保健,為讀者深入淺出講解治療方法與臨床醫學知識,幫助讀者打造免疫力。以下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周繼朴所撰篇章:

防疫鬆散有民眾四個月內就確診2次!醫:病毒隨時反撲,建議今年要施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

防疫鬆散有民眾四個月內就確診2次!醫:病毒隨時反撲,建議今年要施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呼吸道感染

近來寒流來襲,民眾年末活動似乎沒有停歇,疾管署日前表示,入冬除了呼吸道感染要特別留意,面對新冠肺炎併發症的升溫趨勢,預估一月中下旬更可能進入流行高峰。醫師表示,面對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的百年疾病議題,在全球都奮力對抗的同時,更要注意病毒株有相當大的變異性,因此,民眾預先做好防護、施打疫苗才是最好的預防之道。 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李祥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XBB病毒變異株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免疫逃脫的特性,因此預防疾病最大的關鍵就是要有新的抗體;世界衛生組織5月份便已建議以XBB延伸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病毒株的免疫保護力。 不少民眾會認為已經打過幾劑疫苗,或是染疫過1、2次應該沒事,李祥和醫師解釋,病毒一直持續變化,人的身體不可能有數萬種抵抗力,每次確診COVID-19症狀可能都不同,這也是必須持續施打疫苗的原因。 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來說都應全面施打 從統計數據觀察可看出,新冠肺炎的重症度事實上比流感更嚴重,從家醫科角度來看,不只是高危險族群,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的角度來說,民眾都應施打最新疫苗。李祥和醫師說明,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的策略是傾向以對抗流感化的方式,每年持續施打最新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依照衛福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的會議結果,也建議民今天秋冬流行前最好接種一劑新變異株疫苗。 李祥和醫師表示,疫苗是預防醫學的一環,只要能在這一關擋下就能防止疾病擴散,他也提醒,由於打疫苗後到身體產生抗體之間會有時間差,因此建議現在就可趕快去施打疫苗以因應冬天可能到來的流行高峰期,預先養好防疫體質。今年政府提供不少公費疫苗,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疫苗都不是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只要注意2種疫苗接種時,同手臂施打的距離在2.5公分以上即可。 李祥和醫師強調,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演化快速,世界各國能都在緊密監測病毒流行狀況。門診就有案例是6月染疫,後來10月出國回來又再度確診,這表示民眾對於染疫太過輕忽。如果對打疫苗有疑慮,都可以多請教醫師來擬定防疫策略,醫師也會衡量疫後風險與個人狀況,幫助民眾評估施打疫苗的利弊。 另外,秋冬季節普遍日曬不足,民眾很容易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他提醒應該多出門曬太陽、散步,除了施打疫苗,也要注意營養均衡、睡眠充足、排解壓力,讓身心狀態達到平衡也能有更好的防護力。 (圖/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 李祥和醫師)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呼吸道感染

時序入秋,又是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期,不僅如此,全球COVID-19疫情仍舊持續,醫師提醒,年長者確診後重症率高,除了要積極接種疫苗,也要注意慢性病的控制,以預防共病帶來的死亡風險。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COVID-19疫情一直都存在,門診也都有個案,年長者特別要注意是因為本身如果又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重症機率一定會升高。 醫:預防重症最佳方式,慢性疾病諮詢用藥即可 今年老人家有許多公費疫苗需要施打,詹鼎正醫師說明,像是流感、COVID-19的疫苗,建議時間到了就要施打,肺炎鏈球菌則可以視個人的防護需求。流感、COVID-19的疫苗原則上可同一時間施打,如果擔心副作用就隔1週,肺炎鏈球菌疫苗則建議隔1個月。 有些人會擔心家中長輩打疫苗是不是有些慢性病藥物不能吃?或者確診後會影響到慢性病的控制?詹鼎正醫師說明,會有這樣的考量主要是之前COVID-19的特效藥與一些慢性疾病藥物有衝突,但只要在開立慢性疾病藥物時,告知醫師有打疫苗的考量,或者是確診了調整特效藥物的種類,就不用太擔心。 詹鼎正醫師提醒,年長有打疫苗絕對比沒打疫苗好。疫苗剛出來時,有些長輩聽到別人說有副作用不敢去打,事實上在100個確診重症當中,7成是年長者,重症者當中更有8~9成都沒有施打疫苗。「打疫苗絕對是預防重症的最佳方式,甚至還能救回一條命。」 詹鼎正醫師也舉例COVID-19剛開始流行時,有些老年人把自己一直關在家裡,不僅慢性病該回診的藥沒有拿,原來該控制的疾病沒有控制好,加上不敢出門,活動力整個變差,才造成病倒的狀況。 過去2年台灣的平均餘命降低,與COVID-19躍升10大死因有很大關聯。詹鼎正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年長者或者慢性病患者,如果有新疫苗建議盡快施打,未來或許也可考量讓COVID-19像流感一樣成為配套施打。此外,他也提醒年長者,應該要維持生活的常軌,除了作息規律,多運動、飲食均衡以外,只要有施打疫苗,就可以放心出門,維持平常心、好心情,才是預防疾病最佳之道。 (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

呼吸錯誤,恐臉歪、易疲勞、增感染風險!教你「3招」學會正確呼吸

呼吸錯誤,恐臉歪、易疲勞、增感染風險!教你「3招」學會正確呼吸#呼吸道感染

你有注意過平時自己是用鼻子呼吸,還是嘴巴呼吸嗎?醫師指出,是否有正確呼吸,其實很常被忽略,甚至習慣使用錯誤方法呼吸,卻不自覺影響身體發育,甚至導致疾病,更可能增加牙齒歪斜、呼吸道感染、減低呼吸效率等3大健康風險。建議已習慣經口呼吸的民眾,可以練習3技巧,重新找回經鼻呼吸的正確習慣。

別把孩子當「縮小版成人」餵藥!醫改會警告:家長必知「兒童3藥訣」

別把孩子當「縮小版成人」餵藥!醫改會警告:家長必知「兒童3藥訣」#呼吸道感染

伴隨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兒童確診人數節節攀升,而兒童康復後的長新冠症狀也讓家長們人人自危。面對兒童若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燒等情形,有些家長為了減少染疫風險而不願帶嬰幼兒就醫,反而誤信網路相關資訊,寧可自行至藥局購買指示藥品,或直接以成人用藥給孩子服用,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戴口罩呼吸道感染減少 小兒腸胃炎卻升溫

戴口罩呼吸道感染減少 小兒腸胃炎卻升溫#呼吸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民防疫戴口罩,冬季常見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小兒科醫師發現小兒腸胃炎卻增加了!提醒家長,放寒假與春節期間,聚餐機會大增,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安全。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觀察,往年每到冬季,來看診的十名病童,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近六人。今年最特別的是,腸胃炎病童變多,跟呼吸道病患比例呈現五五波,甚至有時腸胃道的病童還超過呼吸道感染人數。孩童與父母共吃火鍋 蛋、肉未煮熟感染分析小兒呼吸道感染減少的原因,李敏駿表示,應是全民依新冠病毒疫情規定戴口罩,使得小朋友的呼吸道保護力大增。而腸胃道感染疾病發生率上升,則與寒流一波接一波報到,吃鍋禦寒脫不了關係。李敏駿指出,一名4歲女童發燒逾38℃且上吐下瀉,經收治住院檢查,在摻雜血液跟黏液的糞便中檢驗出沙門氏菌,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腸胃炎。同時,孩子的爸媽也有腹痛腹瀉症狀。追問發現,原來是氣溫太低,全家人共吃火鍋,可能是吃到沒有完全煮熟的肉、蛋,隔天就出現不適症狀。病童腹瀉嚴重,家人在清理他的排泄物時沒有做好清潔消毒,相互傳染,結果變成一家人都感染。許多人愛吃半生不熟蛋黃 幼兒腸胃道未發育完全應避免許多人愛吃半生不熟的蛋黃、微微帶血的肉,認為鮮嫩有口感。李敏駿表示,三分、五分、七分、八分熟度對大人可能沒問題,但學齡前的幼兒腸胃道還沒有發育完全,所有食材都必須清洗乾淨,而且不能只涮個兩下,還半生不熟就讓幼童吃下肚,就容易產生細菌腸胃感染。李敏駿也提醒,寒假與春節期間,飲食與生活作息都跟平時不一樣,糖與含糖飲料吃太多,不只正餐吃不下,含糖飲料會抑制生長,造成肥胖,未注意口腔清潔還會有蛀牙風險。另外在家玩3C手遊,適量即可,一定要讓孩子至少每天睡足八小時,避免作息不正常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及生長發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