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樂閱讀/善用提醒 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

樂閱讀/善用提醒 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教養

Q)已經小二了,洗澡還得「三催四請」,該怎麼辦呢?雖然和孩子講好「洗澡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喔」,但他總是無法遵守約定。孩子都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我也不喜歡一直催他「快點去洗澡」,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乖乖去洗澡呢?A)讓孩子知道——洗澡時可以「聊他最愛的卡通喔!」除了飯後刷牙,還有很多和保持清潔、預防疾病的好習慣,需要爸媽耐心教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行為不會帶來樂趣,所以養成習慣並非易事。遇到這類問題,做法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只要孩子出現準備洗澡的舉動,就立刻稱讚他「你已經準備好要洗澡了,真棒!」不過,無法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或是在固定時間洗澡,通常不是因為孩子討厭刷牙或是有洗澡恐懼症(若有此情形,一定要找專業醫師協商),而是單純因為他有「更想做的事」。• 孩子容易分心,父母也要負一些責任/前述提問中讓媽媽煩惱的孩子,多半都是想看電視、正在玩遊戲不想停下來,或是想睡覺,這些事情勝過刷牙或洗澡的欲望。假設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播完了,這時候媽媽可以提醒孩子「節目播完了喔」,若是年紀還小的孩子,則可以引導他:「媽媽沒有看剛剛的卡通,你洗澡的時候跟媽媽說今天播了什麼,好不好?」。如果七點五十五分時,孩子主動關掉電視,媽媽卻忙著用手機,孩子發現媽媽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所以心想「來看漫畫好了」,因而開始看漫畫,此時媽媽卻因為看到孩子還沒去洗澡,就責怪他:「你怎麼還沒洗澡?都幾點了,怎麼還不去洗?」這樣是完全不正確的做法!• 父母心情放輕鬆,讚美孩子的時機就會變多/就算是小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洗澡的孩子,或是仍和媽媽一起洗澡的孩子,都會因不想洗澡讓父母感到困擾。因此,當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結束時,只要他立刻離開電視機前,就馬上讚美孩子吧!或是提醒他該洗澡了。即使孩子是被催促才去做,也要讚美他,就能順利引導孩子的行為了。當然,媽媽不可能隨時都在孩子身邊,掌握每個引導的最佳時機。為家事忙碌的母親,即使想適時提醒孩子,也不容易。不過,希望父母能記住:只要抓準讚美時機,孩子的行為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而為了掌握讚美時機,爸媽就必須保持從容的心情,不要輕易動怒。(本文作者/奧田健次)(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的「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相差十六的教養態度

樂閱讀/相差十六的教養態度#教養

夫妻兩人的教養態度有可能大不同,像蔡大哥太捨不得女兒哭,太不能對女兒發脾氣,因為他期待這個小孩很久了,一付就是要扮白臉的樣子。雖然我們之間的教養態度大方向沒問題,但執行細節還是有落差。例如我們處罰女兒,過一會兒後我會去抱抱她,告訴她為什麼我這麼生氣,這麼傷心;但是蔡大哥罵完當下就心軟了,尤其女兒一哭,他就會覺得捨不得,所以女兒就吃定爸爸了,知道爸爸會因為她哭就會難過,我常覺得女兒哭只是對付爸爸的手段。我比較受不了的是,蔡大哥為了讓女兒開心,會去幫女兒收集便利商店的點數,如果女兒喜歡,就讓她自己慢慢收集就好了,但不必幫她做。有一陣子他一天買三、四杯咖啡,就是為了要集點數;而且他還會努力集成一套贈品,運氣不好拿到重複的贈品時還要想辦法去交換。幫女兒集了很多套的贈品,泠泠拿到的當下非常的開心,但好像都沒有好好珍惜,最後東西都是東丟一些、西丟一些。這種討好女兒的事情,我真的看不下去,但蔡大哥覺得只要泠泠開心,一切都值得了。我跟蔡大哥間還有一個觀念的差異,就是他覺得分數一點都不重要,但我的觀念和他不太一樣。的確,分數是不重要,但做任何事都要有成就感,如果功課讓她沒有成就感,她會覺得毫無動力,怎麼可能有動力享受讀書的樂趣? 很多沒有預習複習的孩子,反倒會因為沒有成就感最後就自我放棄。我們在小學低年級願意花時間陪小孩讀書,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件快樂有趣的事情,不是為了要逼出高分,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漸漸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蔡大哥最後接受我的做法,我也理解他想要讓女兒快樂學習的想法,關於這一點,我們終於達成共識了。(本文作者/林書煒)(摘自/拜託一定要幸福!/聲活工坊出版)

樂閱讀/別讓健康的讚美 變質成吹捧

樂閱讀/別讓健康的讚美 變質成吹捧#教養

【關鍵教養問題】有幫助的讚美:公正的、沉默的、被偷聽到的讚美、用「我」的句型。有害的讚美:稱讚完美、不具體、有負擔、只看結果、過多浮誇、沒有誠意的讚美。深愛孩子的父母親們為了鼓勵孩子,只要孩子表現良好(或甚至長的可愛),就不斷地讚美,如果以為這樣做,小孩和這世界就會變好,那可真是大錯特錯!嬰兒潮將民主風氣帶入家家戶戶,培養擁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成為熱門教養議題,就像上百頭家畜爭舔著日漸縮小的鹽磚。雖然不再吹捧個人主義可說是偉大的成就,畢竟在傳統父權獨裁教養體系下,我們童年時期都曾有類似經歷。然而現在的家長、祖父母、教師、及其他大人,總是全心全力投入於吹捧孩子的自尊,不論孩子是否當之無愧。我看過孩子們獲得的各式各樣星星貼紙、汽球、塑膠警徽、及各種獎品,只因為孩子們一整個星期都有乖乖上學,也曾看過寫完數學作業的孩子獲得彩虹糖當獎勵,但是上學和寫作業不是本來就是小孩應負的責任嗎? 如果我有能力收集那些「讚!」、「厲害!」、「做的好!」、「太棒了!」的貼紙,我相信數量之龐大不僅可以舖滿美國所有州際公路,剩下的還能貼滿月球呢。溫柔撫摸所愛的孩子是很舒服的享受,不是嗎? 看到他們的眼神和笑容流露出「我最重要」的神態,是相當令人滿足的呀! 不過,我們最終還是得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價,畢竟偽自尊無法抵擋任何攻擊或嚴格審查,因為偽自尊不僅遮掩住孩子的真實自我特色,更鼓勵孩子依據外部認同來做決定,最後讓孩子付出沉重的代價。一旦孩子發現了偽自尊的事實真相,過分膨脹的自尊就像充氣過度的氣球,爆裂碎成一片又一片,而這時間點大概是在孩子進入中學就讀後,他們會突然發現:「之前大家都說我是天才,但我發現原來我不是數學天才、不是奧運健將、不是能贏得普利茲獎的大作家、更不會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更糟糕的情況是:當孩子們脫離「可愛」的階段後,我們這些大人突然決定減少溫柔的撫摸,取而代之的是批評和其他負面評斷。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多數大人開始驚慌失措:「天哪,他幾乎是個成年人了,可是他還有一些嚴重的問題要改善!我必須對他嚴格一點,不然可能在他進高中前就被捉去關了!」這種急轉彎的態度讓孩子從天堂掉進寂寞黑暗的地獄深淵,巨大衝擊對他們造成的傷害與混淆之重,讓他們得花好幾年才得以復原。用來吹捧孩子自尊心的某些方法,不僅讓孩子透過「他人」而不是透過「了解自己」來定義自我價值,而且還壓抑了他們「內在自我讚美機制」的發展。這類「外化」的自我觀會鼓勵孩子跟隨外部牽引做決定,讓孩子的內心小衛兵無事可做而陷入沉睡、一覺不醒,就連大羅神仙來也叫不醒。我們身為孩子的指導者與良師益友,必須強化孩子的內在自我讚美機制,而不是弱化它;我們必須提供客觀的回饋與鼓勵,而不是主觀的意見與評斷;刺激孩子省思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孜孜矻矻追求別人的高度評價。我們先來了解健康的讚美,接著再檢視如何取代有害的讚美。 (本文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摘自/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大寫出版)

樂閱讀/壓力將導致孩子行為偏差?

樂閱讀/壓力將導致孩子行為偏差?#教養

人的腦部和身體在嬰幼兒期對壓力與創傷最敏感,但壓力在青春期造成的傷害則最嚴重、也最持久。部份原因是,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小學時沒有辦法控制衝動,後果比較輕微:不是去校長室報到,就是沒有朋友理你。但在青春期時因為衝動而做出的決定,例如酒醉駕駛、危險性行為、輟學、偷錢包等等,則多半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青少年容易衝動與犯錯的原因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青少年特別容易犯錯與衝動,是因為腦部有部份功能失去平衡,而且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天普大學心理學家勞倫斯‧ 史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分析了人腦中兩種不同的神經系統,這兩種系統分別在童年初期與成年早期的時候發展,而且這兩種系統的綜合作用會為青少年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問題是,這兩種系統之間好像不太調和。第一種系統叫做「誘因處理系統」(the incentive processing system),會讓人更想追求感官刺激、情緒反應更強烈、更注意社交訊息(每個從青少年時期走過來的人, 應該都相當熟悉這種情形)。第二種系統稱為「認知控制系統」(the cognitive control system),功能則是調節這些衝動。史坦伯格表示,青少年時期之所以這麼危險,是因為「誘因處理系統」在青春期早期就發展完成,但「認知控制系統」要到20多歲才會成熟。因此,在這幾年間,青少年的誘因處理系統都像發瘋似的運作,但卻沒有相對應的控制系統來加以制衡。也就是說,這時期的青少年渴望追求感官刺激(誘因處理系統正在活躍),此時如果HPA 軸(也就是我們的身體調節壓力的機制)再發生負荷過載的問題,就變成問題青少年了。(本文作者/保羅.塔夫)(摘自/孩子如何成功?/遠流出版)

樂閱讀/糖果罐法則 培養孩子自制力

樂閱讀/糖果罐法則 培養孩子自制力#教養

瑞典的法律規定,幼稚園裡提供的早餐或是下午點心,都不能是帶糖分的甜甜圈或肉桂卷等點心。就連他們的慶生會,家長也不能提供蛋糕、冰淇淋等甜食給小朋友慶生,唯一允許的就是水果跟硬麵包。吃糖果的學問/此外,瑞典在教養小孩時還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星期六的「糖果日」。因為他們的牙醫研究發現,每天吃糖,比起一星期只有一天無限制的吃糖,對牙齒的傷害比較大,所以他們就倡導一星期只有星期六才能給小孩吃糖。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怕小比會在星期六毫無節制的吃糖,所以我們家用了一個改良版的作法──星期糖果罐。首先,我們給小比一個糖果罐,裡面就裝了一星期可以吃的糖果。原則上一天一顆,總共七顆,而裡面的糖果也都是我選擇過的,像是對小孩也很不錯的黑巧克力,或是水果軟糖。我告訴小比:「這是你一星期可以吃的糖果量,你可以選擇一天吃一顆,或是一天吃好幾顆,但是下一次補糖果的時間就只會是在下星期天,要一星期才會補貨一次,而且你只能在吃飽飯後才可以吃糖,並且要好好認真的刷牙,這樣媽咪才會繼續給你糖果」。執行下來我們發現,小比其實非常的有自制力,他每天就只會從罐子裡拿一顆糖來吃,然後對著月曆數還有幾天到下星期日,再對照他剩下幾顆糖可以吃。(本文作者/蘿瑞娜)(摘自/瑞典主婦這樣教,那樣煮,孩子不挑食/貝果文化出版)

樂閱讀/下廚 讓孩子培養敏銳觀察力

樂閱讀/下廚 讓孩子培養敏銳觀察力#教養

「下廚」,還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及邏輯性。舉例來說,從事前的材料準備、上市場採買,我們從食材的色澤形狀、觸感氣味,都能讓孩子觀察到什麼叫「新鮮」、「好吃」,也能從時令的蔬果去發現四季的變化。接著料理的過程中,可以帶著孩子觀察食材在外觀色澤的變化,並由嗅覺、味覺來判斷烹調的火候,這些小細節都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開始會辨認數字的小比,非常喜歡測量東西、使用任何會出現數字的工具。一開始使用電子秤的時候,我只告訴他要測量的量是多少,然後我負責倒、他負責告訴我數字到了沒有。漸漸的當他的穩定度比較好時,我就會放手讓他去秤,這時他就得學會控制倒出液體的流量,或是判斷需要增或是減多少材料,這些看似細小的步驟,卻都是能訓練他協調控制及邏輯判斷的方法。而計時器,也讓小比漸漸的對時間的長短跟掌控更有概念。(本文作者/蘿瑞娜)(摘自/瑞典主婦這樣教,那樣煮,孩子不挑食/貝果文化出版)

樂閱讀/保持一點距離 讓孩子不孤單卻很獨立

樂閱讀/保持一點距離 讓孩子不孤單卻很獨立#教養

擔心也要適度,別讓孩子依賴成性。我對「教養」的定義是:「將孩子養育成自立的人」。或許這是我在閱讀過的眾多育兒書籍中曾經看到的話。當孩子過了整天只會睡的新生兒時期後,我心中隱約浮現出「自立」這個關鍵字。自立是什麼?其實就和動物一樣。以動物園裡的母獅子為例,母獅子會待在離小獅子有些距離的地方。牠們看起來好像在打盹,刻意不和小獅子黏在一起,其實目光從沒離開過小獅子。只要小獅子一有什麼動靜,牠們就會立刻衝上前去。像這樣,在一旁盯緊孩子,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好好地成長、自立。雖然腦子裡是這麼想,但也只是從書上讀來的知識,腦中的知識和實際的行動本來就很難合而為一。實際上,我就是過著和孩子幾乎形影不離的生活。因擔心而管太多,孩子始終學不會「獨立」。由於我還有在做些簡單的工作,所以沒辦法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不過,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和孩子黏在一起。比起理想中的「母獅子教育法」,我對孩子可說是過分干涉了。因為過度擔心,所以總是忍不住想插手。只是有一點小感冒的跡象,就馬上帶去看醫生。想著「必須讓孩子交朋友」,因此我每天都帶孩子去公園。為了讓孩子快點交到朋友,我甚至代替女兒對其他小朋友說:「你好啊,我們一起玩吧!」姿態變得很低,還跑去請教其他媽媽前輩們的意見。當孩子們在搶玩具時,我其實可以不要管,但是,我就是會忍不住插手,告訴孩子該怎麼解決。雖然腦中想著要將孩子養育成「自立的人」,可是我卻因為管得太多,讓孩子變得無法獨立。儘管知道這樣不對,卻又因為不耐煩或不安,忍不住出手干涉,事後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焦慮,不斷上演生悶氣的情形。心中所認定的「教養鐵律」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行,讓我感到很痛苦。無法達到理想目標,讓我對自己感到很生氣。隨著孩子的成長,從未有過的煩惱也慢慢浮現,我開始感受到養孩子的艱辛。於是,我的育兒生活開始出現煩惱。 (本文作者/江藤真規)(摘自/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孩子討厭唸書 90%是父母造成的

樂閱讀/孩子討厭唸書 90%是父母造成的#教養

強摘的瓜不甜,主動學習才會有好成績。之前日本曾掀起「菁英教育」熱潮,當時,我也毫不猶豫地搭上這股順風車,讓孩子上幼兒教室。雖然我多少受到朋友的影響,不過,我也有我的理由:想讓孩子讀公立小學,是因為有很好的教育環境,尤其是「盡情玩、盡情學」的理念深深吸引我。雖然,公立小學採抽籤制,但是,入學考試並不容易,如果不好好準備也很難被錄取。我讓大女兒到家裡附近的幼兒教室上課,可是,她對課程毫無興趣。以前,只要是我讓她學的事,她都很有興趣,只有幼兒教室無法引起她的共鳴。逼迫學習,讓孩子變得討厭唸書。後來,女兒跟我說,因為幼兒教室裡的氣氛太沉悶,讓她覺得「很討厭」。既然是討厭的事,當然不會成長。參加全國幼兒教室的模擬考時,女兒的排名墊底,令我感到非常驚訝。我一直以為,女兒是很聰明的孩子,當時的錯愕感,讓我產生要讓她「多學習」的急迫心情。「不能不顧孩子的感受,叫他們做太多,保持平衡很重要。」身為母親的我,常常這樣提醒自己。明知道不能把孩子逼太緊,但是,我面對的卻是「不得不這麼做」的矛盾現實。「那麼,怎麼做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此時,因為丈夫必須赴美,我們全家必須同行。所以,我只好讓女兒放棄入學考。如果當時我繼續留在日本,說不定會變成嚴厲的「斯巴達媽媽」(斯巴達式教育以嚴厲政策出名),為了讓女兒進入公立小學就讀,強迫她唸書,也許還會讓她一輩子痛恨學習。孩子主動幫忙時要大聲稱讚,他會更賣力。不過,這並不代表報考公立小學是件壞事,入學考試也讓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成長不少。當時的我還不夠成熟,如果強迫女兒唸書,反而會有反效果;現在,我已經明白,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時,絕不能勉強他們。如果孩子沒有主動的意願,就無法持續。想改變孩子,要從說話與相處的方式開始。當你產生想讓孩子「多讀點書」的想法時,別用命令的口吻強迫他,換個態度,孩子就會開心地去做。就算只是幫忙摺衣服,也要大聲稱讚他,他就會繼續幫忙。你可以請孩子幫忙擺碗筷,然後很開心地對他說:「你幫了媽媽一個大忙!」幫助別人時,孩子也會很開心,因而產生自信。也可以嘗試自己設計講義,讓孩子帶著「玩遊戲」般的快樂心情去學習;抱持想讓孩子「開心」的念頭,就會源源不絕地發現各種教育的「方法」。雖然孩子是自己生的,卻不能因此強迫他們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當態度改變後,孩子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本文作者/江藤真規)(摘自/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