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說話就緊張⋯不是害羞是生病了!醫揭「社交恐懼症」嚴重恐自殘
2023/3/30
本篇文章目錄
社交恐懼症為精神疾病
只要面對陌生環境或人多的社交場合,而產生極度不安及緊張感,甚至只是出現在公眾場所都覺得非常恐懼嗎?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院長洪國翔表示,「社交恐懼症」是屬於想脫離人際關係的精神疾病,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恐影響人際關係,甚至容易出現自殘、菸酒成癮的狀況,因此不可輕忽。
洪國翔進一步說明,社交恐懼症的病人會因要面對公眾場合或大眾,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表現,例如以下幾種:
- 緊張
- 心跳加快
- 肌肉顫抖
- 臉紅
- 嚴重恐慌
洪國翔表示,病情一開始大多出現在青少年階段或年輕的成人,如果未接受治療,有超過一半的病人容易合併發生其他精神疾病,包含:焦慮症、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等。為了解決這些焦慮情緒,部分病人容易出現自殘或濫用酒精等情形,影響生命健康。
延伸閱讀:
怎麼會暈眩到感覺快死了?小心是「恐慌症」發作!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式
如上述提及,部分病人容易出現自殘或濫用酒精等情形,影響生命健康。因此若發現有社交恐懼症的症狀,應提早做治療以避免後患。至於社交恐懼症要如何治療呢?洪國翔表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的方式緩解病情。
- 藥物治療:可以降低病人的焦慮和不安,緩和過度緊張的情緒,進而降低對社交的恐懼感。
- 心理諮商:以陪伴和支持鼓勵,來幫助病人慢慢將心中的恐懼因素排除。
延伸閱讀:
與陌生人交談竟能帶來快樂?專家:不妨用「這5招」避免社交孤立
除此之外,家長應讓孩子適度的獨立,不要過度關心孩子造成他們產生依賴,而不願對外建立關係、融入其中,反而造成社交恐懼症的問題發生。
洪國翔提醒,社交恐懼症除了先天因素造成,後天的教育和社會化也影響甚大;因此家人的陪伴及鼓勵,再配合醫師的治療,才能協助病人順利恢復,避免造成更多後遺症。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