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的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我連忙稱謝,並說:「我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一定也是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自覺年輕」是有好處的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在一項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中,六千四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六十六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有七十%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三歲;二十五%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五%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追蹤八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了四十一%,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對許多人而言,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之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而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負面思考,可能會帶來慢性壓力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兩年至三十八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近二十年來,這些研究陸續發表了結果:持負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高,住院次數較多;而持正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並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受益,而改善健康。以發表於二○○九年《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美國「巴爾的摩長期老化研究」為例,這項研究,從一九六八年至二○○七年,追蹤了三百八十六位、年齡十八至四十九歲(平均三十七歲)的健康者。並且在一開始時,以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如「老人是無助的」、「老年人心不在焉」等共十六項,分數高於平均值的表示負面看法,低於平均值的為正面看法。結果發現,在三十八年的追蹤期間,對老年持「負面」看法的人,出現第一次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的比例較高。例如在第三十年時,持負面看法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二十五%,而正面看法者只有十三%。研究者推論,對老年持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因而間接導致了心血管疾病發生。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能活到老,是種福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長壽。變老,雖然會容顏改變、體力衰退、慢性病上身、親友漸凋零,以及收入減少等,但同時也累積了人生經驗、智慧逐漸圓熟,而且可以放慢腳步,學習新東西或展開第二人生。老年,其實是個持續成長的過程。人生如四季,走過春耕、夏耘、秋收,來到冬藏的季節,只要年輕時努力耕耘,老來就有好收藏。不求完全無病、無痛,但是,有病時,積極治療;無病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最佳身心功能,享受活躍生活。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肌肉除了具有支撐身體的功能以外,也是人體最大的產熱、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器官。不僅如此,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也與身體的老化息息相關,但是背後的機制仍不清楚。早衰主要症狀為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紀雅惠副研究員研究團隊透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造成早衰症的突變基因──早衰蛋白(progerin)導入小鼠肌肉細胞,藉此研究肌肉功能與壽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肉細胞內質網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產生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失去恆定,影響肌肉細胞在體溫調節與代謝上等功能,進而導致小鼠壽命縮短,顯示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與壽命的長度有明顯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細胞老化研究頂尖期刊《Aging Cell》。紀雅惠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早衰症的研究,早衰症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性疾病,造成早衰症的主因是由於核纖層蛋白A(lamin A)因為突變所產生的早衰蛋白而導致。此外,早衰症患者身體的老化速度約為正常人的八倍,主要症狀有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等。透過多年來在早衰症的研究基礎上,紀雅惠研究團隊建構出可以誘導早衰蛋白在特定組織表達的小鼠模式,並發現在肌肉細胞專一表達早衰蛋白足以降低肌肉量,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最終縮短小鼠壽命而導致小鼠提早死亡。同時,也發現與肌肉產熱相關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在早衰小鼠的肌肉中會大量表現,特別的是,如果移除肌鈣蛋白,將會加速早衰小鼠的死亡,這些研究證據顯示出肌肉的產熱功能與壽命相關。提供溫暖環境照護肌肉功能衰弱患者透過分子層級的實驗進一步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calnexin)產生增強的交互作用,將原本位於細胞內質網的蛋白質號召到細胞核膜上。一般而言,肌鈣蛋白的功能在於抑制SERCA2鈣離子通道,並將所消耗的ATP轉成熱能;鈣結合蛋白的功能則是調節內質網的鈣離子濃度,以及幫助新生的蛋白質摺疊。但由於早衰蛋白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鈣離子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產熱與代謝的失能,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進而導致壽命縮短。大家常聽到的肌少症、衰弱症等病症,共同特徵也是骨骼肌肉的質量和功能逐漸喪失,肌肉質量的下降將直接導致肌肉功能受損,並增加跌倒的可能風險和自主活動功能喪失。紀雅惠補充,這次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衰老的肌肉會過度利用肌肉顫慄來產生熱能以維持生理恆定。因此,未來研究團隊除了持續針對肌肉衰老與人類壽命進行更多探究,對於肌肉功能衰弱的患者,建議可以提供溫暖的環境來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並做為相關疾病患者的照護參考。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9萬人,2041年之前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將造成家庭、社會巨大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委託趨勢民調,針對失智症識能、預防策略與友善態度等三大面向,進行2020全台失智症大調查。整體而言,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略有進步,但仍有超過半數的人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較少人知道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也不清楚地中海飲食為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失智症的識能有高達92.6%聽過失智症,但仍有52%的民眾不知道失智症乃疾病症候群,仍有「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錯誤觀念,若和2017年失智症調查的市話調查趨勢相較,有聽過失智症的人上升了3.1%、同意「失智症情況是正常老化」的同意程度下降3.0%,可見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有些許進步。調查亦顯示,在失智症識能中,較低比例的民眾知道性格轉變(53.1%)、判斷力變差(70.0%)是失智症的徵兆。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需加強宣導「性格轉變」與「判斷力變差」的案例,幫助民眾了解不同的失智症徵兆!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失智風險 僅3成民眾知道在失智症預防面向,僅31.2%民眾知道地中海飲食也可以降低失智風險,需要多推廣地中海飲食,包含多攝取蔬果、豆類、未精製穀類及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的重要性。此外,即使民眾知道要多運動(知道:94.2%、做到:67.8%)、保護聽力(知道:83.9%、做到:64.0%),但好像做不太到。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民眾須加強落實多運動、保護聽力,才可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調查以情境題檢視民眾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發現若為失智者的家屬,較高比例對失智者更友善,例如更願意告訴他人有家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家屬:90.3%、非失智症家屬:78.8%),也認為失智者不要只是家人照顧,更要帶出門(失智症家屬:86.7%、非失智症家屬:80.5%),且達統計顯著差異。由此可見,當家人罹患失智症時,自己會更了解失智症家庭的需要,也更能友善對待失智者。湯麗玉秘書長呼籲家屬分享自身經驗、成為失智友善種子,讓周遭的人更加認識失智症,並友善對待失智者。本次調查針對全台 22 縣市18 歲以上民眾,採市話、手機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2月6日至11日,有效樣本1707份(包含市話1206份與手機501份,其中唯手機族為264份),最終採用市話與唯手機族進行分析,共1470份,採95%的信賴水準,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以內。

嘗試新奇食物挑戰大腦 可延緩老化?

嘗試新奇食物挑戰大腦 可延緩老化?#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本文摘自/味覺獵人/漫遊者文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從三十歲前後就開始了。人體一旦面臨三十歲大關,「骨骼力量」就會開始衰退。從手腳的骨骼、腰骨、背骨到顏面骨……我們的身體完全由骨骼支撐,如果骨骼的力量變弱了,身體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外表的變化。女性會出現「臉部老化」,男性則會出現腹部突出的「中年發福」。骨骼力量的衰退,主要是骨質流失造成骨量不足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了姿勢不良、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自覺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此外,身體各項機能的衰退也會逐漸引起許多看似與骨骼無關的老化現象,例如心律不整、呼吸急促、毛髮脫落、肌膚粗糙及容易疲勞等等。最令女性煩惱的皺紋、眼袋下垂及法令線等「臉部老化」,其實也是骨質流失導致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結果。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超過四十五歲之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急速加快。因此,之前覺得自己「現在還年輕,不必擔心老化」的人,現在就要特別注意了。人體骨骼每天都在重造及更新。我們的骨骼組織包含骨細胞(Osteocyte)、蝕骨細胞(Osteoclast)及造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則負責骨骼的新舊汰換。透過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骨骼代謝),舊的骨骼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維持一定的強度及柔軟度,同時守護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骨骼完成更新大約需要五個月,而全身骨骼的更新週期,二十歲之前大約是兩年,成年人是三年,一旦進入高齡就需要五年。比起只要二十八天就能全部更新的皮膚表皮等部位,骨骼的新舊汰換可說是十分緩慢。骨骼代謝的速度會受到生活習慣極大的影響,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過度減肥及吸菸等壞習慣都會讓骨骼代謝停滯、骨質流失,進而削弱骨骼的力量。太田博明指出,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 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坐著的時間越長 老化致病的速度越快

坐著的時間越長 老化致病的速度越快#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據說,當人處在太空的環境裡,老化的速度會比在地球上快十倍,因為太空是無重力的狀態。由於骨骼在無重力空間裡不需要支撐體重,因此只要在太空裡滯留半年,骨量就會減少10%,等於短短一個月就流失了高齡者一年份的骨質量。因此,當太空人需要長期滯留在太空,就必須每天利用特殊機器進行兩小時的訓練,以維持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即便如此,當他們回到有重力的地球時,還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期,否則可能連路都沒辦法好好走。久坐8小時 增加15%死亡風險接下來還有更令人吃驚的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養成了如同生活在無重力空間的壞習慣,加速身體的老化。那個壞習慣就是辦公室工作這類「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比起一天坐不到4小時的人,每天久坐8到11小時的人會增加15%的死亡風險,11小時以上更會增加到40%。這是澳洲某個研究機構針對其國內22萬名4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調查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 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風險英國更是領先全球於2011年發布健康指南,建議將坐在辦公室的時間減少2到4小時,還必須不定時站起來或四處走一走。最近,日本有越來越多企業引進站立辦公的工作方式,也跟這樣的世界趨勢有關係。或許是源自勤勉的民族性,根據統計,日本人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遙遙領先全球,長達7到9小時,美國及澳洲大約只有4到5小時。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不只會縮短壽命,更會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腳部的肌肉與全身的代謝機能息息相關當我們站立或走路時,腳部的肌肉收縮會將血糖及中性脂肪從血管帶進肌肉細胞轉換成肝醣,為身體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但是,一旦長時間久坐,新陳代謝的功能就會停滯,讓熱量無法消耗,最後累積在腹部。此外,當血液中的血糖及中性脂肪過多,血液就會變得濃稠,導致血流阻塞、繼而引發循環障礙,提高糖尿病等等的發病機率。這種因為肌力衰退而造成的健康障礙,也是太空人最大的煩惱。無重力環境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骨量的減少」。事實上,目前已明確得知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也會造成骨量減少的問題。支撐身體的骼及肌肉彼此間會互相影響。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懷疑肌肉的衰退與骨力變差有很大的關係。只要骨骼還在不斷地進行活動,骨骼荷爾蒙就會持續分泌,維持全身的青春活力。骨骼荷爾蒙可以增加肌肉量,還具有促進代謝的功能。但是,一旦身體停止活動,大腦就會判斷沒有必要繼續保持年輕的狀態,從而停止骨骼荷爾蒙的分泌。如果一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坐著,骨骼荷爾蒙就會斷絕,讓骨量變得越來越少,造成肌力的衰退。每一小時起身活動身體與肌肉最好的運動就是「多多活動」。如果是辦公室工作,最好可以每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就休息一下,多多活動身體,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我們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四處走動時,無論是骨骼或肌肉都會承受不少的重力,然後變得更加活性化。要是真的沒時間休息,可以坐在椅子上做做蹬腳跟或踏步的運動。若是再搭配腳尖上下活動或伸直膝蓋抬腳等伸展小腿的運動,對於活動肌肉就更有效果。(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在政府公務機關擔任雇員的吳先生(化名),50歲那一年,經常感到疲倦加上淋巴結腫大,到和信癌症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異常高,經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須立即進行治療。一開始使用CD20單株抗體合併化療,後因產生抗藥性復發,已無適合化療藥物可用。幸好在醫師積極協助下申請到恩慈療法,免費服用小分子標靶藥物BTK治療,病情在2個月得到改善,迄今四年還在穩定用藥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與老化症狀混淆收治吳先生的和信癌症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譚傳德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成因不明,好發於65至70歲年長者,每年新增150~200例。患者多無自覺症狀,許多人在健檢時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感冒、淋巴結腫大求診才意外發現;部分患者則有難以解釋的疲倦感、反覆不明發燒、盜汗、食慾不佳、噁心、貧血、體力差、嗜睡、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衰老類似,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淋巴結腫大壓迫、疼痛 須積極治療  譚傳德醫師指出,無自覺症狀患者,若未影響造血功能,體重維持良好,只需追蹤觀察;但若淋巴結腫大、或肝臟、脾臟腫大,產生壓迫疼痛感,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病情恐轉危急惡化。標靶藥物免受化療之苦 助穩定病情能延命若經醫師評估需要積極治療,除了化療合併單株抗體治療外,目前還有小分子標靶藥物可用,一是BCL2抑制劑,能讓癌細胞凋零死亡;另一種是BTK抑制劑,則可抑制B細胞活化,遏止癌細胞進展,達到抗腫瘤效果。BTK抑制劑一線使用 穩定期可拉長6-10年譚傳德醫師分析,相較化療承受的痛苦,標靶藥物不僅副作用小、還能延長存活期。根據最新歐美研究報告,若將該類藥物作為一線使用,效果比化療加上單株抗體更好,若以BTK抑制劑來看,病情穩定、無惡化平均時間,可拉長到6-10年。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 減輕17P基因缺損患者負擔目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透過基因檢測、對17P基因缺損的患者,可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說,因其第十七對染色體短鏈缺損,屬高危險群,化療效果不佳,病情更易惡化;然而,對沒有基因缺陷患者,目前健保給付僅提供反覆化療無效復發時,做為三線藥物使用;若要作為一線用藥,則需自費。譚傳德醫師特別提及,吳先生發病時正值壯年,一肩扛起家計,心理壓力特別大;化療期間則需請假、中斷經濟來源,再復發已無化療藥物可用,但是使用標靶藥物後,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請假在家,可以正常工作,且生活品質大大提升。顧及醫療公平性 醫籲:標靶藥全面納健保一線使用相較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標靶用藥,健保提供更長給付、年限甚至可達10年以上;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僅有17P基因缺損的患者,能得到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呼籲,將標靶藥全面納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線藥物健保給付,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也較符合醫療公平性。譚傳德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應在醫師協助下,找到最佳治療方案,並做好自我照護、家人也能給予心理支持,一起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肌少症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根據台灣過去所做的臨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7-10%左右的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長輩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也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國際疾病診斷代碼M62.84),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臥床,乃至於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診斷肌少症需要同時評估長者肌肉的質與量,亦即需要評估肌肉量,也需要評估肌力與體能表現等等,由於亞洲人的飲食內容、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與體型和西方人截然不同,沿用歐美的肌少症診斷標準顯不恰當,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於2014年邀請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等國的專家,收集亞洲國家的研究資料,建立亞洲的肌少症診斷標準,而該診斷標準在發表後,至今引用超過千次,為亞洲肌少症的研究與防治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今年適逢亞洲診斷標準發表滿五年,陳亮恭主任再次與亞洲專家進行震斷標準的修正,以更多的臨床數據為民眾的健康老化提供參考依據,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的正式發表便選在10月24日,於台北由陳亮恭教授與日本國力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荒井秀典理事長,及香港中文大學胡令芳教授共同發表,由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召集人陳亮恭教授正式公布,本次更新除了修正部分診斷數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社區介入的必要性,需要與社區基層醫療與活動據點結合,推動肌少症的防治。本次診治標準的更新有幾項特色:肌少症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SARC-CalF評估 任一項進行篩查為強化對肌少症的防治,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依照場域有所區隔,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進行篩查,異常者建議可到基層醫療院所進行肌力測試與五次站立起坐測試。若確有肌力或起坐測試的異常,是為疑似肌少症,醫師除了評估肌少症之外,也須評估病患是否具有造成肌少症現象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依照基層醫療之診治能力納入相關慢病管理計畫。除了轉介醫院進行精確的肌肉量評估之外,基層醫療院所也應提供民眾正確運動與飲食的建議,甚可轉介社區相關據點進行失能預防介入等活動。在醫院須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確診在醫院或研究單位,必須要進行肌肉量的確診,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當確定個案具有明確肌肉量不足,合併有肌力或活動力的下降,可確診為肌少症,除了飲食與運動建議之外,更須要進一步進行周全性評估,將肌少症的合併症進行整合式健康管理,並評估病患是否反覆跌倒、骨質疏鬆、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長期耗損能量的慢性病,並將飲食與運動調整與原有之慢性病進行整合。肌少症恐造成晚年失能臥床肌少症在全世界都成為健康老化的關鍵因素,因為現代人的普遍長壽現象,晚年的活躍生活並免於失能臥床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因此,肌少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因為老後生活樣貌絕非該呈現老態龍鍾的狀態,肌少症的防治更需要自中年後持續地維持優質營養與正確運動的習慣,現代養生不宜再以粗茶淡飯跟靜態活動為主,需要正確的觀念及早進行防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