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媒體人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體系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目前是《商業周刊》〈名醫專欄〉、《泛科學PanSci》〈小星星之光〉專欄撰稿人。

睡冰枕、退熱貼 冬天退燒好法寶?

睡冰枕、退熱貼 冬天退燒好法寶?

登革熱和流感好發季節,照護好物鑑定今年秋冬病毒大發威,腺病毒、登革熱、流感病毒齊發,到底為什麼會發燒?發燒對身體有什麼益處及壞處?什麼情況下該積極退燒?睡冰枕、退熱貼,真的必要嗎?攝氏三十九度、四十度,看到節節高升的體溫計,孩子連著高燒三、五天,很少有家長,可以淡定以對。從四、五月延燒迄今的腺病毒,常引起脖子附近的淋巴結腫大,鼻塞嚴重,晚上睡覺會發出沉重的鼾聲,有時,甚至會使喉嚨裡的扁桃腺化膿,讓孩子燒到吃不下。在南部個案已破萬例的登革熱,潛伏期約三到十四天左右,發病時,也會發燒,合併有劇烈的骨頭痛、眼窩痛,常讓患者誤以為是頭痛,身上會出現紅紅的登革熱皮疹、皮膚上有出血點。而秋冬時節,易盛行的流行性感冒,高燒個三天,也很常見。當人體受到病原體侵入,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發燒,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加強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但發燒時會增加代謝,體溫平均增加一度會增加一○%的呼吸量、心跳數,讓呼吸跟心跳加快,這對於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的患者會加重心肺負擔,有可能無法承受。此外,六個月到六歲的嬰幼兒,也有部分因體質因素,可能在發燒的二十四小時內,出現熱性痙攣症狀,讓家長飽受驚嚇。到底發燒有哪些階段?睡冰枕、退熱貼、溫水拭浴真的有用嗎?本週由專精兒童感染症的紀鑫醫師,分享發燒時,居家照護的關鍵養生之道。高燒前寒顫期:保暖、補水為第一優先人類大腦底部的下視丘前葉,可掌控體溫的定位點,調整體溫高低,平時不生病時,體溫約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當病原體侵入時,會引起發炎反應,產生細胞激素,細胞激素是一種熱原,會刺激下視丘製造前列腺素,讓體溫定位點上升,出現發燒的症狀。往往是先打寒顫、四肢冰冷,接著就發起高燒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發燒前,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身體要先凝聚能量,才能符合人體的需求。因此,肌肉會先顫抖產熱,同時,讓四肢血管收縮,出現大理石般的斑紋,抑制熱能的散失,才會有打寒顫、四肢冰冷的現象。待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左右,體溫真的燒起來後,又出現臉紅、出汗的症狀,這時候代表身體的體溫,已經到達高峰,血管擴張,開始散熱。在打寒顫、四肢冰冷時,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暖,像是可以多穿衣服、蓋被子、喝熱湯,但不建議做溫水拭浴、用冰枕、貼退熱貼,以免讓身體冷得更不舒服。等到燒到眼睛開始紅、不斷出汗時,才可以開始脫衣服、以攝氏三十度左右的溫水做拭浴、吹電風扇,甚至吹點冷氣,幫助身體降溫。睡冰枕、退熱貼不建議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無法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另外,病毒感染又睡冰枕時,有時會引發血管急遽收縮而頭痛。退熱貼的面積小,散熱範圍有限,效果遠不如洗溫水澡、溫水拭浴,有時也會引起皮膚過敏。發燒養病期:用藥後,至少觀察一小時發燒這段時間,要避免過度運動,讓身體好好休息,以免發炎反應加劇。居家照護,要注意水分補充,喝水、喝湯、喝果汁都可以。但若是嘔吐、拉肚子很厲害,宜補充含適量鈉、鉀的電解質水,避免電解質流失及脫水。由於發燒可激發免疫系統反應,不一定要馬上吃退燒藥。假使孩子睡得很安穩,也不用為了要退燒,硬把孩子叫起來吃藥。但若是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癲癇、腦性麻痺等等疾病,或是一發燒,就會因熱痙攣發作而須送醫的患者,建議還是要積極退燒。如果,燒到孩子活動力差、很不舒服,也可遵循醫囑服用適合兒童服用含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異丁苯乙酸(ibuprofen)這兩種成分的退燒藥,可抑制前列腺素生成,減少發炎反應,重新設定體溫的定位點,達到退燒作用。在服藥後,先觀察一到一個半小時,不可短時間連續用藥,反而把體溫退太低而發生危險。若是嘔吐,無法口服退燒藥物時,可改用退燒塞劑。要特別提醒的是,兒童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雷氏症候群,除了特殊病因(如川崎氏症)外,十八歲以下兒童,不可當作退燒藥使用。即使剛看過醫師,發現發燒時、甚至不燒了,卻有脖子僵硬、意識不明的嘔吐、痙攣、很喘、沒有力氣行走、身上有不明的紅疹或紫斑、腹瀉不止、哭沒有眼淚、尿很少等危險徵狀,也建議要再立即就醫,不宜拖延。日常保養期:打疫苗、戴帽降低病毒入侵在秋冬病毒季,施打疫苗是保健基本功,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合一疫苗,都可降低孩子得流感、侵襲性的肺炎、腦炎、腦膜炎等重大併發症的機會。此外,由於小朋友的個子較成人嬌小,不管站著或坐嬰幼兒推車,都很容易被四周飛濺的口沫噴到,建議帶小朋友出門時,可使用有遮陽篷的嬰幼兒推車,幫孩子戴棒球帽或鴨舌帽、口罩來保護,以減少眼睛、鼻子、嘴巴黏膜被旁人口沫噴到的機會。大人從外面回家,宜先換下外出服、充分洗手後,再去抱孩子。【延伸閱讀】發燒保健3要訣小朋友免疫系統不成熟,常會一發燒,就燒到攝氏39度到41度。平時做好基本保護,發燒時,須適度補充水分,視發燒階段做正確的散熱措施。1)戴棒球帽、口罩,可保護眼睛、鼻子、嘴巴的黏膜,避免被口沫噴到。2)發燒時,宜適度補充水分,喝果汁、水、湯,甚至是電解質水都可以。3)燒到眼睛紅、出汗時,可用攝氏30度左右的溫水,做拭浴來降溫。值班醫師_紀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專長:小兒感染症•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先下哪樣火鍋料 決定這餐有多肥

先下哪樣火鍋料 決定這餐有多肥

肉片最後涮,才不會滿鍋普林、脂肪一到冬季,就是親朋好友相聚吃火鍋的熱季,不管是麻辣鍋、牛奶鍋、藥膳鍋、酸菜白肉鍋,都很受歡迎,冬天吃火鍋,要怎麼吃出健康,不發胖?明明是有大量蔬菜,又有營養的暖呼呼火鍋,為什麼常常吃到胃腸不適?但如果連吃個火鍋,都無法盡興,這也不能吃,那也不建議吃,實在很掃興。尤其台灣的火鍋,種類繁多。不管是加了花椒辣油的麻辣鍋,還是口感香醇的牛奶鍋、感覺很補身的藥膳鍋、羊肉爐,熬了許多酸白菜的白肉鍋,各有風味,無不讓人在冷颼颼的寒冬裡忍不住大快朵頤,常會飽到晚上睡覺時會胃酸逆流而睡不好。美味好吃的火鍋,不免要有好湯頭、新鮮衛生的肉品或海鮮,以及豐盛的火鍋料及菜盤,沾醬也是一大要角。主食,常有白飯、麵、冬粉,可供選擇。只要能視個人的健康狀況,掌握點菜的技巧,留意進食的順序及分量,菜色豐富的火鍋,也能吃出美味,不留下負擔。歡聚吃火鍋,想吃出安心、健康,要從點菜開始。本週由懂吃又專精營養指導的營養師夏子雯,分享秋冬吃火鍋,美食兼顧健康的關鍵養生之道。踏進火鍋店,菜單上,台式大骨、日式清湯、藥膳、牛奶、味噌、泡菜、番茄、酸白菜、麻辣等琳瑯滿目的湯底,讓人眼花撩亂,更別提各式各樣的海陸肉盤、隨餐附贈的菜盤,以及可任意加點的火鍋料、滷燙類,無限供應的醬料區、甜品、飲料。番茄湯底不是人人適合 鉀離子高,腎臟患者不宜火鍋要吃得健康,從點菜開始就是關鍵,須視個人口味及健康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湯底。擔心湯底熱量高,可優先考慮昆布熬煮的日式清湯或是以蔬菜為底的泡菜、番茄或白菜。若真的很想嘗一嘗牛奶湯底,可把加在牛奶鍋裡,用來增香、增濃用的奶油塊,先撈起來或請店家不要加進去。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不管是磷離子高的大骨湯、牛奶鍋或是鉀離子高的藥膳鍋,都不太適合,可以考慮點鉀離子較低的白菜所煮出來的酸白菜鍋或是味噌鍋,但須注意鹽分及攝取量。容易泛胃酸或有腸胃潰瘍疾病,又嗜吃麻辣鍋的民眾,若非吃又鹹又油又辣的麻辣鍋不可,可考慮點鴛鴦鍋,淺嘗即止。自己在家煮火鍋,不一定要熬大骨湯,用少量的油爆香青蔥,再加番茄、白菜煮成的番茄白菜湯底,很適合大眾食用。但因番茄的鉀離子較高,飲食中,須控制鉀離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則建議煮湯底時,別加番茄。組合肉能避就避 不慎踩雷,務必全熟才入口點肉品,最怕點到組合肉。組合肉因為需要加工,利用蛋白或食品黏著劑,將碎肉黏合在一起,因此會使用到較多食品添加劑。如果肉片的形狀太規則、油花分布很不均勻,比較有可能是組合肉。涮肉片時,黏結的蛋白容易遇熱散開,一下鍋會肉片四散,口感不如新鮮肉般有彈性跟嚼勁。萬一,不小心點到組合肉,建議要煮到全熟再食用。有瘦身、控制脂肪需求的民眾,只要是吃肉片,不管是牛、羊、豬、雞,最好挑選可去掉脂肪的肉片。舉例來說:脂肪與瘦肉分明的五花牛,可以去掉白色脂肪,只吃瘦肉的部分,比起油花均勻分布在肌肉中的牛小排,更容易控制入口的脂肪量。喜歡吃海鮮類的民眾,先去掉頭部、卵、內臟再吃,不管是蝦、花枝、魚片的熱量跟膽固醇,都比肉片低,也是不錯的主菜選擇。滷燙類的大腸、牛肚,多屬於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品。若是有瘦身、補鐵需求,倒是可以加點含鐵量較高且低熱量的豬血塊,一大塊只約有一片白吐司的熱量。菜盤部分,加工的丸類、餃類跟組合肉一樣,易有食品添加劑多的疑慮,且含脂肪量較高,多吃無益,可請店家換成蔬菜或菇類。主餐的白飯、烏龍麵、王子麵、冬粉中,以冬粉的熱量最低,且蛋白質幾近於零,不管是想瘦身或是需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很適合食用,須注意勿再添加高熱量的沙茶醬調味。而油炸的泡麵,一包熱量約二百二十大卡,相當於吃進了八分滿的白飯或三碗的冬粉,熱量不容小覷。下鍋順序攸關健康 先喝湯再涮肉,痛風少發作煮火鍋時,建議先煮蔬菜及菇類,再喝湯,可配飯、麵、冬粉吃,最後再涮熱量高的肉類、加工食品。醬料,可用天然食材、辛香料,如:蘿蔔泥、大蒜、蔥、薑;油脂及鈉含量高的沙茶醬、豆瓣醬,宜酌量。火鍋的營養非常均衡,可補足現代飲食中,較易缺乏的大量蔬菜。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青菜裡的鉀離子,或是可能殘留的農藥、重金屬,還是肉品裡的脂肪、普林,經過涮燙後,都容易溶在火鍋的湯頭裡,變得又油又鹹。須嚴格控制鉀離子、水分的腎臟病患者,除慎選湯底外,可在青菜下鍋前先喝一小碗湯;有痛風病史、血壓高、血脂肪異常及減重需求的民眾,則要把握肉品下鍋前,普林、脂肪,尚未大量溶出時,先喝湯。搭配火鍋喝的飲料,以能去油解膩的無糖茶或不含糖的麥茶較推薦。【延伸閱讀】3要訣吃火鍋少負擔久煮的火鍋湯,常被饕客視為精華,卻溶有較高油脂、普林、鹽分,若喜歡喝湯,建議下肉片、加工食品前先喝,或大火煮開,撈掉表面油花再喝,並適量飲水,排除過多普林、鹽分。1)青菜代替加工品/丸類、餃類等,可請店家換健康高纖的蔬菜或菇類。2)先燙菜後煮肉/先燙青菜、菇類,再煮冬粉、麵,肉跟加工品最後。3)少用沙茶醬/豆瓣醬、辣油等,可用蘿蔔泥、大蒜、蔥、薑來替代。值班營養師_夏子雯經歷:財團法人康寧醫院營養科營養師、代理組長現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專長:營養指導•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不見的油脂 藏在兩種飲食法中

看不見的油脂 藏在兩種飲食法中

不吃豬油少油炸,膽固醇還是超高?血脂異常通常不痛不癢,卻與腦血管、心血管健康有密切關係, 當健康檢查有紅字時,該怎麼從飲食中做調整是一大重點,吃植物油真的比動物油不易塞血管?升膽固醇指數,又是什麼意思?明明很少吃油炸食品,平常也不用豬油煮菜,為什麼健康檢查時膽固醇仍然有紅字?其實,人體血中的膽固醇不只來自食物,而且飲食中的油脂,很多是屬於隱藏式的油脂,讓人不小心就吃下了過量的油脂及膽固醇而不自知。舉例來說:體內的膽固醇,只有部分來自食物,由肝臟自行合成的膽固醇約占五○%,腸道自行合成的膽固醇約占一五%,這些內生性的膽固醇,至少占了六五%。當從飲食中吃了較多膽固醇時,肝臟會自動調控減少膽固醇的合成,讓血中膽固醇濃度維持在較正常的範圍,但若飲食中的膽固醇太過量,仍會使血中膽固醇升高,逐漸沉積在動脈血管內。相反的,當有肝臟疾病,如肝硬化時,肝臟合成膽固醇的能力有可能受影響,讓血中的膽固醇濃度偏低。由於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的原料,在人體荷爾蒙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缺少時,也有損健康。我們做健康檢查時,常在血液中檢驗的血脂肪有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酸甘油酯(TG)的濃度。到底這些不同的血脂肪,代表什麼意義?哪些跟腦血管、心血管健康的關係較密切?本週由專精膳食營養保健的楊雀戀營養師分享血脂異常時,該怎麼做好飲食及生活調整的關鍵養生之道。膽固醇、血脂越低越好? 提高「好膽固醇」有益健康膽固醇是一種不溶於水的白色蠟狀物質,沒辦法在血液中自由移動,必須有親水性的脂蛋白當載體,做膽固醇的運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負責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動脈血管供身體各組織細胞運用,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太多,就會讓動脈血管塞了過多膽固醇,常被冠上「壞的膽固醇」惡名。飲食中過多飽和脂肪、膽固醇會讓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增加、氧化,對動脈血管造成傷害。高密度脂蛋白,則可以把沉積在動脈血壁上的膽固醇,帶回肝臟處理、代謝,讓血液清澈,才有「好的膽固醇」的美稱,經常運動、不抽菸的民眾,通常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較高,對動脈血管具有保護作用。而俗稱中性脂肪的三酸甘油酯,與近期的飲食相關性高,當三酸甘油酯濃度高,合併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較低時,有較高的機會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對動脈血管來說,血脂肪並不是越低越好,能擁有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也非常重要。嗜吃甜食和烘焙麵點? 無形中多嗑奶油、棕櫚油當低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時,最需要注意的是油脂及醣類的攝取與吸收。飲食中的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最容易升高血中的膽固醇,也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大眾常常覺得豬油的飽和脂肪高,不宜多吃,這是正確的觀念,但是又拚命在吐司上塗上厚厚的奶油、大口品嘗香噴噴的蛋糕,吃著一支又一支的高脂霜淇淋,無意中,又吃下了不少的飽和脂肪。事實上,在營養學上有個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升膽固醇指數(CSI),是以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做計算,升膽固醇指數越高,對心血管的危害越大。若是以同等分量每一百公克的椰子油、固態奶油、精煉牛油、純棕櫚油、豬油做比較,升膽固醇指數分別是七十四、五十五、五十四、四十九、四十四,代表同等分量的油脂,椰子油、奶油、牛油、棕櫚油對心血管的危害,不亞於豬油,而且容易被使用在甜點、烘焙及加工食品中,不宜多吃。膽固醇高不能吃海鮮? 除卵、內臟,適量吃無妨而傳統認為膽固醇不低的海鮮,只要不要吃卵、內臟,雞蛋不要吃蛋黃,雞肉不要吃雞皮,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跟黃豆一樣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可在控制膽固醇時,提供足夠的蛋白質,維持身體的肌肉量。來自植物性食物的植物固醇,在腸道中會與膽固醇競爭,減少膽固醇的吸收。而植物性食品中的纖維質,尤其是水溶性纖維,則可吸收腸道裡的膽汁,避免消化道裡的膽汁再被肝臟回收,可刺激肝臟,把血中的膽固醇拿來製造新的膽汁,也可間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天然食物中的芝麻、杏仁、黃豆、哈密瓜、青花菜、菠菜、海藻裡,都有較多的植物固醇,像是燕麥、木耳、豆莢類,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適量攝取。但在水果、果汁的攝取上,一杯柳橙汁約用四顆到六顆柳橙,而五顆柳橙的熱量約等於一碗白飯,再加上水果所含的醣類為簡單醣類,容易吸收,刺激胰島素分泌,而促進三酸甘油酯合成。臨床上若有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的困擾,除建議少吃甜食之外,宜挑選升糖指數低的水果吃,如:櫻桃、葡萄柚、梨、蘋果、李子,但分量上仍宜有節制,且最好吃整顆水果、少喝去渣的果汁。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飯,可改吃升糖指數低的全穀類,均衡的營養,對膽固醇控制也有好處。用餐時,可以吃一點發酵性食品,如:泡菜、納豆、優酪乳,可讓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吸收慢一點,調控胰島素的分泌及血糖平穩。【延伸閱讀】3招維持正常血脂血脂肪是動態的,做好生活調整約4到6週可看到改變。除了看得見的肥肉、蛋黃、內臟外,許多隱藏性的油脂,也會讓壞的膽固醇拉警報,要特別留意。1)運動可提高好的膽固醇,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如看新聞時,跑跑步機。2)烘焙食品常會使用飽和脂肪高的奶油、棕櫚油,血脂異常時,盡量少吃。3)優酪乳可讓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吸收慢,讓血糖較為平穩,還可降低血脂肪。值班營養師_楊雀戀經歷: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主任、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專長:重症營養、代謝症候群預防飲食、癌症營養與保健•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脊椎側彎 3C成癮恐是幫兇

孩子脊椎側彎 3C成癮恐是幫兇

沉溺靜態活動,造成背、腹肌無力孩子總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寫字姿勢老歪一邊,兩肩高度也不平均,這些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現象,如何改善?站立時,很難保持抬頭挺胸的良好姿勢,容易聳肩、凸腹;平常走路沒幾分鐘,就開始腳軟、走不動;能坐著、就不想站著,能趴著、就不想坐著;寫功課時,肩膀一高一低,兩肩高度不平均⋯⋯。這些都是現代家長常擔心小孩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問題。事實上,直立行走的人類,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點脊椎側彎的情況,統計上,約有一○%的人口有脊椎側彎,相當於每十人,就有一人有程度不同的脊椎側彎。而現代的生活環境,原本就比較缺乏鍛鍊體能的機會,再加上靜態的坐式活動太多,家具都設計得太舒服,時常坐在缺乏支撐力的軟沙發,也容易會讓孩子坐姿不良。到底孩子的姿勢不好、脊椎不正,該怎麼辦?本期由專精小兒復健的曾頌惠醫師,分享兒童脊椎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徵兆:孩子姿勢不良 肩胛骨歪一邊、背肌不對稱現代父母很關心孩子的脊椎問題,在小兒復健科門診,小到二、三歲的幼兒、正值學齡的小學生,以及國中、高中的青少年,都有憂心忡忡的家長會帶孩子來就診。有的是幫孩子洗澡時意外發現,有的則是學生健康檢查時,被篩檢出來。家長要怎麼觀察孩子有沒有脊椎側彎問題?幫幼童洗澡時,可以觀察背部的肩胛骨,有沒有哪一邊特別高?骨盆的位置,有沒有一高一低?腰椎旁的肌肉群,有沒有單側明顯突出?此外,讓孩子站好、往前彎腰,家長也可以從孩子正後方,看背部兩邊的肌肉,有沒有一樣高或一高一低?脊椎的中線,是否有歪斜或脊椎兩側的肌肉發展不一樣?臨床上,嚴重的脊椎側彎,的確會造成關節不舒服,但如果是輕度的脊椎側彎,不見得會對生活品質有影響。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脊椎問題時,往往有過度緊張的情況,也常因此產生一些親子關係的摩擦。以輕微的脊椎側彎為例,較常發生在高瘦的女孩身上,在復健科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輕微的脊椎側彎,會不會影響以後生小孩?」然而,會影響生小孩的變數太多了,脊椎側彎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實上,有些因小兒痲痹而脊椎歪得不得了的女性,還是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若確定只是輕微的脊椎側彎,能持續追蹤檢查,不要再繼續惡化,並不是那麼需要擔心的事情。預防:幫助骨骼發展 玩3C別超時,多戶外活動當孩子有輕微的脊椎側彎時,家長更應該要思考的是自己有沒有時間陪小孩?願不願意花心思,引導孩子去注意身體骨骼的發展,以及問題解決、自我負責的能力?還是常常為了節省時間、精力,當孩子哭鬧時,就趕緊塞一台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給他,習慣拿3C當奶嘴陪小孩?當孩子坐在軟沙發、躺在床上刷手機、滑平板時,身體必定東靠西倒。因此,家長宜限制兩歲以下孩子,不要接觸這些有觸控螢幕的3C產品。除非是為了課程訓練需要,若是為了玩樂,二到四歲以下的孩子,每天不宜使用超過一小時。四到六歲的兒童觀看螢幕的時間,則每天不要超過兩小時。對學齡前後的兒童來說,只要是屬於靜態式,且以固定、不正姿勢從事的活動,不管是打電動、做功課、玩樂器,都建議每天盡量不宜超過兩小時。而動態活動,像是跑跑跳跳、戶外運動的時間,則盡量多過兩個小時,尤其是屬於中等(如:騎腳踏車、公園跑跳)到重等強度(如:跑步、游泳)的運動或活動,每天至少六十分鐘,對這些成長中的兒童,才有幫助。矯正:加強背肌與腹肌 練習貼牆站立,床墊別太軟因為有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孩子,普遍有背肌、腹肌的力量不夠的問題,而孩子的脊椎有可塑性,要維持肌肉的健康,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交錯的運動,不管是跑步、游泳、打籃球、跳舞,都可把肌肉練起來,或者是吊單槓,利用體重來拉直、拉長身體,對輕微的側彎也很有幫助。當課業太繁忙時,可利用家中的牆面做訓練。背對牆壁,站好,腳後跟離牆壁約十公分,把雙肩、後腦杓貼在牆壁上,每次持續站十分鐘,有空多做幾次,可訓練良好的姿勢。趴在床上,頭腳同時離地,向上拱起,也可讓過於虛弱的背部伸肌群得到適當訓練。睡覺時,床墊的軟硬度,也很重要。小小孩的脊椎有弧度,等脊椎越來越挺,弧度會逐漸消失,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一直睡太軟、沒有支撐力的床墊,背部陷在床墊裡,弧度不太會消失,建議應睡比較有硬度的彈簧床,硬度約是在硬板床上鋪棉被的那種感覺。此外,有些孩子的脊椎側彎跟兩腳不等長有關,像是扁平足,常有功能性的長短腳,站立時,若習慣用其中一隻腳當主要支點,另一隻腳的力量又不足時,身體比較容易傾斜,骨盆易有高低差,造成上半身的脊椎側彎。如果兩腳的落差在一公分的範圍內,可考慮穿功能性的鞋墊調整姿勢,避免側彎越來越厲害,再根據側彎的情況,適當做肌肉的收縮訓練,並密切觀察與追蹤側彎的程度。【延伸閱讀】脊椎保健3重點台灣孩子靜態的坐式活動太多,不只背肌、腹肌的力量不夠,易有姿勢不良、脊椎側彎的困擾。經常維持不動的肌肉,也會僵硬,太僵硬就會疼痛,造成不適。1)游泳、跑步、跳舞,這些交錯性運動,可有效訓練背肌、腹肌的力量。2)每次10分鐘,背對牆壁,雙肩、後腦杓貼在牆上,可訓練良好的姿勢。3)避免蹺二郎腳,兩腳平踩在地上,肩胛骨靠著椅背,較易維持好姿勢。小檔案_值班醫師曾頌惠經歷:實健復健科診所院長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小兒復健與兒童發展評估、減重•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久坐族必學!三動作甩體脂肪

久坐族必學!三動作甩體脂肪

四十歲後,肌肉量每十年少八%不管站起來、走路、彎腰,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強壯的肌肉力量,中年開始,肌肉量的流失速度加快,肌肉比例少,容易疲累,正確的肌肉鍛鍊,不只是保持身材,對維持體能及活力也很重要。人體的肌肉,可分為心肌、平滑肌、骨骼肌三種。心肌主要是在心臟,平滑肌則是分布在內臟,這兩種是「不隨意肌」,無法經由意識去控制心跳及腸胃蠕動。只有經肌腱連接到骨骼兩端的骨骼肌,是屬於「隨意肌」,可以經由骨骼肌的收縮,產生動作。所謂的肌肉鍛鍊或運動訓練,就是指骨骼肌的訓練。即使體重維持不變,骨骼肌從三十歲起,也會逐漸減少,四十歲後,每十年會平均自然減少八%的肌肉質量,導致肌肉量越來越少,體脂肪率越來越高,身型看起來比較臃腫。一旦肌肉流失過多,肌肉力量不足,不但會讓骨骼、關節的負擔增加,使得腰背容易痠痛,也會讓位於肌肉內的能量工廠粒線體,以及可提供身體能量的肝醣,數量都會減少,讓人容易感覺疲累不堪。及早做適度的肌肉鍛鍊,對減緩肌肉流失,相當重要;但若是久未運動的中年人,可能或多或少有些關節磨損,在做現在坊間非常流行、宣稱可練出人魚線的棒式(plank)或是健美臀腿的深蹲(squat)等健身運動時,若不留意動作要訣,反而有可能發生折腰傷膝的運動傷害。到底久久沒運動,該如何正確提升肌肉的質量?運動前後,怎麼吃比較恰當?本週由專精運動訓練的物理治療師張高華,分享中年人肌肉鍛鍊的關鍵養生之道。棒式:練人魚線 由簡入繁,才不會傷到腰「趴下,手肘彎成九十度,腳趾著地,收緊腹部、臀部,把身體整個撐起來,注意頭部、肩膀、背部、臀部要連成一直線。」這是目前健身房、瑜伽教室相當熱門的棒式運動,又稱平板式,常被塑造成鍛鍊人魚線、馬甲線的絕佳基本訓練。而把手部平舉,上半身挺直、挺胸、收小腹,腳張開與肩同寬,重心放在腳跟,臀部往後的深蹲,則被封為雕塑完美翹臀的最強重量訓練動作,但真是這樣嗎?對於久久沒運動的人來說,棒式的目的,主要是訓練腹部的核心肌群,提供人體脊椎的穩定度,減輕下背的壓力,讓四肢活動更有效率;對於塑造人魚線、馬甲線的表淺肌肉群,也有幫助。但因為腰部是有曲度的,若核心肌群虛弱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撐力及穩定度,又勉強做棒式時,反而容易折腰而讓腰部受傷。如果是頸部、肩關節、肘關節疼痛的患者,也不適合做。依復健的原則,建議先誘發核心肌群做簡易的棒式,再逐漸循序漸進到靜態棒式,甚至,進階的動態棒式,讓四肢的力量傳遞更有效能,對站立、走路、跑步等功能性動作有助益;另外,像是因肌肉力量不足而引起的走路較喘、上下樓梯很吃力,可隨著肌肉量的增加,自然有改善。深蹲:瘦臀部 前期可扶椅背,防止跌倒而深蹲,並不是直接彎曲膝關節做深蹲,同樣需要腹部的核心肌群微微收縮,由骨盆腔的髖關節開始啟動,搭配臀大肌、股四頭肌的收縮來帶動膝關節的自然彎曲。對於比較少運動的人來說,若使用到不正確的動作模式,膝關節承受壓力很大,有可能加重關節的磨損、肌肉拉傷,久而久之膝蓋的慢性痠痛問題也會逐漸浮現出來,這就是錯誤的代償性動作。所謂代償性動作,是指當肢體柔軟度不夠或肌力不平衡時,以其他部分的肢體動作來取代原有的動作。當鍛鍊肌力,產生錯誤的代償性動作時,不但無法達到原有的運動訓練目標,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必須小心。對久坐辦公室的靜態工作上班族來說,深蹲的確可以有效訓練臀部的臀大肌,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對下肢肌肉訓練很有幫助,但剛開始有可能因肌肉力量不夠、動作不正確、重心不穩而受傷,建議靠牆或是扶椅背來做,會比較安全;且宜量力而為,不必為了追求動作的持久度,冒著讓肌肉拉傷的危險。任何肌肉鍛鍊的首要條件是「能力所及」,久久不曾運動或曾有骨骼、肌肉不適的人,建議要找有運動訓練專長的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先做個人動作測試的精細評估,來了解關節活動角度、肌肉力量與穩定度。運動前後,注意飲食 前一小時吃麵包,後喝豆漿舉例來說,頸部會做低頭、後仰、旋轉;肩膀會做前屈、後伸、內旋、外旋等等動作,看看有沒有角度受限或疼痛;下肢會做單腳站立、深蹲來看肢體動作及肌肉的平衡,再安排適合個人的訓練動作及計畫。而在做肌肉訓練前一小時,建議可吃些碳水化合物且低脂、容易消化的醣類食物,如雜糧麵包、飯糰或香蕉,來補充運動時會消耗的肝醣。運動後,再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無糖豆漿,幫助修護運動後肌肉的微小撕裂傷。但不建議吃大量高蛋白質食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同時,過多蛋白質,也會轉換成脂肪,加重體脂肪的囤積。【延伸閱讀】安全鍛鍊肌肉3要訣久坐的工作形態,常讓腹部、背肌缺乏運動而無力,下肢肌肉易流失,可做3運動來強化肌肉。運動時,以避免產生代償性的動作且不會痠痛為最高原則。1)簡易棒式/手肘彎90度,腳呈跪姿,收小腹,頸肩背維持一直線,雙腿輪流往後划、膝蓋抬離地面,可訓練腹部核心肌群。2)俯身飛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保持腰部自然曲度,雙手握啞鈴,往後舉停3秒,避免聳肩,可訓練後背肌群。3)弓步深蹲/扶椅背,輪流單腳跨一步下蹲,前方膝蓋不超過腳尖,後方膝蓋彎曲近地面,保持軀幹直上直下來訓練下肢肌肉。值班營養師_物理治療師 張高華經歷:振興醫院復健科資深物理治療師現職:力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力康健康管理中心督導專長:運動訓練、術後復健、脊椎調整、徒手治療•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天涼失聲 吃喝保養三觀念

天涼失聲 吃喝保養三觀念

胃酸逆流、感冒發炎,易沙啞倒嗓三天兩頭,喉嚨經常疼痛、聲音沙啞,連好好說幾句話、跟朋友唱個歌,都上氣不接下氣,嗓音到底該怎麼保養?常常喉嚨發炎要注意什麼?天氣漸涼,逐漸進入感冒病毒活躍的季節。一感冒,就喉嚨痛、聲音沙啞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特別是感冒後,還需要持續說話的人,更容易有「失聲」的困擾。這是因為發聲是一種精準而快速的運動,須靠呼氣來推動兩側聲帶的振動以發出嗓音,聲帶的振動頻率,每秒可高達一百到三百次。而聲帶又是很敏感的組織,一旦感冒發炎,聲帶的組織會腫脹,讓聲帶無法有效的振動和閉合,導致聲音嘶啞、發聲吃力。若勉強繼續說話,就像投手在手臂痠痛時,仍繼續賣力快速投球,當然會有傷害,易導致急性聲帶炎而失聲。由於,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或特效藥,可以立即消除聲帶的發炎腫脹,當發聲吃力時,最重要且有效的保養方式,就是減少說話,讓聲帶充分休息。若感冒休息一週到兩週,聲帶還是沒有痊癒,或是明明沒感冒,在說話、唱KTV時,卻依然有發聲吃力、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就表示可能還有其他影響發聲的問題,須就醫做進一步的診斷。以動不動就覺得喉嚨很痛、聲音沙啞,不斷想要清喉嚨為例,常要考慮是否合併咽喉胃酸逆流的問題,這是影響現代人嗓音相當常見的原因。人類的咽喉比食道更敏感,但有咽喉胃酸逆流的患者,大部分不見得會有嘔酸水、心灼熱的胃食道逆流症狀,而是以喉痛聲啞、喉嚨卡卡、感覺喉嚨有痰,想要清喉嚨最為常見。到底經常講話吃力、嗓音粗糙、吞口水有異物感,該怎麼辦?本週由專精咽喉嗓音鑑別診斷與治療的張學逸醫師,分享嗓音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喉嚨卡卡,跟酸有關 胃酸流到咽喉,使聲帶發炎「什麼?我有咽喉胃酸逆流?」相對於耳熟能詳的胃食道逆流,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咽喉胃酸逆流,相當陌生;一聽到經常聲音沙啞與咽喉胃酸逆流有密切關係,常會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胃酸逆流的情況,但可經由吞嚥的動作,把逆流而上的胃酸排空。但有咽喉胃酸逆流問題的患者,常因蠕動機能不好,讓隨著胃酸逆流而來的胃蛋白酶(編按:Pepsin,一種消化性蛋白酶,功能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殘留在咽喉裡。當咽喉組織有胃蛋白酶時,只要遇到有點酸性的食物或胃酸,就會被活化,引起聲帶發炎和破壞,而有聲音沙啞、喉嚨卡卡、有痰、咳嗽不容易好的現象;患者常會因為咽喉敏感、有黏液而不自主想要清喉嚨。一旦感冒,喉嚨的疼痛,也會更加被凸顯出來。護嗓養聲,控制飲食 少喝可樂,飲水少量多次若運用咽喉內視鏡檢查,可以清楚看到聲帶發炎、腫脹且有一些黏液,黏附在聲帶上,必須有耐心治療兩到三個月,把咽喉組織的胃蛋白酶排除後,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飲食上,除了避免吃消夜,吃完飯勿直接平躺,睡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平時要少吃會誘發胃酸逆流的食物(如甜食、高油脂食物)之外,還要注意避免吃會活化胃蛋白酶的酸性食物(如可樂、柑橘、酸辣醬)。而一些容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食物,如麻油雞料理、酒精、咖啡,不只會讓胃酸逆流,也會讓聲帶的黏膜更乾燥。如果是容易嗓音嘶啞的民眾,也應盡量少吃。當覺得咽喉乾癢、有痰或吞口水有異物感時,要克制住清喉嚨的欲望,可適度喝水來滋潤喉嚨,減少刺激感。但喝水一樣要有技巧,不要等到喉嚨太乾、太渴才狂喝水,最好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式,因為一口氣灌太多水,會占據胃很大的體積,讓胃上方的賁門括約肌不容易關緊,反而會讓胃酸逆流更厲害。此外,腹壓太大,也易加重胃酸逆流,若能注意腰圍,適度的減重,衣著寬鬆,避免穿太緊會增加腹壓的衣服及褲子,也會有些幫助。說話放慢,定時休息 每天三次,噤聲半小時希望嗓音好,除了要留意胃酸逆流的控制外,還有哪些日常保健也很重要?首先,就是良好的睡眠及情緒,可讓聲帶的肌肉有彈性,發聲順暢;反之,當睡眠或情緒不好時,肌肉易僵硬、無法放鬆而覺得聲音緊緊的,此時,就要少說點話,並且避免大吼大叫或飆高音,以減少聲帶發炎、長息肉的可能。同樣的,當發現周遭環境過於嘈雜(如KTV、活動會場)時,往往得拉開嗓門大聲嘶吼,也容易讓聲帶過度使用而喉痛沙啞,建議少在這些喧鬧的場所中聊天,才可以保護喉嚨的健康。平時講話的速度,不要又快又急,可配合呼吸,放慢說話速度,當發現氣不太夠時,就停下來呼氣,才不會越講越快、越吃力,引起聲帶肌肉的緊張。而就像運動員,不能無止境的魔鬼訓練,每秒振動頻率高達上百次的聲帶,也同樣需要足夠的休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兩到三次,每次二十到三十分鐘的噤聲,讓聲帶有完全休息的機會。【延伸閱讀】3招維持清亮嗓音發聲是一種精準而複雜的運動,除了要有足夠睡眠及良好的情緒外,生活中避免誘發咽喉胃酸逆流,以減少聲帶發炎、腫脹,對嗓音的日常保健,也很關鍵。1)喝水可滋潤喉嚨,宜採少量、多次飲用,絕不可牛飲,以免胃酸逆流。2)少吃麻油雞料理、飲酒,以避免胃酸逆流,讓聲帶的黏膜更乾燥。3)適度減重、衣著寬鬆,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衣物,也能減輕胃酸逆流。小檔案_值班醫師張學逸經歷:台北榮總耳鼻喉部部主任、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現職:振興醫院咽喉嗓音特別門診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耳鼻喉科教授專長:咽喉嗓音、頸部腫瘤•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連滑鼠都握不住 手麻究竟是不是病?

連滑鼠都握不住 手麻究竟是不是病?

三個小動作,改善腕隧道症候群秋冬氣溫下降是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睡到半夜,出現手麻症狀時,常讓人擔心是不是急性腦中風?到底時常有惱人的手麻,該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坐在電腦前,工作一段時間後,手部大拇指、食指、中指,一路麻到無名指;騎摩托車時,不管是緊握把手或催油門,手麻的症狀特別明顯;晚上睡得正沉,手指、手掌傳來一陣痠麻、不舒服,半夜還會麻到醒過來,這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若遲遲沒有改善,有時候嚴重起來,出現肢體無力的現象,可能連右手好好拿筷子夾食物,左手把碗端穩,都會出現困難。為什麼現代人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困擾?主要是因為我們手掌腕骨的骨頭排列,就像英文字的「U」,上面覆蓋著橫腕韌帶,形成一個有如小隧道的空間,腕隧道內有血管、控制手指活動的肌腱,以及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拇指側半部感覺的正中神經。當手持續做伸展、彎曲等過度使用動作時,常造成橫腕韌帶增厚,也會使得腕隧道內的空間變窄、壓力增加,而壓迫到血管、肌腱、正中神經。因血管、肌腱的結構比較強健,常是結構脆弱的正中神經,率先出現所掌管三個半指頭的痠、麻、痛。不過,由於人體的神經,就像一條從頸椎一路連接到手掌的電線,只要中間有任何一段神經被壓迫到,也會出現手麻的異常症狀。舉例來說:頸椎第六節、第七節的脊椎神經掌管的區域,也與腕隧道的正中神經相同,當因有骨刺、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而被壓迫到神經根時,也會出現雷同的症狀。到底容易手麻,該怎麼做好日常的保健,才能避免症狀一再發生,越來越嚴重?哪一類手麻要提高警覺?為什麼手麻,應及早重視?本週由專精人體復健的李林鍵醫師,分享減緩惱人手麻的關鍵養生之道。市售裝備改善有限 不如放鬆肌腱、吃B群修護手腕握著滑鼠的姿勢,最容易讓手腕的伸展弧度變大,使得腕隧道的空間更狹小,讓血管、肌腱、正中神經受到擠壓,對正中神經造成更大的壓力而引起神經的發炎。即便是改用較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觸控板等周邊設備,只要持續不停對腕隧道輕微加壓,仍然會累積出一定的傷害。與其仰賴這些宣稱可紓解腕隧道的工具,還不如適時讓手腕休息,常做肌腱放鬆訓練來得實際而重要。當剛開始有正中神經的急性壓迫,引起發炎不適時,消炎止痛藥跟及時復健的效果,都很好。飲食中,可適度補充富含補充B群的全穀類食物,幫助神經修護。低頭族是好發族群 弓背滑手機,頸椎提早衰退以往,因頸椎退化性疾病壓迫到神經根,出現手麻症狀的患者,大多是年長者,但自從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大為風行後,門診中已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因長期以低頭弓背的姿勢滑螢幕,而使得頸椎早期退化,同樣會出現手麻的症狀,痠麻痛的症狀會隨神經根壓迫的區域不同,從大拇指到小指,都有可能。常讓患者在低下頭來洗頭,或直接往後仰時,痠痛到無法忍受。除了節制3C的使用,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外,建議可在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下,勤做頸部肌肉的拉筋運動,減緩肩頸肌肉的僵硬不適。同時,游泳也是很好的復健運動,但若是有頸椎問題時,不建議游仰式,以免頭持續往後仰加重不適。有這類困擾的患者,不管是在辦公桌上趴睡,或是躺在床上趴睡,都不是很建議,尤其是躺在床上趴睡,特別會讓頸椎過度後仰,對於頸椎、腰椎,都是很大的壓力。睡覺時,宜採側躺或平躺,要注意枕頭的高度,要能維持頸椎正常的弧度。側睡時,頸部後方的頸椎棘突連線,須與床面平行。平躺時的額頭跟下巴的連線,則應與床面平行。若額頭高於下巴,代表枕頭太高,額頭低於下巴,則表示枕頭過低。臨床上,常可觀察到許多習慣睡高枕的手麻患者,其實是因為平躺時,無法好好入睡。像是胃食道逆流或是心臟衰竭的患者,若不墊高枕頭會容易胃酸逆流上來或喘到睡不好。另外,最近季節轉變,有些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若有鼻涕倒流的情況時,容易咳到醒過來,也會習慣把枕頭墊得很高。但若因此長期睡姿不良,遲早會讓頸椎健康拉警報,即使做再多的復健,也不會有太明顯的成效,須下定決心,好好控制原有的病情,才不會讓健康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若是肢體麻木的情況,不局限在手部,而是先從腳的腳趾頭往上麻,再從手指頭往手指、手掌麻,肢體麻到像一直穿著襪子、戴著手套的感覺異常,要再考慮是否會是糖尿病、甲狀腺不足或亢進等疾病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半身麻痺、眼花、嘴歪 最怕是急性腦中風發作秋冬氣候多變,如果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且有單眼突然看不見或看東西有兩個影像的複視、表情不太能控制、不自主流口水、語無倫次,身體半邊較無力,則不能排除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建議勿延遲就醫,可就近前往有腦中風急救能力的醫院掛急診,以免錯過中風急救的黃金三小時內。【延伸閱讀】減緩手麻3步驟經常使用3C,可常做手腕伸展、彎曲的拉筋運動,每套動作可重複做10到20次,手腕會比較舒服。睡姿勿趴睡,須注意枕頭高度,須能維持頸椎正常弧度。1)先做伸展/手肘伸直,以一手輔助,把另一手的手指往上壓,數10到15秒。2)再做彎曲/同樣手肘伸直,以一手輔助,把另一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3)調整睡姿/平躺時,枕頭高度,要能讓額頭跟下巴的連線,剛好與床面平行。值班醫師_李林鍵現職: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肩頸痠痛、下背痛、骨質疏鬆症•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痛風患者應酬 該怎麼吃才對?

痛風患者應酬 該怎麼吃才對?

天冷易發作,忌口、保暖皆不可少例行健康檢查,尿酸值偏高,出現紅字的異常,大吃大喝後,痛風發作,也常與尿酸值異常有關,到底尿酸高,代表什麼?該如何做好日常保健呢?氣溫驟降,許多曾痛風發作的患者,即便只有喝些火鍋湯、小酌取暖,總會擔心因一時的貪嘴,而在半夜時,付出腳拇趾關節大痛的慘痛代價。一旦罹患痛風,也常被告誡,要避免吃高普林(purine,亦稱嘌呤)的食物,並且注意血中尿酸值的高低。之所以要限制普林的攝取,是因為普林在肝臟會被代謝成尿酸,增加了血液中的尿酸含量,當超過飽和點,就有機會形成尿酸鹽的結晶,這與痛風發作有密切關係。但是普林不只來自食物,也是身體新陳代謝時會產生的物質。事實上,經人體製造出來的普林,約占三分之二左右,竟比從食物中攝取而來的普林還多。而血中尿酸多,不僅僅是體內尿酸生成過多,也常與尿酸無法有效自腎臟排泄有關。到底沒有症狀的尿酸值偏高,該怎麼辦?當有痛風病史時,該怎麼避免痛風再次發作?本期由專精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的林英欽醫師,分享尿酸偏高的關鍵養生之道。當抽血做健康檢查,發現尿酸值是超標的紅字,最重要的,並不是馬上吃藥治療,而是著手研究尿酸多,究竟是來自尿酸生成過多?還是腎臟功能不好,導致尿酸無法有效排泄出體外?特別是無肉不歡、中廣身材的人,更要多注意會不會因高脂飲食而增加未來罹患痛風、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健康風險。須嚴控尿酸值 多喝水,用藥、飲食合併調整同時,尿酸鹽結晶也有可能會堆積在腎臟裡,刮傷無法再生的腎元,造成腎臟損傷、腎結石,甚至,嚴重到要洗腎。即使冬天氣溫低、不口渴,依然要適量的飲水,增加排尿量,減少泌尿系統的尿酸鹽沉積。若尿酸值偏高,建議每三個月到六個月,該做一次尿液及血液檢查來監控腎功能的變化。一旦痛風發作,就必須更正視尿酸值的高低,並且留意嚴格監控。若尿酸值仍然居高不下,即須考慮長期用藥三個月到六個月,並且合併飲食調整,來控制尿酸值。因痛風的疼痛,每發作一次,對身體、腎臟的健康,就是一次重擊,且發作時,在滿分十分的疼痛指數中,會高達八、九分,與生產時的劇痛,無分軒輊,肯定坐立難安、寸步難行,不太可能不吞止痛藥。而這些止痛藥物,對腎臟也是額外的負擔。在治療上,光止痛只解了燃眉之急,須把痛風發作次數,減少到沒有,才算治療成功,真正降低腎臟損傷、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潛在威脅。即使是嚴重到關節破壞、有痛風石、易皮膚潰瘍的患者,若願意配合好好治療,讓尿酸值降低,痛風石也可有機會融解、剝落,慢慢縮小,關節的活動度會增加。由於痛風患者的傷口癒合力普遍不佳,若非必要,並不建議積極開刀治療痛風石。冬天保暖措施 穿襪子睡覺,防血管收縮而天冷會讓痛風發作,腳拇趾的關節有急性的紅腫熱痛,主要原因是天冷時,血管會收縮,血液循環原本就會比較差,位於肢端的腳部,尤其是腳拇趾的血液循環更差,更容易讓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腔而引起急性痛風的發作。但又為什麼很多痛風患者是在酒後、凌晨,痛風大發作?也跟酒後血管急速收縮、凌晨一到三點的低溫,導致血管較狹窄、血流速慢有關係。酒精代謝時所產生的乳酸,會影響尿酸的排泄,但許多企業人士在商務聚會時,要做到滴酒不沾,確實會有難度,建議盡量少喝發酵的酒類,如:啤酒。痛風患者可以在應酬前,先吃含澱粉的飯、麵,不要空腹喝酒,可以減少酒精的吸收。喝酒的同時,要喝足量的白開水,有助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此外,千萬也別忽略肢體末端的保暖,不管是喝酒後、睡覺前,都可以戴上厚厚的手套跟襪子,保持手腳不冰冷,也可減緩痛風的發作機會。避開飲食地雷 久煮燉滷、含糖飲料別碰如果是容易在運動後痛風發作的患者,在運動中的水分補充,以及運動前、後的暖身,還有運動後的局部加強保暖,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運動後,絕對不可沖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腳,襪子濕了要立刻換掉,不要讓手腳有挨冷受凍的機會。罹患痛風的患者,就算有肥胖的問題,需要減重,也要掌握不可急速減重的大原則,因肌肉在崩解時,會產生肌酸酐、尿酸,有可能引起痛風發作,建議每個月減重,以一公斤到兩公斤左右為宜。在飲食上,由於普林易溶於水,熬煮的湯頭、肉汁,最容易溶入大量的普林,久煮燉滷也會讓普林分解成容易被腸胃吸收的細小分子,宜避免食用。此外,最常被一般民眾忽略的含糖飲料,如:汽水、果汁,常含很高的高果糖糖漿,喝到肚子裡會讓血糖升高,易口渴,相對來說,當組織內的水分減少,一樣會讓體液的尿酸升高。若已經盡量避免吃高普林食物(如:火鍋湯、內臟、筍類、酒類),痛風依然會不時發作,不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建議可寫飲食日記,交由營養師做評估與指導。【延伸閱讀】3要訣避免痛風發作痛風好發在腳趾、腳踝等關節。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較差,一旦血中尿酸高,尿酸鹽的結晶,掉到關節腔裡,便會造成激烈發炎。避免尿酸高、做好腳的保暖很重要。1)不要空腹喝酒,應酬前,先吃含澱粉的飯、麵,同時,要喝足量的白開水。2)有痛風病史的患者,不宜喝含果糖的汽水及果汁,因會讓尿酸升高。3)運動後、飲酒後、睡覺時,建議穿較厚的襪子保暖,維持腳部不冰冷。值班醫師_林英欽經歷:萬芳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現職: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專長: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家庭醫學、老人醫學•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三問 終結腳抽筋煩惱

關鍵三問 終結腳抽筋煩惱

運動前吃香蕉、睡前做拉筋運動很多人都有小腿抽筋僵硬、疼痛的經驗, 尤其是睡到半夜或是運動時的抽筋,最讓人困擾不已。到底經常抽筋,怎麼辦?哪一類型的抽筋,得要特別注意?運動、睡覺時,突然抽筋是生活中常見的不適。抽筋其實是骨骼肌快速強烈的收縮,造成局部肌肉的僵硬與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肚。大多數的抽筋,在幾分鐘內,也會逐漸自行紓解,不需要過度擔心。骨骼肌,又稱橫紋肌,是以肌腱固定在骨骼的兩端,骨骼肌要順利收縮,靠的是運動神經來傳導神經訊號。這些神經纖維,在人體內,就像複雜的電線系統,而神經外緣包裹著髓鞘,可加速神經訊號的傳導,並且具有絕緣體的功能,避免電線因漏電而短路。骨骼肌會快速強烈收縮,有許多生理及病理的原因,尤其是在某些姿勢下,肌肉的縮短較會引發抽筋,例如:游泳或平躺睡覺時。當人體出現電解質不平衡、或運動神經有病變時,也會導致神經訊號不穩定,造成不正常的放電,就像電線三不五時頻頻漏電、秀逗,而讓骨骼肌抽筋頻繁。若程度或頻率高到令人困擾,建議要到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到底抽筋時,該怎麼處理最恰當?經常半夜抽筋,有哪些方式,可以降低發生的頻率?哪一類的抽筋不可輕忽?本期由專精神經肌肉疾病鑑別診斷與治療的楊智超醫師,分享減少抽筋的關鍵養生之道。何時易發生?游泳、仰睡、運動後大流汗生理性的抽筋,好發於高溫炎熱、運動中及運動後,這種抽筋可能與大量流汗後,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有關。而會引起鈉、鉀、鈣、鎂不平衡的疾病,也都可能引起抽筋。此外,也常會因姿勢而引發抽筋,像游泳時,腳掌往後踢,小腿肚的骨骼肌會縮短,同樣的仰睡時,腳掌會往下,小腿肚的骨骼肌,也是呈現縮短的狀態,便容易有小腿肚的抽筋,包括小腿肚,甚至腳掌,都有可能會僵硬、疼痛、無法動彈。如何預防?運動前熱身十至二十分鐘該如何預防抽筋?建議高溫、運動時,宜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也可吃香蕉來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及熱量。而姿勢引起的小腿肚抽筋,運動前充分熱身十到二十分鐘,以及,睡前的拉筋體操,都會有幫助。拉筋體操的方法是站好,面對牆壁,腳尖距離牆壁約八十公分,雙腿張開與肩同寬,指尖朝上,雙掌平貼在牆壁上與肩同寬,身體慢慢往前傾,貼向牆壁,注意維持腳掌貼地。此時,應可感覺到小腿肚的肌肉群被伸展,停十秒,再恢復站立姿勢,每晚睡前可做幾次。如何舒緩?把腳掌向上扳比按摩有用容易在睡覺時小腿抽筋的人,可在小腿肚下墊被子,不要讓腳掌往下壓,減少小腿肚的收縮。若睡覺吹冷氣容易小腿肚抽筋,則可在小腿上,蓋件薄被保溫。因為冷對神經,也是種刺激。同樣的,進入冷水池游泳,容易抽筋的民眾,最好在岸邊先暖身,並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不要突然跳進冷水裡,可降低水中抽筋的機率。抽筋時,直接按摩不見得有幫助,可以運用拮抗肌的力量來降低不適。以最常見的小腿肚抽筋為例,可握住腳尖,把腳掌慢慢往上扳來伸展小腿肚,讓過度收縮的肌肉群逐漸放鬆。儘管抽筋,大多與生理性因素有關,不須過於憂慮,但若抽筋頻率太高,或影響的肌肉群範圍太大時,還是應該就醫。因為,腎功能不好、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不足時,也有可能會導致神經的穩定度不佳,出現易抽筋的症狀,不宜輕忽。頻繁出現抽筋症狀 可能是神經病變、受損動不動就抽筋,有時也與神經炎、中樞神經或周邊神經病變等神經受損疾病有關。舉例來說,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好發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是因運動神經元有病變,骨骼肌會逐漸萎縮。漸凍人也可能有抽筋症狀,發病通常是漸進性的,通常先有單側肌肉抽動、無力或易抽筋的現象。患者原來運動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像打高爾夫球,原本可以輕鬆走完十八洞,但卻出現越來越難走完或疲倦的現象。而與周邊神經病變、缺鐵性貧血、巴金森氏病有關,會干擾睡眠的是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在躺下時,往往會覺得腿好像有蟲在爬,會抽動,但起來走一走會覺得比較舒服,少數患者,則是在睡覺中,腳會抽動。有些疾病也易引起肢體的收縮,有時會誤以為是抽筋。像是好發在青壯年的多發性硬化症,則是因神經纖維的髓鞘被破壞,腳有可能出現一陣一陣的收縮,並有痙攣、僵硬的症狀。較大群的肌肉收縮,常與中樞神經病變造成的痙攣或肌張力失調有關。此外,中年人常會服用的慢性病藥物,如:降血壓、改善下肢水腫的利尿劑類藥物、降血脂的斯達汀(Statins)類藥物。若服藥後,出現抽筋的副作用,也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要更換其他的藥物。總之,抽筋頻繁而困擾時,建議可看神經內科,必要時可藉由檢測鈉、鉀、鈣、鎂等電解質、肝功能、甲狀腺、肌肉酵素、肌電圖等檢查,做進一步的診斷。【延伸閱讀】日常3招預防抽筋抽筋時,骨骼肌會因突然的強烈收縮而僵硬、疼痛,即使不處理,多半也會在幾分鐘內逐漸復原。較擾人的是運動及半夜抽筋,會使運動中斷,和影響睡眠品質。1)運動時,吃香蕉及適度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可降低抽筋的發生。2)睡覺時,易有小腿肚抽筋的民眾,可在睡前做扶牆拉小腿的體操。3)小腿肚抽筋時,可握住腳尖,把腳掌慢慢往上扳來放鬆過度收縮的肌肉群。小檔案_值班醫師楊智超經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現職:台大醫院神經部神經肌病科主任專長:神經肌肉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罕見疾病•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臉上不明斑點 怎麼看良性還是癌?

臉上不明斑點 怎麼看良性還是癌?

中年細胞老化,易產生各種皮膚病變氣溫下降,逐漸進入雷射除斑的季節,中年過後,臉上的斑斑點點,特別是老人斑最礙眼,到底對不愛撐傘又不化妝的男性來說,怎麼保持面子的光鮮?主演《X戰警》中強悍金鋼狼的澳洲知名演員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今年才46歲,2013年11月,因鼻側長出不明斑點,在太太的建議下就醫,證實罹患了皮膚癌中的基底細胞癌。最近又接受第三次皮膚癌切除手術。罹癌後,他不只一次以自身長期曝曬於陽光下,又沒做好防曬措施的錯誤經驗為例,呼籲民眾要多注意做好防曬工作,並隨時留意皮膚上的不明斑點。事實上,從中年開始,皮膚的細胞開始老化,細胞分裂與分化的穩定性變差,就可能產生各種良性或惡性的皮膚腫瘤。若是良性病變,最常見的就是老人斑、微細血管擴張;倘若是惡性的腫瘤,就是皮膚癌。而臉部的皮膚不像身體或四肢,可以用衣服來遮蔽,可說是人體皮膚當中最容易整個暴露在外的位置。如果沒有特別做好防曬措施,就會因紫外線持續傷害,加速皮膚老化,更易有斑斑點點、血管擴張而影響到儀容。到底臉上的斑點該怎麼處理比較恰當?皮膚癌跟良性的斑點又有何不同?本週由專精皮膚癌診斷與雷射除斑的曾忠仁醫師,分享中年人保面子的關鍵養生之道。惡性腫瘤:有奇怪丘疹或腫塊,轉移快紅痣、黑痣、珍珠痣,有的痣平,有的痣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用雷射通通把這些臉上的違章建築打掉,就可以解決斑斑點點的困擾?其實,痣的處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一般來說,血管長多了,外觀會出現像紅痣的血管瘤或是像蜘蛛絲般的血管擴張;若單純是皮膚的黑色素細胞增生,就是俗稱「平的老人斑」的日光性小痣,合併有皮膚的角質細胞增生,則是脂漏性角化症,外觀是凸的老人斑。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產生的肝斑,其實與肝臟功能無關,而是易在兩頰出現大面積類似肝臟色澤的斑塊。至於最讓人擔心的皮膚癌,最常見的有三種:第一名是表面有著珍珠般亮亮光澤的丘疹或腫塊,這就是讓金鋼狼三度動刀的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因長得特別快、容易轉移,惡性更重大,外觀上常是奇形怪狀的皮膚斑塊腫瘤或潰瘍。建議只要皮膚上短時間內出現不明的斑點或腫瘤,不管是任何顏色、大小、形狀,最好先讓皮膚專科醫師做檢查,確定診斷之後,再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不是隨意到醫美中心用雷射打掉。尤其是致命性高的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雖然東方人的罹患率不高,但若診斷錯誤,有可能會延誤治療。良性斑點:老人斑、肝斑,雷射這樣做即使是良性的斑斑點點,也必須謹慎做適當的治療。以老人斑為例,若希望短時間迅速有效去除斑點,同時可以接受治療後,皮膚上會有一週左右的結痂,雷射除斑是首選。不過,由於東方人種的體質關係,皮膚接受高熱能的雷射除斑治療後會有三到六個月的局部返黑現象,看起來灰灰黑黑的,這是一種發炎後的色素沉澱,隨著時間會逐漸淡化。若希望以溫和方式慢慢淡化斑點,避免結痂與返黑等煩人的復原過程,則可考慮以數次的脈衝光、柔膚雷射等來治療。大部分有斑點困擾的患者,偏好在涼爽的秋冬做雷射治療,優點是傷口會比炎熱的夏天容易照顧,但即使是秋天的陽光,感覺上遠不如夏天強烈,易造成皮膚老化的長波紫外線,還是會穿透雲層,對皮膚造成累積性的傷害,所以持續防曬仍是皮膚保養最重要的基本功。若是肝斑的患者,做好防曬即可改善五成左右。這是因為肝斑是一種慢性發炎後的色素沉澱,與女性荷爾蒙、長期紫外線照射所引起的黑色素細胞過度活化有關。絕大多數肝斑患者,在更年期後的幾年內後,由於荷爾蒙濃度的降低,肝斑自然會不藥而癒。然而在更年期前,即使集合目前所有的治療方法,也只能達到部分淡化成效,沒有辦法完全治癒。以淡斑的藥物,搭配很溫和的換膚保養,比較能維持長期的淡斑效果。若運用雷射或光線治療肝斑,要注意絕對不可以過度治療,以免皮膚變得黑白斑駁。不管再溫和的光療,都不建議當成皮膚保養來打,同一部位的治療次數,不建議每月超過一次。防曬基本功:擦防曬霜,量和次數都要夠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能少曬一些紫外線,就是少累積一層傷害,而每天擦防曬霜的量跟次數要夠,也是關鍵。舉例來說:打高爾夫時撐傘,雖然可擋掉正上方直射下來的紫外線,但從草地折射上來的紫外線,還是會傷害皮膚。下場打球前,還是先要擦SPF50左右的防曬霜,每打九洞後,至少要補擦一次,如果流汗多,還要增加補擦次數。若怕額頭流汗時防曬霜會流到眼睛裡,造成眼睛的刺激,額頭可用戴帽子來取代擦防曬乳。擦防曬霜皮膚會過敏的民眾,外出時,可考慮額頭用戴帽子來取代擦防曬乳,眼睛可戴著大大的太陽眼鏡,再戴上口罩,即可遮避大部分的臉部皮膚,達到物理性防曬的效果。芹菜、香菜、九層塔這些會增加皮膚對光敏感度的食物,最好改在晚餐吃。【延伸閱讀】防曬保養3要訣皮膚上的老人斑、肝斑、常見的皮膚癌,都跟紫外線持續傷害有密切關係。所以愛面子一族,不管晴雨、四季,都要注意日常防曬。1)防曬霜不是有擦就好,每隔2小時或流汗後應再補擦,才能維持效果。2)額頭易出汗,擦防曬霜會流進眼睛裡,可利用戴有帽緣的帽子來遮陽。3)有些香料類食物會增加皮膚對光敏感度,建議曝曬前少吃,改晚餐吃。值班營養師_曾忠仁經歷:台大醫院皮膚外科主治醫師、中心診所醫院雷射美容中心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現職:美麗境界診所院長、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專長:皮膚癌、雷射醫學美容、微整形注射•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