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維生素D真相」的研究,提到「老人補充越多維生素D恐越加劇失智症風險」論點,引起不少爭論。為避免誤解,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特來函《優活健康網》,就學理及臨床提出數據及論點,為讀者說明「維生素D」的核心營養價值。以下為投稿照登。
近日一則關於「維生素D真相」的研究,提到「老人補充越多維生素D恐越加劇失智症風險」論點,引起不少爭論。為避免誤解,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特來函《優活健康網》,就學理及臨床提出數據及論點,為讀者說明「維生素D」的核心營養價值。以下為投稿照登。
談到「維生素D」許多人大概直覺聯想到對骨質疏鬆有幫助、能促進腦部健康,但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長期補充維生素D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反而會加劇大腦病變,對失智症患者也增加了死亡風險。大大顛覆了大眾的既定印象。
高齡長者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不僅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更可能長期殘疾,甚至死亡。但骨質疏鬆症該如何預防?有哪些危險因子呢?
懷孕媽媽們該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是懷孕期間不可缺少的關鍵營養素之一,有助於胎兒骨骼及牙齒健康的發育,但網路上資訊良莠不齊,常常讓準媽媽們產生更多疑問。為破解孕前或懷孕期攝取維生素D的迷思,國民健康署提供4大QA來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歲女性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原先接受抗鬱劑治療一年多,更換數次抗鬱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盡理想,醫師建議抽血檢驗,發現病患有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血中維生素D或者稱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之間被認為不足,目前骨化二醇的目標理想值為30-80ng/mL,個案僅有17ng/mL。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表示,擔心病患僅從日曬或膳食中的補充仍會不足,因此除了原先的藥物治療外,搭配額外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該名患者的憂鬱症狀在藥物與營養品的雙重治療下大幅改善。日曬須注意紫外線 補充膳食、營養品雙管齊下鄭映芝在2020國際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發表「維生素 D補充劑用於憂鬱情緒的統合分析」,統合過往25個使用維他命D在治療憂鬱症狀的研究,共7534名的受試者,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地幫助減少負向情緒,尤其針對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伴隨有憂鬱症的人來說,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與反應最佳。因此,有憂鬱症跡象的個案,可以考慮先到門診檢驗維生素D濃度,以瞭解維生素D是低或高,然後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強日曬或是需要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D。鄭映芝建議,一般人每天至少補充劑量應大於2000國際單位,如果單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的條件為:不防曬,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建議日正當中(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躺下、身體大面積曝曬、約15-30分鐘。在這種狀態下曝曬陽光,須注意紫外線A(占95%陽光紫外線)對人體產生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適度從膳食,富含維生素D食物來源,如肝臟、魚肝油、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等或是營養品補充可能會比加強日曬來的方便與安全。白天減少、黑夜變長 引發冬季憂鬱症冬天濕冷的天氣,很多人常常有所謂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常發生於秋末和冬季,也就是白天減少、黑夜變長的季節,國外將這種病症俗稱為「冬季憂鬱症」,症狀包含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若是以上症狀,建議可跟醫師討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位帶孫子來看診的阿嬤問我,想要孩子長高是不是可以在食物中添加鈣粉?提到「鈣粉」,我跟大家一樣,小時候就聽過,因為這個歷史悠久的東西不僅是阿嬤輩用來補充孩子的鈣質,甚至連阿嬤的長輩都曾經用過。但那是古早物資缺乏的年代,因為營養不足,可能會有鈣質缺乏的狀況,因而出現的產物。時至今日,有些孩子甚至還鈣質過剩呢!其實應該要注意的,是孩子是否有足夠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而不是一味地拼命補充鈣質。因為維生素D的存在,能有效提升鈣的吸收達六十%,將從飲食攝取到的鈣質穩穩地留在身體和骨骼之中。此外,孩子的骨骼要長得好,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骨骼長得健康。雖然大家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像林書豪一樣高大英挺,當然我也希望兒子小肉包將來可以比我高、比我壯,但是孩子的身高受到遺傳的影響,勢必會有個別差異,而且鈣補齊了,孩子的骨骼真的就夠強壯嗎?等他們老的時候就不會骨質疏鬆嗎?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骨骼疏鬆症及相關骨骼疾病國家資源中心,在二○一五年發佈了「兒童骨骼健康:給父母的實用指南」,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就摘錄該篇報告的重點,與爸媽們分享。正確攝取營養,為孩子的「骨骼銀行」儲存骨本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逐漸長高,是因為骨骼成長發育的結果。一般足月出生的寶包,身長平均四十五至五十五公分,隨著孩子漸漸成長,身材會慢慢變高變壯。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骨骼的大小、長度及密度都在不斷增長,舊骨骼也會持續被新骨骼取代。及至長大成人,平均可以長到一五○至二○○公分那麼高,就像幼小的樹苗長成大樹一般。通常,人們的骨密度(這是指在一個固定大小的骨骼區域裡,一共有多少骨質)在二十五至三十歲之間達到高峰,女生在十八歲、男生在二十歲時會達到巔峰骨質的九十%。所以在孩子達到骨密度高峰之前的青少年時期,爸媽要多幫忙他們努力儲存骨質。建立孩子的「骨骼銀行」戶頭,就如同為孩子的教育基金儲蓄般,在幼年時儲蓄越多,等孩子長大後,這筆儲蓄金可供使用的時間就越長。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加骨密度呢?簡單說,適當的營養攝取非常重要,就像是蓋房子,需要鋼筋水泥作為骨架,如果建材不夠,房子蓋不成也不牢固。而適量攝取富含鈣質及維生素D的食物,就是補充孩子骨本的不二法門,而且這兩者缺一不可。就像我一直強調的「天然的最好」,除了乳製品(例如:牛奶、奶粉、起司、優格等富含鈣質),天然食材及食物中含有鈣質的選擇也很多,包括高鈣質吸收率食物第一名的花椰菜,其他還有菠菜、苦瓜、莧菜、芥蘭等綠色蔬菜,以及小魚乾、蝦米、豆乾、黑芝麻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以大家都認為對長高最有益的牛奶為例。牛奶的鈣質的確比較容易吸收,在兒童成長發育的黃金期,最好一天要有兩杯(四百八十C.C.)的乳品。但如果孩子是因為乳糖不耐而無法喝牛奶,可以改喝豆漿、優酪乳,或吃起司、優格來補充鈣質。一歲前的孩子奶量充足,鈣質的攝取理應足夠。至於一歲後的孩子,由於固體食物已成為主食,我建議此時仍要持續補充牛奶來獲取鈣質。一般所說的「一杯鮮奶」(二百四十C.C.)含有二百七十毫克的鈣質,所以一天喝兩杯牛奶,對於一到三歲的孩子一日所需鈣質就已足夠。隨著孩子長大,鈣質需求量增加,就需要從其他食物中攝取。至於維生素D,孩子有兩種方法可獲得,一種是從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中攝取,包括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等都是主要來源;另一種是透過皮膚經日曬後,自行合成維生素D。根據一項澳洲的研究建議,在未塗抹防曬品的情況下,於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日照較強的時段,每週三至四次將臉部、手臂及手掌日曬十至十五分鐘,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藉由從食物攝取與日曬這兩種方法獲得的維生素D經過體內肝腎代謝,便可以活化為維生素D3,再進一步促進鈣吸收。而對於純母奶或配方奶日進食量少於一千C.C的嬰兒,台灣兒科醫學會則建議給予維生素D補充劑。多做負重運動有助長高除了前述的食補與日曬之外,充分的運動也是讓孩子增加骨密度的方法。因為運動時骨骼的受力增加,能使骨細胞與其他有利於骨骼生長的因子活躍而刺激骨骼生長。此外,運動還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幫助礦物質及營養的吸收,有效提高骨密度。對於骨骼發育最好的運動是負重運動,例如步行、跑步、跳舞、網球、籃球、體操、足球、舉重、跳繩及有氧運動等。在這裡我要提醒各位爸媽,游泳及騎自行車都不是負重運動,無法幫助增強骨密度,但這兩種運動仍能增加肌耐力與強化心肺功能,所以帶著孩子多做有益身心的各種運動準沒錯。現在的孩子平日常久坐上課或讀書,到了假日,又長時間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或是玩手遊,所以在假日最好帶著孩子出門曬太陽,並且多多活動四肢筋骨。少吃會抑制生長激素的NG食物在孩子的飲食方面,誠如之前所說,盡量以吃得均衡為原則,過度的補充鈣質,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增加孩子便祕或是尿路結石的風險。另外,要避免讓孩子吃太鹹、吃太多動物性蛋白,也需限制可樂等碳酸飲料的攝取,因為這類的飲食型態容易使鈣質從尿液中流失,影響鈣質吸收,所以過鹹的鹽酥雞、炸薯條、炸雞塊,或是汽水、可樂、沙士等飲料,要提醒孩子有所限制。還要注意的是,吃含高糖食品的兩小時內,生長激素會暫時停止分泌,因此飲食中要盡量減少糖份,也要盡量避免喝含糖飲料,以免妨礙生長。最後要提醒大家避免吸菸,因為醫學研究顯示,抽菸不但對心臟和肺臟有害,對骨組織也不利,會增加骨折風險。而且父母若在孩子面前吸菸,除了二手菸的危害外,也會讓孩子仿效,不可不慎!(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D和鐵劑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營養素,基隆長庚團隊研究卻發現,以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1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是混合餵養嬰幼兒的9倍,維生素D不足的比率也高出6倍;因此推測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生長較緩慢可能與缺乏維生素D和鐵有相當高的關聯性。此重要發現已刊登於2019年12月的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身高落在低標比例較高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常有家長擔心純母乳哺餵會影響寶寶成長,過去也有研究認為純母乳哺餵的孩童比較瘦小。為探討此現象是否仍然存在及其造成原因,長庚團隊針對630名嬰幼兒進行檢測研究,其中純母哺餵191名、配方奶或混合哺餵439名;從1個月大追蹤至3歲,檢測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每年抽血檢驗生長相關營養素,並填寫飲食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孩童,在1歲過後雖然成長曲線大多在標準範圍內,但其身高落在低標的比例卻較高,1歲21.6%、2歲19%、3歲22.9%;而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孩童僅為1歲13.1%、2歲9.6%、3歲18.2%。抽血結果則顯示,純母乳餵養的孩童在1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為34%,是混合餵養的孩童的9倍,而維生素D不足的比率為60%,是混合餵養孩童的6倍。不過在2歲過後,純母乳餵養的孩童血中鐵蛋白指數逐漸恢復正常,可能因為在該年紀過後大部分的孩童會以魚肉類等固體食物為主食,因此鐵質來源豐富。但血清維生素D的濃度,一直到3歲仍持續偏低,其原因不明,有待進一步研究。問卷進一步發現,有高達8成的孩童,以純母乳哺餵時未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鐵劑,使得血中鐵和維生素D呈現缺乏現象。維生素D有助對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為降低寶寶成長緩慢之疑慮,建議家長在寶寶剛出生時以純母乳哺餵,應補充口服維生素D每天補充400IU。等寶寶4個月大時,鐵的補充則可藉由副食品來加強,但若未開始使用副食品或進食狀況不佳時,則可使用口服鐵劑每天補充每公斤1毫克。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豬肝、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吳郭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肝、燕麥、糙米、火龍果、蘋果、百香果、肉類、蛋、全麥麵包、木耳、紅莧菜、和紅鳳菜等。除了對生長有影響外,最近也有不少科學家發現,維生素D對於對抗病毒及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幫助。因此醫師呼籲家長,在哺餵寶寶純母奶時,不要忽略了補充維生素D等營養素的重要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8歲女子因為常鼻塞、嗅覺異常,做完鼻竇手術,但鼻腔不舒服及感冒症狀還是反覆發生,醫師懷疑與抵抗力不足有關,做了血中營養素檢測,發現她體內維生D嚴重不足,原來她怕曬黑,很少在外戶活動與運動所導致。缺乏維生素D 易出現鼻過敏及感冒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忠雄表示,從女子血中營養素檢測發現,她身體內維生素D嚴重不足,僅有9.5ng/mL(正常值30ng/mL~70ng/mL),導致身體抵抗力嚴重不足,所以在術後再給予補充維他命D3錠劑,來矯正及提升身體的免疫力,終於根除了她的鼻竇炎痼疾。 當人體維生素D缺乏時,就容易出現鼻過敏、鼻竇炎或鼻息肉,也容易罹患感冒。這名女患者從事行政工作,為了追求美白很怕曬太陽,所以很少進行戶外活動或運動,多年下來皮膚因為沒有足夠的陽光照射,讓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大量減少。9成鼻病患者營養素不足有研究顯示,在台灣因為鼻竇炎或其他鼻疾病尋求治療的患者,八至九成都有營養素不足問題,除了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外,還有食物攝取不均衡與偏食,都會造成人體內營養素多寡不平均的後遺症。呼吸道疾病除了應該到醫院進行病症治療外,也可以利用營養醫學診斷療法,藉由抽血檢測來發現身體內缺乏的營養素,對症下藥的運用改良飲食或營養補充劑來補足缺乏的營養,以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修復、控制與預防。盲目服用營養素 當心產生副作用陳忠雄醫師提醒,營養素的補充並非盲目服用,因為每個人體質與機能不同,需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與安排檢測來確認,才能正確和適當的補充身體不足的營養素,也要避免過量攝取而導致其他副作用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