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喝轉骨偏方一定高?醫:錯!與情緒、睡眠也有關

喝轉骨偏方一定高?醫:錯!與情緒、睡眠也有關#情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身高常常是人與人接觸的第一印象,若是矮人一截,就得永遠要抬頭看著別人,也常常為矮個子們帶來了自卑感,因此,家長們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經常在孩子發育期時就開始緊張,試盡各種偏方,為的就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但醫師表示,不僅只有體質會影響身高,其實情緒、睡眠也會跟著受到影響,所以,別在以為只要喝轉骨偏方就一定會長高了。服用轉骨配方要注意 太早喝小心反效果臺北慈濟醫院兒童生長聯合門診楊淑君中醫師表示,轉骨配方大多都有補腎氣、活血化瘀的作用,雖然與坊間所販售的大同小異,但長高不單只有體質方面的問題,其實就連壓力、情緒、運動和睡眠等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此外,當女孩胸部開始隆起、男孩睪丸變大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時,才是服用轉骨配方的最好時機,因為當一旦太早服用,雖然能明顯快速的達到效果,但同樣也會容易性早熟,甚至當骨齡超前時,還會有生長板提早閉合的可能,所以,建議家長別隨意亂給小孩服用轉骨偏方,應藉由專業的醫師評估後,調整屬於自己的轉骨藥,這樣才能避免揠苗助長。飲食運動兩大關鍵 找對方法讓你高人一等現代家長對小朋友的寵溺,放任他們吃炸雞排等高油脂食物,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表示,高油脂及高鹽分的食物會影響鈣質吸收,高蛋白的東西也會使體內的磷過高,同樣影響鈣的濃度,建議青春期的孩子還是要多吃鈣質含量高的食物,除了牛奶、鈣片外,深綠色蔬菜、黑芝麻、豆類製品都是很好的選擇。除了飲食外,運動同樣也能幫助長高,只不過,有些民眾會有迷思,認為過度跳躍的運動會造成反效果,對此楊淑君中醫師解釋,沒有哪一種運動最好,現在的小朋友大多缺乏運動,不必太擔心運動影響生長的問題,呼籲各位正在發育期的孩子們,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運動,並培養運動的好習慣,成效將會反映在你的身高。

讓心情轉換 找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吧!

讓心情轉換 找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吧!#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有一個祕密庭園,位在一個可以眺望整個橫濱市區的台地上。每到櫻花盛開的季節,這裡的美總叫人驚豔。我的祕密園地,就是根岸森林公園。這是一個供橫濱市民休憩的綜合公園,是我擅自將這個公園當成「我的庭園」。反正在腦子裡想想又不用花錢。只要一想到自己隨時都有一個庭園、可以度過悠閒時光,心情就會變得輕鬆。要前往根岸森林公園,先走出JR根岸車站,經過知名的咖啡簡餐餐廳──Dolphin,再走上坡道,大約二十多分鐘後就會到達。平緩山丘上有著整片草地,草地四周圍繞著大片森林,是一個安靜、沉穩,聽不到都會喧囂聲的地方。1867年,這裡曾經舉辦日本第一場的西洋式賽馬,同時是日本賽馬的發祥地。因戰爭而封鎖之前,據說這裡非常熱鬧。觀景台前的長凳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橫濱港未來21的摩天輪,天氣好的時候還看得到富士山。聽到從橫濱港傳來的汽笛聲,感覺非常愉悅。大學一年級時,我第一次來到這裡。一個人從家裡騎著腳踏車,一到這裡,就看到遺留著舊時風貌的觀景台、兀自沉靜地佇立原地,內心深受感動。知名建築師J.H.摩根(Jay Hill Morgan)所建造的這棟現代古典建築,讓我確實領略到古建築之美。背對著舊時代的遺跡,眼前見到的是現代化的橫濱市區。同時將橫濱的新、舊面貌映入眼簾,不禁讓人思考舊東西與新東西分別擁有的本質。還在伊勢丹工作時,每當從這裡眺望橫濱市區,我就會再度堅定信心:「我一定要在成功!」如今,我會在喜歡的長椅上閱讀文庫本(編按:日本平裝書籍的小型規格),悠閒地眺望風景。根岸森林公園,是我開始散步的原點。也可以說,是我決定從事目前工作的契機,所有的一切都從這裡踏出第一步。即便是現在,這裡依然是我最喜歡的場所。建議大家,找個自己喜歡的公園或庭園,轉換自己的心情。不用刻意等到賞花季節,平常日子就應該度過屬於自己的悠閒時光。(本文摘自/頂尖人才的街頭思考術/商周出版)

吃對就有好情緒!10種紓壓快樂食物

吃對就有好情緒!10種紓壓快樂食物#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推薦大家可以多多攝取的食物,讓我們的心情愉悅、情緒穩定。以下這十種食物都是在生活中垂手可得的,輕易就能安排在每天的飲食計畫中,吃對食物心情自然會變好。1)麥片/麥片是我們早餐的好朋友,既方便又營養。一般對麥片的印象就是當中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膽固醇,但是不知道麥片更含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像所含的豐富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讓我們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讓我們有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吃麥片實在好處多多,從早餐就來碗麥片,帶著一天的好情緒迎向挑戰。2)黃豆/黃豆實在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食物,它除了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我們更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它來入菜,如黃豆燉飯、黃豆蒸魚等。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它豐富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而且卵磷脂可以代謝成「乙醯膽鹼」,這是讓我們思考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此外,黃豆更含的豐富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是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絕佳食材。黃豆亦是含麩胺酸(Glutamine)數一數二的食物,可以在體內代謝成γ-氨基丁酸(GABA),幫助心情放鬆不焦躁。由此看來,黃豆能讓我們快樂、放鬆,有機會就多喝喝豆漿、吃吃豆腐,或以烘乾的黃豆當零食,都是不錯的選擇。3)鮪魚/鮪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鮪魚罐頭更是常見。它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而DHA也是我們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此外,鮪魚也含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等。常常聽說多吃鮪魚會讓腦袋瓜變聰明,其實還會讓情緒變好喔。4)小魚乾/小魚乾實在是一種便宜又營養的食物,拿來燉稀飯、熬湯、煮莧菜,甚至當零食都很好。小魚乾富含的鈣質,是神經系統運作或是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乏的營養素。此外,它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學習力及記憶力。此外,小魚乾含有非常豐富的苯丙胺酸,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原料,多巴胺可以讓人產生戀愛的感覺。雖然我不認為吃小魚乾時會有戀愛的感覺,但是裡面的確富含許多營養素能放鬆心情。5)菠菜/根據研究發現,如果體內的葉酸不足會有憂鬱的現象,其實這和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不足有關,因為上述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都有正向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吃一些葉酸充足的食物。蔬菜中的菠菜是葉酸含量數一、數二的。菠菜內的高草酸含量會抑制鐵的吸收,所以並不是補鐵最好的蔬菜,但卻是補充葉酸的好蔬菜。想讓情緒變好,正向思考,不要忘記在飲食中常吃菠菜。6)芭樂/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缺乏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此外,維生素C可以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下降,過多的皮質醇會讓人莫名焦慮,同時本身也是腦細胞殺手,所以多補充維生素C真的對情緒有正向的幫助。芭樂算是本土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最豐富的水果,也是肚子餓或嘴饞時最佳零食。多吃芭樂不但能有好皮膚,也會有好心情、好氣色。7)黑芝麻/我常推薦素食者喝豆漿時可以加上黑芝麻,主要原因是豆漿的鈣實在遠不如牛奶,加上黑芝麻就可以把鈣質補起來。三分之二湯匙的黑芝麻與半杯牛奶(約一百毫升)所含的鈣質量是一樣的,而鈣質是放鬆心情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黑芝麻也富含很多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營養素,如苯丙胺酸、葉酸、菸鹼素、銅等,讓我們有衝勁、神清氣爽。所以無論是當零食、加入飲料、或是入菜都很好,不但能提味,也補充了讓我們情緒正面的好食物。 8)葵瓜子/葵瓜子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此外,葵瓜子也含豐富的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讓我們比較不焦慮。葵瓜子也含豐富合成快樂賀爾蒙血清素的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B6、菸鹼素等。在早餐麥片或午晚餐的沙拉裡撒上一些葵瓜子,就像在飲食中撒入快樂的種子。9)小麥胚芽/小麥胚芽算是比較不普遍的食物,不過現在有機食品店也很容易買得到。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頗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小麥胚芽所含的營養素,能幫助色胺酸、褪黑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胚芽是種子未發芽時,營養集中的精華所在,是讓一顆小小種子能「突破困境」長成樹苗的能量泉源,因此多吃一些小麥胚芽,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能量。10)低脂奶/研究顯示,體內鈣質濃度較低的人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因此補充鈣質不是只是為了預防骨質酥鬆,也為了能有好的情緒。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每日可以喝兩杯低脂奶,除非有宗教因素、體質過敏或是環保方面的考量,喝低脂奶來補充鈣質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現代人攝取油脂的機會太多,不需要喝全脂奶。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可以考慮喝優酪乳或是吃起司。(本文摘自/吃對了,才有好情緒/臉譜出版)

承認自己做不到 才會找到出路

承認自己做不到 才會找到出路#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責怪自己「連○○都做不到」時,整個心思都放在做不到的事情上,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本能。我們的內心,擁有自然啟動防衛的功能,避免自己不小心掉落在預期之外的陷阱,還能掌握自己做不到的地方,盡可能地在事前防範失敗、失誤的發生。但是,如果只專注於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內心會愈來愈難受。「為什麼我連○○都做不到呢?」當這樣的不安過於強烈及突出,原本的想法跟行動,就會從保護變成束縛,成為痛苦的原因。為了從這樣的情緒中解放,你必須將心思放在現實面,並展開實際的行動。確認現實、丟掉「可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可是」而躊躇,這些人,總想著「如果做了以後,發現真的做不到,怎麼辦?」而心生畏懼,也因此總是處於自我保護的狀態。內心被「一定無法順利完成」、「事情一定會失敗」的負面想法占據,這樣,真的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嗎?一直跟痛苦的情緒相處,好嗎?其實只要實際執行,可能會發現,事情不一定跟自己想的一樣。一旦了解這種可能性,心裡自然舒服一些。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發現自己真的做不到某些事時,內心一定會受傷,也可能因此感到沮喪與難過。但如果光是沉浸在煩惱當中,不實際確認的話,是找不到出口的。長久下來,只會讓難受的情緒,更加嚴重。「實際做了,結果證明自己真的做不到……」確實會讓人感到難受,但這也是朝著解決問題,跨出一大步的契機。雖然一時半刻間會覺得難過,卻能從看不到出口的痛苦中,獲得釋放。或許,你只看到小小的出口,但絕對能從中看到希望。只有當機立斷,將目光放在現實面,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若有這樣的勇氣,會讓接下來的事,出現大不相同的結果。轉換想法的內心開關/邁開步伐,勇敢面對痛苦的現實面。首先,要讓自己從看不到出口的痛苦中,獲得釋放。(本文摘自/一個人的心情整理簿/大是文化出版)

悲傷情緒難以平復?研究:可維持120小時

悲傷情緒難以平復?研究:可維持120小時#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情緒不管好壞都會影響人一整天的活力,但你知道嗎?其實悲傷是所有情緒當中維持最久的一個。根據比利時魯汶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悲傷的時間可維持120小時,開心時間35小時,而恥辱時間僅為半小時。快樂心情僅能維持35小時該研究主要針對233名學生進行調查,讓他們回想最近經歷各種情緒的時間及恢復過程,包括悲傷、快樂、羞慚、驚奇、恐懼、厭惡、無聊、感動等,結果發現在27種情緒中,悲傷可維持120小時,其次則為憎恨60小時、快樂35小時,反觀恐懼、反感、恥辱等只維持1小時,而噁心和丟臉則僅半小時。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當人們要不停回想某件事情的因果實,相關情緒就會跟著增加,但若是事情較不重要,影響相關情緒的時間,就會跟著縮短。

樂閱讀/壞情緒不必壓抑 要「伴隨」

樂閱讀/壞情緒不必壓抑 要「伴隨」#情緒

有理智的情感,也絕對不等於冷血的復仇天使、勉強擠出眼淚、假裝高潮或假裝熱情。有智慧的意思,並不是指遇到不合意的感覺,就去壓抑,而是去「伴隨」。情緒智商也不是要弱化自發性的情感。情感與理智可以在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日常生活中,彼此合作、相輔相成,堅不可摧。要得到這層體認,有時需要採取激烈的手段。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利斯(Albert Ellis)站在前方的講台,面對幾百個專注聆聽的聽眾。然後他邀請幾位聽眾上台,詢問他們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婚姻剛觸礁,傷心欲絕。我不只在過去幾個星期,不斷對自己訴說自己的不幸,也在這個成長課程中公開抱怨。他當時提出的問題嚇壞了大家(全是心理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也惹惱了我。他說:「有人跟你保證過,你一定會幸福快樂嗎?」一開始我覺得不舒服,彷彿有人拿釘子敲入我的腦袋。在回家的飛機上,我忍不住對他的單刀直入微笑起來。當我到家時,我雖稱不上多開心,但也不像之前那麼不快樂了。舉世知名的艾利斯教授創立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看之下,這個詞彙似乎藏著矛盾。他說:「我認為,如果人們學習堅定一致的正確思考,並且依據這個思考,採取有效率的行動,長期的負面心情,如重度憂鬱症、恐嚇、憤怒、罪惡感,幾乎全是可以避免的。」艾利斯認為,反覆的內心獨白、不停地鑽牛角尖、無止盡的回憶和疑懼,造成了許多煩惱。若能成功地改變這些,代之以正向(有時也可以用調皮)的想法,人們便能較快掌控不好的心情。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失戀。如果你想到他那醜陋不堪的腳趾頭、煮的難吃義大利麵、及千篇一律的冷笑話,心裡一定會覺得好過許多。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tetus)在西元前一世紀時就已經說過:「煩擾你心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對事物的解讀。」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世上一切事物,本無好壞之分,思想使然。」現在是思想起而抗拒狂亂情感的時候了,好讓情感與理智相輔相成,彼此滋養。33歲的漢娜,是個媒體記者,我曾和她共事過一段時間。她說的話頗具啟發性:「我不再放任感覺蔓生亂竄,我將韁繩拉緊些。我開始給自己情感教育。」美國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描述了情感與思想之間的緊繃關係。兩者之間彼此有極佳的影響,也有脫軌的時候:「運用理智,可以產生理解、接受,甚至與自己和解的慰藉,是一種對不良舉動有較深諒解的結果……在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人身上,理智與情感會互相合作,而不是彼此疏離。」(本文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摘自/好個性上天堂,情緒化無往不利/大是文化出版)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家長們而言,兒童的情緒是最令人捉摸不定,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表示,2歲的孩子情緒發展為驕傲,3~4歲的小孩則以罪惡及嫉妒為主。除此之外,影響孩子情緒表現因素多,包括先天氣質、生理因素、情緒成熟度等,因此,在面對嬰幼兒不同的情緒發展時,家長就應該要有不同的做法,所以,醫師提出4種孩子不同的反應,幫助家長們做調整。1)教導活動量大的孩子/由於行為較衝動,父母就要給孩子具體簡明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同時需提供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少帶到安靜及會限制行動的地方,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2)堅持度高類型的孩子/若是太有主見、愛唱反調、不願順從,醫師則建議在嬰幼兒階段,可提供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當孩子大一點後,就要建立清楚的家規,避免天天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爭論不休。3)無理取鬧的孩子/遇到他們出現無理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發展出一種孩子可以識別的表達方式,讓小孩知道自己已經觸到底線,而父親絕對不會再妥協。 4)反應強度強類型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事情不如意時,就會大哭大鬧,用情緒操控父母,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最好的態度就是溫和而堅定,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並暫時帶離哭鬧的環境。孩子出現情緒異常時 家長應先接納而非責罵徐鴻傑醫師表示,父母親應該要幫助孩子辨識當下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先行了解及接納小孩的情緒,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世界,並用一顆願意懂小孩的心來面對孩子,就能讓每位父母親手中的心肝寶貝像大樹一樣成長、茁壯。

樂閱讀/持續的正向思考能增加正向情緒

樂閱讀/持續的正向思考能增加正向情緒#情緒

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為身體和心靈帶來各式各樣的好處。肯農‧薛爾頓博士(Dr. Kennon Sheldon)和桑尼雅‧ 呂波默斯基博士(Dr. Sonja Lyubomirsky)進行了一項實驗,探究受試者是否必須長期刻意的努力,才能引發積極正向的情緒。在實驗過程中,對照組以中立的方式詳細描述自己的生活,不帶正向也不帶負向的眼光;實驗組的成員則以兩種方法──「感恩」及「想像並活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來引發快樂等等積極的情緒。在為期四週的實驗中,共有67名心理系大學部學生參與實驗,並以「正負向情緒量表」評估,這一量表包含20個標準,10個評估快樂或興奮等正向感受,另 10個測量不滿足或沮喪等負向感受。受試學生在採取這三種不同方法之前的「干預前」階段接受評估,並在採用這三種方法後的「干預後」階段再次接受評估。與對照組的學生相較,實驗組的學生在干預前反而有較高的負面感受。因為受試者是隨機分配到各組的,目前尚未釐清這種差異的來源。然而,隨著時間的進展,練習「感恩」或「想像並活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的學生,在積極感受的得分顯著較高,得分從3.63提高到3.78,而對照組似乎有下降的趨勢,分數從3.72降至3.60。研究結果表明,持續而有意識的引發積極思考,是提高快樂等正向情緒所必需的。(本文作者/楊定一、楊元寧)(摘自/靜坐的科學/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