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樂閱讀/40分鐘專注聆聽 有助孩子情緒穩定

樂閱讀/40分鐘專注聆聽 有助孩子情緒穩定#情緒

有一個爸爸告訴我,由於當年年輕氣盛,對兒子的功課要求很嚴,結果兒子的成績真的很好,卻不和爸爸說話了,甚至選擇到外地求學,也很少和家人聯絡。有一天,校方通知爸爸:「你的兒子患有憂鬱症,請家長盡速到學校一趟。」爸爸這才知道事態嚴重。想到兒子從小有不同的意見,卻總是被他大聲喝止,霎時之間,雙鬢斑白的他淚水盈眶。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六個孩子的媽媽,當她的丈夫自殺身亡時,她出奇的鎮定,繼續扶養孩子成人。在家裡,她從不向孩子吐露心中的苦楚,孩子們也若無其事的求學、成長,直到她的兩個孩子陸續自殺死去,全家人都必須找心理醫師治療,其中一個兒子才把十多年來對家庭的不滿,全部傾吐而出。媽媽吃驚的說:「我從來不知道孩子內心的憤怒,直到幾年後才恍然大悟。」──《難以承受的告別》,心靈工坊出版。孩子有挫折時做父母的人,有時以自己為出發點來要求孩子,有時則過度「武裝」,讓孩子不容易接近。就算孩子開口了,有的父母可能以「沉默不語」或「暴跳如雷」來避開話題,像這樣,孩子如何能身心健全的發展呢?有個媽媽分享了她如何引導孩子發脾氣的過程,讓我見識到——原來只要用對方法,建立遊戲規則,孩子並不會變得脾氣暴躁,反而會懂得分寸、知所進退。有一天,她帶著三歲的兒子路過超市,兒子一看到電動搖搖馬,就指著說要玩,她說好,但只准兒子玩一次,兒子也答應了。不料玩了一次之後,兒子又吵著要玩第二次。這時媽媽把兒子抱出電動搖搖馬,然後說:「剛才你已經答應只玩一次,現在我們要回家了。」結果兒子開始哭鬧起來。媽媽說,她的情緒完全沒有受到波及,因為她了解小孩總有無理取鬧的時候,她只是握著兒子的手說:「我們走吧!」路過公園時,兒子仍在哭泣,於是媽媽坐在公園椅上對兒子說:「好!我要聽你說。」小小年紀的兒子真的比手畫腳,哇啦哇啦的講,媽媽沒有變臉、沒有指責,只是很專注的聆聽著。40分鐘後,兒子講夠了,終於擦乾淚水對媽媽說:「我要回家。」我問她:「為什麼妳肯花40分鐘聆聽兒子哭訴呢?」她說:「這叫一勞永逸呀!我只要在他最需要的時候,讓他把他心中的憤怒、不滿全部說出來,把負面情緒清乾淨,回到家他不會繼續遷怒,也不會怨恨我。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我是說話算話的媽媽,他也會了解如何遵守遊戲規則了。」聽完這位媽媽如此有智慧的分享,不免想請教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說:「這是我第三個孩子,我曾經累積不少早期錯誤的教養方式,因此努力成長,也和先生調整關係,經過多年來的學習,終於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了。」這位媽媽做到容許孩子發洩心中「NO」的訊息。一次40分鐘的專注聆聽,可以換來孩子情緒穩定的成長,如果是你,你願意這樣做嗎?(本文作者/吳娟瑜)(摘自/爸媽的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華文精典出版)

樂閱讀/晚上11點後 不要翻開日記

樂閱讀/晚上11點後 不要翻開日記#情緒

那本日記,是你不停撰寫的自傳,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它見過最真實的你。面對它的時候,你不用避諱旁人的眼光,放任自己哭得眼淚鼻涕齊流,也不怕任何抨擊批評,放肆地揭露心中帶著邪惡味道的想法。厚厚一本,滿載你的愛恨嗔痴,還有不加掩飾的過去。那是不會出版,而且只有你能翻開的自傳。晚上11點過後,萬籟俱寂,整個世界沉進無邊的黑暗,你獨坐在桌前捻亮一盞燈,寫完當天的日記,猶豫著不知道該不該往前翻閱,翻閱已經留不住的回憶。不翻,內心隱隱受著蠱惑;翻了,卻又怵目驚心。你在裡面貼著所有與前男友出遊的票根、畢業時跟好友的合照、熱戀時一張張親暱的字條……它甚至已經不只是一本日記,反而更像一座博物館。許許多多的回憶不能常保如新,你選擇將它們一一風乾,製成標本,羅列在屬於你的博物館裡。經過你的處理,某些東西的確被保留下來,可是標本終究是標本,說穿了那就是一具具屍骸,再也活不過來。夜如此深濃,你獨自為那些屍骸默哀,感覺自己即將被夜色吞噬;所處的空間彷彿是一圈流沙,直抓著你往下墜,墜落情緒的低谷,墜落回憶的深淵。整座城市陷入深眠,只有你睜著乾枯的雙眼,不知道能夠向誰求援。那不只是單純的生命紀錄,翻開舊日記,你看見每一頁都吶喊著曾經的執著與不甘,每一行都泣訴著心碎欲死的悲傷,每一個字都在撩撥你脆弱的靈魂。你第一次覺得,黑夜漫長得超乎想像。哭腫雙眼,以為自己在等待永遠不會來的黎明。有個朋友,曾經讓我看他桌上好幾本同款不同色的日記本,算一算總共八本。他說,八年前,初戀女友送了他這個款式的日記本,之後每一年的開始,他都習慣去買同款的日記本。即使分手之後,他還是維持這個習慣,同一款的日記本,一買就是八年。「雖然分手很久啦,平常也不會想到她,不過每次換新日記本的時候,還是會想起她。」朋友瞇著眼睛說:「講真的,第一年的日記,我直到兩年前才敢全部看過一遍。」我好奇問他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他聳聳肩說,也沒什麼感想,原本他以為自己會看到痛哭流涕,想不到反而很平靜地看完,然後肚子餓了,就出門吃飯。當我取笑他很殺風景時,朋友卻認真地說,他刻意早上一醒來就看,為的就是確保自己接下來有事做,如果是睡覺前看,他應該會翻來覆去一整晚睡不著。這句話乍聽是玩笑,仔細想想卻很有道理。畢竟入睡前的時刻,是最不用分心做任何事情的,假如在睡覺前翻了舊日記,不就等於是獨自專心地咀嚼那些回憶嗎?尤其在很多事情才剛發生沒多久的時候,在睡前複習傷痛,只是跟自己的心過不去罷了。其實,想要抒發心情,寫日記是一種很適合的方式,因為有許多心情必須毫無保留地傾訴,才有復原的可能。但總是在面對他人時,有諸多顧慮,所以日記成了最好的選擇。書寫日記的時候,你不需要控制情緒,在當下的你的思緒,或許已經紛亂到極點,反而不會輕易被自己的文字影響,可是過一陣子,你的心情稍微平復,卻又還沒完全放下時,便去翻舊日記,無疑是在傷口上灑鹽。而當初你在極度悲傷、憤怒、絕望情緒下所寫出的文字,會在瞬間侵佔你的心和靈魂,讓你更難釋懷。也許很多年後,你翻閱好久以前的舊日記,會發現原來自己的來時路這麼蜿蜒曲折,可是你終將明白,那些都是必經的路程,而且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可能你還會有點困惑,當時真的有這麼愛那個人嗎?當時的背叛竟然讓你這麼痛苦?當年那些不可能掙脫的困境,為什麼現在看來都無足輕重了呢?但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要花多久的時間,你才能獲得這樣的平靜,可能一個月,也可能十年。每一本日記,都是一個人無聲的吶喊,也是收藏了許多記憶的博物館,你可以懷念,但別讓自己沉溺。如果你還沒確定已經跨越了心中最艱難的障礙,就試著在那座記憶博物館上,掛上一個告示牌提醒自己:「晚上11點之後,禁止進入。」(本文作者/陳默安)(摘自/你的心事,永遠比你還要寂寞/人本自然出版)

樂閱讀/訓練自己面對運氣

樂閱讀/訓練自己面對運氣#情緒

我以前曾經參觀過自衛隊的機上訓練,隊員分為紅組與藍組,雙方擁有相同數量的隊員與武器,各自佔據大樓的不同樓層。紅組為當時的假想敵蘇聯,從北海道稚內附近登陸,而藍組則對其展開防衛作戰。例如,藍組打算在夜裡派出偵查兵,裁判立刻就問:「月齡幾天?」當時跟今天不同,夜間可使用的紅外線照相機並不普及,若當場答不出來,作戰行動就會扣分。那種戰鬥活動一個接一個,並與留有紀錄的戰史比對,前後大約進行一星期,最後運用電腦統計判定勝負。當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種訓練方法當中一定有一些「運氣」的成份。月齡多少,因天候狀況,有時視線良好有時惡劣。還有,像我這樣的參觀者可以在不同樓層自由走動,有時會被藍組問到:「現在紅組還剩下幾台戰車?」那時候,我據實以告或胡說八道都可以。在這世界上,即使正直的人也會說謊,所以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須設法因應,無論碰到哪種狀況都必須把運氣這個因素確實計算在內,那才是真正的作戰方法。我曾對其中一名隊員說:「就算運氣不好輸了,也是很好的訓練。因為你們可以體會到,遭遇失敗,收穫反而更大。」他們面對運氣等無法控制的因素,心裡都有充分的覺悟。雖然知道運氣的存在,但是並不因此而失志,就算前方路上厄運當道也要勇敢迎戰。不只是自衛隊,不管是誰,都必須以那樣的方式戰鬥。運氣這種東西在人生當中也會遇到,有時候不管如何精打細算,都無法稱心如意。相反地,有時候雖未仔細算計,卻得到意外之財,那種時候坦然地歡喜接受就可以。重要的是,不管是幸福到頂點或是絕望到谷底,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運氣存在,不會掛零。在日本,大家根深蒂固地認為自衛隊與軍國主義密不可分。但是,站在國家立場,自衛隊應該被當做訓練年輕人心身均衡的制度。由於大人們教導年輕人享受和平無需付出代價,所以年輕人都被寵壞,把為國犧牲這種事看成很殘酷,形同強迫國民送死。不管嘴裡如何高唱和平,現實中都不可能實現。周遭一定有別國想來入侵。為了確保和平,有時候必須抱持不惜為其一死的覺悟。年輕人以為僅靠漂亮的表面工夫就可達成和平,大人們應為造成此種錯覺負起責任,這也是戰後教育最大的錯誤。(本文作者/曾野綾子)(摘自/人間的基本/天下雜誌出版)

靠吃發洩壓力 吃成胖子恐更憂鬱

靠吃發洩壓力 吃成胖子恐更憂鬱#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壓力大時,你會如何紓發壓力?大部分地人會用透過美食來消除,因此大吃大喝、暴飲暴食,但靠吃發洩,小心肥胖上身,讓心情更憂鬱!高雄就有一名少婦婚後因婆媳相處、孩子教養等問題,壓力暴增,每次情緒一來就靠狂吃發洩,5年來每年增加10公斤,體重直線上升,身材走樣後心情就更差,變差後又繼續吃,陷入惡性循環。義大醫院精神科顏永杰醫師表示,因憂鬱、焦慮引發的肥胖比例不低,其中以暴食症最為典型,這類病患常因心情不好就不想動,只靠吃東西解壓,食量是常人的2至3倍,就算不餓也找一堆東西來吃,但狂吃後有罪惡感,心情更壞,情緒差又繼續吃,變成惡性循環。暴食症患者需先作好情緒控管 解決情緒後才能有效減重顏永杰醫師說,此名少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她只要與丈夫、公婆發生衝突後,食量就大增,不只每餐份量加倍、還不停吃零食,日復一日身材就逐漸走樣,期間她也曾嘗試各種減重方法想讓自己瘦下來,但始終沒效;醫師表示,這類暴食症患者就算動減重手術,未控制食慾也無法治本,因此需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體重。顏永杰醫師建議,暴食症肥胖病患應先做好情緒控制,透過藥物和心理雙管齊下治療讓生活恢復常軌,再配合外科手術,才能有效解決肥胖困擾。

樂閱讀/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會不穩定?

樂閱讀/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會不穩定?#情緒

如果你了解腦部發展與運作機制及其功能,就能理解何以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情緒會不穩定。並非他們不願意自我克制或不經意的失控,乃因腦部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我們來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與大腦的結構(見下圖)。「頂葉」(Parietal Lobe)職司人體冷、熱、觸、痛等知覺的中樞。頂葉後部負責邏輯和空間感。頂葉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手臂和腿正在何處。頂葉約莫到12歲才發展成熟。換言之,在小學畢業進入國中時期,對邏輯概念及空間的感受才能掌握。「聶葉」(Temporal Lobe)主掌識別聲音與幫助儲存記憶。與辨認事物型態的能力有關,也是意識的守門員。大約到16歲左右會發展成熟。也就是約到高中一年級時,才具備辨識事務的能力。「前額葉」(Frontal Lobe)約在前額頭到頭顱頂中央位置,被稱為「總裁腦」,也就是認知總管,主掌邏輯、推理、預測、評估、同情、創新、想像、問題解決、運動等人類的專屬能力。大腦區分為理性腦(前額葉左側)及感性腦(前額葉右側)。理性腦的功能是循序、邏輯、解析的、順序的;同時控制語言「表達」能力。感性腦的功能是非線性、直覺、宏觀的;同時控制語言「理解」能力。悠關食慾、性慾等人性本能相關,掌管快樂、悲傷、憤怒等情感層面的活動。大腦皮質的左右腦半球共同處理情緒。差別在於遇到「負面」情緒時,額葉的右半邊比較活耀;而左半腦在愉快的時刻比較活耀。換言之,右半腦會促進負面情緒的出現,左半腦來決定正面情緒的產生。互相矛盾的衝動不斷出現在腦內(額葉的兩側不斷在競爭),彼此較量。額葉的哪一側較佔優勢與生活現狀並無關聯,而是一種「性格特徵」。杏仁體(Amygdaloid)則會激發對危險本能的恐懼感,如摔倒或被襲擊時。杏仁體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反應。換言之,杏仁體引發情緒,前額葉控制情緒。另外扣帶迴(cingulate gyrus)的功能可以修正行為及情緒。(本文作者/陳恆霖)(摘自/Coach父母學/大寫出版)

樂閱讀/親密關係品質 影響孩子情緒控制力

樂閱讀/親密關係品質 影響孩子情緒控制力#情緒

過去40年來,研究學者發現,親子間形成的連結(學術研究上稱為「依附關係」)大約分為兩類──高品質親密關係與低品質親密關係。當父母能在寶寶需要時陪在身邊,提供「安全的保障」,讓他們安心去探索這個世界時,就會產生高品質的親密關係;反之,在低品質的親密關係中,寶寶缺乏能讓他盡情探索世界的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有個非常簡單的方式,可以檢驗出父母與孩子的連結類型:當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先離開房間一下,即使房間裡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仍可預期孩子應該會覺得難過;當父母離開一陣子後回到現場,我們可以想像,重逢的情景雖然摻雜許多淚水,但孩子在確定父母沒有就此消失後,就會感到心安。表現出以上情境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間擁有高品質的親密關係,又稱為安全型依附關係。這些孩子被單獨留在房裡時,表現出失落感,發現父母不見時,會哭泣、嗚咽。父母回來時他們也會哭,但很快地就會投向父母的懷抱,或抓著他們的腿不放;父母這時會平靜地安撫寶寶,讓他們安定下來。在一陣撫慰過後,寶寶就會回去繼續探索他的玩具和房間。但也有一些寶寶在父母離開時,沒有大聲抗議,甚至好像沒注意到父母回到身邊。一開始這些孩子被視為獨立,完全不黏人,但在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孩子會表現得漠不關心,是因為他們完全漠視自己的情緒。在觀察這些父母照顧孩子的情況時可以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時,他們會避免跟孩子接觸,這些父母不會提供安慰,反而會說:「喔,你看這個!有東西要給你喔!」類似這樣的話,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對孩子生氣,告訴他們不要當「愛哭鬼」。這些對父母的離開無動於衷的寶寶,處於低品質的親密關係中,又被稱為不安型依附關係;雖然這些寶寶在父母離開時會玩玩具,但他們遊戲時展現的創意和探索性,卻比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寶寶低。不安型依附關係中的寶寶也可能有其他反應:在父母離開時表現出難過的樣子,但父母回到身邊時卻表現出生氣或沮喪。這些孩子會玩玩具,但不太探索其他東西,因為他們其實對父母的動態感到非常焦慮。高品質與低品質依附關係的寶寶,最關鍵的差異在,這些嬰兒如何處理與父母分離時的情緒。高品質關係中的嬰兒知道,在他們感到害怕時,可以安然地回到父母身邊,所以可以放心地四處探索。低品質關係中的嬰兒得建立保護自己的機制──他們也成功地建立起這樣的機制──這也意味著,他們無法自信地探索身邊的世界。過去50多年的研究,對媽媽(或爸爸)與寶寶間的親密連結有相當重大的發現。很明顯地,對寶寶最好的依附關係,是可以幫助他們有效處理緊張情緒的高品質親密關係。寶寶可以表現自己的害怕,同時也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所需的安慰,因此可以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並繼續探索這個世界。研究學者在這些寶寶長大後繼續追蹤,發現有高品質親密關係的寶寶發展比較好,因為他們比較能處理學校內需要面對的難題,也比較容易交到朋友。(本文作者/理查‧佛萊契)(摘自/爸爸陪你長大/大好書屋出版)

樂閱讀/慈悲觀:易怒之人必修觀法

樂閱讀/慈悲觀:易怒之人必修觀法#情緒

「慈悲觀」;這是收斂「瞋」、瞋恚,抑制發怒的方法。有時,自己會對某個人感到憤怒不已,氣得不得了。有時會與過去的友人、鄰居,或是自己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等發生口角爭議。有時遇到討厭的人,內心也會產生糾葛。這種情況下,若是知道真理的人,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但沒有學過真理的人,便會直接地將怒火發洩出來。一下子就火冒三丈,於是,相互攻擊,不斷升溫,轉變到拼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此時,就必須進行這個慈悲觀。這是易怒之人必修的觀法;無論是你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還是除此之外的人,對這些人要平等以待、平等視之。「每個人皆是佛子,雖然自己的喜好各不相同,但每一個人、每個靈魂皆是佛所關愛的。」首先必須要回到起點,試著對每個人平等以待。並且,一視同仁地對所有的人「拔苦與樂」,也就是拔除痛苦、施予喜樂,這樣的「觀」之心非常重要。要做到這一步雖然很難,但至少和直接發出怒火的狀態相比,光是能夠這麼想,就可從負面思想轉變為正面思想。當如此的中和作用發揮出來時,內心就會平和下來。比如,今天在公司裡和上司或同事大吵一架,回到家後,仍然忿忿不平,心想:「那個討厭的傢伙最好去死!竟然跟我講那麼惡毒的話!」這個時候,即應該進行「慈悲觀」,並這樣思索:「自己不也是在用個人的喜好來看待對方嗎?應該更公平地看待他人才行。自己喜歡的某某人,從第三者來看,也有可能會令某人感到厭惡。對自己來說,或許和這個人很合得來,但其實也有討厭此人的人。喜歡與厭惡,可真的是相對的情緒啊!所以不能完全憑自己的主觀來論斷!讓自己感到很生氣的人,也一定有其優點。沒有發現此人優點的自己,一定有著什麼不對的地方!」就像這樣,要興起平等看待他人之心,面對他人時要考慮:「那人心中一定有什麼苦楚。雖然此人對我做了那般惡劣的事,或者是說了什麼話,但他心中一定有著煩惱。那煩惱到底是什麼?怎麼要才能緩解其煩惱,使其輕鬆一點呢?」繼而,再進一步地想:「自己能否做一些讓其高興的事呢?至今盡是想要責怪對方,但難道不能說一些體諒的話嗎?我能做一些什麼善意的行為呢?」當試著平等看待對方時,並且思索「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解除此人痛苦,使其感到喜樂的事情呢?」就在這麼想的過程中,怒氣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五停心觀第二項「慈悲觀」的觀法。(本文作者/大川隆法)(摘自/沉默的佛陀與釋迦的本心/九韵文化出版)

樂閱讀/25歲以後 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樂閱讀/25歲以後 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情緒

「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人能否自己照顧自己這件事就愈顯得重要。因為過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別人不會再主動來逗你開心,開心與否完全得取決於自己。」別人主動逗你開心這件事,只限於25歲之前。25歲之後,就要看你自己有沒有能力創造讓自己好心情的環境了,人家才不會管你開不開心。有些人會反駁:「我明明這麼拚命,但是都沒有人理解。」「我不擅長跟人打交道……。」「只有我一個人好心情也沒用呀……。」三法則營造正向好心情如果你有美國時間講這些有的沒有的廢話,還不如花點心思努力創造一個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的環境。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活得開心呢?以下舉出三項法則供大家參考:1)不被討厭/不受眾人喜歡沒關係,但就是不能被討厭。一件原本很順利的事情,往往會因為被人討厭而處處受阻。為了不被討厭,你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舉止一清二楚。平常可以試著把自己說過哪些話、用過哪些字、態度又是如何……,給寫下來,然後換個立場試想,如果有人以相同的態度相待的話,自己會做何感想?如果你的感覺是「應該會覺得很鬱悶吧」、「應該會覺得自己被討厭了吧」,那代表你將會成為一個謙虛有禮的人。所以,能這麼想是很重要的。2)幫助他人/總之一句:幫就是了。而且最好找比較難搞的事情來幫。當你幫了十個人之後,肯定會出現幫你忙的貴人。我最討厭的,就是只會嘴上說說「你好辛苦喔」、「你加油喔!」的人。個人認為,這是相當沒有責任的用詞遣字。另外像是「有沒有要幫忙的?」這句也是,聽起來很沒誠意,即使說了,也難讓人真的交代事情。更好的說法是「這件事交給我來辦」,或是態度懇切地說「這個我幫你做」、「這事我幫你弄好了」等。3)懂得自娛/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人能否自己照顧自己這件事就愈顯得重要。因為過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別人不會再主動來逗你開心,開心與否完全得取決於自己。想成為一個懂得自娛的人,其實沒想像中難,而且朋友有時還會自動聚集上來。參加讀書會、學點才藝等都可以,容易號召他人加入的更好。以陶藝課為例,你就可以很輕鬆地問:「我也可以去參加嗎?」像我有個朋友現在很熱衷於草裙舞,我還打算改天要問她:「我下次可以跟你一起去嗎?」不過即使沒有人做伴,她自己一個人也跳得很開心就是了。(本文作者/大谷由里子)(摘自/用力在關鍵處,讓你變A咖/寶鼎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