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多巴胺」可以讓人心情愉悅,但要如何產生多巴胺呢?其實在生活當中透過五感就能做到!《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教民眾在緊湊的生活當中放慢腳步,用身體感官去感受外在環境帶來的細微美好,透過呼吸、觸覺、視覺、味覺和聽覺,感知到自己喜歡的味道、口感、悅耳的聲音等等,能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心情自然就會輕鬆起來。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可以讓人心情愉悅,但要如何產生多巴胺呢?其實在生活當中透過五感就能做到!《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教民眾在緊湊的生活當中放慢腳步,用身體感官去感受外在環境帶來的細微美好,透過呼吸、觸覺、視覺、味覺和聽覺,感知到自己喜歡的味道、口感、悅耳的聲音等等,能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心情自然就會輕鬆起來。
根據2021年台灣健保資料統計,61歲以上老年人,每約100人就有超過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但近期台灣最新研究證實,針對本土中草藥的「艾草」提取萃取物,能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功能,並減少腦部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延緩神經退化。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綜合與補充醫學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植物醫學期刊》(Phytomedicine)。
近日一名母親帶著患有妥瑞氏症的兒子到台北電影院,觀影過程中兒子不時發出「啾啾聲」,因此遭到其他觀眾抱怨、責罵,該起事件也引起網路上兩極議論。為了讓大眾更認識妥瑞氏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專任主治醫師李信謙分享妥瑞氏症的症狀、治療方式並強調,病人在越焦慮時,症狀會發作的越嚴重,一個「友善的環境」對病患來說非常重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若家中長輩出現動作緩慢、走路小碎步、身體靜止時出現顫抖、臉部表情僵硬等動作症狀,可能需留意是否患有巴金森氏症!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氏症分為典型、非典型及次發性巴金森氏症,這三大類皆因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方式也有所差別。因此,早期診斷病因很重要,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嗅覺異常、焦慮或睡眠障礙 可能是神經退化前兆!其中,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因腦內黑質腦細胞快速退化,導致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引起的疾病,腦內缺乏多巴胺就會產生前述的動作症狀。郭怡真補充,其實在病人出現動作症狀之前,會先出現指標性非動作症狀,像是嗅覺異常、易焦慮或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疾病(如睡覺時突然拳打腳踢、大吼大叫等),這些都是神經逐漸退化的表現。 然而,許多中老年人會以為出現這些症狀只是年紀老了退化,因而延誤診斷時間。其實,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動作症狀後,腦內的多巴胺已經死亡約50~80%以上,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非動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根據病人需求調整藥物 搭配積極運動有效延緩病程談到巴金森氏症治療,目前能以藥物與手術治療,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根據病人年紀、病程及症狀來調整合適的藥物治療組合。若本身年紀較大,服用中藥物也多,就會建議搭配複方藥物,減少病人服藥的顆數,減輕服多顆藥的心理壓力。 此外,研究也證實,積極運動對延緩病程相當有幫助。郭怡真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的病人,「運動和復健」都需要持續執行,延緩神經的退化。若長期藥物治療,有些病人會因藥效吸收不穩定而無法有效控制症狀,就可考慮手術治療緩解症狀,維持正常生活。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一同對抗巴金森氏症!郭怡真常鼓勵病人和家屬,巴金森氏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癒,但目前有很多治療武器可以幫助病情獲得控制,維持及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她補充,病人在每次回診時,都會與個管師一同協助衛教及解釋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讓病人及家屬遇到副作用時都能放心,也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此外,她建議病人在服用藥物時盡量避免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可搭配維生素C泡水一同服用,增加藥物的吸收。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婦女吃力地攙扶先生來看診。她的先生前年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有吃神經內科的藥物,但今年以來,病情明顯變不好,不但身體僵硬、走路困難,而且做什麼都需要人幫忙;因為長期吃藥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藥物副作用,幻覺、噁心、全身不自主的肢體舞動,「不知道他到底認不認得我了!」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巴金森(James Parkinson)醫師觀察到有些行動不方便、肢體不自主抖動的人,會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像是肌力減退、易跌倒、走路碎步、向前直衝等,後來這一類的疾病,就被命名為巴金森氏症。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 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後來的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的黑質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造成運動功能受影響,會出現肢體活動的障礙。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三種表現: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疾病初期,症狀不一定很明顯,但是仍有一些特定症狀可以觀察,包括像是肢體出現抖動、僵硬、遲緩症狀、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碰撞,而在寫字時,由左到右的字會愈寫愈小。另外,最常見幾乎都是從單側的手部開始,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抖動的相當厲害,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約每秒三到五下的抖動頻率。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作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目前治療上,最多是使用左多巴的藥物,這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多巴胺,此藥物在多數患者身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使用一段時間後,藥物療效會下降且需要增加劑量,因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神經細胞仍在不斷的退化死亡,藥物治療只能夠補充患者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 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是屬於「振掉」、「震顫」、「顫振」、「肝風」的範疇。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的「掉」就是搖動的意思,這個搖動的範圍覆蓋全身,直接就描述了相關的症狀。一般認為震顫多屬於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肝腎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腎氣是人體元氣的根本,腎氣虛是引起震顫的重要病理基礎,在《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若天雨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氣旺精足,震顫除矣。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往往氣血陰陽俱虛,氣虛的臨床表現也很常見,如精神呆滯、身困乏力、流涎、納呆等症。明朝著名醫家孫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顫振門》中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這些理論提供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指引,不管是針灸、還是內服藥物,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祛痰化濕、活血化瘀、平肝熄風、補益心腎等,加上滋養肝腎、益氣養血的專門調理,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而且又沒有西藥的副作用。(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金曲歌后詹雅雯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近兩個月又因食欲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步伐遲緩、動作變慢可能是早期症狀過去聽到帕金森氏症可能直覺聯想「手抖個不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民眾對帕金森氏症有誤解,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早期症狀。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出現便祕、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有助早期發現。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若10項中了3項就要注意。推動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無法控制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久而久之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把握治療蜜月期可控制20年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第1期是單側症狀、第1.5期是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第3期是平衡問題、第4期是需要輪椅輔助,到第5期則是臥床,從一期跳到另外一期,大概是3年時間。帕金森氏症有治療蜜月期,患者無須悲觀,帕金森氏症本身是良性,可以好好控制20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早期因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藥效區間較大;但隨病程進展,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隨之變窄,若藥物濃度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身體顫動,若藥物濃度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常讓他們深感挫折。現有新的藥物可以克服藥物濃度忽高忽低問題,幫助找回身體主控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1歲的小琪是國立大學的高材生,剛入學就出現脫序行為,總覺得身邊的人要害她,內心恐懼不已,甚至曾經在街上裸奔。家人陪伴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因缺乏藥物穩定治療,病情反覆,無法繼續求學,只好休學靜養。後來聽從醫師的建議,以新型藥物進行治療,很快地小琪不再受幻聽、妄想等症狀困擾,漸漸重拾信心,期待重回校園完成學業。大眾污名化 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台灣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30歲,很多患者受到疾病干擾,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許多人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有攻擊行為,其實他們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大眾不了解患者艱辛的治療歷程,污名化是對患者的另一種傷害。思覺失調症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新藥改善精神呆滯、食欲增加副作用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發病原因,可能與腦中多巴胺與血清素有關,第一代藥物,雖然控制了多巴胺,但容易出現精神呆滯、手抖等副作用,年輕人看起來像個老頭;第二代藥物雖改善上述副作用,但患者食欲增加,容易變胖產生心血管疾病。新一代藥物可以良好穩定大腦多巴胺與血清素濃度,讓服藥患者不會精神呆滯,也不容易食欲增加,只要正常服藥,復發風險可以顯著降低,大腦永久性傷害也能減少,且今年初已納入健保給付。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不如以往,加上患者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目前大約僅有三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下回歸社會,尚有三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曾有患者家屬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背後的情感讓人動容,陳紹祖仍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因為患者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自已的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學習自立。因此鼓勵患者透過新獨特機轉藥物,改善全面性症狀,開創自己的第二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感情叫人傷心傷神仍無法自拔,想與心愛的人共乘愛情摩天輪,但一廂情願的執著,可能讓自己深陷而無法脫身!醫師表示,人在戀愛時腦內會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使人無法維持平常理智及判斷能力。若戀愛過程中遭逢挫折,不只可能做出非常態反應,甚至引發許多身心問題。單方面積極攻勢遭拒 失眠、吃不下、長期飲酒46歲的謝先生男是事業有成的總經理,一年前出差時結識25歲的空姐,謝先生對對方一見鍾情後展開熱烈追求,經常贈送名貴首飾或名牌包。面對謝先生的熱情攻勢,空姐總是冷淡回應或避不見面,謝先生找上其學姐協助轉送禮物、傳達訊息,想藉由第三方幫忙牽繫起愛情的橋樑。空姐不僅不為所動,甚至嚴詞拒絕。原本擔任傳話筒的學姐也在此時向謝男告白,並表明不會再幫他傳達訊息。苦心追求卻難堪收場,加上被他人積極追求的雙重壓力,謝先生半年前開始夜不成眠、食不下嚥。每日借酒澆愁,甚至一天不喝酒就會手抖、焦慮,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被家人帶去就醫。愛情斷鏈症候群 治療以心理治療合併藥物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現代人生活型態多元,對愛情渴求相當強烈。就臨床觀察,感情因素導致焦慮、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診的比例遞增,近年來更出現偏執於單方面的戀愛,最後因無法修成正果而情緒低落、失眠,甚至引發憂鬱症及酒精使用障礙症的愛情斷鏈症候群患者激增2成。針對「愛情斷鏈症候群」的治療,楊聰財醫師說明,原則上採心理治療合併藥物治療。先藉由心理治療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協助正向思考,再同步搭配藥物改善憂鬱或酒精使用障礙症的症狀,並保持後續追蹤輔導、請家人從旁協助支持,使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PIC三階段 皆備才是真愛單向愛情鏈就像拿錯鑰匙或走錯房門,沒有確認狀況就自己一頭熱、執意進行,忙老半天,也只能懊惱開啟不了愛情這扇門扉。楊聰財醫師強調,要想找到生命中的真愛,就必須經歷過愛情心理學的3個階段:「PIC」。P指激情(Passion),由性荷爾蒙主導,兩人相戀前一定要先有激情。激情後才會延伸到親密愛情的I階段(Intimacy),此時受到多巴胺影響,男女雙方會尋求共同默契、增進交流聯繫。最後,發展到互許終生、互相依存、由社交荷爾蒙主導的C階段(Commitment),兩人都願意為彼此負責,一起攜手經營未來,唯有「PIC」三者兼備,才能夠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