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的長輩在初期到中期時,他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受限,但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在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因此照顧者可透過友善的失智症患者居家環境,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足夠的知識,並調整照顧與溝通的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而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失智症的長輩在初期到中期時,他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受限,但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在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因此照顧者可透過友善的失智症患者居家環境,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足夠的知識,並調整照顧與溝通的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而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除了會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會增加跌倒機率,容易導致骨折甚至長期臥床的風險,有相當高的致死率。平時除了培養基本運動習慣與攝取正確食物,提早進行檢查檢視肌肉是否流失也是重點之一。
跌倒是老年人事故死因第2名!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是僅次於交通事故的第2位。年長者跌倒最主要原因不外乎兩件事,身體機能退化或是外在環境因素。醫師呼籲,家裡有長者應該鼓勵多運動來避免延緩生理機能退化、避免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出門逛街時不慎跌倒,左側髖關節劇烈疼痛,路人見狀立刻呼叫救護車,協助他就醫。急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頸移位性骨折,後續會診骨科醫師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經過三個月的助行器保護後,老先生復原能獨立行走。過沒半年這位老先生又在自家臥室跌倒了,左側大腿又腫又痛,家人急忙將他送到急診,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在人工關節周圍有移位性骨折,因為是二度骨折且是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再加上病患年邁,手術風險高,為求慎重,醫師仔細地和病患及家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考慮到不開刀會長期臥床,進而造成其他併發症,甚至死亡。病患及家屬決定一搏,因此醫師為老先生手術,在骨折處打上骨板螺絲固定起來。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楊瑞成指出,老先生術後回診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醫生,我怎麼那麼倒楣,一根骨頭斷兩次!」回顧他兩次骨折的原因都是「跌倒」,銀髮族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一旦不慎跌倒,經常會在髖部、手腕、脊椎、肩膀等處發生骨折。骨質疏鬆以現代醫學治療可回復的程度有限,因此如何避免跌倒是預防銀髮族骨折的一大課題。楊瑞成表示,老年人常見有下肢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無力、中樞神經系統或內耳病灶等原因導致容易跌倒,以下建議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跌倒風險:1.在體力能負荷範圍內,保持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使下肢關節不僵硬,減少下肢肌無力,運動時若有適度的陽光曝曬,更有助於減緩骨質疏鬆,適合銀髮族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騎單車等,運動前務必有足夠的熱身以避免運動傷害。2.積極保養開始退化的關節平常可以多做伸展操以保持關節軟Q,出門時戴護膝以維護膝關節的穩定度,在家多做熱敷可以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如果症狀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不要諱疾忌醫,藥物治療包含口服消炎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玻尿酸,復健治療也可以提供不錯的療效。3.手杖、拐杖、助行器都是你的好朋友在門診常常可以看見已經跌倒很多次的老人家,不管醫師怎麼勸就是不肯拿拐杖或助行器,陪伴來的家屬會小聲地說「爸爸(媽媽)不好意思拿拐杖,怕被人家笑」,聽了不禁啞然失笑,難道就只為了怕被人家笑,寧可冒著跌倒再骨折,導致往後終生失能的風險?楊瑞成提醒,每個人都會變老,也應適度地服老。不強逼自己從事超出體力負荷範圍的運動,該拿拐杖的時候,不要為了面子而不拿,一旦不小心跌倒造成髖部骨折,倘若沒能完全復原,造成終生失能,除了自己痛苦,家人也會跟著受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形。 國民健康署提供6式坐姿訓練長者肌力、肌耐力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的狀況外,坐在穩固的椅子上讓自己隨時可抓握,若坐在輪椅上,應將輪椅煞車鎖上、腳踏板收起來避免滑動,並穿上鞋子,讓雙腳踩在地上擺正踏穩,以策安全。運動時,坐好讓身體稍微前傾不靠椅背,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休息一下或補充水分後再做,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往上伸懶腰:雙手交叉掌心朝上,若肩膀不會疼痛,可再稍微向上伸展,以舒展上肢進行暖身。左右彎個腰:一手高舉過頭向對側彎,彎腰伸展腰部肌肉。雙手梳梳頭:雙手摸頭,雙肘打開,練習完成生活自理的梳洗動作。坐姿抬起腿:雙腳左右輪流屈膝抬腳,訓練大腿肌耐力,並維持軀幹穩定。轉體抬個腿:雙手放在頭後方,身體轉向一側,抬高同側大腿,腳盡量抬高,讓膝蓋碰到手肘,作可訓練肩膀關節活動、軀幹肌耐力、下肢肌力。雙手畫圈圈:雙手放置於椅子兩側,兩手握拳,同時畫圈,模擬推輪椅的動作,訓練手臂及肩膀活動,這個動作可讓失能者增加自理移行的能力。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的強度,以不疼痛為原則,體能提升後再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維持動態生活,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上月初,60歲周姓男子下班後與朋友聚餐小酌一番,喝到微醺時,起身重心不穩跌倒,沒想到這一摔,就失去了意識。朋友擔心周男中風,立刻將他送急診,檢查顯示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1小時後周男酒意稍退,發現自己胸口以下完全無知覺,四隻完全癱瘓,肛門無法自主收縮。醫師近一步安排核磁共振,發現頸椎多節退化及頸椎第四至六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緊急手術後,周男恢復感覺神經,目前積極復健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為周男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周男感覺神經逐漸恢復,遠端肢體運動功能也開始進步,術後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頸椎受損非老人專屬 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也會退化在3C發達的時代,頸椎受損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蔡佳勳醫師指出,隨著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這些症狀在接受保守性治療包含休息、藥物及復健治療後仍可得到良好的改善。造成嚴重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外傷,如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等,當脊髓瞬間遭受損傷時,受傷部位以下的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恐皆喪失,呈現四肢癱瘓、麻痺、脊髓休克狀況。此時需要考慮緊急手術,避免脊髓受到二次傷害,儘早使脫位脊椎復原,而保持脊椎的穩定度。蔡佳勳強調,即時於第一時間接受手術治療,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是有名的例子,因騎馬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接受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把握黃金治療期 有機會恢復拿刀叉用餐等精細動作周男在醫療團隊治療下,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進行復健及中醫針灸治療,目前感覺到手腳恢復力氣,從原本生活無法自理現在到能部分自立,自己拿起湯匙叉子用餐,甚至可以拿出手機執行滑螢幕傳LINE訊息等的精細動作。脊髓損傷患者除了身體多處功能受損之外,日常生活多需仰賴他人,造成自己與整個家庭很大的衝擊與壓力,蔡佳勳提醒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一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活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可能造成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發現的症狀包括: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兩個方法自我檢測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表示,曾在門診遇到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來就醫,經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量測她的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都符合肌少症標準,因此衛教患者多攝取蛋白質,教導在家中也能輕易完成的運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肌力流失。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BIA生物電阻抗分析檢查身體肌肉量,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較麻煩,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五次所需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蛋白質攝取每日6份 6居家運動維持肌肉量營養方面,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六份,早晚還要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方面,要選擇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參考下列方式: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