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緩起訴治療 司法與醫療的合作

緩起訴治療 司法與醫療的合作#疾病‧預防

司法系統與精神醫療的合作由來已久,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有司法精神醫學的次專科領域,有相當多犯罪的個案有待精神醫療評估其犯罪時的精神狀況,也有禁治產宣告需要精神醫療協助評估個案處理生活事務的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變遷,社會上有相當多重視人權的聲音。而在社會的進步中,對於精神醫療的要求也由過去鑑定的角色,加諸更多的治療角色,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案件的加害人及受害人,除了評估之外精神醫療也被賦予希望能提供個案適當幫助的角色。精神醫療與司法合作的部份在物質成癮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對於成癮治療的觀念亦有相當程度的改變。從過去煙毒勒戒所的時代,個案被要求開立斷癮證明書,一直到美沙冬替代療法引進國內,整個社會環境逐漸接受使用成癮物質為一種疾病且需接受治療。近年來隨著台南地檢署首先進行一級毒品緩起訴替代療法並且評估成效良好後,各地地檢署亦都緊接著辦理,使更多使用一級毒品海洛因的個案獲得更多治療的機會。從過去將使用毒品個案視為罪犯,到觀察勒戒的過程將個案視為病犯,目前推行的緩起訴治療是逐步將使用毒品的個案視為病人的具體作法,同時各地地檢署亦同時著手推動試辦二級毒品緩起訴治療的計畫,將來亦將著手將一、二級毒品使用者同步適用於緩起訴治療的法令中。這是精神醫療即將面對的新挑戰也是新的機會,精神醫療勢必需要隨著社會的脈動而因應改變。同時社會上有更多使用三、四級毒品的個案可能到門診求助或有些個案不知道到哪裡求助,甚至有些個案根本不認為自己需要求助的,將來有可能都是整個社會需要面臨的挑戰。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疾病‧預防

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是治療關鍵對於口腔癌及咽喉癌,該如何有效的預防其發生及避免其為害?首先需定期的自我篩檢口腔和頸部、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及運動、並戒除檳榔、菸和酗酒的不良習慣。其次若有以下的症狀,則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包括: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連景峯表示,一旦發現在口腔或咽喉有惡性腫瘤,需盡速就醫,因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治癒率就越高,且造成顏面醜形、吞嚥障礙和語言障礙等殘障的機率就越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公佈民國97年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發生個案數5,78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人數的7.24%,而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2,420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5.88%。其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死亡率排第五位,僅次於肝癌、肺癌、腸癌及乳癌。解剖學上,口腔包括上下唇、頰黏膜、齒齦、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底和臼齒後三角區域。口咽則包括軟顎、腭扁桃腺、口咽壁及舌後三分之一。下咽又稱為喉咽,上從舌骨下達環狀軟骨下緣所形成,包含梨狀窩、下咽後壁和環狀軟骨後區。喉頭則上從會厭頂下至環狀軟骨下緣,內部細分為聲門、聲門上區及聲門下區。其中,下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承接由口咽下來的食物,經由梨狀窩導流至食道。喉頭的功能包括呼吸、發聲和保護下呼吸道,然因喉頭與下咽相鄰,致使下咽疾病影響喉頭的功能。對台灣男性而言,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已躍居第四位,且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這對家庭及社會的生產力,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民國97年,咽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575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的0.72%,而死亡人數24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59%,其發生及死亡人數遠低於口腔癌。從民國70~97年間,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個案發生人數,已由470人攀升到5,781人,達12.3倍;而喉癌僅由207人升至575人,僅達2.8倍,同時間台灣人口僅從一千八百多萬增加到兩千三百多萬人。其中,口腔癌死亡率最高縣市分布在中南部與東部,這與台灣紅唇族人口的分布似乎呈正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於民國92年將檳榔視為一級致癌物,可見嚼食檳榔的戒除已是刻不容緩。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切除原發腫瘤,並保留安全距離1~2公分,部分病人需要頸部淋巴廓清手術和自由皮瓣重建手術,由術後病理報告所呈現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輔助療法,五年存活率早期多在70%以上,而晚期則較差約40%以下。咽喉癌的治療較為複雜,早期可以部分(咽)喉切除手術、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晚期則需全(咽)喉切除、頸部廓清、氣管造口及部分病人需要的咽部皮瓣重建手術,加上術後放射或術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晚期的咽喉癌也可直接以保留喉功能的合併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另一種療法。因全喉切除後,日後的發聲需仰賴的包括:氣動式的人工發聲器、食道語、裝於氣管食道間似鈕扣的Brom-Singer prosthesis、或新喉部所留下的肌肉黏膜發聲組織。咽喉癌的預後中,早期的咽喉癌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的喉癌可達50%,下咽癌則只有30~40%。預後的結果,由好到壞分別是喉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由存活率和功能保留的觀點來看,晚期的癌病人明顯較早期的癌病人有較差的5年存活率,且喉功能的保留也明顯較為困難,日後的生活品質影響極大。故為了提高存活率及保留喉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預防癌症的發生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策略。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疾病‧預防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2003年已正式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證實單獨嚼檳榔即會引起口腔癌,若合併使用菸草還會引起咽喉癌及食道癌等,相較於塑化劑對人類致癌性之影響尚無證據,顯然檳榔對人類的危害更高,但國人,甚至明星與政治人物對檳榔之危害實在太過忽視!青少年嚼檳榔有上升趨勢 台東縣居冠依據國民健康局94~99年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國中生嚼檳榔率(最近1個月有嚼檳榔的比率)由95年的1.9%微幅上升至99年的2%,而高中職生的嚼檳榔率由94年的3.4%上升至98年的3.8%下圖,若以全國92萬名國中生與87萬名高中職生換算,目前約有1萬8,000名國中生與3萬3,000名高中職生正在嚼檳榔。另,以縣市別嚼檳榔率資料發現下表1,台東縣不論國中生或高中職生,男性曾嚼檳榔率皆高居全國之冠,國中男生曾嚼檳榔率近3成(29.7%),高中男生更高達35%;其他較高的青少年曾嚼檳榔縣巿包括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南投縣、基隆市、新竹縣等。青少年取得檳榔主要來源為家人及長輩、同學及朋友進一步分析第一次嚼檳榔的年齡和檳榔的來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以7歲以下最多(2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則以14~15歲最多(29%),7歲以下也有16.3%。至於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的來源,以家人及長輩最多(40.7%),其次為同學及朋友(35.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學及朋友最多(51.1%),其次為家人及長輩之28.6%,顯示家庭及同儕對青少年嚼檳榔之影響甚多下表2、3。至於青少年對單獨檳榔子即會致癌之認知顯示下表4,未嚼檳榔者的正確認知率(48.6%)比戒嚼檳榔中(41.4%)與嚼檳榔者(39.6%)高,顯示正確認知率較高者會傾向不嚼檳榔或戒嚼檳榔,惟不論是否嚼檳榔,青少年對檳榔的正確認知率皆偏低,均低於50%。救救下一代!行政院跨部會推動青少年檳榔防制工作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增加最快速的癌症,自86年起即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位以及死亡率第5位,近10年發生率和死亡率更分別增加了25%和63%,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25~44歲)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7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由於嚼檳榔是國人發生口腔癌的主要原因,為了推動校園檳榔防制工作,國民健康局除透過健康促進學校平台推動檳榔防制外,並自98年起輔導高嚼檳榔率縣巿學校,營造校園無檳環境、積極宣導檳榔危害,讓學生能建立拒檳意識和行為,並協助青少年戒除檳榔。此外,教育部、內政部並積極落實學校衛生法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全面禁菸;並不得供售菸、酒、檳榔及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以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不得吸菸、飲酒、嚼檳榔」與「供應菸、酒或檳榔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之規定,期望透過政府機關之分工合作,來維護青少年之健康,及提高青少年檳榔防制成效。預防青少年嚼檳榔 地方首長有責任近日報載新竹縣政府要促銷台灣檳榔予自由行之陸客,讓台灣檳榔可以走向國際之報導,令國民健康局非常憂心!特別呼籲所有縣市政府,推動地方經濟時,應考量選民與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也要顧及台灣的國際形象,檳榔比塑化劑毒上何止數十倍、百倍,實不宜視為「名產」、「特產」大加促銷!由於7成以上的青少年嚼檳榔是受家人長輩和同學朋友影響,適逢暑假即將到來,許多青少年會利用假期邀約同學或朋友一起遊樂或聚會,此刻更容易受到同學或朋友的影響而開始嚼檳榔,國民健康局呼籲學校與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來推動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工作,以維護青少年學子們的健康;另外,身為青少年的家長與長輩們,更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者也要儘快戒檳榔,為子女樹立好榜樣,讓全家人都能遠離檳榔的危害。

99年臺北市死因統計 惡性腫瘤、肺癌蟬聯十大主要死因及癌症榜首

99年臺北市死因統計 惡性腫瘤、肺癌蟬聯十大主要死因及癌症榜首#疾病‧預防

99年臺北市民十大主要死因惡性腫瘤仍居榜首,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擠入第10名,事故傷害則退出。十大主要癌症死因肺癌續居首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進第8名,食道癌則退出。99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5,047人,較98年增加177人(1.2%);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575.8人,亦較98年增加7.2人(1.3%),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3.7歲,較全國70.3歲為高。如依WHO編布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38.8人,較98年下降8.5人(2.4%),並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55.6人低,在全國22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附註:99年 臺北市民平均壽命(0歲平均餘命)尚未產生。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成5惡性腫瘤仍居首位。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敗血症。高血壓性疾病。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與98比較,除 6、7名死因順序互換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第6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7名,以及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擠進第10名、事故傷害退至第11名以外,其餘名次不變。99年臺北市十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者有6項,分別為糖尿病(減11.0%)、腦血管疾病(減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減9.9%)、心臟疾病(減8.2%)、敗血病(減2.0%)、惡性腫瘤(減1.0%);增加者有4項,分別為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增6.1%)、高血壓性疾病(增3.8%)、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增3.6%)、肺炎(增1.8%)。依性別觀察,男女十大主要死因第1至第3名順序皆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男性十大主要死因除高血壓性疾病擠進第9名,自殺退至11名外,其餘死因與98年相同;標準化死亡率與98年比較,除高血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增加5.3%、2.4%外,餘均較上年減少,減幅最多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4.5%,糖尿病13.3%次之。女性十大死因與98年同,惟順位上亦略有變動;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幅最多為腦血管疾病14.6%,糖尿病9.0%次之,增幅最多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2.7%。依年齡層觀察,99年臺北市15~24歲青年主要死因前3項為事故傷害占34.1%、惡性腫瘤占22.0%及自殺占18.3%;奪去壯年25~44歲生命之主要死因為惡性腫瘤占32.4%、自殺占14.7%及事故傷害占10.0%;45-64歲中年則為惡性腫瘤占46.7%、心臟疾病占10.1%及腦血管疾病占5.4%;65歲以上老年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占26.9%居首,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2.0%及腦血管疾病占7.8%。99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為4,632人,占總死亡人數約3成1,平均約每1小時53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7.3人,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9歲,較全國67.3歲高;死亡率若經標準化後為110.1人,較98年減少1.1人、1.0%,並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31.6人低。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1.肺癌、2.肝癌、3.結腸直腸癌、4.女性乳癌、5.胃癌、6.攝護腺癌、7.胰臟癌、8.非何杰金氏淋巴瘤、9.口腔癌、10.子宮頸癌;與98年比較,前7名癌症死因順序相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各後退1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入第8名,食道癌則退為第11名。99年臺北市十大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者有6項,減幅較多者為胰臟癌(減11.8%)、胃癌(減8.7%);增加者有4項,增幅較多者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19.1%)、女性乳癌(增11.4%)。若依性別觀察,99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因除口腔癌前進1名、胰臟癌後退1名外,其餘死因及順位皆與98年同;男性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增加,其中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加20.3%最多。女性十大癌症死因除女性乳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各前進1名、結腸直腸癌及白血病後退1名外,其餘死因及順位亦與98年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較98年減少,其中以胰臟癌減少18.7%最多,結腸直腸癌減少18.2%次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降低市民死亡率,辦理了多種疾病篩檢與服務,對於惡性腫瘤推出肝癌、直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5項好發癌症篩檢;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等,則有三高篩檢;在自殺防治方面,臺北市政府更於9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府級的「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勞工局等12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衛生局希望藉由前述之服務及措施,除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將健康管理的概念傳達給市民,締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

大考情緒準備指南

大考情緒準備指南#疾病‧預防

大學指考即將於7月進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提醒考生及家長,大多數人認真面對壓力時,緊張情緒湧上心頭,伴隨輕微不安、心悸、亢奮或疲倦,偶而腹痛腹瀉,這些都是正常生理反應,均是腎上腺素活化交感神經的自然現象。面對大考,緊張的身心感覺意味著考生正在積極面對問題,待考試結束後就能恢復。一般精神科醫師陳正哲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即將考試的人有所幫助。陳正哲指出,無論是幾個小時的測驗,或是之前數個月準備過程,考生若能在壓力下保持腦筋靈活,往往就是最佳表現。家長或考生,在考前保持平常生活作息,都是最重要課題。陳正哲教導以下放鬆練習方式:當你讀到這段時,請在今天找個舒適環境待幾分鐘,以最輕鬆休息姿勢坐著,緩慢感受自己的呼吸脈搏(有些人或許會借助肌肉放鬆訓練影片),接著回想自己過去幾個月準備考試時的最佳狀態,一個非常放鬆卻又同時全力以赴時刻,好好把這種感覺記住,然後帶著這種狀態去念書、考試。有些人或許適合另一種調整方式:每周習慣用一些時間做適度運動、聽音樂、看電影,或是專注讀一些非考試用書。請不要忽略這些讓自己維持正常學習步調方式,特別是當這些事情已經成功幫助你維持一段高強度學習狀態後,記得在考前繼續堅定保持自已節奏。陳正哲並請家長要時時回想,就像每個孩子剛出生時就有不同氣質,他們面對考試與人生壓力也有自己方式。在考前時刻,無論家長有多麼焦慮,要記得選擇考試的人是孩子(就算有些孩子當初曾爭執、抱怨或哀求,但他們最後仍願意報名並走進考場),家長考前最能做的是支持並欣賞孩子決定,或許是陪他們走進考場,出來後傾聽他們聲音。人生是一條持續延展的道路,即使是為了大考拼搏數月,放到一個人的生涯中,也只是校園生活一個短期歷程。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幾小時測驗中,考生被評核對教材學習能力以外,也希望考生在過程中認識自己處理壓力的長處與缺點、學會如何訂定目標、解決問題技巧,學習調節身心狀態,祝福各位有個順心如意的考季。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下)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下)#疾病‧預防

健康檢查就好像買保險,讓自己有早期發現重大疾病的機會不少人經常覺得頭暈、胸悶、胃痛、腰痠背痛,甚至疲憊,感覺自己生病,可是檢查結果都顯示正常,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在本期「健康新知」將告訴你,當察覺身體有異,造成的因素可能來自不同層面,如何把真正致病的原因揪出來,並且從正確的途徑及早治療,才是維持健康之道。Q:當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的感覺,如頭暈、胸悶、胃痛、腰痠背痛等症狀,是否就表示生病了?A:原則上,只要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就表示你的身心狀態不健康,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人從出生、發育、成熟到逐漸老化的過程中,各項功能逐漸衰退,比如一般人認為女性到了五十歲陸續出現的停經症狀,其實男性平均到了六十五歲也會經歷同樣的過程,舉凡骨質疏鬆、肥胖中廣身材、情緒低落、性慾下降、頭髮掉落等這方面的症狀。然而,當你察覺身體有異,造成的因素可能來自不同層面,必須慢慢抽絲剝繭方能找到真正致病的原因。以疲倦為例,原因其實非常複雜,可能是感冒發燒、長期貧血、甲狀腺低下或憂鬱症,必須經過醫師仔細詢問病史,才能找出真正疲倦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源於生活型態的問題,比如工作常加班,為了提振精神,於是常藉助提神飲料以刺激腎上腺素,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腎上腺素衰竭,無法繼續提供充足的精神與體力,這就是所謂的「慢性疲乏」;當遇到這方面功能性的問題,雖然可以透過檢查來找出問題所在,但最終還需要依靠本身的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恢復既有功能。Q:如果透過各種儀器檢測或理學檢查都顯示身體功能正常,但身體依然感覺不適,這時該如何處理呢?A:這可能是一種疾病的初期徵兆,甚至屬於零期的發展階段,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異狀卻怎麼也查不出真正的原因。這種狀況宛若小朋友發燒,可能源自於一種感冒或腸病毒,只要經過適當休息就可以恢復健康;但若是因為細菌性扁桃炎所引起的發燒,則必須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另一種狀況則是,病情只是微細表徵,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與觀察,方能判斷接下來該如何處治。舉例來說,假若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一個約0.4公分的腫瘤,如果生長在較深處,無法以細針取出細胞加以判讀其良性或惡性,也無法透過手術馬上處理,此時我們通常會建議顧客一段時間如三個月後,再進一步追蹤檢查。因為惡性腫瘤的成長速度相當驚人,所以短期內必須密切追蹤。事實上,如果想在疾病初期找出潛在病痛的來源,更有賴於醫病雙方之彼此信任、坦承,並且付諸耐心與關懷,循序漸進,方能順利地一起出真正原因。Q:近幾年過勞死一直是職場上廣泛討論的議題,有人感到疑慮,認為同樣的工作型態,有人生病或猝死,卻有些人好端端無恙,其差別何在?A:事實上,「過勞死」是新聞媒體使用的名詞,而從醫學觀點來說,一個人工作到突然因腦中風或心臟病猝死,一般大眾直覺是因為他長期在壓力很大的環境、累積過度疲勞致使身體運作異常。但個案可能本身有體重過重、抽菸習慣、使用特殊藥物、或三高疾病等,這些沒有明顯表徵的危險因子才是潛在的問題。若事先沒被沒有被檢查出來,將會隨著工作的壓力或疲憊累積到一個臨界點,就很容易發生猝死這類不幸的憾事。建議每個人都應當好好審視自己周圍的生活與環境,一旦察覺壓力或疲憊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就該重新調整或改變,或是離開原來的環境。畢竟人的能量有限,不可能讓自己的身體永遠維持在雙十年華或某種狀態,我們該學習順應生命的每個階段,接受身體變化的自然周期,只要適時調整周圍生活的環境,便能減低挫折感、疲憊感,使身心健康保持在均衡而自在的最佳狀態。Q:有些人對於自我身心狀態有很強的敏銳力,但有些人反而缺乏警覺性,只要沒有疾病特徵就認為自己每天過得很健康,不需要特別耗費心思在健康這件事上;像後者這樣的族群,您會如何建議?A:首先,民眾需要了解健康檢查的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健康上的問題,並且及早改善或治療,以儘量使身體維持在最佳健康狀態。然而,健康檢查並非無病不查,建議規劃健康檢查的項目時,可以從三種層面來著手:一是常見的慢性或腫瘤疾病,二為立即威脅生命健康的疾病,三是成本低效益高的疾病,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或甲狀腺機能異常等病症,如能早期發現,預後效果良好,都是值得篩檢的腫瘤疾病。除此之外,心血管可以透過血糖、血壓和血脂肪檢測出其健康狀況,檢查成本低,且一旦發現異常可立即改善或治療,以減低未來罹患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中「次段預防」的階段,旨在發覺尚未出現明顯徵兆的早期疾病,也是管理健康、降低未來疾病風險的一種保險形式,如能從定期健康檢查中及時發現早期病症或潛在疾病風險因子,就好像買保險一樣,為自己買一個早期發現或治療重大疾病的機會。健康檢查並不是解決疾病的萬靈丹,一旦自我覺察到身體不適,最適當的途徑還是立即赴醫求診;而對於年齡較長的族群,也不宜進行有風險的檢查項目,如侵入性的內視鏡檢查等。總之,我們盼望民眾經由適當的方式,正確地檢視並瞭解自我的健康狀態,方能盡情享受生命帶給我們每一天的驚喜與幸福。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上)」: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850

遠離塑化劑塑化劑成為您的臨門大敵了嗎?

遠離塑化劑塑化劑成為您的臨門大敵了嗎?#疾病‧預防

塑化劑、起雲劑掀起軒然大波,造成人心惶惶,都不知什麼東西可吃什麼東西不可吃,一些癌症,腎衰竭,長期洗腎,陰莖短小發育不良,男性女性化,性功能低下,不孕(女);不育(男),也不知是不是與長期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有關,除了塑化劑以外,我們每天是否還吃了一些具有毒性而不自知的東西,包括各種香料,色素,空氣的污染,水質的污染等等。及其它不知名但還沒曝光的毒物呢?簡直防不勝防,無處可逃,可怕之至。所以本診所列出我們平常經常接觸到常見的塑化劑如下:一、較毒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雙-2-乙基己基酯(DEHP):例如雨衣、鞋類、室內裝潢材質、皮革類仿製品、防水手套、桌布、浴室的窗廉、包裝食物的材料、地板瓷磚,以及小孩子的玩具都可發現DEHP的存在。鄰苯二甲酸二酯(MEHP):台灣孕婦DEHP代謝物MEHP,為美國的3.3倍。「成大醫院經院內76位孕婦同意,以收集尿液、問卷等方式調查,結果MBP(鄰苯二甲酸酯DBP代謝物)達81%,比美國高4.5倍,DEHP則高13倍。」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台灣孕婦普遍來說,應該不會比美國孕婦更愛化妝、擦指甲油,體內DBP的量卻比美國孕婦高,十分不合理。DBP不只會提高女性得乳癌風險,也會傷害男性精蟲的活性。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美發現BBP影響女性荷爾蒙,口紅、指甲油塑化劑 恐致乳癌 美國一項最新化學實驗發現,口紅和指甲油可能會導致乳癌。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口紅和指甲油中的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簡稱BBP),會危害乳房組織健康,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鄰苯二甲酸二丁酯(MBP):成大曾針對七十六位孕婦的尿液、血液、飲食狀況等作調查,發現孕婦的尿液中DEHP的代謝物MBP、MEHP是偏高的,且是美國的十三倍。少喝手搖杯的飲料,若要喝也建議自戴鋼杯等。李教授表示,像是市場販賣的佛跳牆、豬腳等,若是將熱的食物直接放置塑膠容器中,會產生有毒物質;建議用瓷器、甕等來裝。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泛用可塑劑,為塑膠加工中廣泛使用的可塑劑,可使用於70℃之線材。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泛用可塑劑,使用於90℃之線材,具優良之電氣性質,廣泛的應用於90度電線的被覆與絕緣。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耐寒可塑劑,一次可塑劑,具有優異的耐寒性,揮發性較低。二、塑膠材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寶特瓶) 塑膠回收代碼1號是PET,用在容器上就是俗稱的寶特瓶。PET最初的用途是做為人造纖維,及底片、磁帶等,在1976年才用於飲料瓶。 寶特瓶的硬度、韌性極佳,質量輕(僅玻璃瓶重量的1/9~1/15),攜帶和使用方便,生產時能量消耗少, 加上不透氣、不揮發,耐酸鹼,是碳酸飲料的好包材,廣為大容量的汽水瓶使用。而國際的趨勢亦顯示PET將是容器的主流,除碳酸飲料外,如清潔劑、洗髮精、礦泉水、食品用油、調味品、甜食品、藥品、化妝品、及含酒精飲料的包裝瓶子,都已在大量使用寶特瓶。辨識法:寶特瓶通常是無色透明的,有的加色成淺綠淺藍或茶色。 圓的PET瓶底下方有一圓點,瓶身其他地方無接縫,是最簡單的辨識方法。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膠袋)PE(聚乙烯)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等,大部份以HDPE瓶來盛裝。辨識法:多半不透明,手感似臘,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聚氯乙烯 PVC:(礦泉水瓶)PVC材質的發明相當早,且多方應用於工業產品中,由於PVC同樣具有其他塑膠材質的優點,且在加工上、可塑性上相當優良,加上價錢便宜,使用量很普遍,但大多在非食品方面,像水管、雨衣、書包、建材、塑膠膜、塑膠盒等等。 由於PVC瓶透氣性高,不會用來盛裝碳酸飲料,在食品容器上以礦泉水為最大宗,沙拉油瓶亦有部份使用PVC。另外PVC膜遇熱收縮度很好,廣泛用於盒外包裝及瓶外標籤上。辨識法:圓的PVC瓶底部為一條直線,是與寶特瓶的差別所在。PVC用力折會有白痕出現,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曝曬後會變鐵紅色;用火燒在邊緣會有青色火焰,延燒性差,所以火源一離開就停止燃燒是其特色。註:燃燒PVC時可能會釋出氯乙烯有毒單體,請在空曠通風處試驗。聚乙烯PE: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等,大部份以HDPE瓶來盛裝。 辨識法:多半不透明,手感似臘,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聚丙烯PP:(豆漿瓶)熔點高達167℃,耐熱,製品可用蒸氣消毒是其特點;PP與PE可說是二兄弟,但若干物理性能及機械性能比PE好,因此製瓶商常以PE製造瓶身,瓶蓋和把手用有較大硬度與強度的PP來製造,當然也有直接以PP製瓶的,最常見的是豆漿、米漿瓶,另有部份沙拉油瓶及乳品瓶罐。不過比較大的容器像水桶、垃圾桶、洗衣槽、籮筐、籃子等等多是以PP做成。PP做成的免洗餐具在台灣也相當風行,像「辦桌」宴會上常見的紅色塑膠碗、以及盛裝微波食品的塑膠盒,就是以PP做成。聚苯乙烯PS:(養樂多瓶、保麗龍餐具)PS吸水性低,且其尺寸安定性佳,可用射模、壓模、擠壓、熱成型加工,PS主要應用於建材、玩具、文具、滾輪、鑲襯(像冰箱的白色內襯)等,及工業的包裝緩衝材料。未發泡的PS在食品容器上有乳品業的瓶罐如養樂多、優酪乳、布丁盒、外帶奶茶杯、速食店飲料的杯蓋…等。發泡後的平板經真空成型廣泛用於一次性餐具,如保麗龍免洗餐具;另有以模具發泡成型者(上面有粒狀物)用於部份泡麵碗及咖啡杯、包裝用如冰淇淋盒、蛋糕盒等;衛生署規定以聚苯乙烯為原料的餐具不適合盛裝100℃以上的食品,所以保麗龍餐具也不適合裝100℃以上的食品,剛炸好的食品還是請稍冷卻後再放進去,也不要把油性食品包在保麗龍容器內放進微波爐裡加熱。辨識法:未發泡的製品,輕折就有白痕出現,並有擴散現象,通常以手即可撕裂。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的耐磨性差。一些用於易磨損用途的聚碳酸酯器件需要對表面進行特殊處理。 聚碳酸酯是日常常見的一種材料。由於其無色透明和優異的抗衝擊性,日常常見的應用有CD/VCD光碟,桶裝水瓶,嬰兒奶瓶,防彈玻璃,樹脂鏡片、銀行防子彈之玻璃、車頭燈罩、動物籠子、登月太空人的頭盔面罩等等。三、塑化劑之應變多數民眾以為,只要避免保鮮膜受到高溫,就可避免有毒物質吃進嘴裡,但其實塑化劑是屬「親脂性」的物質,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最好不要讓保鮮膜直接碰觸到食物或加熱。經由飲食進入人體的DINP會排出體外嗎?DINP會被人體迅速代謝,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時排出;其餘部分則由尿液排出。若曾食用或飲用含(高量)塑化劑的產品,是否需要去驗血或驗尿?醫院是否需要開特別門診來檢驗尿液中塑化劑之含量?A:因為絕大部分的DEHP及其代謝物在24~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而DINP在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時排出,故驗血或驗尿來偵測體內塑化劑是不切實際的作法。「殘留身體內的塑化劑」或其他化學毒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如影響生殖系統及增加癌症或然率,其偵測應以量子頻率方式比對「組織內的殘留量」方是正確的方法。因為成人排出塑化劑毒需要2~3天,但小孩要排出塑化劑毒則需要2~3個月,所以您家中的小朋友若有長期吃果凍、飲料、零食、微波食品…等可能有長期遭受到塑化劑影響的家長?請注意!本院已有塑化劑的自然醫學特別門診,擔心小孩受到塑化劑不良影響的家長,請善加利用,意者請先來電預約。醫學上,可有其他方法不用藥物而能加強排除體內塑化劑等化學毒?A:我們身體雖然有自然代謝的功能,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及排毒能力,也是不可獲缺的觀念。生活日用品中(牙膏、沐浴乳、洗髮精等合成洗潔精、化妝品等等)還含有各種有害化學物質,正經由皮膚悄悄地毒害你的健康、飲水中的鉛、補牙的汞合金、生魚片裡的重金屬,這些有毒礦物質正無聲無息地侵害你的身體。而這些因素正是引發過敏與疾病的病源。你不可不知!四、塑化劑之常見的食品、用品、化妝品汞:汞對人體的毒性作用的報導較多,並已引起醫學界的普遍重視。 近年來報導了很多與汞有關的,過敏反應,例如:空氣,深海大魚。早期的化妝品,為了達到美白的目的,常會添加汞鹽,消費者若是不慎使用到含汞的美白化妝品,剛開始,可達到美白效果顯著,但經過長時間後,汞累積在體內,反而會讓皮膚色素沉著,產生棕色、灰色的斑點,甚至會伴隨有發炎、脫皮等副作用,嚴重的還會導致腎病變及汞中毒等,因此早已禁止使用多年。 但含汞化妝品其實並沒有真正絕跡,由於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消費者出國自行攜回的化妝品,也發現有汞化合物的蹤跡存在。汞合金:用於牙體修復的汞合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牙科充填材料,是補牙用的銀粉物料,也存在食物、食水及空氣。苯:在若干軟性飲品,如部份汽水、果汁飲品、果汁味飲品、葡萄適中,其中的苯甲酸鹽類防腐劑(包括苯甲酸鈉、苯甲酸鉀、苯甲酸鈣)[16] 會跟維他命C(抗壞血酸)或異抗壞血酸發生化學作用,脫羧,形成少量的致癌物質苯。氯丁二烯:氯丁二烯橡膠防水膠是使用氯丁二烯橡膠(Chloroprene Rubber)此種耐水性、耐候性、耐化學藥品性極佳的橡膠所製備。其優異的耐候性與防水性在美國此材料做為防水用途已有70年歷史之久,建築物屋頂、地下室外牆、中庭花園、水箱、花台等防水及舊防水層之維修用。戴奧辛:像是火力發電、焚燒植物、聚氯乙烯(PVC)、垃圾焚化及吸煙等等,另外也可以透過非燃燒的環境中產生,例如漂白紙張或布料、生產含氯苯酚物質的作業。乙酸乙酯:主要使用作為溶劑和稀釋劑,傾向由於它的低成本、低的毒性和愉快的氣味。 例如,它是常用的清洗电路板和在一些指甲去膜劑(也使用丙酮和乙腈)。 咖啡豆和茶葉是脫除咖啡因的與這種溶劑。[3]也用于油漆作為活化計或硬化者。「需要的引證」乙酸乙酯是存在糖果店、香水和果子。 在香水,它迅速蒸發,留下香水的僅氣味在皮膚。氟:存在於食用水,應用於工農業,日常生活中及高科技中,如冶金、化工、農藥、化肥、玻璃、電鍍、塑膠、人造革、橡膠、航大工業,還有不少商家在牙膏中加入含氟化合物,可以有效防止蛀牙。甲醛:甲醛樹脂被用於各種建築材料,包括膠合板、毛毯、隔熱材料、木製產品、地板、煙草、裝修和裝飾材料,甲醛對皮膚及黏膜有刺激性作用,接觸過甲醛的皮膚可能出現過敏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肝炎、肺炎及腎臟損害。鉛:可用於建築材料、電鍍的油漆、汽車廢氣、鉛酸蓄電池、槍彈和炮彈、焊錫、獎盃和某些合金。甲基乙基酮:用作溶劑、脫蠟劑,也用於多種有機合成,及作為合成香料和醫藥的原料。正丁醇:主要用作製造正丁酯類增塑劑的原料,包括鄰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和磷酸酯等,此類增塑劑廣泛應用於橡膠和塑料製品之中。此外,正丁醇還是有機合成中製取丁醛、丁酸、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物質的原料,也用作有機染料,醇酸樹脂塗料添加劑,印刷油墨的溶劑,藥物(如維生素、抗生素和激素)、油脂和香料的萃取劑以及脫蠟劑。硝基苯:是工業上製備苯胺和苯胺衍生物(如撲熱息痛)的重要原料,同時也被廣泛用於橡膠、殺蟲劑、染料以及藥物的生產,硝基苯被用於塗料溶劑、皮革上光劑、地板拋光劑等,也被用於肥皂的廉價香料。四氯乙烯:又稱全氯乙烯,是一種有機化學品,被廣泛用於乾洗和金屬除油,也被用來製造其他化學品和消費品。苯酚:是一種常見的化學品,是生產某些樹脂、殺菌劑、防腐劑以及藥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鈉:在很多種重要的工業化工產品的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鈉鉀合金可以用作核反應爐的冷卻材料,有機合成的還原劑。可用於製造氰化鈉、維生素、香料、染料、鈉汞齊、四乙基鉛、金屬鈦等,還可用於石油精製等方面。鈉可用在鈉蒸氣燈中,尤其在內燃機用的致冷閥中作為一種傳熱劑。甲苯:在現今實際應用中常常替代有相當毒性的苯作為有機溶劑使用,還是一種常用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炸藥、農藥、苯甲酸、染料、合成樹脂及滌綸等。同時它也是汽油的組分之一。三氯乙烯:主要用作金屬脫脂和羊毛及織物的乾洗劑,樹脂、瀝青、煤焦油、醋酸纖維素、硝化纖維素、橡膠和塗料等的溶劑。在醫藥上用作麻醉劑,農藥上是合成一氯醋酸的原料。以上如此多種塑化劑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預防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排毒的方法,每個月固定排毒幾天,把一些已知未知的身体中多餘的污染物全部排除,但要如何排毒,對身体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就要有一定的自然醫學療法,例如:無病的人如何排毒,有病的人如何排毒,為了讓大家有機會深入瞭解自然醫學,所以有一個好消息要報給大家知道!「免費自然醫學講座」時間:每週四上午11:00~11:40地點:本院3樓主講人:羅大恩院長,有興趣者,請洽櫃檯預約登記。關於近日有毒塑化劑事件有如滾雪球一般,波及層面越來越大,引起廣大民眾關注及擔心,專家學者提醒大家不必過度恐慌,只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及排毒能力,塑化劑便可排出體外 。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疾病‧預防

遊走健康與疾病之間,如何愈活愈健康許多人有種觀念:不生病就表示身體健康。除非察覺到自己身體有異樣或明顯不適,才會進一步就醫檢查,來瞭解本身的健康狀況。然而,許多疾病在早期發展階段通常無聲無息,一旦逐漸形成具體的疾病症兆,發現時卻錯過治療的關鍵時期。為掌握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黃金良機,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以多年對預防醫學之研究與臨床經驗,解釋什麼是常聽到的「亞健康」,做健康檢查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何幫助,以及當檢查結果發現異常,該如何面對與處理。Q:做健康檢查跟門診看病有什麼差異?是不是被稱為「亞健康」的人才需要做健康檢查?A:我常將健康檢查比喻為車子進廠保養,表面上車子能發動能前進,但整個保養程序結束後,修車師傅就會一一報告有哪些地方可能未來故障率高、車開到一半容易出問題。健康檢查便是如此,即使我們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但透過檢查可以把疾病早期、甚至尚未顯現出徵兆的潛在問題篩檢出來。一般大眾經常耳聞「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用來描述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卻未表現出明顯疾病的狀態;或者明明具有很多慢性的不適症狀,卻無法在就醫過程中依據病史及常用的檢查方法發現健康問題的所在。這跟健康檢查所針對的首要族群很接近,都是在描述目前沒有疾病特徵,但透過健康檢查中的各項醫師會診問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或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將沒有症狀的重大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早期腫瘤或病變(子宮頸病變、乳房、大腸、胃部或甲狀腺腫瘤)、個人賀爾蒙分泌失調、營養攝取不均衡等,這些可能造成未來嚴重疾病的潛在性問題在第一時間篩檢出來。Q:很多疾病無法從一開始就覺察到明顯徵兆,往往經過一段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真正的疾病;而所謂「亞健康」的人是否將來生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A:簡單的說,因為檢查結果出現異常,疾病風險也跟著提高。這些異常的狀況可以從影像檢查或抽血等具體檢測中加以判讀。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歸納出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患自己感受的不適症狀,如疲倦、頭暈、皮膚癢、疼痛等,稱為症狀(Symptom);另一種是患者本身毫無知覺,卻可以用客觀指標測量,如血壓、肝炎指數、尿蛋白、內視鏡或超音波偵測出腫瘤等,這類稱為徵候(Sign)。有些已經可以明確指出健康問題所在的,即處於「疾病」狀態;若毫無不適症狀或明明有許多不適症狀卻無法用醫師會診或常用的檢查方法偵測出疾病的,稱之為「亞健康」族群,或許問題來自於荷爾蒙問題、營養素問題,或者來自於心理或睡眠問題。很多疾病的起始點其實是一個危險因子,我們稱之為「替代終點」,比如高血壓在未來容易引發中風、心臟病,B型肝炎帶原者最後會導致肝癌、肝硬化;彷彿選舉時登記為候選人之一,這些人將來真正生病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當這些替代終點出現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卻需要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醫及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計畫。Q: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紅字發現自己健康可能有問題時,是否必須做些改變來回到標準值?A:健康檢查中的標準數值都是經由專科醫師統計,並且分析未來罹患疾病的機率所歸納而來的平均值。當你發現自己的檢驗結果不在標準範圍時,無須感到驚慌或焦慮;重要的是要先確認嚴重程度及準確性,所以尋求好的醫師提供完整解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我要特別強調,單從一個檢測數值,往往無法推斷出你身體實際的狀況。以肝炎指數為例,假設數值偏高,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本身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可能是過胖、飲酒過量、或用藥不適當等而造成肝指數偏高;甚至有時即使我們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影響健康的未必是肝功能,而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確認了原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必須仰賴藥物或其他醫療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調整平日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或是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就能獲得很大的改善。Q:檢查報告中哪些顯示不正常的紅字是需要立刻處理、治療,或是持續追蹤?A:健檢結果最常需要立即處理的狀況有二種,一是急性感染或發炎疾病,例如尿道炎或急性肝炎;一種是疑似腫瘤的情況,其中以後者最容易引起恐慌。如果從影像檢查或抹片切片檢查中發現疑似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就需要馬上轉診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或病理切片,來確認未來治療或追蹤方式。要提醒的是,千萬別置之不理,而錯過及時治療的黃金關鍵時期。此外,如遇到偏離正常指數過高的個案,比如飯前血糖(AC)指數190mg/dl、總膽固醇285mg/dl或三酸甘油酯(TG)720mg/dl時 ,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身體不適,但已經漸漸威脅到未來健康,此時也應該就醫治療。通常上述的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設備加以診斷,但是有些民眾的不適狀況不是靠儀器檢查就能察覺,像是一般人常發生的頭痛頭暈、皮膚病變或淋巴結腫大等,就要透過醫師問診、理學檢查及判斷,才能快速找出問題的所在。Q:如何改善身體狀況、遠離疾病?A:中醫稱為養生調息,而西醫除了透過檢查、找出病因之外,往往鼓勵大家透過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再配合放鬆與休息以重新調整生活的方式。此外,只要對患者的心理具有正面提振的效用,即使是宗教上的祈禱拜佛、參加心靈療癒課程,甚或是看到醫生就感覺藥到病除,都可以稱為良藥,這也是近年時下所謂的身心症,認為生理症狀與心理反應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如果身心達到均衡,那麼健康就水到渠成了。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3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