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一波又一波,許多人習慣採購囤放各類防疫物資和緩解症狀的藥品,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藥師廖偉呈表示,有些藥品若未遵從專業指示使用,反而導致症狀越來越不適,或衍生其他傷害,並詳細解釋了鼻塞用鼻噴劑、發泡錠和化痰法未能正確使用的可能風險,以及正確又安全的使用方法。
隨著新冠疫情一波又一波,許多人習慣採購囤放各類防疫物資和緩解症狀的藥品,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藥師廖偉呈表示,有些藥品若未遵從專業指示使用,反而導致症狀越來越不適,或衍生其他傷害,並詳細解釋了鼻塞用鼻噴劑、發泡錠和化痰法未能正確使用的可能風險,以及正確又安全的使用方法。
住院、陪探病新制9月上路!因應疫情,原本規定住院和陪探病者入院前2天,必須使用PCR和抗原快篩,但指揮中心宣布,自9月1日起,改為當天入院時,再執行家用快篩即可。
新冠染疫的急性期呼吸道症狀,一般會在4週內好轉,但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攻擊,引發生理病理變化、免疫失調及發炎性損傷,與重症相關後遺症等,不僅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更可能造成呼吸、心血管、神經、皮膚等身體各系統,出現反覆性、持續性,甚至是新的症狀。
疫情升溫確定!隨本周新冠確診數反升,指揮中心昨日表示,BA.5疫情到下週可能突破單日3萬例,推估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
本週疫情逐漸升溫,指揮中心預估,BA.5將在8月底帶來下一波疫情高峰,年底前可能再增300萬人染疫。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近期台灣「2大區域」新冠感染率有上升趨勢,大部分集中在20到49歲青壯族群,屬於輕度突破性感染,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許多人出現倦怠、失眠等後遺症,39歲林小姐就持續感到疲倦,睡眠時間從每晚7小時拉長到10小時才能充分休息;另一位42歲許小姐則相反,嚴重失眠。衛福部彰化醫院新冠肺炎整合門診評估,兩人皆為「長新冠」患者,安排高壓氧治療,林小姐恢復肺部交換氣體能力,降低疲倦感;許小姐也能好好入睡。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2歲女童千千反覆高燒,體溫最高逼近40度,門診醫師依抽血報告、胸部X光以及PCR陰性結果判定,並非新冠肺炎感染。另外從身體評估發現女童上顎出現多顆潰瘍,且精神與食欲明顯下降、肌抽躍次數變多,診斷是泡疹性咽峽炎及脫水,也就是腸病毒,因而安排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