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脂肪肝竟能抑制B肝病毒?台大研究意外揭「輕度脂肪肝可降死亡率」

脂肪肝竟能抑制B肝病毒?台大研究意外揭「輕度脂肪肝可降死亡率」#肝硬化

脂肪肝在台灣盛行率高,平均每3人就1人,如果持續惡化,恐陷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3部曲」。但台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B、C型肝炎患者若無合併代謝異常,如有輕度脂肪肝者,反而可以抑制肝炎病毒、使長期死亡率減半;但B、C型肝炎合併有代謝症候群者,則會大幅提升罹癌機率及死亡風險,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醫學期刊。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肝硬化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其高盛行率與慢性B、C型肝炎有關,臺大醫院高嘉宏副院長所領導的肝炎團隊致力於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治療與研究。蘇東弘教授與黃上秦醫師的最新研究發現,B型肝炎(B肝)患者若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將大幅提升;但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性脂肪肝,沒有合併其他代謝異常,反而可使長期死亡率減半。 C型肝炎感染亦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劉振驊教授最新的研究顯示,即使C型肝炎患者接受了有效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癒C型肝炎後,若同時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患者罹患肝細胞癌的風險仍顯著高於沒有代謝異常的患者。因此,對於這些患者,應早期針對代謝異常進行藥物或生活方式的干預,並定期進行肝細胞癌篩檢。這一研究結果對於C型肝炎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見解,尤其是對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治療與預防肝細胞癌的策略提出了重要的臨床建議。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均於近期發表於在國際頂尖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引發全球肝病領域的高度關注。 B型肝炎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飆升兩倍以上! 臺大醫院肝炎團隊針對院內一萬餘名B肝患者,進行長達15年的資料追蹤分析。主持本研究的蘇東弘教授表示,根據研究結果,若患者合併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不僅顯著增加死亡率,且合併的代謝異常越多,死亡風險越高。若同時合併三種以上代謝疾病,死亡風險更是攀升至兩倍以上。研究也發現,假使患者後續才新出現糖尿病、高血壓,或體重由正常變為過重,也同樣增加死亡機率。 在多種代謝異常中,糖尿病對B肝患者的危害最為顯著;若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8.0%,這些B肝病人的肝病死亡風險為控制在6.0%以下者的四倍。因此蘇東弘教授呼籲,B肝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與肝臟超音波外,更應同時留意代謝症候群情形,一旦發現血糖、血壓、體重異常,務必儘速就醫檢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有趣的是,研究中另有意外發現: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脂肪肝,未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其他代謝異常,則其長期死亡風險反而下降約五成。肝炎研究團隊黃上秦醫師表示,這呼應本團隊先前的研究成果:脂肪肝或許透過某種機制,有助於清除B型肝炎病毒、減少肝癌及肝硬化風險,進而降低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若這些脂肪肝患者同時有代謝異常,死亡率則會再度上升。 慢性C型肝炎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病患的肝細胞癌風險 C型肝炎感染為導致肝硬化、肝臟衰竭、與肝細胞癌的主要因子。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4年全球C型肝炎盛行率約為0.6%。雖然經由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之病患整體的健康預後有顯著改善,但C肝病患若是合併其他肝臟疾病,仍可能使肝臟疾病惡化而導致相關併發症與死亡。 C型肝炎除了會導致肝臟纖維化,並會直接干擾細胞脂肪代謝訊號或是間接影響醣類代謝導致胰島素阻抗或是肥胖等狀況,最終引發脂肪肝病。一般無C型肝炎感染的族群約有30%-38%具有脂肪肝病,有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脂肪肝病的盛行率約40%至86%,顯示C型肝炎感染與脂肪肝病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舊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定義為影像學診斷為脂肪肝且合併至少一個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因子)。目前實證醫學顯示C型肝炎病患在接受直接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清除成功後,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盛行率會顯著下降。雖然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可以提升健康並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病患於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若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對日後肝癌的發生風險的角色仍不清楚。 於2014至2023年間,共有1598位合格之受試者參加劉振驊教授的臨床研究,其中679(42.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而另外918(57.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所有的受試者每6個月接受肝臟影像掃描以及血液甲型胎兒蛋白以確定有無肝細胞癌之生成。經過平均約5年的觀察,共有107位受試者罹患肝細胞癌,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1.44%。受試者若合併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2.41%,較無合併有代謝失能異常脂肪肝病之受試者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76%之風險為高。分析5年累積之肝細胞癌的發生率,受試者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為10.4%,而受試者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為3.5%。 進一步分析顯示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比心臟代謝風險因子更能影響肝細胞癌發生之風險。C型肝炎病患於成功清除病毒後若尚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長期罹患肝細胞癌之風險較無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有顯著上升。因此,針對具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早期的藥物或是生活型態之介入治療,控制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可減少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相關肝細胞癌之生成風險,此外需定期接受肝細胞癌之篩檢,以便早期偵測其發生。 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對肝病患者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因此除了治療肝炎病毒外,及時管理代謝症候群、維持健康體重與飲食習慣、並定期追蹤肝功能,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包括肝硬化、肝癌等,從而提高預後。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劉俊人教授強調,肝炎患者要特別留意自我健康管理,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肝臟超音波,以發現肝硬化及肝癌;同時也應重視代謝異常的篩檢與控制,一旦出現血壓、血糖、體重或血脂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配合醫師建議做好生活調整與治療。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肝硬化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肝硬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 1 萬 2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 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 42 年排名前 2 名。 三軍總醫院放射科診斷部主任張維洲表示,台灣肝癌治療已多元化。早期 肝癌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換肝手術;單顆小於 3 公分的腫瘤也可透過手術達到根 治效果 然而,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且多元,通常患者在診斷確定 後,會透過腫瘤治療團隊討論,為不同的狀況做出個別化的治療建議。針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近幾年有些重大的改變,國內外大型研究發現不同於過去 使用單一標靶藥物,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對於晚期肝癌的治療 效果都會贏過單一標靶藥物治療,而針對無法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若肝癌 病人能接受多元的合併治療,特別是加上局部栓塞治療,大約 20~30%患者仍可能透過「降期」的方式,爭取未來手術或換肝的機會,而其他部分中晚期肝癌 病人,雖無法透過手術根除肝臟腫瘤,但局部肝癌栓塞治療合併免疫或標靶治 療,中晚期肝癌存活期的中位數則可能延長至 30 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 病人可以存活超過 30 個月。 病患張先生於 2021 年診斷出肝癌,然而不到半年時間腫瘤快速惡化為晚 期肝癌,並且侵犯多葉大面積肝臟,同時合併右側門靜脈的腫瘤侵犯,無法手 術切除,因此外科醫師將病人轉介至放射科,希望能由張維洲主任施作玻璃釔 90 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追蹤至今超過兩年半,最近的影像追蹤發現右側肝 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先生亦獲得良 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三軍總醫院使用的栓塞治療方式有三種: 1.傳統化療栓塞:化療藥物以碘油攜載注入肝動脈,再用明膠海綿堵住血管,  此方式的效果相對短暫且副作用大。 2.載藥微球栓塞:讓微球承載化療藥物深入細小血管,效果持續 14 到 31 天, 副作用較輕,但缺點是若針對大顆的肝臟腫瘤需要頻繁治療。 3.體內放射治療:即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微 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效果可持續 3 到 6 個月,且不適感較輕微。 張維洲主任強調,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的最大優勢是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 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根據三軍總醫 院的經驗,有 20%的患者在治療後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打破傳統治療的瓶 頸。 不過張維洲主任也指出,該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治療前需經過兩階 段評估,第一階段評估微小血管分布及劑量,若通往肺部、腸胃道的微血管超 過一定比例,就不建議使用,以避免肺部纖維化等問題,適合者則進行第二階 段為期約兩週的精準治療,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療已不再單打獨鬥,跨科別合作的合併治療越來越普遍。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結合免疫及標靶治療,醫師與患 者,針對年齡、腫瘤情況、肝功能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 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肝硬化

脂肪肝等於健康亮紅燈,呼籲早期診斷與治療!南科工程師小陳今年30歲,因為平常工作忙碌,三餐又以外食主,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過去1年快速增加10公斤。最近健康檢查發現體重109公斤,腰圍112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126/92毫米汞柱,雖然血糖、血脂肪數值正常,但肝指數異常,所以來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肝硬化

肝病是國病,C型肝炎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然而,全台仍有約4萬名C肝感染者,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也是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不治療將惡化。對此,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能良好治癒C肝,對於糖尿病控制及延緩慢性腎病進展大有助益。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肝硬化

30多歲趙先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長期在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肝功能正常,超音波也沒有看到肝臟病變。但在今年公司健檢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讓他不禁好奇B型肝炎是否已經痊癒、不用再追蹤?對此醫師指出,表面抗原是有可能消失,但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仍有復發可能。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肝硬化

腸胃不適很有可能是膽道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像是腸胃炎、腹部悶痛、食慾不振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彥豪指出,民眾對於膽道癌的警覺性往往不高,因此很難早期發現,有超過7成確診時已是晚期,高比例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手術,因此又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膽道在哪裡? 膽道是幫助人體消化的重要系統,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與十二指腸相接。膽囊是儲存膽汁的部位,肝臟每天製造膽汁透過膽道運輸到肝臟下方的膽囊儲存,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來分解。 膽道癌初期會有什麼症狀?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因此膽道癌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與膽囊癌,台灣一年有2千多名膽道癌患者確診,其中較常見的是肝內膽管癌。陳彥豪醫師表示,因名稱內有肝,常常被誤以為與肝癌相同,但兩者的組織型態與治療方式皆完全不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腸胃不適、腸胃炎、上腹痛、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發燒、黃疸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民眾警覺性往往不高且認知度低,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 為什麼會罹患膽道癌? 陳彥豪醫師表示,膽道癌主要高危險群有像是先天性膽道疾病、原發性膽道炎、膽道或膽囊有結石、B/C肝炎、肝硬化患者等,另外肥胖、糖尿病與有菸酒習慣者風險更高。膽道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7成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手術不易,這也是存活率低的原因,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治療方式有哪些? 陳彥豪醫師分享,民眾除了經常詢問治療方式之外,也會詢問可否透過換肝、做栓塞、電燒等肝癌的治療方式來解決,但其實這個問題又回繞到第一個問題,膽道癌與肝癌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在膽道癌的治療上,初期會以手術為主,陳彥豪醫師說明,即便手術切除,5年的存活率也只有10~30%1,加上膽道癌容易復發,因此患者在術後接受輔助治療是比較好的方式。 陳彥豪醫師指出,轉移性膽道癌對化療的反應率僅20~30%2,且抗藥性相當嚴重,後續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甚至敗血症,多數患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年。2023年1月開始,衛福部已核准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來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從臨床研究顯示,和單用化療相比,免疫合併化療可降低死亡風險約20%3,約3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12.8個月,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病患平均存活期可超過2年4。因此,膽道癌的患者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建議化療搭配免疫治療,不少患者甚至腫瘤縮小,能重新評估手術、局部治療的可能性。 陳彥豪醫師分享門診一位50歲上班族男性患者,一開始只是腹痛在診所就醫,後來發現是膽道癌轉診至長庚醫院,去年8月就診時便自費以化療搭配免疫治療進行第一線治療,之後不僅局部腫瘤緩解,經過半年化療的部分已經結束,能單用免疫治療藥物。在這半年當中患者身體也沒有明顯不適,生活與工作都能如常進行,甚至同事也不知道他罹癌,目前控制良好。 陳彥豪醫師強調,傳統化療對於膽道癌的控制確實有一定瓶頸,透過搭配免疫療法不僅能穩定病患的腫瘤、提高存活率,生活品質也能獲得改善,他也提醒民眾,一旦有上述的不適症狀,就要提早就醫檢查,只要平時有警覺性,就能遠離膽道癌這個隱藏版癌王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