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

月經來肛門疼痛坐不住─小心子宮內膜異位在搞鬼

月經來肛門疼痛坐不住─小心子宮內膜異位在搞鬼#子宮內膜異位

26歲於銀行工作女性上班時需要長期久坐,行經期時並無痛經等症狀,但是卻常感覺肛門有刺痛感,原以為是痔瘡總是在行經期發作,隨著時間發現刺痛的頻率與疼痛感越來越嚴重,而且行經期時有時會水瀉,有時會想上卻上不出,便意頻頻,導致上班久坐時非常不適,隨即前往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醫師判定因為只有在月經期才會發生,服用西藥止痛藥沒有緩解效果,代表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性非常高,經過針灸八髎穴與中藥調理2個月之後,行經期肛門已經很少感覺到刺痛感,月經來時也不需再向公司請假。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中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表現出的症狀非常多元,除了痛經或是下腹悶脹感外,也曾見過月經來時鼻腔就開始出血的病例 這些症狀端看內膜異位的程度與位置,根據解剖位置來說,子宮前方是膀胱,後方是直腸,如果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靠近直腸甚至是直接壓迫直腸,就會感到肛門疼痛感與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月經結束後肛門口還在隱隱作痛,而誤以為是痔瘡在作怪,更嚴重的患者常常會影響食慾、腹瀉、便血、排便疼痛等相關症狀,這也與大腸癌症狀雷同,差別在於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的症狀只會在月經周期間或是後特別明顯,但是還是會建議患者去西醫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莊可鈞中醫師解釋子宮內膜異位與子宮的免疫功能是有關連的,可能一些先天性因素影響患者免疫功能有障礙,使其能容忍子宮內膜細胞被種植入不正常的部位,並且生存及繁殖。如果是免疫正常的人,內膜細胞應該很會的會被消滅才是,而中醫藉由調整患者的生殖與泌尿道系統的免疫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有很好的療效。治療原則是「穩定內膜」,讓內膜不再異位,改變子宮環境讓異位在卵巢的內膜組織萎縮。常使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中藥如,使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退化萎縮。肛門疼痛的患者藉由針刺位於尾椎的八髎穴對於疼痛緩解有很好的舒緩效果,甚至是可以採用刮痧八髎穴的方式來改善子宮腔體的微循環,預防子宮血管的瘀阻,放鬆筋膜的緊張感,緩解以及預防子宮內膜異位所帶來的不適症狀。 莊可鈞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常常在骨盆腔裡面會有反復充血與發炎狀態,這在中醫觀點來看,是一種濕熱症狀,如果月經來時飲用黑糖薑茶來舒緩疼痛有可能是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子宮內膜在發炎才會導致疼痛的狀況,剛開始喝黑糖薑茶會舒服,但是久了反而會加重發炎狀況的產生。只有清熱化瘀的中藥,還有西醫消炎止痛藥能改善此一困境,所以這類型的患者是不適合在月經期自行使用四物湯或是其他補品的。 如果因為內膜異位導致的巧克力囊腫過大,或是子宮粘黏太嚴重影響生育,仍然建議先以手術或電燒的方式來處理。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幾乎是99%,5年內的復發率高達60%,故西醫切除病兆後,中醫改變子宮環境與調節穩定內膜仍然是迫切的治療選項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平時不要亂吃補品。如四物湯、中將湯、八珍、十全..等,如果自己亂補一通,往往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快復發。其實補品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吃,通常如果有氣虛與血虛的體質,補藥反而可以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的狀況,但是如果是瘀滯或是痰濕體質則是不適合吃的,所以使用中藥前要先詢問中醫師的建議。

「子宮內膜異位症」別害怕侵入式檢查!醫:1毫升鮮血就能驗出來

「子宮內膜異位症」別害怕侵入式檢查!醫:1毫升鮮血就能驗出來#子宮內膜異位

許多女性長期被經痛、經期失調、骨盆腔疼痛折磨,卻因害怕侵入式檢查而不敢進一步尋求治療,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未能被及時發現,延誤治療。《訂製你的無病生活》書中分享近年已有新的檢測技術,鼓勵長年飽受疼痛之苦的女性,能夠及早檢測治療,避免造成更大的遺憾。以下為原書摘文:

求子辛酸如韓劇翻版 中醫助攻她成功懷胎

求子辛酸如韓劇翻版 中醫助攻她成功懷胎#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蔡醫師,你有看韓劇嗎?」一對夫妻來看診,問了這個問題。他們看我一臉茫然的樣子,太太說,「在韓劇《Oh My Baby》中,高俊所飾演的攝影師韓理尚有精蟲不足問題,和子宮內膜異位症、高齡、難懷孕,由張娜拉飾演的張夏莉,為了生小孩吃盡苦頭。」先生接著說,「我們夫妻幾乎就是男女主角的翻版!」接下來,他們夫妻倆不斷說著劇情,也說自己經歷過的各種治療及辛酸史。停頓了一下,太太說,「我38歲、先生42歲了,我們接下來打算盡全力用中醫調身體,讓我卵巢子宮的狀態改善,也讓我先生的精蟲狀況改善,到時就可以做試管了。」子宮內膜異位不孕症兇手 可能連做試管機會都沒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痛經症,此外,它在女性不孕症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兇手,在生育年齡中的女性,大約有25 ~ 50%的不孕症患者,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是婦科最複雜的疾病,也被認為是最不容易治療的良性腫瘤,會到處沾黏,即使接受治療又極容易復發,沒有好好處理的話,連做試管的機會都沒有。中醫方面,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於「痛經」、「癥瘕」的範疇。中醫把這些異位的內膜,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蓄積下焦而致病,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癥瘕。發生的機制可因氣滯、氣虛、寒邪、邪熱、手術等原因,導致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血不循經,離經外溢為淤。瘀血留聚,氣機不暢,脈絡不通,發為痛經。積滯日久,積而成癥,進一步影響胞脈、胞絡,造成任失調等變化,影響其「為血海、任主胞胎」生理功能,所以臨床表現除了痛經之外,還常伴月經失調、不孕等症狀。而精蟲不足則是屬於中醫的「精空」、「精少」論述,在古籍《黃帝內經》認為是「天癸竭」的範疇,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氣的衰盛直接關係到人的生殖功能和生長發育,腎精虧損是男性不孕症的主要病機之一。古代名醫朱丹溪認為「有精虛精弱不能成胎者」,清代名醫陳士鐸在《辯證錄》對男性不孕症有「精空」、「精少」的描述。衍伸後來對於精少症的治療,多定位在腎脾兩臟,立腎脾雙補法又於法外兼理氣血,寓有靜中有動之機。另外,他在另一本著作《石室秘錄.論子嗣》中提到「男子不能生子有六病,六病為何?一精寒,二氣衰,三精少,四痰多,五相火盛,六氣郁。」以及「女不能生子者有十病。十病為何?一胎胞冷,二脾胃寒,三帶脈急,四肝氣郁,五痰氣盛,六相火旺,七腎水衰,八督任病,九膀胱氣化不行,十氣血虛而不能攝。」這都需要男女雙方共同調理身體,一起努力,才能有美好的收穫。大約經過6個多月的調理,他們夫妻帶著笑容來回診,「婦產科說我們的狀況已經可以做試管了,在上個月植入,前幾天也確定懷孕了,讓我們有韓劇般的美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輸卵管阻塞難受孕 這樣調理恢復生機

輸卵管阻塞難受孕 這樣調理恢復生機#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先生扶著太太坐下來,太太活動顯得有些吃力。原來他們準備懷孕很久了,檢查出來有輸卵管阻塞,婦產科建議直接做試管,沒想到太太對人工生殖的藥物反應太強,出現「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腹部脹痛、噁心嘔吐、腹水、肺積水呼吸困難的現象。太太說「婦產科診所轉送大醫院急診再到加護病房,太恐怖了!用我再也不敢荷爾蒙藥物了,我現在只想讓身體恢復,看中醫能不能改善輸卵管阻塞的問題。」輸卵管打通治療 再阻塞機率高很多人以為輸卵管阻塞不常見,其實這個印象是錯誤的!在女性不孕症,和輸卵管阻塞相關的大約佔30~40%。一般很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加上各種骨盆腔的感染、發炎、腫瘤、手術,這些幾乎都是造成輸卵管阻塞的高危險群,因為臨床上幾乎沒有症狀,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大部分患者會接受各種輸卵管打通的治療,不管是打空氣、打藥物或用輸卵管重建手術、輸卵管整形手術,通常再阻塞率很高,這也造成許多不孕症媽媽心中的痛。中醫並不是只把輸卵管當成一條管子而已,它也有特別的功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古代中醫有個名詞「女子胞」,又稱為「胞宮」、「胞臟」或「子臟」,通常認為就是指子宮。而輸卵管則稱為「胞脈」,它不只是一條通道,也是聯繫子宮的要道,更是連接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等奇經八脈的要道,具有聯繫、維持、溫煦、供給等功能。胞脈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經和養胞胎的。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提到:「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另外在《內經‧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到:「衝脈、任脈皆起于胞中。」在古人眼中,它並不只是一條管子而已。輸卵管阻塞,在古代醫書中是散在「斷緒」、「帶下」、「癥瘕」、「積聚」、「月經不調」等章節中,認為此症是虛實夾雜,主要原因是瘀血阻滯於胞宮,又因正氣衰弱,起居不當,所以日久變成輸卵管阻塞。在清朝名醫陳士鐸的《石室秘錄》所記載:「任督之間倘有疝瘕之症,則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說明了癥瘕本身阻滯胞脈胞絡,造成了不通的情形。治療方面,以行氣化瘀消積為主,根據病機之不同,加以攻補兼施。全面性調氣血、化痰瘀、溫胞宮、理肝腎中醫治療輸卵管阻塞,會用到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除了調理輸卵管本身,還要調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五臟中的腎、肝、心、脾的臟氣,更要聯繫奇經八脈的運行。並不是只著重在通不通,而是要把整體相關的功能都調整好,恢復輸卵管的應有的工作,所以是要全面性的調氣血、化痰瘀、溫胞宮、理肝腎,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相對應的氣機改善了,輸卵管阻塞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子宮內膜異位害不孕 中醫助圓求子夢

子宮內膜異位害不孕 中醫助圓求子夢#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妻子坐下來便說:「蔡醫師,我們準備懷孕好幾年了,婦產科檢查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先生接著表示,妻子每次月經來都很痛,婦產科醫師說這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症狀,我們止痛藥、避孕藥、停經藥、手術都做過,人工和試管各做了一次,都沒有成功,所以我們想用中醫來調養身體。屬於良性腫瘤 卻不容易治癒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經痛,此外,它在女性不孕症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兇手,在生育年齡中的女性,大約有25~50%的不孕症患者,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50~60萬人有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的困擾,如果加上症狀較不嚴重的,可能超過百萬人。子宮內膜異位是婦科最複雜的疾病,也被認為是最不容易治療的良性腫瘤,會到處沾黏,即使接受治療又極容易復發。子宮內膜異位症,簡單說就是原本應該位於子宮內膜的組織細胞,跑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而這些迷路的內膜組織,也會和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每個月隨著月經周期變化,長大、剝落、出血。會因為它跑到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症狀疾病,例如跑到卵巢就是「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肉層中增生就是「子宮肌腺症」,其他像是輸卵管阻塞、骨盆腔沾粘等,都與它有關。治療上一般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像是止痛藥,另外,也會選用賀爾蒙藥物來抑制子宮內膜周期性成長,造成類似懷孕及停經的生理狀態,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內膜萎縮,例如黃體素、口服避孕藥、雄性荷爾蒙,或是打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等,來抑制內膜組織生長,當然也可以選擇用手術切除這些組織,因為很難清除乾淨,又極容易復發,所以是很棘手的疾病。調理以理氣化瘀、清熱調血為主中醫方面,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於「痛經」、「癥瘕」的範疇。在古醫書《柳選四家醫案.愛蘆醫案.婦人門》有提到「痛經數年,不得孕育,經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塊凝滯…詢知閨閣之時,無是病,既嫁之後,有是疾。」清楚記載了相關的病程變化。中醫把這些異位的內膜,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蓄積下焦而致病,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癥瘕。發生的機制可因氣滯、氣虛、寒邪、邪熱、手術等原因,導致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血不循經,離經外溢為淤。瘀血留聚,氣機不暢,脈絡不通,發為痛經。積滯日久,積而成癥,進一步影響胞脈、胞絡,造成任失調等變化,影響其「為血海、任主胞胎」生理功能,所以臨床表現除了痛經外,還常伴月經失調、不孕等症狀。中醫治療上,會依照不同體質加以調理,以「理氣化瘀,清熱調血,補腎益精」為主要法則,加上理氣袪淤、益氣祛瘀、溫通祛瘀、清熱祛瘀、益腎祛瘀等,有癥瘕者,佐以軟堅散結消癥之品,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偏方治子宮內膜異位 囊腫竟增大2倍

偏方治子宮內膜異位 囊腫竟增大2倍#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未婚的小周,三個月前因經痛難耐到婦產科就診,經檢查卵巢內有一顆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並合併有子宮腺肌症和肌瘤,不料日前回醫院追蹤,發現囊腫在短短三個月內竟暴增到8公分!醫師詢問後,小周才坦承這段期間並沒有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反而自行尋求偏方治療,不僅經痛症狀沒好轉,還加速囊腫長大的速度,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只能接受手術治療。別輕忽經痛 把握黃金治療期萬芳醫院婦產部王樂明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生育年齡女性常見的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經痛,門診常碰到經痛患者長期依賴止痛藥,最後止痛效果不佳,疼痛難耐才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從輕微的消化不良、胃痛,到嚴重的胃潰瘍、胃腸道出血。提醒習慣使用止痛藥的經痛患者,若發現使用頻率變高或止痛效果變差,應儘快至婦產科尋求治療。王樂明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與荷爾蒙相關的疾病,持續影響女性直到更年期,因此須將子宮內膜異位症視為「慢性疾病」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25-40歲女性,考量到患者仍有生育需求,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先以藥物治療,除非病灶過大、懷疑惡性腫瘤或藥物治療沒有改善時,才會採取手術治療。不過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5年內近七成患者會復發,建議手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服用2年復發率趨近於零。新型口服黃體素 治療新趨勢王樂明醫師補充說明,過去口服藥物常使用雄性素類藥物治療,但容易產生體重增加、皮膚出油等副作用,導致患者排斥服用而影響治療效果。目前新型的口服黃體素副作用較輕微,患者接受度高,大幅改善經痛問題,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治療新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經痛吞止痛藥無效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

經痛吞止痛藥無效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內膜異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李小姐月經來潮總痛不欲生,以為忍忍就沒事,忍不住就靠止痛藥,直到吃藥無效還伴隨肛門疼痛,才驚覺異常。前往醫院檢查,得知需切除腫瘤,做人工肛門造口,讓她瞬間崩潰。幸好經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轉診至婦產科治療。經痛有兩種 六成女性分不清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秘書長洪煥程表示,李小姐的經痛為續發性經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原以為忍忍就好,直到異位症侵犯及壓迫到肛門口造成疼痛難耐才就醫,所幸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腫瘤得到控制,避免手術進行肛門造口,持續用藥一年,不再受經痛、肛門痛雙重折磨,重拾自信人生。近期國人關注國際傳染疾病,如何避免防疫破口成關注焦點,許多疾病也需積極「防異」!關鍵在於,先了解發病差異,來避免「防異」破口。以台灣婦女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來看,經痛是最明顯的表徵。據「台灣女性經痛&子宮內膜異位症關連調查」,有近六成女性不知道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經痛」兩種。若無法分辨經痛有兩種發病差異,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大的「防異」破口! 子宮內膜異位症 不孕最大元凶台灣婦科醫學會陳怡仁理事長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非惡性疾病,卻是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25歲至45歲的生育婦女,盛行率約10%,經手術確診疾病盛行率僅約3.7%,國人就診率仍有提高空間,首要目標是提高病識感。陳怡仁理事長指出,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無明確的病理性疾病造成經痛,月經來潮的第一、二天,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且疼痛感較輕微。續發性經痛可能是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甚至經期結束還會繼續疼痛。經痛時自行服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若使用的頻率變高或出現腸胃不適,應至婦產科尋求診斷。口服黃體素新藥 復發率69%降至4%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及藥物治療,洪煥程主任指出,若非手術急迫性的患者,可先以藥物進行治療,除止痛藥物外,正規治療藥物包含雄性素藥物(健保)、或停經針(自費);目前最常用且適合長期治療的新型口服黃體素(健保),副作用較少,普遍接受度高。根據日韓研究指出,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五年復發率從69%降低至4%,且疼痛緩解反應良好,若有懷孕需求,建議停藥1至3個月,等月經規則之後便可開始進行生育規劃。3月28日為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日,陳怡仁理事長呼籲,若出現經痛時,應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進行詳細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