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小時候胖長大更胖!青春期過重 八成機率長大更癡肥

小時候胖長大更胖!青春期過重 八成機率長大更癡肥#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的體重愈來愈重、每天的疲勞感也日益遽增嗎?那你可能罹患了各種慢性疾病的前哨病症,代謝症候群,別以為此疾病不會危及健康,例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都與代謝症候群扯上一腿,然而,根據統計調查顯示,我國成年父母,近四成體重超標,影響所及,就連自家的孩子,恐怕也會一同暴肥,在未來,孩子長大後,將增加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父母雙雙過重 小孩五倍風險暴肥根據千禧之愛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台灣父親腰圍超過90公分比例為40.49%,母親腰圍超過80公分者為37.34%,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研究證實,一位家長肥胖,孩童肥胖機率近2倍,兩位家長都肥胖,孩童肥胖機率約5倍,換言之,這些肥胖父母,恐怕會養出超胖小孩。三成兒童體重過重 未來恐怕瘦不下來調查也進一步顯示,兒童過重及肥胖的人數比例約落在29.98%,等於每10位學童,就有約3位過重或肥胖。許多人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但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肥胖則成人也肥胖的機率為50%,青春期肥胖則成年也肥胖的機率為70%至80%,故小時候胖長大後仍胖的機率很大,而且長期壟罩在三高危險因子中,將來轉變成為糖尿病及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亦很大。探究整個家庭都肥胖的主要原因,以運動習慣來說,每週運動3次以上的父母僅9%,從不運動或不固定運動的父母則有67%之多,而就引發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素中,身體活動不足及無運動習慣皆榜上有名,且運動習慣又與肥胖盛行率成負相關,家長若無固定運動,不僅家長肥胖機率大,也相對增加兒童體位不健康的可能性。千禧之愛基金會呼籲,民眾避免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首要,須控制腰圍與三高、選擇健康飲食、維持動態生活,而小孩的部分,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家長應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才能讓孩子健康長大。

暴增!台北小二童 4成已近視

暴增!台北小二童 4成已近視#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近視兒童日漸增加,依據臺北市小二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102年7至9月近視比率36.42%,學童近視300度以上比率3.27%,且發現48.5%之家長不知道近視度數超過600度即為高度近視。近視超過六百度 長大容易眼睛病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許裕陞科長表示,教育局與衛生局自今年推動「暑期限定護眼任務」暑假作業,由家長協助監督孩子日常生活行為,獲得家長及學校肯定,營造友善的校園護眼環境及家庭氛圍,讓臺北市的學童們建立「睡滿8小時」、「吃蔬果均衡飲食」、「看電視、玩電腦少於2小時」、「戶外活動2小時」及「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等規律生活,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產生及惡化。衛生局呼籲,家長應避免孩子過早成為高度近視,因為近視度數大於600度之高度近視容易造成視網膜剝離、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的機率亦較一般人高。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童至醫療院所檢查,多從事戶外活動,平常落實「護眼333」用眼習慣,閱讀寫字、看電視、使用電腦,每30分鐘要遠眺休息10分鐘;閱讀姿勢要端正,眼睛與書本距離35公分;使用3C產品時,周圍環境燈光要充足。

研究:偏食愛吃重口味 3成兒童竟味覺失靈

研究:偏食愛吃重口味 3成兒童竟味覺失靈#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小孩的發育過程中,飲食習慣很重要,一旦養成偏食習慣,不僅會導致營養失調,也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風險,現在更有研究指出,若是孩童長期食用重口味食物,例如:炸雞、洋芋片等,將會造成味覺能力下降,無法嘗出酸甜苦辣4種基本味覺。加工品、重口味 是導致味覺失靈的原因該研究主要是日本東京醫科牙科大學針對349名8到15歲孩童進行調查,把酸甜苦辣四種基本味覺用滴劑滴在他們舌頭上,結果發現竟有3成的人無法分辨基本味覺,其中又以不能分辨酸味的孩童居多。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味蕾之所以無法正常運作,原因與飲食習慣有關,像是現代人愛吃重口味食物、加工食品、調味飲品喝多,長期累積下來才會使的味覺失靈,嚐不出味道。所以,為預防孩童味覺出問題,建議應少吃加工食品,多注意飲食習慣,且避免過度調味,才能讓味覺好好發展,吃的更健康。

從老至少鈣質攝取嚴重不足 台灣千萬人罹骨鬆恐不遠

從老至少鈣質攝取嚴重不足 台灣千萬人罹骨鬆恐不遠#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若身高能高人一等,體格較他人健壯,對於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當然樂見,也因此,如何讓孩子攝取足夠的鈣質,則成為許多家長熱切討論的話題,但事實上,台灣小孩攝取鈣質的迷思,經過董氏基金會的長期觀察發現,無論大人亦或小孩,對於鈣質的補充,大多數仍充滿錯誤觀念。孩子鈣質攝取不足,短期,將會影響成長發育,長期影響,則是三十歲過後,由於人體鈣質流失將會大於累積速度,恐怕在未來,骨質密度將出現問題。綜觀全台灣人鈣質攝取習慣發現,年齡小於十八歲的青少年,全數人每天鈣質攝取量不足,成年人也高達八成鈣質量不足身體一日所需。換言之,台灣人,從小到大,從老至少,幾乎所有人鈣質量都攝取不足,根據預估,未來男女加起,有骨質疏鬆症的人口,將高於五百萬人以上,等於走在路上,放眼望去,每四個人,就有一人骨頭脆不可摔!以下為董氏基金會,所列出的鈣質攝取迷思,與鈣質補充建議:1)調味乳反而有損鈣質吸收/臺灣的調味乳定義與國外不同,乳含量只須50%以上,等於喝了一瓶調味乳,只喝到一半的生乳成分,其他喝下的都是糖、香料、色素、增稠劑等添加物;因此調味乳比較像是添加了生乳的糖飲,不建議當作一般乳品補充,而且大量的糖更會妨礙孩童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並導致鈣流失,進而損害骨質密度,增加日後骨質疏鬆與骨折的發生機率。2)奶茶有鈣質?奶味只是奶精假象/董氏基金會102年調查全台50所國小12,851位國小學童,仍有12.7%學童以為奶茶裡的「奶」指的是純奶類,連部分家長也常誤會,早餐會讓孩子喝奶茶來補鈣;其實奶茶中的「奶精」屬於飽和度高的油脂類,不含奶類成分和營養,而且還含有糖和咖啡因,更妨礙孩童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3)霜淇淋含乳?恐怕想太多/近來的霜淇淋風潮,有許多消費者覺得霜淇淋成份含牛奶,比其他冰品來得營養;其實即使是「牛奶口味」的霜淇淋,含乳量也有限,香濃的味道更多是用油脂、大量糖份堆積而成,其他成分還包括增稠劑、乳化劑、防腐劑、各種香料、色素等,高油高糖更易造成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新陳代謝症候群,還不如說是用霜淇淋「補胖」。4)豆漿有鈣質?其實沒有/臺語的豆漿叫「豆奶」、米漿叫「米奶」,因此常被誤認為都有「奶」可補鈣,但其實豆漿、米漿並無乳成分,且鈣質含量及人體吸收率都遠不如純奶類,無法取代乳品所提供的營養價值。5)喝乳酸飲料補鈣?只是喝熱量/許多長輩們常覺得讓孩子飯後喝乳酸飲料可助消化,但稀釋發酵乳含乳量不高、乳酸菌數也不夠多,而且還有外加糖,只是對身體造成不必要負荷,例如一瓶100毫升的稀釋發酵乳,外添加糖含量約2.5顆方糖,熱量相當於45大卡;而學童常喝甜飲容易養成嗜甜口感,進而導致依賴甜食的習慣,對將來發育及健康皆是負面影響。鈣質攝取迷思如此多,那該怎們攝取足夠的鈣質呢?董氏基金會林彥廷營養師說明,天然食物是補鈣的良好來源,掌握均衡多樣攝取原則,就能幫孩子從小培養績優「骨」,含鈣豐富的天然食物如下:1) 純奶類/人體吸收利用率佳,一杯240cc的鮮乳、保久乳約含有270毫克的鈣,或是以3湯匙低脂奶粉沖泡,孩童每天喝2~3杯,幾乎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2) 乳製品/原味優格、無糖優酪乳、低脂起士等。3) 深綠色蔬菜/芥藍、莧菜、紅莧菜等。4) 蛋豆魚肉類/小魚乾、小方豆干、板豆腐等。5) 堅果類/黑芝麻等。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家長們而言,兒童的情緒是最令人捉摸不定,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表示,2歲的孩子情緒發展為驕傲,3~4歲的小孩則以罪惡及嫉妒為主。除此之外,影響孩子情緒表現因素多,包括先天氣質、生理因素、情緒成熟度等,因此,在面對嬰幼兒不同的情緒發展時,家長就應該要有不同的做法,所以,醫師提出4種孩子不同的反應,幫助家長們做調整。1)教導活動量大的孩子/由於行為較衝動,父母就要給孩子具體簡明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同時需提供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少帶到安靜及會限制行動的地方,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2)堅持度高類型的孩子/若是太有主見、愛唱反調、不願順從,醫師則建議在嬰幼兒階段,可提供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當孩子大一點後,就要建立清楚的家規,避免天天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爭論不休。3)無理取鬧的孩子/遇到他們出現無理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發展出一種孩子可以識別的表達方式,讓小孩知道自己已經觸到底線,而父親絕對不會再妥協。 4)反應強度強類型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事情不如意時,就會大哭大鬧,用情緒操控父母,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最好的態度就是溫和而堅定,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並暫時帶離哭鬧的環境。孩子出現情緒異常時 家長應先接納而非責罵徐鴻傑醫師表示,父母親應該要幫助孩子辨識當下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先行了解及接納小孩的情緒,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世界,並用一顆願意懂小孩的心來面對孩子,就能讓每位父母親手中的心肝寶貝像大樹一樣成長、茁壯。

醫訊/兒童體驗課程

醫訊/兒童體驗課程#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因少子化的影響,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更盛,根據一項網路調查指出,有超過8成5的父母曾安排小孩參與校外課程,而在挑選課程時,父母多以自己喜歡或自我認知對孩童未來助益大作為挑選方式,但有近7成的孩童因不喜歡授課內容,在課後與父母親吵鬧並在1個月內退出課程。有鑑於此,BBGG愛小孩平台針對0~12歲小朋友,彙整全台學校以外的學習單位,如藝術、表演、科學、運動、活動等激發各種學習力的課程,即將在9月1日推出全台唯一週週不間斷免費課程體驗服務,讓父母可藉由體驗課程,陪同孩子一同透過實際參與,發掘孩子的興趣再正式報名,讓小朋友可以開心享受課程,父母也得以獲得最大的投資報酬。名稱:免費兒童體驗課程時間:2014年9月1日起,每週一至少推出6堂不同領域之課程,每個課程皆開放3個免費名額地點:初期以大台北地區為主,陸續會擴展至中南部地區洽詢:http://www.bbgg.com.tw/news/article/Free_Course

北市近視兒童比例 竟高達四成!

北市近視兒童比例 竟高達四成!#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電腦、手機、平板等普及,孩童的輕易依賴,讓我國近視兒童的比例日漸攀高,依據臺北市小二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103年1月至3月近視比率為43.08%,比例驚人,呼籲家長應讓孩童節制使用螢幕產品的時間,以免年紀輕輕,早已陷入重度近視的風險之中。兒童近視比例數據驚人衛生局指出,依據臺北市小二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102年7至9月近視比率36.42%,學童近視300度以上比率3.27%,103年1月至3月近視比率為43.08%,近視300度以上比率為4.73%,顯示孩子的視力健康不容忽視。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許裕陞科長表示,依據101年兒童福利聯盟調查,67.6%兒童多在6歲以前就接觸3C產品,且2成以上兒,童每天使用超過1小時,甚至超過3小時;7至11歲兒童的假日看電視時間,平均高於平日的2倍。呼籲家長暑假是學童接觸3C產品高峰期,家長需與孩子約法三章,若要玩3C產品,周圍環境燈光要充足,每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家長應協助監督孩子日常生活行為每日「睡滿8小時」、「吃蔬果均衡飲食」、「看電視、玩電腦少於2小時」、「戶外活動1小時」等規律生活,以維護孩子的健康。此外,也提醒臺北市國小二、三年級家長,放暑假開學前利用電話及網路掛號,填妥「護眼護照」基本資料,持護眼護照到臺北市81家合約眼科醫療院所,全程不需額外付掛號費及自付負擔費用,即可每半年免費接受專業視力檢查。

輕忽兒童近視 當心罹患白內障、青光眼

輕忽兒童近視 當心罹患白內障、青光眼#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每個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因此,臺北市政府自103年7月1日至9月30日止持續推動國小學童免費專業視力檢查,項目包括:視力電腦檢查、未矯正視力測量、矯正後視力測量、裂隙燈檢查、散瞳後電腦驗光等。今年檢查服務對象更擴大至103年度9月升國小二、三年級生,同意檢查學童預估3萬人以上,故提醒家長儘速於暑假結束前帶學童接受檢查,避免擁擠,藉由早期發現高度近視高危險群,及早追蹤矯治。未用睫狀肌麻痺劑檢查視力 1/4近視學童不易被發現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根據103年臺北市2年級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發現,未使用睫狀肌麻痺劑進行檢查,約1/4有近視的學童未被正確檢查出,而有1/5沒有近視的學童可能被認為有近視。因為學童睫狀肌收縮能力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造成量測的近視度數不準確,所以,為維護學童視力健康,推動散瞳後驗光專業視力檢查,以量測正確的度數進行矯治或追蹤。兒童近視率 正逐漸增加中林莉茹處長進一步表示,依據臺北市小二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102年7至9月近視比率36.42%,學童近視300度以上比率3.2%,103年1月至3月近視比率為43.08%,近視300度以上比率為4.73%,由此可見,孩子的視力健康是不容忽視。暑假為兒童接觸3C產品的高峰期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許裕陞科長表示,依據101年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67.6%兒童多在6歲以前就接觸3C產品,且2成以上兒童每天使用超過1小時,甚至超過3小時;7至11歲兒童的假日看電視時間,平均高於平日的2倍。因此,提醒家長暑假是學童接觸3C產品高峰期,家長需與孩子約法三章,若要玩3C產品,周圍環境燈光要充足,每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而家長應協助監督孩子日常生活行為每日睡滿8小時、吃蔬果均衡飲食、看電視及玩電腦少於2小時、戶外活動1小時等規律生活,以維護孩子的健康。高度近視者 易造成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最後,臺北市衛生局表示,6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容易造成視網膜剝離、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的機率亦較一般人高,所以,家長應每半年帶孩童至醫療院所視力檢查,多利用暑假到戶外活動,以避免造成增加近視度數及其他眼睛疾病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