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老爸最近對老媽一直惡言相向,還以為我媽外遇?怎麼可能?老爸最近的行為越來越奇怪了......」上班族許小姐擔心地表達自己這幾個月的觀察。如果家中老人老是覺得東西被偷,或懷疑太太或先生有外遇,而且為此焦慮不安,這些行為和心情的改變,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失智徵兆。目前在失智症的衛生教育中,也會經常提醒民眾:如果家中老人出現異常焦慮、暴躁或是個性改變,便要注意,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異常焦慮」不可忽視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期刊,刊登由哈佛大學大腦老齡化研究計劃研究,印證目前學界認為-焦慮可預測早期失智症症狀的理論。而在布萊根婦女醫院針對健全老人的追蹤研究也證實,這種異常焦慮的症狀和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堆積很有有相關性。他們的研究以270位認知健全,年齡從62到92歲,無明顯精神障礙的老人為對象,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包括30項標準化老年憂鬱症問卷調查,以及腦部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如果有出現「煩躁不安」、「興趣缺缺」和「感到焦慮」的情緒項目時,他們大腦影像顯示通常有較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由此更加證實,當家中老人有異常焦慮症狀時,一定要審慎懷疑是否有失智症?懷疑另一半有外遇,是「腦」變了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為什麼失智患者會焦慮?嚴烽彰說,因為失智症患者疾病的主軸是記憶變差,而患者記憶不好時,他們並不會覺得是自己記憶不好,反而是覺得:「為什麼我說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麼大家都說是我忘記?」當他認為「是」的事情一再被否認、否定,就會越來越生氣,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大家都不了解我。」覺得別人會錯他的意,導致他越來越焦躁,有許多本來是很文靜的患者,甚至因此個性完全轉變。尤其是患者老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翼而飛的時候。失智患者容易「補記憶」嚴烽彰說,因為患者記憶差,可能自己把存褶藏起來卻忘記了,但是他們會自己「補記憶」,認為是有人進來房東把東西偷走。尤其對於有嫉妒、妄想的患者要特別當心。而且,他們有些人,可能是太愛另一伴,失智後對時間和地方的定位出問題,可能太太或先生才跟人家說一下話,他們會以為伴侶和對方講很久、很親密;加上患者的記憶停滯,經常忘記自己已經七老八十了,常以為自己還停留在年輕氣盛為愛衝動的年代,氣極了會想玉石俱焚!有時候連太太是跟自己的兒子在說話,他也不記得那是自己的兒子?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患者很容易暴力相向,更嚴重的就會鬧出社會案件。(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講座/老人失智症

講座/老人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多失智患者沒有病識感,單純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記憶力不好。這時家人應對失智症有著高度認知,於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才不會忽略失智症的早期病兆!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29(二)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張家倫藥師主講「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提供您初步觀察家中長者是否出現失智徵兆,或是如何相處與照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長輩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時間:107年5月29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翁被害妄想 「神經性梅毒」害失智

翁被害妄想 「神經性梅毒」害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0歲男性,1年前太太發現丈夫漸漸出現記憶力下降、重複講過去的事件、煮飯會忘記加鹽。同時出現被害妄想,覺得有人偷了自己的手錶。某日因在社區干擾,由警方協助送醫治療,表現言談鬆散難理解、記憶力差、不願洗澡及服藥,時而情緒高亢、話多、誇大妄想。綜合檢查結果,判斷神經性梅毒應是退化主因。調整藥物和處理感染問題後,行為與精神症狀相對穩定後出院。引發失智現象病因多元 中風、腦傷皆有可能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程度越來越高,尤其以阿茲海默症這類以記憶功能減損為表現的退化性失智最為熟悉。而引發失智現象的病因其實相當多元,無論是腦血管梗塞和出血(即中風)、腦傷、腫瘤、感染或其他內分泌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智症狀,且這些部分原因可經過治療改善。臨床上須先找出可能導致失智現象的可逆因素,才能有機會對症下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黃卓尹說明,上述個案失智病程進展快速,病程初期即出現除了記憶外的其他認知功能缺損,且合併有高亢情緒、人格改變和妄想,臨床表現較不似典型阿茲海默症,再加上梅毒血清學的檢查結果,判斷為神經性梅毒。神經性梅毒影響運動、知覺、情緒、認知神經性梅毒指梅毒螺旋體感染人體早期未接受治療,長期潛伏於人體,而逐漸侵犯中樞或週邊神經系統,造成一連串的神經學症狀。臨床表現相當多元,可能影響運動功能、知覺、情緒、和認知功能等,部分個案會有像失智的表現。一旦確診,需以抗生素(盤尼西林)治療,但是神經學症狀的改善程度則因人而異。黃卓尹醫師提醒,不應輕忽失智症狀的表現。及早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診,讓醫師做完整評估和身體檢查,找出可治療、處理的病因。

植物富含維他命C 助減緩記憶力衰退

植物富含維他命C 助減緩記憶力衰退#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全球認知障礙病例的分布,似乎跟其他西方疾病類似。也就是在較未開發的國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較低。最近一項研究比較十一個國家的飲食攝取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結果發現攝取高脂肪、低五穀雜糧的國家,罹病機率較高。由此可以確定,飲食對於邁入老年期的思考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到底要吃什麼才對我們有好處呢?維他命C、硒 幫助減少記憶力衰退以症狀較輕微的認知障礙來說,近來研究顯示血液中的維他命E含量愈高,可以減少記憶力衰退,同時,維他命C和硒對於減少記憶力衰退也都有幫助,並能減少自由基的活動。基本上,維他命E和C抗氧化劑只有在植物性食品中才能發現,而硒則在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可找到。智力測驗表現較好的老人 攝取最多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在一項針對二百六十名六十五至九十歲老人的研究中,顯示「飲食若含低脂肪、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以及較多碳水化合物、纖維質和維他命(尤其是葉酸、維他命C和E,及β-胡蘿蔔素)和礦物質(鐵和鋅),可能才合乎適當標準。因為這樣不只能促進老年人的健康,也能改善認知功能」。這項研究結論主張植物性食品的好處,同時批判動物性食品,認為吃素才能維持最理想的腦部功能。此外,另一項針對數百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智力測驗表現較好的老人,攝取最多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其他研究也發現,若老年人血液中的維他命C含量較低,則認知功能表現也較差,而有些研究指出包括β-胡蘿蔔素在內的維他命B群,與認知功能表現較好有關。植物中1種或1種以上營養物 有助減少老年人認知障礙風險上述七項研究皆顯示,幾乎只能在植物身上找得到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營養物,有助於老年人減少認知障礙的風險。實驗性的動物研究不只證實植物性食品對腦部有益,而且還提出植物性食品運作的機制,雖然部分研究出現重大出入,像是有的研究發現維他命C有益腦部,有的卻只發現β-胡蘿蔔素有好處,而不包括維他命C,但是我們不該為了一、兩棵樹,而忽略了整座森林。因為,沒有一項研究顯示,多從飲食中攝取抗氧化劑,會增加記憶力衰退。不能避免的,當我們觀察到某些事物具有關聯之後,總會發現有其他例外。然而,就算距離我們知道飲食和認知障礙的確切關聯,仍需進行更多實質上的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兩者關聯十分顯著。(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這裡有一些有用的飲食資訊,可供兩項跟智力衰退有關的主要症狀參考。先從較輕微的「認知障礙」或「認知失調」講起,通常是指人的記憶或思考能力衰退,其代表的是疾病的一連串變化,從暗示能力衰退的徵兆,到比較明顯且可以輕易診斷出來的病例。隨著「認知障礙」變得愈來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時,這些情況便稱為失智。常見2種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目前,我們熟悉的失智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血管型失智症」,一種是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破裂,導致多次中風所造成。對於老年人來說,在晚年常有「寂靜型」(silent)腦中風的現象,所謂「寂靜型」表示這種中風往往不被察覺,而且尚未被診斷出來,然而,每一次的輕微中風,都會造成腦部部分失能。另一種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則因為「澱粉樣蛋白」像斑塊一樣沉澱在腦中主要區域所導致,跟心血管疾病是由血管充滿膽固醇,堵塞血管而成的情形相似。阿茲海默症非常普遍,據說在六十五歲的年齡層中,百分之一的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而且往後每隔五年,數字還會加倍。超過五百萬人與此疾病為伍,而且每年有五十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它被列為美國第六大死因。預計到了二○五○年時,罹患此疾病的人數將達到一千四百萬人。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 跟失智有關根據估計,10%至12%有輕微認知障礙的人,會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失智情況,只有1%至2%的人會從沒有認知障礙,直接發展成為失智症,這也就是說,有認知障礙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沒有認知障礙者的十倍。不只認知障礙常演變成更嚴重的失智情況,其他像是心血管疾病、中風及成人發生型的第二型糖尿病,也跟失智情況有關。這些疾病都在特定人口中群聚出現,甚至時常發生在同一人身上,這代表他們可能共有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和高血膽固醇,而這兩種因素都能藉由飲食來控制。植物性食品富含抗氧化劑 降低自由基傷害第三項風險因子是相當棘手的自由基含量,它常會破壞我們晚年的腦部功能。由於自由基對於形成認知障礙和失智症影響重大,因此研究人員相信若從飲食中獲取抗氧化劑,就能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動物性食品缺乏抗氧化劑,無法提供腦部屏障,而且容易活化自由基發展,造成細胞損害,相較之下,植物性食品則富含抗氧化劑,可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當然,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確認出特定基因可能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不過環境因素也是關鍵,而且可能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最近有一項研究就指出,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國人比土生土長的日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高,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土生土長的非洲人比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非裔美國人,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都較低―都明顯支持「環境在認知障礙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理論。(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日常保健、存預備金 為失智預作安排

日常保健、存預備金 為失智預作安排#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刺眼,也不在我的生涯規劃內,儘管做過基因檢測,證明我並無失智可能,加上我過著「五動人生」(活動、運動、嚼動、心動、互動),照醫學界的說法,應該不至於過早衰老因失能、失智而了無生趣。趁頭腦清楚時把話說在前,萬一真有什麼閃失請家人按照我的意願處理,如下兩種方式,讀者可以參考:第一型 楢山節考式日本作家深澤七郎的小說《楢山節考》,提到日本古代信濃國(現今長野縣)糧食不足且生活吃緊的狀況下,有些壯年子女會揹著老邁父母往深山走。老人家或因年老力衰,自認佔一口飯是不當的;或因不忍孫兒、孫女挨餓啼哭,自願被丟棄到深山谷底。老人被棄置山谷後萬一沒有立即摔死,在星空俱寂的夜裡,奄奄一息之際還要聆聽群狼對著月亮長嚎,然後等著被一口一口咬嚙。第二型 送進養老中心本來已規劃在地養老,萬一失智生活不能自理,該怎麼辦呢?根據照顧媽媽失智的經驗,從初期經醫生檢測確診,到晚期完全需要陪伴照顧,前後約八年∼十年。若是這樣,我的決定如下:一、 初期如果還能行動自如,但思緒有點混亂言語顛三倒四,那麼從已存好的預備金挪出一筆雇請外傭的費用。千萬不要影響兒子、媳婦、孫兒們的正常生活。這時,有兩則注意事項:(一) 準備一間空房讓外傭住。(二) 若丈夫並未失智,生活仍可自理,需放他自由;若丈夫也有失智現象,和我一樣在初期、中期階段,那麼需要多請一位外傭照顧他。根據一位外傭仲介專業人士告知,目前照顧一位老人家,薪資加上吃住每個月約新台幣參萬元。30,000 元×2人×12個月=720,000 元哇!我的預備金夠用嗎?我可不想增加家人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二、 失智後期,大小便失禁又疑神疑鬼,加上身體機能退化需要24小時的照顧,在「生前事」的交辦事項裡,請家人務必根據我的留言,直接送到安養中心。有空來探望,沒空也無妨,都已經失智了,還能記得什麼?家人千萬不要有內疚感,自己人生自己負責,最後階段絕不要拖累子孫。請大家仍然秉持「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的態度,在照護上做好公平、合理的時間分配和財務分擔。兄弟間對如何安置老爸、老媽有困惑或不同看法,孩子一定要尊重大哥的想法,由他做最後的決定。怎麼忍心讓家人在我最後的階段跟著受苦受難呢?失智初期一定有藥物可以延緩,絕不要放棄,醫學、藥物日新月異,自己要努力學習保持健康靈活身心的生活方式。好活比歹活重要,向「失智症」挑戰,趁著還生龍活虎的光景,多存點「生命老本」吧!(本文摘自/酷老樂活:吳娟瑜寫給大大人的10堂幸福課/出色文化)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年輕的30-40多歲的族群,例如在女性身上,如果是一位家庭主婦在煮時,走到冰箱前面打開冰箱門,也許會忘記為什麼開冰箱?但是忘記後、冰箱門關上了、待會也會想到我開冰箱要做什麼!或是路上巧遇曾經熟識的某人時,對方的名字卻無法馬上想起來,只是覺得這人很眼熟、有深刻的印象,但名字就是想不起來;但過一會,冷靜回想,就想起來:「啊、這人就是那個誰誰誰嘛。」記憶力退化明顯下降 影響日常生活失智症的臨床診斷,必須是病人現在的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力的退化,跟之前的記憶力相比,是有明顯的下降,而且這個下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最重要是「持續性」,而不是「時好時壞」。正由於病理上的變化是持續在進行的,所以在AD8量表中,才會有「是否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的障礙」這一題,我再次強調,特別是「持續性」!鑑別「老化」跟「失智症」最大的差別能力,就是「記憶力的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時好時壞,很多事情想不起來,但是專心想想之後,或待一會兒回想還能夠想起來。如果是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想,都很難想得起來,而且這種記憶缺失是會「持續變化」的。持續性退化 而非時好時壞時好時壞,或是偶爾的記憶不好,不是失智症的狀況,但若日後追蹤臨床表現時,如果發生這種忘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或者是每次回想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是「持續性」惡化,我認為這有可能是「早期的失智症」。什麼叫「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說的是逐漸變差,而不是時好時壞。時好時壞裡有一種情形是越來越頻繁,但也逐漸走下坡,這種情形也是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這就符合失智症診斷最基本的精神;原本有的功能,逐漸的、而且持續的退化。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糾結 造成腦部認知功能退化我們之前做了亞洲五個地區的早期失智症臨床表現研究計劃,在AD8題目中,最常被病人自述有問題的前兩題,是第三題「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第八題「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在臺灣,被早期失智症病人的家屬提及,「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是早期失智症的病人所表現出來頻率最高的現象。但是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區域,對早期失智症的表現症狀可能會不一樣,這也是該多加注意的特別之處。一再強調「持續性」,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表現,有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的糾結變化,這兩個物質的累積會造成腦部裡面認知功能的缺損和退化,特別是這兩個病理變化是越來越多,是不會走回頭路、不可逆的。就某種程度而言,失智症強調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是有大道理的。(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

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不容易盼來年假,阿翔返家探視母親。一進門隱約感覺不對勁,門口堆了不少撿回來的紙箱、空瓶罐,客廳四散著橡皮筋、帳單通知等細碎的物品,和以往總是乾淨且物歸原主的環境不太一樣。準備年夜飯時,不時地聽到翔媽叨唸孫子怎麼沒回來,但孫子一直都在客廳玩耍。年夜飯的菜色不僅變少,就連翔媽最拿手的糖醋魚滋味也變了調,不但忘了放糖,還少了最重要的蕃茄醬提味,讓阿翔不禁懷疑母親究竟怎麼了?!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指出,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比例約8.13%,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更高達20%,從人口老化的速度來看,預估未來台灣失智人口將愈來愈多,衝擊性不言可喻。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提及,失智症不單單是年長者的問題,協會近幾年也協助到 50 歲左右年輕型失智症的個案,足見對失智症的警覺性不應侷限在65歲以上的長輩。湯麗玉秘書長表示,每逢年節期間,協會的諮商需求量便有增加現象,推測是因為晚輩過年返家,比較容易近距離觀察長輩的生活情形,「這段時間也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改變』的最佳時刻!」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相比 表現上大有不同孫瑜主任說,「改變」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徵兆,雖然有些改變會與老化類似,但老化的基本能力不會改變,而失智症則是對過去曾經拿手的事情處理能力變差。有些長輩甚至會從好客性格突然變成足不出戶或疑神疑鬼、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認不出熟悉的親友等,都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湯麗玉秘書長則提醒,過年返家如果發現長輩有任何的改變、重覆等行為時,應多觀察且記錄下來,若長輩不願就醫,可透過長輩平時信任的醫師協助轉介。「面對長輩出現改變行為時,儘量給予包容並鼓勵,過年期間,可多陪同長輩做些需要花腦筋的活動,如走春、打牌、散步、唱歌等,或請長輩多說一些過去的事情,讓孩子當個小記者,幫忙做個人生故事書等等,都可讓長輩有成就感。」失智症可藉由藥物及非藥物療法改善症狀調查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共病情況會比同齡沒有失智症的人來得更嚴重,尤其是三高、腦血管疾病等,甚至會有高比例的氣喘、肺部病變與肝硬化等情形,需要較多的照顧。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孫瑜主任認為,目前大部分的失智症雖然沒有辦法痊癒,但藥物的使用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除了用藥外,還可以透過調整長輩的生活習慣、改變與其溝通的方式、加強其認知訓練、職能治療等方式,來幫助改善生活品質。有10%失智症患者有潛在因素影響,一旦改善或去除這些因素,就可以治癒。因此,若發現身邊長輩有了「改變」,最好及早就醫諮詢神經或神經科醫師,或許在排除疾病因子後即可恢復功能。最後,兩位專家都建議,要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須從生活形態、運動飲食著手,包括「趨吉避凶」都要留心,在「趨吉」上要有三動: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還要維持理想體重、採取地中海式飲食等;在避凶上則要遠離三高、避免外傷、抽菸與憂鬱等,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