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心臟病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為目前已開發國家中引起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而言,高血壓將使心臟肥厚進而引起心肌病變及心臟衰竭;對血管而言,將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主動脈血管剝離及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的傷害及死亡。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於高血壓防治的重要性已有認識,但事實上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約百分之12~21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在民國65年台灣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中,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病人僅占所有高血壓病患的百分之45。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的防治,所須努力之處仍然很多。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表示,引發高血壓的原因相當多,傳統上可將之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就是表示其原因不明者;而次發性高血壓則表示由特定疾病所引發者。一般而言,原發性高血壓約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百分之90~95,次發性高血壓以慢性腎臟疾病及腎血管疾病所引發者較為常見。高血壓一般而言並沒有明顯症狀,經常讓人渾然不覺,待一段時日之後,可能會有下列自覺症狀,即頭重、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呼吸急促、頭頸部酸痛與兩肩酸硬等。據統計,在台灣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者約百分之20罹患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的患者也愈來愈多,在這些病人中,大約只有1/5是因高血壓自覺症狀而定期服藥,並在醫院追蹤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指出,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1.低鹽飲食─減少食物中鹽份的攝取,約每天攝取不超過6公克的氯化鈉。2.若體重過重則必須減重。3.停止吸煙。4.增加飲食中纖維的份量,限制飽合脂肪的含量。5.限制酒精的飲用約每天一盎司左右。6.如有需要可進行放鬆治療。藥物的治療則包括:利尿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甲型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及血管張力轉換抑制劑等。高血壓治療的成功與否,以病人是否有規則的服藥及定期的測量血壓,若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則病人的身體更健康。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心臟病

近來在心臟醫學領域範疇研發出一款新式的超音波醫療儀器,可提昇心臟科醫師在心臟疾病診斷上的即時準確度及手術完善度,除顯示出醫學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並可提供心臟病友如曾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讓病友們擁有更全面的健康防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主任 王致皓醫師表示,過去心臟超音波是二度空間,很多死角無法完整地呈現,也使得醫師在診斷病情時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判斷病情,有了三度空間立體超音波,一顆整體的跳動心臟立即呈現在眼前,而新式的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能逼真地顯示出心臟各個結構的立體空間、方位及活動規律,在臨床應用上,可作為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如心室中膈缺損、複雜性心臟位置異常以及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血塊之用;而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可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並立即知道療效,更可讓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更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手術計畫的擬訂。王致皓醫師指出,以往採用傳統的2D平面超音波,最多是512 頻道用於發射及接受超音波,須重組影像,無法即時呈現立體影像;而所謂的三度立體超音波,事實上是經由一、二小時的影像運算重組,才呈現出立體影像;但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具有五萬七千六百頻道同步發射及接收超音波,能夠立即呈現出立體影像,此技術讓心臟科醫師真正看見零秒誤差的即時心臟立體影像,可以從各種角度觀察心臟組織,心臟的各種狀況可以一目了然,同時了解心瓣膜、心臟腔室及心血管間的相互關係,讓心臟科醫師能夠對心臟病症做最正確的診斷。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可以作為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即時監視器,評估手術矯正心臟疾病病灶的效果,並可立即通知外科醫師,使手術更加完善;同時快速顯示立體心肌造影灌注缺損區,有利於冠心病、心肌梗塞的診斷及治療;而其測定心博量的功能,除作為左右兩側心臟收縮及擴張功能的評估,並可檢測胎兒心臟,於婦女懷孕早期發現心臟畸形,早期擬定治療方針;最重要的是,王致皓醫師說,這種即時3D立體影像更可增加病患及家屬對病灶之了解以及為何要接受治療,協調出良好的醫病關係,這或許可說是冰冷的醫療科技所帶來的溫熱人性的呈現。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心臟病

73歲的黃郭阿嬤19年前車禍完全臥床至今,過去她需要兒子載送至醫院才能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囿於距離和時間的限制,黃郭阿嬤過去獲得的健康照護總是斷斷續續,甚至會發生無法即時得到所需的健康照護。自從今年4月臺北市政府實施「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以後,在黃郭阿嬤家中裝置血壓測量監測儀器,並有視訊連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客服中心。現在黃郭阿嬤每天可以在家測量血壓,若有異常情形,客服中心的護理人員馬上利用電話或視訊提供關懷和護理指導,並視需要安排醫護人員到府服務或緊急送醫。黃郭阿嬤兒子說因為有這項服務,他們家人現在照護輕鬆,阿嬤安心。臺北市長郝龍斌於18日親自到竹子湖關懷市民黃郭阿嬤,並且視察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執行情況。郝市長表示市民健康生活照護係運用資訊和通訊整合科技,結合市府衛生局與社會局、資訊處、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民間社區服務團體等資源,於98年4月開始在臺北市內湖區、士林區、北投區三區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在社區設立50個「健康服務站」,以健康服務中心為服務核心;在聯合醫院設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提供立即的視訊通訊服務。該計畫截至6月初為止,參與該照護服務市民達359人。接受這項服務民眾可以利用資訊平台照護系統上傳平日血壓量測資料,長期追踪觀察個人健康狀況,透過社區健康服務站設備或個人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等設備,上網查詢個人健康資訊;另外,當民眾血壓量測發生異常時,資訊平台照護系統會自動傳送提醒簡訊給長者與指定之親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專業護理人員亦會主動外撥關懷電話,而平日該客服中心則會依民眾需求提供「個人健康諮詢」、「衛生教育諮詢與查詢」、「醫療與社福轉介」、「生活關懷」等多項數位化健康照護服務。該服務方案乃讓民眾在熟悉的社區或居家環境裡獲得具便利性、整合性之健康照護服務資源,以健康管理方式,提升市民健康照護能力,達到健康照護「在地化」及「社區化」的目標。郝市長表示,臺北市政府資訊處曾於98年4月底針對70個受照護之市民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之效益初步評估,結果顯示:接受居家模式照護之市民對於服務整體滿意度達八成四,也有八成二市民願意支持市府繼續推廣及推薦他人使用該服務。臺北市政府將依試辦計畫之實施成效及市民回饋之建議,作為98年底12個行政區設立250健康服務站試辦服務之參考。若需進一步瞭解「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可撥打「1999轉889」查詢。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心臟病

花蓮慈濟醫院救心團隊守護花東居民即將滿十六年,第一部心導管儀器在去年底退休走進歷史後,新購置的設備昨(23日)上午正式啟用,王志鴻副院長指出,精密的新儀器不僅大大提升顯影清晰度,多角度呈現血管阻塞狀況,更可降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風險。 以往花東沒有心導管檢查與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鄉親只要發生心臟方面的急病,必須北送或西送急救,路途遙遠,等於宣告死刑。即使幸運的病友發病時,可以依靠溶解血液栓塞的藥物打通阻塞,但是血管再通率只有六至七成。因此,花蓮慈院在八十二年五月成立心導管室,整合心臟科主治醫師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並與東部各區域醫院、診所形成默契,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病患轉送間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準備,讓病人到院即可進行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並在三年前設置第二心導管室,至今服務的病人已超過一萬六千例。 王志鴻副院長指出,陪伴心臟內科團隊成長的第一心導管室的儀器,在去年十二月底正式退休,不僅重新規劃空間,打通兩間導管室,日漸茁壯的心臟內科團隊也有新的討論室,新的儀器測試多日後,今天啟用服務的病人是一位老病友。 新的心導管室內,除了儀器是尖端的新科技外,牆面上的木櫃也全有十七年的歷史,經過粉刷之後,宛若新家具,王志鴻副院長指出,心導管室團隊對於得來不易的醫療設備及周邊器具都是細心呵護、勤加保養,延長物命,事實上心導管介入治療儀器旁的顯影器注射具也是留用的舊儀器。 王志鴻指出,春天的氣候變化大,凌晨到清晨的氣溫低,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平日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的危險。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心臟病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心臟無力 大腦功能也會受影響

心臟無力 大腦功能也會受影響#心臟病

時至今日,「心臟衰竭」是醫學文明進步國家,面對的一大難題。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發生問題,最常見的是心臟無法輸出足夠的血量,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也就是俗稱的「心臟無力」。心臟衰竭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咳嗽、水腫,及由於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大腦功能受抑制:如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作惡夢和失眠、頭暈等症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二樓病房 - 柯素綾護理長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有藥物治療、氧氣治療外,必要時可採外科治療。患者要多休息,減輕生理和情緒上的壓力,以減輕心臟的負荷。食物中的鹽分不可過多,一天勿超過3-5公克(約一小湯匙),水份不可超過1000-1500ml/天,以免加重心臟負荷。對心臟衰竭患者的居家照護,日常活動避免粗重工作,並縮短工作時間。柯素綾護理長指出,應依其病況的程度,安排活動。若發生水腫、呼吸困難、心跳過快,應減少活動量,避免用力解便,以減少心臟負擔。發生呼吸困難時,可採半坐臥姿勢休息或使用氧氣。同時,應觀察患者有無復發症狀:如有呼吸急促、咳嗽、下肢水腫、無法採半坐臥休息時,應迅速就醫。最重要的是,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

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適度運動、健康飲食

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適度運動、健康飲食#心臟病

近一、二十年來,由於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壽命延長,飲食文化改變,動輒大魚大肉,造成國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會大幅提高,醫院心臟內科門診中,每天都有大量病患接受治療與追蹤。衛生署統計每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相關疾病更是高居第三名,可見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年齡、抽菸與否、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是否有早發性家族心臟病史。另外,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大小、是否有規律運動、是否體重過胖等等,也與其關係密切。常見症狀像是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等,甚是於肩頸痠痛、胸背疼痛、上臂發麻、上腹疼痛等也可能是其臨床表現,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病人在急性心臟病發前,並無任何症狀,值得格外小心。施奕仲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檢查,常見如靜式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或者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掃描。這些檢查間接地偵測出心肌缺氧現象之後,再進一步安排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是否有血管狹窄病兆,之後依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治療,如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塗藥支架置放…等,甚至是轉介心臟外科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在診斷工具上,這一兩年來,國內引進非侵入性多層列電腦斷層設備,可以精準探查心臟冠狀動脈健康情況,估計自身血管年齡,一些非典型胸痛與中高危險群無症狀病人,可以早期發現冠狀動脈血管問題,積極接受預防性處置,降低急性病發猝死風險,進而達到極高預防效益。X光電腦斷層輻射暴露問題,經醫師評估後,也都控制在安全且合理劑量內。至於哪些人適合接受64列心臟電腦斷層攝影呢?一、經心臟內科醫師評估屬不典型胸痛病人,卻又無法完全排除冠心症患者。二、具有危險因子而沒有胸痛的病人,經心臟科醫師評估屬於中度以上心血管風險族群。這裡所謂中度風險代表未來十年心臟病發風險大於10%以上者,即平均每年大於1%以上者。這樣的評估均可在心臟內科門診中完成。施奕仲最後強調,規律生活、適度運動、健康飲食,正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二法門。而積極控制好自身血壓、血糖、血脂,更是不可少的預防手段。

搶救猝死 全民學習CPR

搶救猝死 全民學習CPR#心臟病

針對台東縣議員施向青二日在縣議會問政突然心肌梗塞,急救後宣告不治的消息,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胡勝川指出,遇到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當下除了立刻給病人做心肺復甦術,並能在五分鐘內給病人電擊、八分鐘內給病人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急救仍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 胡勝川說,現在的急診醫學對於因心肌梗塞造成的猝死之急救是很有效的,如果看到一個人倒地不起,能立刻打電話一一九、立刻給病人做心肺復甦術、五分鐘內給病人電擊、八分鐘內給病人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急救成功率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前面三件事情是任何目擊者都可以做,而第四項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是專業人員才會做的。 如果急救時間提早到倒地的一、二分鐘內,則光是前三項就可將病人救回來,特別是施作高品質心肺復甦術,就是以每分鐘一百下的速率按摩心臟,並且每按摩三十下,人工呼吸二次,最重要的是按摩速率得維持,且按摩要夠深到胸廓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按摩時間要夠長,亦即在救護車抵達前,有足夠的人力持續做心肺復甦術。 胡勝川建議,一、每一位國民都應學習心肺復甦術,尤其是有高危險因子的家屬更要學習,特別是配偶。所謂高危險因子包括:曾經中風、心肌梗塞、心絞痛、猝死被救活者。二、有高危險因子的人出門,一定要帶手機,以防萬一;最好不要單獨一人外出。三、看到有人倒地,馬上進行「叫叫ABC」的動作,亦即叫病人看有無反應、再請旁人去打一一九、如無脈搏無呼吸馬上進行心肺復甦術就要從呼吸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等三方面,按照步驟做處置。四、如附近有自動體外電擊器,馬上請人去取來給病人裝上。 胡勝川認為,猝倒的病人大多是因為心室纖維顫動造成,若台東縣議會有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配合高品質心肺復甦術,將有助於搶救生命的效能與效率。遇特別是電擊器是救命的機器,因此建議政府應在遊憩區廣設公共電話亭,供民眾呼叫一一九;並在公共場所、遊憩區、國際機場、越洋航線的越洋航線的飛機上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同樣的,一般公司機關若有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更能以備不時之需,投入搶救生命行列。 花蓮慈院在每年九月、十月、十一月間有開辦高品質心肺復甦術研習課程,只需要利用四小時的研習、演練,通過測試者還可獲發急救訓練證明卡,除了提供院內醫護、同仁研習,屆時更歡迎社區鄉親報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