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管

幫病人灌食一定要裝鼻胃管?1表看懂優缺:長期灌食「選這種」減痛

幫病人灌食一定要裝鼻胃管?1表看懂優缺:長期灌食「選這種」減痛#鼻胃管

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孔進入、經過咽喉進到胃部的透明塑膠管,經過口咽會有嘔吐、咳嗽反射等現象,因此通常會造人病人不舒服的感受;所幸,近幾年有一種新的灌食管路方式「胃造口」,不僅有效補充營養,還可以減輕病人不舒服感受。更重要的是,胃造口的管路沒有出現在臉部,可以提升病人的自我尊嚴。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什麼?比鼻胃管好嗎?醫揭適用者、優點一次看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什麼?比鼻胃管好嗎?醫揭適用者、優點一次看#鼻胃管

71歲李阿嬤中風後因吞嚥功能受損,吃東西會嚴重嗆咳,因此需長期放置鼻胃管灌食。李阿嬤最怕的就是每月1次的鼻胃管更換,因每次新管子從鼻腔穿過咽喉進到食道再進到胃,過程就像燒灼般的不適;再加上臉上插了鼻胃管,即便李阿嬤已可拿著助行器簡單活動,但也不想出門讓其他人看到她的樣子。因此情緒低落,生活總是悶悶不樂⋯

經濟部出手,中國製鼻胃管遭禁!醫材公會秘書長揭原因:此非首例

經濟部出手,中國製鼻胃管遭禁!醫材公會秘書長揭原因:此非首例#鼻胃管

​​繼「螺螄粉」、「黃飛紅麻辣花生」遭禁止進口之後,17日經濟部以大陸低價傾銷為由,公告中國大陸製矽質鼻胃管禁止進口。對此,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醫材公會)秘書長譚卓然表示,中國製鼻胃管進口價值與台灣製相同產品價差近3成,國內業者幾乎無法競爭,才會向經濟部貿易局建議禁止輸入。

吞嚥練習擺脫「大象鼻」 重享食物真滋味

吞嚥練習擺脫「大象鼻」 重享食物真滋味#鼻胃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宜蘭54歲林先生因胃潰瘍出血住院,住院期間突發腦中風,造成肢體輕癱,合併吞嚥困難,連吞口水都會嗆到,讓他苦不堪言,加上對鼻胃管心生抗拒,因此決定接受吞嚥障礙治療,上個月林先生順利完成吞嚥訓練,終於擺脫如象鼻般的鼻胃管,讓他自在進食。患者排斥鼻胃管灌食「寧可餓死」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暨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表示,因為吞嚥困難而需鼻胃管協助進食的患者不在少數。長期使用糊狀食物透過鼻胃管直接灌進胃中,患者除了無法享有食物的滋味之外,外觀如象鼻的管路也讓患者難以釋懷。若置放鼻胃管的時間太長,鼻腔容易受到損害,也可能伴隨咽喉部潰瘍、口腔功能廢退、胃食道逆流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有許多患者甚至表明寧可餓死也不要透過鼻胃管被灌食。林先生因中風導致吞嚥功能異常,灌食讓他備感失去尊嚴。因此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團隊為他安排一系列的吞嚥復健治療與咽喉電刺激訓練。透過喉嚨外部的貼片傳導電力至喉部,刺激吞嚥時喉頭上提,以訓練主責吞嚥的相關肌肉恢復機能,終於讓林先生的吞嚥功能慢慢恢復。上個月他順利拔除鼻胃管,除了偶爾喝水不專心還會嗆到之外,飲食已恢復正常,不僅減輕痛苦,也免除了家屬後續飲食照顧上的不便。有吞嚥困難的族群除了年長者,尚包含腦傷、中風、腦瘤、腦外傷、神經退化性疾病、頭頸癌、口腔癌、舌癌、喉癌、鼻咽癌、老化及其他如ALS、巴金森氏症等患者。近年來,國際間逐漸重視吞嚥困難患者的照護品質,目前台灣鼻胃管的拔除率仍遠低於歐美與日本,鼻胃管高置放率引發各界關注。訓練2周見成效 降低患者厭世感有鑑於此,羅東博愛醫院為提升吞嚥困難患者的照護品質,成立台灣第一個吞嚥訓練病房,將行之有年的吞嚥治療建立標準化流程,讓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照顧吞嚥困難患者,協助重享食物的真滋味,也同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葉書銘呼籲,家中若長者有經常嗆咳的困擾或因鼻胃管厭世的患者,千萬不要輕忽,建議可至復健醫學科或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尋求治療與復健。依患者的狀況不同,吞嚥訓練短至2周,長僅一個多月可收到相當程度的效果,對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降低厭世感大有助益,更有利於家庭和諧。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鼻胃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4 歲男性主動脈手術後,兩邊返喉神經麻痺,來診時經鼻胃管進食、聲帶麻痺無聲。治療靠談話而非精神藥物,處理病人內心害怕及家屬焦慮。接著設計循序漸進的復健動作,著重3要點:(1)從局部到全身、(2)要求專心、(3)不抱希望。病人一個月內拔除鼻胃管,聲音重現並持續進步。護理之家 高達6成長期藉管餵食另一位80歲女性腦幹中風昏迷後甦醒,因吞嚥困難做胃造口進食,已復健2年,雖可說話但經口進食就會嗆到。病人吞嚥時極在意喉頭有痰感覺,並且要求身邊的人無時無刻關注,一昧想活命卻不願花費一絲努力。經過長時醫師在旁不斷地叮囑,食物到喉頭沒有停下來咳痰,儘管只有幾回順利完成。但返家後身邊照顧者沒人能強迫她練習,病情原地繞圈。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根據估計,台灣護理之家住民高達60 %長期藉管餵食,全台管餵人口上看45至50 萬人(大多使用鼻胃管)。目前各國醫藥政策皆定向減少插管、盡量保留天然生理功能,近年來管餵人口持續減少。台灣則不然,多數人非常害怕嗆到且多經由令人不舒服的鼻孔插入。抑鬱也會對吞嚥能力造成影響從小生病時,會受到大家關注,表現越虛弱關注就越多,使人喜好病懨懨,不利於復健或療癒。抑鬱導致身體活動大量減少、體能下降,吞嚥能力亦然;抑鬱又導致睡眠障礙,服用抗憂鬱藥物及鎮定劑,更使吞嚥功能雪上加霜。然而對於一個生病的人,害怕受苦的心若強烈,便會引發強烈情緒,心理反復煎熬,終究抑鬱。吞嚥訓練首要處理的便是心理-害怕受苦的心念。林佩芬醫師提醒,不論鼻胃管插管、約束或是鎮定劑使用,會受到看護、家屬、護理及環境各層面的壓力及影響,需要良好的醫病溝通、正確的政策宣導及友善的支持環境,方能改善。相較於醫療糾紛也不在少數的美國,成功減少管餵人口,護理之家入住者中,嚴重失智症併有自行進食困難者,入住一年後的插管率,正逐年減少。台灣也應審思鼻胃管的使用了。

長者吞嚥障礙 長期置放鼻胃管傷身心

長者吞嚥障礙 長期置放鼻胃管傷身心#鼻胃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鼻胃管與安樂死在新聞中曾有部分關聯,但是鼻胃管真的會走向安樂死嗎?吞嚥障礙是復健科常見問題,造成吞嚥障礙原因很多,國內最常被診斷需要置放鼻胃管協助吞嚥的疾病包括中風後引起吞嚥困難,退化性神經疾病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或脊隨側索硬化症等病人。吞嚥障礙嗆咳 嚴重將造成肺部感染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醫師羅惠郁表示,若吞嚥障礙沒有適當治療,許多併發症將隨之而來,如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在台灣最常見的治療是置放鼻胃管,以灌食取代由口進食。然而近幾年來醫療觀念進步,為了避免長時間配戴鼻胃管對病人身心造成影響,鼻胃管置放與移除的時機,越來越受到關切。如果發現用餐時間過長、進食意願降低、體重短時間內明顯下降、進食過程中咀嚼困難、流口水、無法將食物成功吞下或進食伴隨嗆咳,嚴重者會在嗆咳後肺部感染,須特別注意。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吞嚥,或面臨日漸吃力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復健科尋求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的協助。長期置放鼻胃管 導致身心負面影響若經專業人員判斷,短時間內吞嚥訓練能有效恢復吞嚥功能,可建議暫時置放鼻胃管並接受吞嚥治療,安全進食後即可評估移除鼻胃管。若退化性疾病造成吞嚥障礙,專業人員判定只能恢復部分由口進食,或需長時間依靠鼻胃管補助養分供給,則可考量給予其他治療,如胃造口。研究報告指出,長期裝置鼻胃管對病人身心皆有負面影響,如限制社交互動,鼻胃管亦會與食道及胃摩擦造成發炎或潰瘍。研究指出,有長期吞嚥障礙的病人,使用胃造口替代由口進食,能明顯改善營養攝取、提升生活品質。羅惠郁醫師表示,如果疾病引起的吞嚥障礙需要較長時間(3個月以上)恢復,先以胃造口為主要營養供給來源,同時進行吞嚥訓練,當吞嚥功能回復至可接受範圍時(有部分嗆咳但身體保護機制可以克服),即可移除胃造口,恢復由口進食,既能減少置放鼻胃管造成的心理障礙,也能夠安全維持足夠的營養攝取。

擺脫鼻胃管 3要素成關鍵

擺脫鼻胃管 3要素成關鍵#鼻胃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不只吞嚥障礙,憂鬱、失智、味覺嗅覺障礙、牙齒不好皆使老人喪失吃的意願,而營養攝取不足導致低血鈉症,低血鈉引發胃口不好、記憶下降、心情鬱卒。胃口差、體重下降而前來老人門診就醫的患者,常已開始喝管灌液體或是插上鼻胃管,而後需藉進食以果汁機絞碎並添加調味的食物,重拾食慾才拔除鼻胃管。長期放置鼻胃管 恐致潰瘍、吸入性肺炎鼻胃管由口置入,用於吞嚥困難時供飲食或藥物。初期顱外傷或中風、氣管內管置入,餵食管用以暫時處置。反覆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候群、癌末、漸凍人或植物人,末期易有吞嚥問題,然而長期放置不僅口腔、喉嚨不適、口腔清潔受限,胃酸還會流至食道造成潰瘍甚至吸入性肺炎。吞嚥問題除了從食物準備著手,亦可從復健得到改善。例如吞嚥肌運動、餵食時身題傾向無力的一側、吞食後立即低頭、輕咳兩下、中醫針灸等。雖然神經持續退化,但只要持續運動吞嚥肌,吞嚥功能就能繼續保持。家人、病人及用藥 齊配合助摘鼻胃管臺南醫院已有數個鼻胃管拔除成功的案例,進一步分析成功條件,照顧者、病人及用藥三方面皆需重視。照顧者可接受病人偶爾嗆到、願意準備適合飲食、耐心接受及了解訓練過程;病人意願足夠及清醒、不性急;用藥方面減少使用會影響神經運作的鎮靜劑及讓唾液分泌變少的藥物。是否靠管進食屬倫理掙扎,而論生死問題,現代僅存於部份國家。瑞士早在1994年,論文顯示癌症及嚴重中風的病人多數時間並不感覺餓或渴,病人抱怨時只需少量飲食,提供非病人主動要求的飲食對病人的舒適貢獻極低。瑞士除已合法安樂死外,更要求「老年自由死」立法。在生死議題上,個人自主權有待討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