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肝硬化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肝硬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 1 萬 2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 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 42 年排名前 2 名。 三軍總醫院放射科診斷部主任張維洲表示,台灣肝癌治療已多元化。早期 肝癌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換肝手術;單顆小於 3 公分的腫瘤也可透過手術達到根 治效果 然而,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且多元,通常患者在診斷確定 後,會透過腫瘤治療團隊討論,為不同的狀況做出個別化的治療建議。針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近幾年有些重大的改變,國內外大型研究發現不同於過去 使用單一標靶藥物,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對於晚期肝癌的治療 效果都會贏過單一標靶藥物治療,而針對無法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若肝癌 病人能接受多元的合併治療,特別是加上局部栓塞治療,大約 20~30%患者仍可能透過「降期」的方式,爭取未來手術或換肝的機會,而其他部分中晚期肝癌 病人,雖無法透過手術根除肝臟腫瘤,但局部肝癌栓塞治療合併免疫或標靶治 療,中晚期肝癌存活期的中位數則可能延長至 30 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 病人可以存活超過 30 個月。 病患張先生於 2021 年診斷出肝癌,然而不到半年時間腫瘤快速惡化為晚 期肝癌,並且侵犯多葉大面積肝臟,同時合併右側門靜脈的腫瘤侵犯,無法手 術切除,因此外科醫師將病人轉介至放射科,希望能由張維洲主任施作玻璃釔 90 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追蹤至今超過兩年半,最近的影像追蹤發現右側肝 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先生亦獲得良 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三軍總醫院使用的栓塞治療方式有三種: 1.傳統化療栓塞:化療藥物以碘油攜載注入肝動脈,再用明膠海綿堵住血管,  此方式的效果相對短暫且副作用大。 2.載藥微球栓塞:讓微球承載化療藥物深入細小血管,效果持續 14 到 31 天, 副作用較輕,但缺點是若針對大顆的肝臟腫瘤需要頻繁治療。 3.體內放射治療:即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微 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效果可持續 3 到 6 個月,且不適感較輕微。 張維洲主任強調,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的最大優勢是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 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根據三軍總醫 院的經驗,有 20%的患者在治療後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打破傳統治療的瓶 頸。 不過張維洲主任也指出,該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治療前需經過兩階 段評估,第一階段評估微小血管分布及劑量,若通往肺部、腸胃道的微血管超 過一定比例,就不建議使用,以避免肺部纖維化等問題,適合者則進行第二階 段為期約兩週的精準治療,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療已不再單打獨鬥,跨科別合作的合併治療越來越普遍。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結合免疫及標靶治療,醫師與患 者,針對年齡、腫瘤情況、肝功能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 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肝硬化

脂肪肝等於健康亮紅燈,呼籲早期診斷與治療!南科工程師小陳今年30歲,因為平常工作忙碌,三餐又以外食主,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過去1年快速增加10公斤。最近健康檢查發現體重109公斤,腰圍112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126/92毫米汞柱,雖然血糖、血脂肪數值正常,但肝指數異常,所以來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肝硬化

肝病是國病,C型肝炎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然而,全台仍有約4萬名C肝感染者,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也是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不治療將惡化。對此,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能良好治癒C肝,對於糖尿病控制及延緩慢性腎病進展大有助益。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肝硬化

30多歲趙先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長期在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肝功能正常,超音波也沒有看到肝臟病變。但在今年公司健檢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讓他不禁好奇B型肝炎是否已經痊癒、不用再追蹤?對此醫師指出,表面抗原是有可能消失,但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仍有復發可能。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肝硬化

腸胃不適很有可能是膽道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像是腸胃炎、腹部悶痛、食慾不振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彥豪指出,民眾對於膽道癌的警覺性往往不高,因此很難早期發現,有超過7成確診時已是晚期,高比例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手術,因此又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膽道在哪裡? 膽道是幫助人體消化的重要系統,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與十二指腸相接。膽囊是儲存膽汁的部位,肝臟每天製造膽汁透過膽道運輸到肝臟下方的膽囊儲存,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來分解。 膽道癌初期會有什麼症狀?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因此膽道癌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與膽囊癌,台灣一年有2千多名膽道癌患者確診,其中較常見的是肝內膽管癌。陳彥豪醫師表示,因名稱內有肝,常常被誤以為與肝癌相同,但兩者的組織型態與治療方式皆完全不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腸胃不適、腸胃炎、上腹痛、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發燒、黃疸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民眾警覺性往往不高且認知度低,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 為什麼會罹患膽道癌? 陳彥豪醫師表示,膽道癌主要高危險群有像是先天性膽道疾病、原發性膽道炎、膽道或膽囊有結石、B/C肝炎、肝硬化患者等,另外肥胖、糖尿病與有菸酒習慣者風險更高。膽道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7成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手術不易,這也是存活率低的原因,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治療方式有哪些? 陳彥豪醫師分享,民眾除了經常詢問治療方式之外,也會詢問可否透過換肝、做栓塞、電燒等肝癌的治療方式來解決,但其實這個問題又回繞到第一個問題,膽道癌與肝癌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在膽道癌的治療上,初期會以手術為主,陳彥豪醫師說明,即便手術切除,5年的存活率也只有10~30%1,加上膽道癌容易復發,因此患者在術後接受輔助治療是比較好的方式。 陳彥豪醫師指出,轉移性膽道癌對化療的反應率僅20~30%2,且抗藥性相當嚴重,後續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甚至敗血症,多數患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年。2023年1月開始,衛福部已核准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來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從臨床研究顯示,和單用化療相比,免疫合併化療可降低死亡風險約20%3,約3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12.8個月,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病患平均存活期可超過2年4。因此,膽道癌的患者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建議化療搭配免疫治療,不少患者甚至腫瘤縮小,能重新評估手術、局部治療的可能性。 陳彥豪醫師分享門診一位50歲上班族男性患者,一開始只是腹痛在診所就醫,後來發現是膽道癌轉診至長庚醫院,去年8月就診時便自費以化療搭配免疫治療進行第一線治療,之後不僅局部腫瘤緩解,經過半年化療的部分已經結束,能單用免疫治療藥物。在這半年當中患者身體也沒有明顯不適,生活與工作都能如常進行,甚至同事也不知道他罹癌,目前控制良好。 陳彥豪醫師強調,傳統化療對於膽道癌的控制確實有一定瓶頸,透過搭配免疫療法不僅能穩定病患的腫瘤、提高存活率,生活品質也能獲得改善,他也提醒民眾,一旦有上述的不適症狀,就要提早就醫檢查,只要平時有警覺性,就能遠離膽道癌這個隱藏版癌王的威脅。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肝硬化

健保署近期積極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如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在上月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有望縮短新藥審查時間,也期望給於病友更好的治療。由於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又有「國病」之稱,許多患者在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治療不易且存活率較低。健保署已於112年8月宣布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舉措施可望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被視為國病肝癌治療的重要一步,有望成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先驅。 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已半年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羅氏大藥廠今日(2/22)舉辦「晚期肝癌治療經驗分享會」,現場邀請到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及各界專家、病團代表,包含楊培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蘇東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錫銘(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共襄盛舉,從提升晚期肝癌存活率到癌症治療新時代,接軌國際指引給癌友更好的治療,加強呼籲肝癌高風險族群需定期追蹤、提高篩檢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指出,健保署一直以來重視病友的權益,去年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像是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措施。今年1月份除了成立CHPTA加速新藥審查外,也宣布有11項新藥新增給付、7項藥品擴增給付規定,持續為患者和醫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更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強調:肝癌仍是國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環境現況以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意義與效果。楊總執行長指出,台灣肝病的現行環境雖然逐年改善,但肝癌仍應是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晚期肝癌死亡率方面。他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患者更多治療選擇,更是對國家肝癌防治政策的一大突破。楊總執行長感謝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同時也呼籲加強民眾對早期篩檢的重視,以期提早發現和治療肝癌,進而降低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提醒,代謝性肝病患者仍有罹癌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迎來了重要的突破,然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強調定期篩檢和追蹤的重要性。現行的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篩檢方法,即使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蘇醫師分享了一位60歲男性患者的個案,這位患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並在年輕時發現B型肝炎,並未持續追蹤。直到2023年10月的血液檢查才發現胎兒蛋白水平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確診他肝左葉有一顆6.9cm的腫瘤。蘇醫師強調規則追蹤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並降低治療的風險和成本。 蘇東弘醫師也提醒民眾肝癌的危險性並非僅來自B型、C型肝炎演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依舊有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這類型患者通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使脂肪在肝臟內的積聚,進而導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細胞受損,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強調,中晚期肝癌治療應朝向痊癒的目標努力 台灣肝癌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分享他個人在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60多例經驗上,也是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晚期肝癌治療指引第一線選擇,包括PD-1和PD-L1抑制劑以及VEGF抑制劑的單株抗體。其中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合併療法後,腫瘤標誌和MRI結果均顯示緩解。另外一位雖然是中期肝癌患者,但由於腫瘤數量眾多且合併有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不符合肝移植的標準。透過免疫合併療法和質子治療的應用,該患者也獲得了緩解,進而有機會進入肝移植階段。 林錫銘教授強調肝癌治療最新的觀念是有機會痊癒就要爭取,而不僅是緩解及控制病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仍是關鍵,無論是中期或晚期肝癌,適當的局部治療搭配藥物治療,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林錫銘教授也表示,免疫合併療法在提升治療反應率和降低副作用方面有新的進展,雖然已納入健保給付但條件上相對嚴格,期待專家和政府相關單位共同討論,使更多患者能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癌症新藥基金擴增,將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對病友們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下,治療效果對於病友來說更為穩定,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也明顯減輕。尤其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下,每位病友每年能省下高達300萬的藥費,不僅減輕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減輕病友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 蔡副執行長指出,對於癌症新藥基金可能擴增至百億的展望,將對病友無法負擔昂貴藥費的問題有所助益。她更進一步感激並呼籲,癌症新藥基金應優先支持已通過三期試驗且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效果的創新藥品,藉以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為實現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期盼,新政府及健保政策更加注重病友權益 主辦單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所提出的「2030降低癌症三分之一死亡率」為目標指出,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所有的癌症都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供晚期癌友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創新療法。為加速癌症新藥引進並提升治療可近性,新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讓病友看到了更多希望。行政法人化有望提高穩定性,並期待CHPTA在藥品健保給付的評估中,能真正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兼顧病患的治療需求、藥品療效和生活品質。劉副理事長感謝並期待新政府及醫療界持續努力,以提升早期發現肝癌意識並有效改善治療方案為目標,期待CHPTA在病患利益及醫療品質提升方面都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肝癌連43年位死因前二 定期篩檢揪出肝癌風險

肝癌連43年位死因前二 定期篩檢揪出肝癌風險#肝硬化

肝癌早期診斷不易,200萬潛在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日前傳出因肝癌辭世消息,引發各界震驚。事實上,過去也有多位名人皆是因肝癌奪命,台灣更是肝癌高度盛行地區之一,肝癌更長達43年高居癌症死因前二名。為了防治肝癌,政府曾在2016年設立C肝國家辦公室,以國家級的力量防治肝炎。 肝癌因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使許多肝炎患者可能因沒有追蹤或沒有治療,而錯失了預防肝癌發生或是早期診斷肝癌的時機,在台灣早期篩檢出肝癌的患者更是不到五成,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多為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部主任黃怡翔醫師指出,「如果患者能越早期發現肝臟腫瘤的存在,就越有機會得到根治性的治療,早期肝癌其五年的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 黃怡翔醫師說明,慢性肝病如B、C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的高風險群,其中B、C 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是國人肝癌的主因,約有八成肝癌患者都是肝炎患者或帶原者。數據更指出, 台灣B型肝炎及C型肝炎潛在帶原者超過200萬人。不只肝炎患者或帶原者,男性、45歲以上、有脂肪肝、家族肝病史、吸煙習慣、有代謝症候群、不良的飲酒習慣及生活作息絮亂者,也是肝病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高風險群更要去篩檢,及早找出病因並開始治療,增加存活的機會。 肝癌篩檢有健保給付 醫師籲每半年檢查不可少 黃怡翔醫師提到,早期肝癌篩檢工具主要為超音波檢查和抽血檢查,然而肝癌早期腫瘤較小,超音波檢查診斷會有其限制,而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AFP)及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則可以輔助超音波不易判斷的情況。其中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驗,搭配近年來臨床上最新的肝癌風險評估計算公式,結合四項肝癌風險因子,包含異常凝血酶原、甲型胎兒蛋白、性別及年齡,更可找出肝癌危險族群。此外,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健保目前也有給付,提供肝硬化之慢性肝炎(含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接受根除治療之病人,每年可以有兩次篩檢機會。 黃怡翔醫師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以善用健保資源,每半年的肝癌篩檢不可少,找出潛在病因及早治療;而高風險族群需要評估自身的狀況,定期進行篩檢,遠離肝癌死亡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