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跌倒是銀髮長者常見的居家意外,85歲的廖老先生日前因在家踩小凳子換燈泡,不慎跌落而斷三根肋骨,緊急治療後需再靜養一個多月才能逐漸復原。為什麼在最安全的家也會受傷?醫師表示,很多來急診就醫的長者,都是因為不想一點小事就麻煩子女,或是子女剛好不在家,就自己爬上爬下拿東西,一個不留神,意外就發生了。不想麻煩子女卻出意外 潮濕地板、地毯未固定恐釀禍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換燈泡雖然是小動作,但是長輩年紀大、肢體協調度靈活度都不像年輕時,廖老先生平日身體健朗,看到燈泡壞了不想麻煩子女,就搬個小凳子踩上去,自己動手換燈泡,突然摔了下來自己也很驚訝,忍著疼痛勉強爬起來,當下自以為沒事,也不敢跟家人說,還慶幸雖然身體很痛但是沒有撞到頭,直到第二天早晨呼吸急促且無力起床,被家人緊急送醫檢查才發現不但肋骨斷了,還大量出血造成血胸,血壓也因疼痛飆升,緊急送加護病房治療3天,如今已漸漸復原。 廖老先生原本是不想麻煩子女,結果跌倒住院,反而讓子女更忙,要輪流請假陪伴,自己也因此無法自由行動需靜養一個多月,廖老先生說:「人老要服老,老了跌倒真可怕。」 游秉勳主任呼籲,隨著年齡增加長者跌倒的風險也上升,體能降低、手腳肢體協調度變差,視力反應能力也不好,很容易就發生狀況,而且因為骨質流失,骨質疏鬆跌倒摔落都有可能造成嚴重骨折,所以即使在家中進行日常的動作,也要注意安全,留意家中潛在的危險包括地板潮濕、堆放雜物、照明不足、地毯破損或未固定等。外出時過馬路也要注意過往來車,騎機車、腳踏車時更要謹慎小心,若對複雜的交通狀況或身旁疾駛車輛反應不及,很容易發生嚴重的傷害。 每一步都要踩穩 透過運動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復健科吳政哲主任則提醒,因為神經肌肉退化,長者的反應比年輕時慢,可以鼓勵家中長輩多參與活動,獨自生活的長者要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及起身的動作要緩慢、每一腳步都要看穩再踩下走穩,透過運動能強化肌肉力量、鍛鍊協調性、平衡感和反應能力,可以減低長者跌倒的機率,並避免因害怕跌倒而不敢下床活動,反而導致肌肉萎縮及衍生更多慢性病。

以為卡到陰 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

以為卡到陰 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因車禍和腦瘤疾病接受過兩次腦部手術,且車禍後因腦部受損而無法控制情緒,常認為自己被附身,因此會出現情緒激動和跳躍的動作,造成跌倒受傷。為了穩定他的情緒,醫師以藥物治療,但因他經歷過腦部手術,對於精神藥物比較敏感,因此服藥後會暈眩也容易跌倒。醫師適度調整藥物內容,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王先生的狀況終於穩定下來,也不再因容易跌倒而受傷。醫師耐心用藥助穩定情緒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彭祈龍表示,腦部開過刀、有中風病史、腦部較脆弱的患者,會對藥物比較敏感,在服藥過後會有暈眩、身體不平衡的狀況出現,增加跌倒風險。因此,這類型患者用藥一定要諮詢醫師,並配合藥物調整與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王先生因車禍造成腦部抑制情緒的系統受影響,原本個性溫和的他,變成易怒、暴躁,總是嚷著他被附身,不停地跳上跳下,一不注意就跌倒受傷,加上腦部開過刀,讓他對精神藥物非常敏感,服藥後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彭祈龍醫師表示,王先生的狀況比較複雜,無法以一般精神科患者的用藥處理,因此花了許多時間調整藥物及治療方式,才讓他逐漸恢復穩定。對於腦部脆弱的患者,彭祈龍醫師提醒,用藥治療上一定要與醫師討論,找出合適的方式,才不致因藥物影響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隨著年紀增長,常見的現象是肌肉量逐漸流失,導致體能耐力降低,不少長輩常常懼怕慢性病上身,對於飲食過度小心節制,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造成肌少症或衰弱症。依據國健署2019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9.5%出現衰弱前期到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18%;85歲以上長者則有33.8%,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增加發生跌倒的風險。奶類引發腸胃不適 可改以優酪乳、起司替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65歲以上長者的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的攝取不均衡,如飯吃比菜多、奶類嚴重不足、蔬菜及水果缺乏、油脂偏低及不常吃堅果。在獲取蛋白質的來源中,明顯不愛喝乳品,每天奶類只攝取約半杯,與建議1至2杯差距甚大;奶類攝取嚴重不足的常見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引起腸胃道不適感,建議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起司等代替,由分次少量開始逐量增加。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優先選擇豆、魚、蛋、肉類及乳製品等,每餐需吃至少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並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有好的吸收,產生增肌的效果,並藉此攝取其他重要營養素,如鈣質和維生素B群等,加上搭配足夠的蔬果、適量的堅果油脂類及全榖類,多樣化食材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飲食採「3好1巧」 改善身體衰弱、肌無力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共餐據點,運用國民健康署3好1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的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辦理營養教育系列課程。袁旅芳主任呼籲,應參考「我的健康餐盤」建議食物份量,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並提醒長者「每天早晚1杯奶、3餐優蛋白」達到足夠且均衡的蛋白質攝取量,以改善身體衰弱或肌無力的現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全國107年死因統計,跌倒(落)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十萬人25.7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佔15.5%;而長者跌倒地點在室內以臥室居冠,其次為客廳,第三名為浴室;室外跌倒地點則為街道或路上居冠,其次為公園或運動場。由於老化造成肌力與體力衰退,增加跌倒的風險,透過提升居家安全認知、改善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使用輔具等多方面把關,有助於預防長者跌倒。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袁旅芳主任表示,為促進長者健康,提升居家安全認知、預防跌倒,針對衰弱前期及跌倒高風險族群,開設「居家安全很簡單-掌握123」課程,透過超慢跑、彈力帶及深蹲等多元運動方式提升肌力耐力,長者經過10週課程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在30秒坐站(下肢肌力)、椅子坐立繞物(敏捷能力)、2分鐘抬膝(心肺耐力)、握力(上肢肌力)皆有顯著進步。課程同步導入居家環境檢測、輔具的運用,提升居家安全知能,更為長者設計「居家安全練習日誌」及建置行動學習line群組,分享居家環境改造成果,落實於日常生活。職能治療所施昱廷職能治療師表示,課程設計以居家安全、防跌為主軸,搭配123口訣,希望長輩能做到「每1天做2個居家檢查和3個運動」;也就是運用「居家環境檢核表」每天選擇兩處居家環境進行檢核,包括地板、燈光、樓梯、浴室、廚房、客廳、臥房等,透過自我檢視家中環境,營造生活環境安全來防跌保安。只要每天花10分鐘做3項肌力運動,包括深蹲、抬腿、踢腿、墊腳、翹腳趾、深蹲轉體、跨步、側身伸展、軀體扭轉等,提升柔軟度、平衡感與肌力,改善長輩步行能力,便能減少跌倒之發生。袁旅芳主任呼籲大家,安全是活躍老化的基石,而生活環境的安全在健康議題中往往是被忽視的,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養成環境檢測、輔具應用及肌耐力訓練的優質習慣,強化長輩居家安全及生活安全的觀念,身體力行動起來,推動長期而持續的進步。

跌倒險癱瘓 微創手術助重返馬拉松場

跌倒險癱瘓 微創手術助重返馬拉松場#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熱愛馬拉松的40歲男子,騎腳踏車返家前意外跌倒,導致頭部重擊地面,送醫急診被診斷為臉無骨折隨即出院。但返家後,後背膏肓處持續出現電擊般刺痛,雙手手指又麻又痛,整夜沒法躺下、沒法睡覺、手也無力抬不起來,想到飾演電影「超人」的男星克里斯多福李維,因摔馬脊椎嚴重受傷而全身癱瘓,擔心自己全身癱瘓,於是再次就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過檢查與診斷,患者是嚴重的「中心脊髓症候群」及「脊椎骨閉鎖性骨折」,在頸椎第三、第四節(C3-4)間的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神經,在第五節則有骨折,需要盡快接受手術,避免造成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脊椎微創手術傷口小 對身體組織損傷小患者接受「微創新式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融合手術」,微創新式頸椎內視鏡手術具有傷口小、出血少、破壞組織少、恢復快等優點。用內視鏡夾除突出的椎間盤,不去破壞正常椎間盤,達到神經減壓目的。由於出血少,整個過程都在內視鏡清晰的手術視野下進行,執刀醫師的手術視野明顯較傳統手術清楚,患者術中並接受神經傳導監測,避免誤傷神經機率,確保患者手術更為安全。由於破壞組織少,能加快復原,幫助他盡早重返最熱愛的馬拉松。腰椎手術後6週內的居家生活康復建議:1.應戴頸圈1個月,穿著背架2-3個月(依醫師告知之時間為主)。2.脊椎手術後2個月內,勿騎機車、腳踏車。3.脊椎手術後3個月內,勿劇烈運動、彎腰及腰部扭轉,提重亦不得超過5公斤。4.建議每天進行室內與室外活動,循序漸進,在二週內,建議每天6次,每次15-20分鐘。5.上下樓梯時盡量使用扶手,並放慢行走。6.除了住院期間已開始的腰背肌鍛鍊,無需其他特別的訓練。7.不要坐低的座椅和沙發。8.6週內禁止駕車及性生活。9.手術後6個月內不要吸煙,並遠離二手煙。10.確保日常使用的物品,如衣物、鞋子、盥洗用品、廚房用品和食物等,皆放置於不須彎腰便可取得的地方。穿襪子或褲子時,應躺下進行,或坐直保持背部挺直。

輔具選得好 銀髮族趴趴走少煩惱

輔具選得好 銀髮族趴趴走少煩惱#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平時忙於務農的70歲黃伯伯,因中風讓他右半身行動不便、講話口齒不清,只好放下農務工作。而中風後的黃伯伯因為害怕平衡不佳造成跌倒,除了上廁所和洗澡之外都不願行走,因此肌力和平衡感變得越來越差,並出現肌肉萎縮的情形。家人帶黃伯伯到復健科求診,復健科醫師建議使用輔具協助他行動與進行復健,治療師指導正確使用輔具的方式,現在黃伯伯可以靠著四腳拐進行短距離的行走,如自己去廁所、在室內移動、走到家門前,幫助促進他的行動能力,也減少跌倒的風險。適當輔具 可增加長者自行行動的能力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說,許多銀髮族因為老化或中風等因素,導致全身肌力、平衡感退化,造成行動不便。目前最常使用的行動輔具是輪椅及枴杖,但若選到不合適的輔具,像輪椅大小不適當,可能會造成姿勢歪斜,使肌肉痠痛、脊椎歪斜,不合適的拐杖也會成為障礙,讓使用者容易跌倒受傷。選用好拐杖 幫助平衡、預防跌倒行走不穩定的銀髮族可藉由選用合適的拐杖類輔具,增加行走穩定度,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建議依需求選擇可調整高度、有底墊的拐杖,以符合身材使用,且底墊可以減緩打滑的情形。拐杖的種類1.單拐:適合身體健康、平衡力不錯的銀髮族使用,借助單拐可以更不費力的走路及預防跌倒。2.四腳拐:適合平地使用,左右手都能適用。3.單側四腳助行器:適合只能使用單手、走路費力的銀髮族,在平地走路的輔助工具,無法上下樓。4.四腳助行器:穩固、支撐力最佳,是平地走路的輔助工具,無法上下樓。選擇合適輪椅 舒適移動好方便選購輪椅時,帶著銀髮族(使用者)一同選擇,挑選符合使用者身材的椅面,坐下後距離椅子兩側約多兩指幅寬度,椅面深度約比大腿長度少一吋,並確認輪椅的椅面、椅背、扶手、前後輪、腳踏板、手煞車等結構完整無損。輪椅正確的使用方法:1.從輪椅站起坐下變換姿勢時,均應使用煞車,以免發生危險。2.坐輪椅前及從輪椅起來時,腳踏板必須移開,以避免被絆倒。3.使用有可掀式、可拆式扶手的輪椅,讓銀髮族不須完全站直就能移動到床上或便盆上。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的起跑點,是人生的第1個階段,根據衛福部2015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調查指出,5成的慢飛天使是在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甚至滿6歲後才通報遲緩,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有需要被協助的,例如:單腳站維持穩定有困難、常接不到球或目標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恐錯失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媽媽擔心就讀大班的小丁因「跑步常跌倒、單腳平衡不佳、很不擅長丟接球遊戲,很擔心上國小後會跟同學有越來越大的落差」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就診,經醫師轉介物理治療評估及療育,證實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須包含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及早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 及早治療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些孩子若能像小丁一樣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幫助家長更瞭解帶孩子參與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與家庭合作的早療課程,更能夠確實提升孩子參與不同情境動態遊戲的動機、參與度和愉悅度。早期療育的6大理念以下分享該中心物理治療師在針對動作協調問題孩子設計團體課程時的重要元素,過程中秉持「遊戲式學習」及「家庭增能」的理念:一、個別化動作分析並整合出團體目標:物理治療師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各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二、活動分級和個別化調整:在帶領孩子參與新的活動時,物理治療師會分析團體成員狀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執行成功率約1/3-1/2),依照個別化狀況協助將動作拆解、給予清楚簡短的口令及肢體引導。三、營造正向的遊戲經驗:多多鼓勵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努力(而盡量不以技巧優劣來評斷表現)。治療師於過程中持續給予正向明確的回饋(如這次有先停下來、瞄準好再丟耶!),增進同儕間相互觀察、模仿正向行為的機會。四、培養組織能力、動作計畫能力及協調能力:過程中強調同儕間的合作,提供孩子擔任小隊長的機會,讓孩子在過程中練習組織訊息,有助於促進動作計畫的能力。五、融合知覺動作訓練的概念:物理治療師在動作遊戲中加入不同的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藉此增加孩子知覺動作整合能力、手眼協調反應及動態活動過程的注意力。六、家庭增能:治療師堅信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夥伴,因此在物理治療課程中會落實以家庭為中心服務中的「家庭增能」,每堂課都會依主題設計課後學習單,治療師會在切合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將任務簡化成易於在家中練習的模式並盡量充滿遊戲性,鼓勵家長錄下家中練習的狀況,在每堂課後回饋時間及期初、期末的家長課時與治療師討論及分享。家長的熱切配合 有助孩子進步小丁在物理治療師個別評估後,接受該中心每週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每堂課均有家長諮詢時間及課後學習單,課程結束後,小丁媽媽回饋「在生活中更知道帶小丁參與不同動作遊戲的技巧,小丁跑步看起來較穩定、很少跌倒了,跟其他小朋友玩球也更能夠跟上及融入了」,治療師以標準化動作協調評估工具評估之結果亦顯示小丁的球類技巧及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的進步。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以此模式進行,除了孩子們上療育課,治療師也能與家長成為夥伴,並在過程中持續賦予家長能力-讓家長更瞭解孩子的優勢、需求及進展,這樣與家庭共同合作的模式常能讓早期療育的助益發揮到最大,療育的效果也更有延續性、更能幫助孩子將能力類化至不同生活情境中。

這裡跌恐致死 5大防跌保命法

這裡跌恐致死 5大防跌保命法#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剛過完80歲生日的陳阿嬤,左右膝蓋偶爾會有痠痛的情況,嚴重時痛到沒辦法蹲,而腰背部的痠痛已經是5、6年老毛病了,某天,陳阿嬤不小心滑了一跤,跌坐在地,痛到站不起來,被送至急診,經過骨科醫師安排X光檢查,發現骨盆骨折,所幸無須開刀,但2天後,陳阿嬤在家不慎再度跌倒!檢查後發現是髖關節骨折,必須由骨科醫師開刀置換人工髖關節,靜養6週後疼痛改善、順利出院。高齡跌倒 致死排名第二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導致死亡的原因,跌倒高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而根據國內統計,長者跌倒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主計總處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去年3月底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在105年開始,連續三年增幅超過5%,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也升至14.9%,根據國發會推估7年後,也就是115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預防跌倒導致骨折成為重要醫療議題。5大防跌保命方法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骨科駱耀璋醫師提醒,家中的長輩有膝蓋疼痛、腰背部疼痛的問題,務必留意長輩們關節退化、脊椎退化以及預防跌倒骨折的問題,尤其是第一次跌倒後,更要注意後續容易再發生跌倒,甚至可能進一步造成骨折!1、加強健康體能:運動可增進肌力、平衡感、協調能力與柔軟度。2、攝取足夠營養素:維生素D和鈣質。3、維持居家安全:選購舒適的防滑包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避免單穿襪子在室內走動;改善照明提升辨識能力;樓梯及浴室內加裝防滑貼片與扶手;夜間留盞小夜燈供照明;椅子須有椅背及扶手,高度以坐姿膝關節90度為原則。4、評估跌倒的原因:請醫師協助評估跌倒的原因,如視力減退、平衡失調、下肢無力、認知障礙、使用多種藥物及不安全環境等,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5、定期帶長輩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檢查,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留在自己熟悉的住所中得到妥善協助及照顧,並維持其原有之生活習慣及模式,是老人最歡喜又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自主照顧方式。為此,照護者若為長輩選擇合適的移行輔具,可以協助功能退化的老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並減少跌倒的機會。教導家屬藥物的副作用,老人服用降血壓、鎮定安眠藥時,要注意避免姿勢改變引起低血壓而跌倒。讓我們一起為長輩提供安心、安全、安定的居家照護環境而努力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