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8種天然良藥 助消炎、解毒!

8種天然良藥 助消炎、解毒!#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營養學裡,大家基本上都同意每天吃5到9份蔬果可以降低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理由之一是,這些食物富含植物營養素,所以非常有效。不同的植物營養素有不同功效。有些是天然消炎藥,有些是抗氧化劑,還有一些是解毒劑。8種天然良藥每種營養素都很重要。如果吃對比例,對健康很有幫助。你可以把超級市場想像成你的藥局,食物就是你的良藥。以下是幾個可以讓你多攝取植物營養素和「吃進更多良藥」的祕訣。1) 尋找天然的消炎藥/大自然有很多藥物資源。紅色和紫色莓果含有豐富的多酚。深綠色葉菜、橘色地瓜和堅果可以降低發炎現象。不然,也可以服用天然的Advil 止痛藥:薑黃裡的薑黃素是一種環氧化酶2(COX-2)抑制劑——就像布洛芬一樣具有抗炎效果。2) 吃進你要的抗氧化劑/有助於粒線體功能的食物,可以提升體力,降低氧化或鏽蝕。請多吃深色莓果、黑米和石榴這類花色素;印度南瓜之類的橘黃色蔬菜;芥蘭、甘藍和菠菜之類的深綠色葉菜;以及像紫葡萄、藍莓、越莓、蔓越莓和櫻桃這類含有白藜醇的水果。只要看它們的顏色。顏色愈深,抗氧化能力愈強。3) 靠飲食排毒/十字花科蔬菜尤其有利於排毒。包括青花菜、芥蘭、羽衣甘藍、花椰菜苗(broccolini),或甘藍菜苗(broccoli rabe)、球芽甘藍、花椰菜、青江菜、大白菜。其他天然解毒劑還有綠茶、西洋菜、蒲公英葉、香菜、朝、大蒜、柚皮、石榴,甚至可可。4) 食用有助平衡荷爾蒙的膳食/譬如味噌、天貝(tempeh,譯註:南洋島國的1種天然發酵大豆食品)和豆腐之類的食物(這些都是純天然黃豆食品),以及研磨好的亞麻籽。5) 多利用香草類植物/它們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劑、消炎劑和解毒劑,試試看薑黃、迷迭香、薑、芫荽等。6) 多吃大蒜和洋蔥/這兩者都能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它們是抗氧化劑和消炎藥,還能增進排毒能力。可以的話,每天都吃。7) 試試綠茶/這種古老的飲料含有消炎、排毒和抗氧化的植物營養素,多數人能承受得了其所含的少量咖啡因。8) 選擇深色巧克力/好吧──可以吃點巧克力,但必須是顏色最深、最濃郁的那種,至少含有70%以上的可可。一天攝取量不要超過57克。比較理想的做法,是等6週行動計畫結束後再攝取。(本文摘自/血糖解方/如果出版) 

控制血糖助減肥 「吃菜配飯」才對

控制血糖助減肥 「吃菜配飯」才對#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蔬菜水果的重要性,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每每我想告訴慢性病或想減肥的患者,如何調整飲食習慣時,患者常常會在我開口前搶先說:「我知道、我知道,要多吃蔬菜。」「對啊,很棒啊,你都知道,那你一天吃多少呢?」接下來往往一陣靜默。「知道」跟「做到」的差距很大,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真正做到的人非常少。飲食形態會改變腸道的菌叢生態植物性食物(蔬菜、豆類、堅果、水果等)涵括了許多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重要的微量元素等,我們吃的各式各樣五顏六色蔬菜水果裡,除了含有纖維,還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抗癌的多酚與植化素,而住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菌也需要這些膳食纖維和多醣類,作為食物來源。 植物性食物的各種營養素對健康極為重要,會啟動我們身體內各種生理反應,協助正常生理作用的進行,而膳食纖維除了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排便,還能協助清除體內毒素、增加飽足感。另外,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同的飲食形態會改變腸道的菌叢生態,進一步影響身體的免疫、發炎、內分泌、代謝等功能,對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三高慢性病、發炎退化性疾病(如關節炎、腦部認知功能)、自體免疫疾病等,也都有深遠的影響,多攝取這些各式營養及膳食纖維,才有利於體內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發展。刻意增加蔬菜量、減少精緻糖該怎麼吃?原則愈簡單愈好,太複雜的常常記不住也持續不久。我會建議患者,把一天所吃的食物想像是盛放在一個大餐盤裡,其中至少一半是各式蔬菜,搭配2到3份低GI水果,再來1/4是蛋白質( 豆、魚、肉、蛋、奶類),剩下1/4則是全穀根莖雜糧類( 糙米、藜麥、地瓜等),同時搭配食用健康的油脂,接著再將餐盤裡的食物分配到三餐去。當然啦,要避開添加太多糖、太精緻的食品與速食,這麼一來,刻意地增加蔬菜量,刻意地減少精緻與糖,多樣化地吃,各種營養素便能均衡多元地攝取。此外,即便是同樣的食物,一樣的熱量、一樣的組成,但吃的順序不同,對健康也會產生不同效果。先吃菜再吃肉 飯後血糖明顯變低發表在糖尿病權威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的研究報告指出,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麵包及果汁),比起先吃碳水化合物,飯後的血糖及胰島素濃度都明顯較低,這種吃法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和血糖控制,對減肥也有幫助。簡單說,就是把傳統我們知道的「吃飯配菜」改成「吃菜配飯」,讓蔬菜成為我們的主食就對了。一些飲食的小撇步,如:在餐中增加纖維量、加醋、吃優質蛋白質、攝取好油脂、加入堅果等,也都有助於降低食物的GI值,改善飯後血糖及胰島素濃度。總之,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餐盤,把握上述原則,讓蔬菜類食物占一半以上,多樣化地攝取,刻意地、主動地、積極地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量,讓它成為自己真正的「主食」,而不是米飯、麵食、麵包,這樣一來,相信健康狀況就會開始有所改變。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10大死因出爐 慢性病竟占7項!

10大死因出爐 慢性病竟占7項!#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北市105年十大死因結果出爐,慢性疾病就占了7項!105年台北市10大死因,每100人中約有64人死於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則續居首席,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大腸癌分別蟬聯首席與次席。105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8,039人,10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成6,其中慢性疾病占7項(占63.8%),惡性腫瘤(占28.9%)仍居首位。10大癌症死因仍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依序為2.結腸、直腸和肛門癌、3.肝和肝內膽管癌、4.女性乳房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胃癌、7.胰臟癌、8.口腔癌、9.卵巢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上年相較,卵巢癌前進1名為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退後1名為第10名。其中十大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者有5項,增幅較多者為卵巢癌(增32.4%)、口腔癌(增11.9%);減少者有4項,減幅較多者為胰臟癌(減8.9%)、結腸、直腸和肛門癌(減3.7%);胃癌則持平。依性別觀察,105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以食道癌減幅13.6%最顯著,增幅以口腔癌8.5%最多。105年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變化,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4.0%,其中以胰臟癌減幅14.7%最顯著,增幅以白血病增80.0%最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癌症已分別蟬聯35年國人死因第1名與45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平日培養「定期篩檢、正確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及戒檳」的健康生活型態,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慢性病吃藥有用嗎?醫:需減重

慢性病吃藥有用嗎?醫:需減重#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過去的觀念都認為慢性病,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一旦使用藥物控制便不能停藥,需要一輩子服藥控制,導致許多民眾雖然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還是堅決不願意用藥物控制,寧可購買一些網路上昂貴又不一定有效的產品來服用,或是乾脆視若無睹,等產生了併發症 (例如:中風、心血管疾病、視力衰退,腎臟病變) ,才願意接受治療,但為時已晚。體重控制以及改善生活型態的重要性林柏宏醫師表示,事實上慢性疾病的控制就是為了預防未來產生的併發症,換個角度來想,用藥是為了預防更嚴重的問題產生,就跟許多人在吃健康食品保健身體的意義是差不多的,除此之外,近幾年研究也發現,單純的生活型態改變(包含: 飲食控制、運動、體重控制) 也可以達到大約使用一種藥物控制的效果,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只是輕微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的人(僅使用單一種藥物便可以控制的患者),在體重控制以及生活型態改善後有機會可以不用再服藥控制病情,就算是嚴重的患者,也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劑量。減重不再是為了美麗 更是維持健康的行為林柏宏醫師表示,一名26歲男性,體重112公斤,身高170公分,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近期因為血糖控制不良導致視網膜病變,內分泌科醫師建議需改用注射型胰島素控制,後來病人進行減重,經由飲食控制、運動以及藥物輔助,當體重低於90公斤時,血糖以及血壓已有明顯改善,因此內分泌科醫師暫時只續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當體重降到70公斤時,血壓以及血糖在無用藥情況下均為正常,所以便暫停使用藥物控制,而改以飲食加上定期回診抽血追蹤。在臨床上的經驗,體重下降之後,慢性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近年來已有許多慢性病患者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所以減重不再是為了美麗,更是一種維持健康的行為。

日3罐含糖飲 糖尿病上身eye注意

日3罐含糖飲 糖尿病上身eye注意#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患的眼睛疾病,除了老花眼、白內障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即是「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現年77歲的李太太曾是蛙式國手, 20年前迷上含糖飲料,一天都要喝上2、3罐。李太太罹病後除了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在確診後第5年左眼也開始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經檢查後才確診為「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尿病患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蔡景耀醫師表示,經過幾次的雷射與眼內注射治療後,視力已有進步。蔡醫師進一步說明,視網膜是眼睛主要的感官組織,且黃斑部又位於視網膜中心,佈滿許多微細血管。糖尿病會增加微血管管壁的通透性,一旦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血漿不正常滲漏至視網膜中,就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醫師說明,糖尿病併發症與罹病時間有關,據統計,糖尿病患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患病20年以上,近8成患者會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而其中又有2成患者可能患有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友防盲 「護眼網App」雲端照護好方便若是糖尿病患出現視力模糊、中心視線有黑影,很可能是黃斑部有積水的情形,若不儘早前往眼科檢查,最終可能走向失明。「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在眼科是糖尿病患致盲的主要疾病,因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眼科醫療團隊首創「護眼網App」,將糖友每日監測血糖的概念,結合到視網膜的檢測,患者不須往返醫院,就能輕鬆檢測視力。

慎防「失能海嘯」 揭密高血壓照護關鍵!

慎防「失能海嘯」 揭密高血壓照護關鍵!#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人常見疾病中,高血壓如同老年生活品質崩毀的「警戒線」,一旦血壓不穩,腦中風、心臟病等威脅伺伏。根據勞動部今年4月統計資料指出,來台從事社會福利照顧的外籍勞工人口以印尼籍人數最多,印尼籍看護可說是現今台灣高齡社會最倚重的長期照護人力。如何幫助印尼籍新住民與移工更快速掌握三高衛教觀念,已成為所有三高門診醫師的一大難題。外籍看護比例高 監測基本有障礙開業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指出,近年來外籍看護陪同就診的年長患者比例越來越高,在溝通三高疾病的照護,尤其是用藥、監測及飲食的衛教上,往往因為語言障礙倍顯困難。游能俊醫師認為,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家庭成員的定義也有所不同,與長輩朝夕相處的移工,雖非親故,卻已成為長照家庭裡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家人」。控制好血壓就扭轉失能風險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國人血壓達標率若長期踩線、血壓控制不當,便可能面臨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等後果,甚至導致殘障或死亡。控制高血壓這條警戒線,就是扭轉「失能海嘯」命運的關鍵。在各種常見慢性疾病中,高血壓的嚴重性往往容易被輕忽,甚至存在血壓偏高只是體質因素,無須嚴加控制的錯誤觀念。根據 2016 年一份城市居家老人功能健康報告顯示,居家老人因疾病後遺症所導致的失能比例高達 70% 以上,其中高血壓更是所有可能增加老人失能風險的疾病中佔比最重的。印尼文三高衛教本可提升移工的健康管理王宗道醫師呼籲患者首重規律服藥,並應按時監測血壓、改善生活習慣,才可有效控制,降低高血壓帶來的風險。台灣藥廠推出的三高健康印尼文衛教本搭配圖文說明,詳實介紹三高健康,並點出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除了讓移工與新住民更瞭解三高慢性病,更可提升對患者、家庭成員、甚至下一代新台灣之子的健康管理。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定期量測血壓、減少鹽分攝取雖然可以及早預防、控制血壓,但過高或過低的血壓都會增加老年人死亡風險,老年人的理想血壓隨著不同族群而有所差異,建立正確的血壓標準才能預防未知的死亡風險。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25%死亡風險依據歷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高血壓性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8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唐德成研究團隊,針對台北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研究分析,追蹤128,765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理想血壓為收縮壓介於110至139毫米汞柱,舒張壓介於40至79毫米汞柱。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7-25%的死亡風險及10-33%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收縮壓如果低於110毫米汞柱亦會增加12%的死亡風險。高血壓患者會因不同病症有差異陳永泰醫師指出,高血壓在臨床上是老年人常見疾病,血壓控制不良會導致腎功能受損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國際研究顯示理想的血壓標準在不同族群病患上有所差異。該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台灣老年人理想血壓標準的大規模觀察性研究,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均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風險。陳永泰醫師提醒,高血壓的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族群、不同共病症而有所差異。高血壓病患應諮詢醫師,定時服用藥物,每日定期量血壓、飲食減鹽、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以減少高血壓的威脅。

抗老不分年齡 年輕人也要小心!

抗老不分年齡 年輕人也要小心!#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國人的10大死因: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臟疾 病、高血壓等等,全部都是慢性疾病,而且年齡層越來越小,新聞報導有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罹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必須一輩子吃藥控制的例子,抗老不分年齡,已經成為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別以為外表年輕老化就與自身無關老化已不再是單只外表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在器官的退化及疾病癌症的危機。所以,別以為外表年輕老化就與自身無關,因為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斥著高糖份、自由基、紫外線、壓力、重金屬、塑化劑,嚴重地傷害身體,使內在器官在不知不覺中,已悄悄邁向衰老。抗老化是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目標是延緩器官功能退化,遠離疾病痛苦和死亡的威脅,是需要從小養成的生活觀念。 拒糖永保青春健康近年來醫學上有個熱門議題──糖化反應,是由於食物中的糖和體內蛋白質結合後,產生化學反應,引起人體循環不良,使皮膚失去彈性,器官、血管慢性病變引發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是老化第一殺手! 慢性疾病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糖分促進細胞老化。老化與慢性疾病之間是因果關係。探討老化所產生的慢性疾病,必須由食物供給的角度及良好正確的生活習慣說起,尤其是抗老化,更是要從小做起,首先降低體內不必要發生的糖化反應及脂肪囤積,中老年後的慢性疾病將大幅降低。糖化反應現在已經提前出現在小孩跟年輕人身上因為糖化反應,生理系統逐漸失靈,一開始是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衍生出各種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就是血液中的糖分太高,衍生出許多不良的代謝產物,逐漸導致體內器官失去作用,嚴重甚至死亡。可怕的是,原本這些狀況是中年或老年才發生,現在則提前出現在小孩與年輕人身上。(文章摘自/拒糖  抗老化-Dr張大力 日本美容若返研究美學/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