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面對失智衝擊 7點原則要知道

面對失智衝擊 7點原則要知道#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意味著人生將面臨無力挽回的巨大改變,當被確診罹患失智症之時,驚嚇、否認、憤怒、悲傷和失落等情緒,如排山倒海而來,有些患者和家屬難以平靜接受這樣的診斷。7點照顧原則一定要知道在震驚平撫之後,尤其是輕度的、早期的失智症診斷,部分家屬常會猶豫:應該誠實告知患者病情呢?還是選擇不告知,讓患者免於擔憂和悲傷?由於失智者的病程長、病情的變化也多,因此如何形成一個好的照護計劃是很重要的。以下幾點是給照護者的建議:1)最理想的狀況是,失智的長輩在失智症診斷的早期,就能與子女及家屬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整個未來長期照護的問題,包括在疾病的早期、中期、晚期要由誰照顧、如何照顧。此外還要預立一些指示,比如說萬一進展到疾病的末期,失智長輩已經無法表達意願時,有關於是否插鼻胃管、是否簽放棄急救同意書等,最好能夠預先立下指示。2)有些時候長輩已經無法參與討論,這時子女如果要形成長期照護計劃,最理想的方式是子女一起聚集開個會,討論如何分工照護。3)主要的照護者常因為要應付種種照護上的困難,經常會有煩躁、焦慮、憂鬱、失眠的狀況,心中會有憤怒乃至於罪惡感。尤其當失智長輩很頑固、不配合時,照顧的壓力非常大,照護者可能會發脾氣,事後又會產生罪惡感,身心備受折磨。因此,所有參與照護的人有必要在一開始就請教醫師,或者是詢問失智症照護相關的協會,完整了解失智症照護時會遇到的挑戰。然後還要訂定一個計劃,讓這位照護者不要過勞,有適當的休息跟喘息的機會。4)建議所有的照護者都能夠參加病患家屬支持團體,如臺灣失智者協會。透過這類團體,彼此間可以互相支持,同時也交換經驗。5)照護者要設法透過失智症相關的協會,了解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運用,比如說日間照護單位、臺灣失智症協會一直在推動的互助家庭等。這些模式可以大大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且能增加失智長輩的生活品質。6)沒有直接照護患者的家人或子女,若想對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法或照護品質提出質疑或批評,請記得要非常小心。主要照顧者所背負的壓力已經很大,最好的狀況是家人可以一起面對困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是去批評。7)照護的過程要注意相關法律問題,包括財產、醫療相關的法律問題,甚至是照護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例如請看護照顧失智長輩,但後來失智長輩卻將財產過戶給看護等。這些都是失智照護者應該留意的地方。(本文摘自/不被遺忘的時光/心靈工坊)

有氧運動 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有氧運動 有效降低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熱愛自己的大腦,所以當我看到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有許多好處,不光是有益身體健康,大腦也能受惠,便感到振奮。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變大在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中,研究員召集59位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但生活靜態,年齡介於60至79歲,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塑身伸展」運動,為期六個月。志願者在展開運動計畫前與結束後,都以掃描方式測量大腦尺寸。結果很有意思: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明顯變大,只做塑身伸展操的人則沒有。這種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運動會使各種蛋白質在腦中釋出,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有助於保護現存的腦細胞,並促進新細胞的生長。大腦因而長大,八成也比較不會失智。體能差者失智可能性為體能佳者的兩倍在另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中,研究員追蹤兩萬名男女,測量他們在1971年及2009年間的基礎體能。在這段期間,其中1659人罹患失智症。可怕的是,體能最差者罹患失智的可能性,是體能最佳者的兩倍。由於這不是運動介入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志願者展開健身計畫,是否能夠降低失智風險。但似乎不無可能。(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輕失智者年紀輕輕就生病,提早退出職場對於家庭經濟影響大,一名照顧太太7年的教授張鎮華表示,由於太太照顧不易,除了犧牲了自己的工作機會之外,女兒也必須加入照護人力。年輕失智者在所有失智人口中佔較小比例,難以察覺因此通常會比老年失智晚2-3年才確診。事實上年輕失智症者為家庭砥柱,更需要社會支援及社會大眾以同理心對待。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 降低參與的機會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下被確診失智症者,推估台灣目前約有12,000位,男多於女、疾病進展速度快,較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且對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失智症的社會福利資源幾乎都偏向於老年失智症,但年輕型失智者的特性與老年失智者並不相同。一般「瑞智學堂」參加者的平均年齡高達80歲,長輩們參與運動課程受到身體功能的限制,動機或成效較弱。這兩個世代,在體能、生活背景及文化認同有所差異,服務設計必然不同,然而失智社會資源多偏向老人,導致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因而降低參與的機會。年輕型失智確診不易 家庭照顧挑戰高比起因為老了、病了的老年型失智,年輕型失智及其家屬面對的醫療及照護情境更加嚴峻,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協助他們面對難關。由於社會大眾對年輕型失智認識還不足,以致延遲確診的時間,比起老年性失智症還晚2~3年才確診。年輕失智者的家屬面對失智者年齡尚未老化卻必須仰賴照顧時,心態不平,容易累積壓力;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外表正常,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一旦行為異常,例如:隨手拿取他人物品、在公共場合喃喃自語或詞不達意、買東西未付錢、走錯廁所等,很容易遭來社會誤解眼光。衛福部科長張秀君表示,今年長照2.0已經把50歲以上的失智者納入服務,未來的政策設計希望把家屬和個案串連在一起,因為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更不是台北市的專利,希望政府和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將記憶會館的服務在全台灣複製出去,幫助廣大的失智者及早獲得幫助。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智長者情緒起伏大,發生衝突時,往往會無法判斷狀況,導致口不擇言、理致斷線,衝突瞬間爆發。長照機構照顧悲劇事件,可能因為失智病友間早有嫌隙,導致一言不合就容易互相衝突。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失智照顧機構必須有足夠人力,良好的失智照顧訓練,才能有敏感度預防及適時化解住民衝突。重複言行、疑心病、妄想易造成衝突失智者的病程發展可能出現重覆言行、情緒起伏、疑心病及妄想等,加上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無法判斷狀況適當回應,都有機會造成與機構住民間的衝突。在彼此已有嫌隙狀態下,一旦情緒失控就會容易招致憾事。如何積極防患悲劇重演,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想要降低憾事發生的機會,有3點一定要注意!1) 當失智者與其他住民發生衝突時,照顧者須適時介入,不僅要在當下化解衝突,平時更需要利用機會增進友好關係。2) 白天應多安排失智者參與各項活動,可以降低衝突的發生。對於機構照顧管理的建議,除了要補足照顧人力之外,需提供照顧人員失智症照顧及危機處理之訓練,以提升促進住民和樂關係及處理衝突之能力。3) 在現實條件許可下,讓失智者使用單人房也可降低衝突的機會。失智症專業訓練 積極預防意外發生民國150年失智症人口將高達85萬人,高齡長者照護的人數越來越短缺,難度也越來越高,面對較難照顧的失智症個案,照顧人員必須經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了解失智症可能出現的行為症狀,並且積極預防意外的發生。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聽障問題的老人,失智風險會提高,美國研究顯示,老人得到聽障會使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65歲以上老人因毛細胞更加老化,細胞容易受損、死亡,一旦產生聽障問題,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較少動腦就容易失智。另一研究指出,輕度聽障老人會使失智風險提高1.89,中度聽障提高3.00倍,重度聽障提高4.94倍,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測。2025年全球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高齡化社會來臨,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老人若出現重聽、雞同鴨講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聽力障礙。WHO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化,2025年全球12億的60歲以上人口,其中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本土研究也發現,50歲起聽力退化愈明顯,65歲以上至少3成有聽障現象。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老年聽障危險因子包括從事的工作常曝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荷爾蒙、基因等。因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覺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建議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如有異常則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安裝人工電子耳。楊宗翰主任表示,弱勢族群眼耳鼻喉科整合照護模式,針對早療幼童、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透過做聽力篩檢檢測功能,必要時協助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聽障前兆一定要持續觀察,症狀頻繁出現時應就醫檢測,及早發現,就能及早降低失智機會。

醫訊/臺北醫院邀請您守護.關懷失智長者

醫訊/臺北醫院邀請您守護.關懷失智長者#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邀請您和我們一起關懷高齡帶來的失智、失能等議題,認識並預防失智!臺北醫院規劃於2月6日至5月15日舉辦一系列失智症治療團體活動,包含藝術創作、懷舊活動、音樂活動、感官活動、認知活動與肢體活動等,藉由長者體驗以提升長者能力及延緩退化。2月6日為第一場活動,將安排專科護理師、社工師和職能治療師進行家屬教育座談會,主講失智症照護、社會福利資源及失智症非藥物治療,歡迎家中有失智長輩或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交流。名稱:臺北醫院邀請您 守護.關懷失智長者時間:106年2月6日 星期(一) 下午18:30-20:30地點:臺北醫院一樓復建科職能治療室(新北市新莊區思源路127號)洽詢:管理中心企劃組廖語婷(02)-22765566#2817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子女或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是,一旦老人家的聽力變差後,就不可能再變好,所以在心態上及相處上,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溝通,以免因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而傷了彼此感情。其實,只要掌握下列的技巧,就不需要跟老人家「大小聲」。1) 說話前,要先引起老人家的注意,例如,先輕拍他,或者在他面前比比手勢。2) 盡量在安靜、無噪音的環境,與老人家對談。3) 確定老人家可以看到說話者的嘴唇,因為看得到唇型,有助於表達意思。4) 說話音調要低沉, 放慢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清楚,而不是大聲吼叫。5) 盡量對聽力較好的那隻耳朵講話。6) 如果老人家聽不懂,換個同義詞,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句子。7) 有時候用手勢,或寫下重要的詞句,讓老人家可以看得懂。8) 同時要請老人家將聽到的話重複一遍,以確定老人家真的聽到,也聽懂了。改變溝通方式 也可避免情緒受影響以第8點來說,因為有時家人會誤以為跟老人家講的事,他都忘記了,老人家是患了失智症,但也可能是老人家根本沒有聽懂你要他做的事,或他沒有聽進去。老人家為了嫌麻煩就乾脆點頭,卻是沒有聽見,所以沒有做,但這其實不是失智啊!聽力退化既然是常見的狀況,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好好面對。如果銀髮族及家屬都能正確地看待,那麼,只要改變一些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重聽的老人家得到很好的照顧,同時也可以避免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忘東忘西?失智十大警訊報你知

忘東忘西?失智十大警訊報你知#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一種失智症,都可以透過門診評估, 從簡單的測驗做起,例如Mini-Cog,這份測驗會先告訴患者三樣事物,例如腳踏車、紅色、快樂。接著會請患者畫出時鐘,例如當畫10時20分時,那麼長、短針所在的位置就要分別在左右兩邊。等畫完時鐘,再問患者,之前的三樣事物,還記得幾種。如果時鐘畫對,算一分,接著每答對一個事物,算一分,這份測驗總分為四分,如果總分小於或等於兩分,就要再進行下一步測驗。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一般來說,會再用一份Mini Mental Status Exam(MMSE)的30分表格來測驗。以學歷來分,患者若是大學以上程度,要達到24分,若是小學,就要16分,如果未能達到標準,那麼失智症的機會很大。除了評估表之外,失智症的評估,通常還包含抽血及腦部影像,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分辨是何種因素造成。另外,也需要神經科或精神科醫生,幫忙診斷與治療。造成可逆性失智的原因有甲狀腺機能亢進、B12不夠、神經性梅毒等。神經性梅毒現在已很少見,但仍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除了阿茲海默症,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其他,如路易小體失智症、水腦等,都需要再仔細分辨,比較能對症治療。失智症的十大警訊1) 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 個性改變。10)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認知功能變差是正常的老化一般人所知道的阿茲海默症,其實只是失智症最常見的一種,其他就如上述,還有血管性的失智等。如果有偶爾忘東忘西的情形,其實不需要太緊張,但若懷疑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還是必須找專業醫師評估,確立診斷,分辨病因,接受治療。雖然失智症無法痊癒,但可以延緩它的惡化情況,不需要太過悲觀,但也不要輕忽。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大家只要一談起失智症,就都非常害怕,但我們人年紀大了, 某些認知功能本來就會變差,這是很正常的老化現象,所以不需要老人家一忘記事情,就驚慌失措的以為老人家患了失智症。(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