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

心臟手術沾黏問題恐提高死亡風險,外科醫:光破洞止血就耗費半天

心臟手術沾黏問題恐提高死亡風險,外科醫:光破洞止血就耗費半天#主動脈剝離

圖/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益祥教授(辰蒔拍攝) 所有手術皆伴隨傷口癒合過程,因此在術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沾黏情況,這是由於組織損傷後,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並產生纖維蛋白來進行修復。外科醫師提到,如果是心臟手術發生沾黏情況,將使手術變得更加複雜,處理沾黏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加,進而影響手術進行與術後恢復狀況。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醫學院外科陳益祥教授提到,心臟手術患者若有較多術中大量出血的情形,或需接受多次手術(如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手術患者),沾黏的風險將顯著提高。若前一次手術未採取適當的防沾黏措施,後續手術時的沾黏情況可能會愈加嚴重。 心臟是人體重要的血液供應器官,當手術過程中需要處理沾黏時,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導致嚴重出血,進而增加手術時間與風險。 圖/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益祥教授(辰蒔拍攝) 多次開心手術者,沾黏往往更嚴重 陳益祥教授說明,許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孩童,至少都要經歷3次以上的手術,如果遇到沾黏問題,單次手術可能需要耗費一整天。陳益祥教授分享案例:有一名35歲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從出生至今幾乎每5~10年都要做一次手術,從修補瓣膜、放置心室輔助器,下一階段則是等心臟移植,由於多次手術導致主動脈與胸骨產生嚴重沾黏,開胸之後必須要馬上處理沾黏部位,由於出血相當嚴重,往往就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對醫師及病患本身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 擁有豐富心臟移植與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經驗的陳益祥教授表示,早期有一些防沾黏產品像是用來隔絕心臟與骨頭的保護膜,由於無法完整吸收,因此改善空間不大,甚至有感染風險;近年來,醫材技術進步,開發出人體可吸收的防沾黏材料,並改良為噴霧型態,可適用於心臟或其他器官結構複雜、不規則的表面,提升防沾黏效果。不管是針對心臟或其他器官的沾黏都能有預防效果。 預先採用防沾黏作法,出血少、恢復期更短 根據《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研究顯示,至少10%的心臟手術患者會需再次接受手術。陳益祥教授表示,若能在首次手術時預先採取防沾黏措施,未來手術時間可大幅縮短,術後恢復期也能減少,同時降低手術的困難度與病患的身體負擔。除非患者有過敏體質或者是年齡過小的孩童患者,不然新的防沾黏產品幾乎適用絕大多數患者。 陳益祥教授也分享到,一名30多歲「馬凡氏症候群」患者的案例,該患者因主動脈擴張需接受多次手術,幸好在前次手術中使用了防沾黏產品,使得後續手術時間由原本預計的5小時縮短至2至3小時,減輕了病患的身心負擔。而他自身臨床上使用改良後的防沾黏產品,幾次經驗下來發現再次開刀沾黏問題改善相當多。 陳益祥教授呼籲,以往心臟開刀多是高齡族群處理瓣膜問題,但現在不少是中壯年族群發生主動脈剝離的狀況,主動脈剝離的病患可預期未來再度手術可能性高,且出血問題較大,因此在心臟手術的發展趨勢下,防沾黏作法更能減少未來手術危險性,也讓病患更快恢復健康。 心臟手術中的沾黏問題一直是臨床上的重要挑戰,但隨著防沾黏技術的進步,醫師如今可以透過預防性措施來降低手術風險與縮短恢復期。未來,隨著醫材的不斷創新,防沾黏產品的應用範圍將更廣泛,為患者帶來更安全與高效的手術過程。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主動脈剝離

近期氣溫驟降,不論是中風、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的機率都提高,醫師表示,急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除了是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更不可忽略的還有高血脂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問題;如果有高血脂、抽菸習慣者,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未達標的人,長期下來都會讓血管損傷,如果沒有做好疾病控制,甚至可能導致二次中風或心肌梗塞發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志展醫師表示,以高血脂病患來說,因為血管裡有膽固醇斑塊,天氣一冷,血管收縮,這些斑塊便可能因為擠壓而脫落、阻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生。「膽固醇越高,發生心血管疾病像是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也更高,因此定期關注膽固醇數值相當重要。」 醫: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必須因人而異 一般檢測膽固醇的檢項有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林志展醫師提到,民眾對血脂管理的概念往往沒有像是血壓、血糖來得清楚,特別是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低密度膽固醇,更是一定要注意的數值。 林志展醫師表示,由於低密度膽固醇即便過高,身體也沒有明顯不舒服,因此警訊往往都被忽略,但低密度膽固醇是漸進式破壞心血管,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標準必須更嚴格審視。 一般成年人如果沒有三高或抽菸習慣,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值是以< 130 mg/dL來檢視,但如果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則應該要控制在70 mg/dL以下,如果是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且合併糖尿病或其他第二種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更是極高度風險者,低密度膽固醇必須限縮在55 mg/dL以下。對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林志展醫師強調「越低越好」,之前有說法擔心過低與出血性中風有關,他解釋,很多研究都顯示,只要不是低於30 mg/dL都不用太擔心。 口服藥物副作用大,針劑讓病患有新選擇 目前在治療高血脂問題上,透過口服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是最常見方法,但長期使用,有些病患會有肝功能變差或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現在已有針劑型治療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分解,不僅可避免前述副作用,也能增進用藥順從性,幫助低密度膽固醇治療達標。目前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長效針劑,有每兩周與每半年施打1次的不同種類,提供病友不同的治療選擇。 林志展醫師提到,門診就有60幾歲的病患,1年多前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即便規律服藥,低密度膽固醇還是都一直接近200 mg/dL相當高,調整藥物仍無法改善,且心肌梗塞二度發作,幾乎快要失去治療信心;後來調整處方搭配長效針劑注射治療,1年之內低密度膽固醇就降到66 mg/dL,目前都控制穩定,持續朝理想目標55 mg/dL以下邁進。 林志展醫師提醒,曾發生過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族群,更要做好低密度膽固醇管理,不僅用藥要規律,每3個月~半年也要持續追蹤,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更要時時監控藥物的有效性,一般來說如果有找到適合的藥物,在3個月內都會有50%以上的改善效果。高血脂病患除了注意膽固醇數值,也建議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疾病控制的最好方針。

8旬翁長「2顆血管瘤」引劇痛!醫揭3類人好發:摸到肚子震動當心

8旬翁長「2顆血管瘤」引劇痛!醫揭3類人好發:摸到肚子震動當心#主動脈剝離

血管瘤有如體內不定時炸彈!一位85歲的老先生,因為出現劇烈背痛後昏厥而送至醫院急診,經檢查後發現,在降主動脈的近端發現一個5.6公分的血管瘤,且在腹主動脈上也發現一個6.9公分的血管瘤,由於體積龐大且隨時有破裂風險,才會導致劇烈疼痛感。所幸,經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分別將兩個血管瘤隔離開來,避免破裂危險,病人也順利恢復出院。

他「前胸痛到後背」險送命!醫搖頭揭真相:竟是吃藥「1習慣」導致

他「前胸痛到後背」險送命!醫搖頭揭真相:竟是吃藥「1習慣」導致#主動脈剝離

一名48歲個案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一日吃完晚餐後,突然發生劇烈胸痛,並從一開始的前胸痛延伸到後背痛,家人將他送至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認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經詢問其病史才發現,原來劉先生任意改變血壓藥的服用方式,才會釀此大禍。所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該名患者順利恢復健康。

「心因性猝死」猛又急怎麼防?監測「心律不整」醫生比死神快一步

「心因性猝死」猛又急怎麼防?監測「心律不整」醫生比死神快一步#主動脈剝離

近年在演藝圈就有不少由於心因性猝死的案例,例如藝人高以翔、黃鴻升等人,發生速度之快令親友震驚又難以接受。為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在至親身上,衝擊日常生活,我們能事先做些什麼?《訂製你的無病生活》一書中說明,各種心因性猝死,在事前其實都能透過監測工具,觀察心律變化,提前治療並預防。以下為原書摘文:

劇烈胸痛冒冷汗⋯主動脈剝離「拖逾●小時」致死率5成

劇烈胸痛冒冷汗⋯主動脈剝離「拖逾●小時」致死率5成#主動脈剝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依據媒體報導,近年「世界先進」晶圓代工廠行政副總劉啟光、藝人「小鬼」黃鴻升以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皆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而逝世。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的死因統計,心臟相關疾病位居第2,有許多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在還沒撐到醫院就已經死亡,致死率相當高。主動脈剝離患者症狀:9成突發性劇烈胸痛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大約9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出現、劇烈疼痛且甚至會痛到冒冷汗的情況,而疼痛的位置會視血管剝離位置不同,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常見症狀如: 心跳增加 注意力不集中 活動力減少 呼吸困難若患者情況不佳,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使器官出現梗塞性缺血,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如: 休克、昏迷 周邊缺血 中風 心肌缺氧腸壞死急性主動脈剝離不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黃祺耀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會依據主動脈剝離的區域而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稱為Stanford A型)時,此型的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稱為Stanford B),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延誤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其死亡率以每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就如同和時間賽跑一般。想要預防主動脈剝離,黃祺耀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之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保持血管的彈性、穩定血壓。一旦有身體不適千萬不要逞強,應盡速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