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醫談養生

抽血會瘀青 代表凝血功能差?

抽血會瘀青 代表凝血功能差?#民醫談養生

檢查前中後期,這些危險族群應注意 一想到要抽血檢查,免不了會心情緊張,尤其是血很難抽的民眾,常是一看到針,就開始擔心,這次不知要挨幾針,才能順利抽到血?有些民眾,看到抽出來的血顏色很暗沉,也會擔心自己身體是不是有什麼異常? 到底哪些人的血會特別難抽?抽血後,很容易有一大塊瘀血,代表凝血功能特別差嗎?本週由專精臨床血液檢查的廖年捷醫檢師,分享抽血檢查前、中、後,應特別注意的關鍵。 每次抽血,常要抽好幾管,為什麼不能抽一管血,就做完全部的檢查呢?其實,人體血液組成的成分,可分二大類,一是血球,二是血漿。血球有紅血球、白血球跟血小板,如果是懷疑有貧血、感染發炎或是止血功能問題時,就會檢查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或形態是否正常。此時,就要使用有抗凝血劑的特殊抽血管,才能讓血液不要在抽出人體後凝固,如此才能一顆一顆去計算各項血球的數量。 但若是懷疑肝臟是否有發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GOT、GPT肝功能檢查,當肝臟發炎這些酵素會被釋出到到血漿中,就會使用另一種抽血管來採集。因此,當要做好幾種不同性質的血液分析時,往往需要抽好幾管血,才能夠得到精確的檢查結果。 抽血前:注意特殊需求 空腹要求不能省,開水可喝 在抽血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需不需要空腹,像血糖、三酸甘油酯會因有無吃東西,在血中有很大的變化,常須空腹八小時以上再抽血,如此才能得到具參考價值的檢驗數據。另一方面,抽血前到底能不能喝東西,事實上,口渴時可以喝適量白開水,對抽血檢查不會有影響,而正在服用治療藥物可不可吃,宜先請教醫師或藥師是否可服用。 一般來說,抽血會優先抽手臂肘關節的靜脈血管,因為這裡的血管較淺較粗,也較不痛,如果手肘處不明顯,會再找手背或其他處抽血。但有些血管不能抽血,像洗腎病人裝有人工血管、乳癌手術後患部該側的手,民眾抽血前一定要先告知抽血的醫檢師,避開這些禁止治療的手(簡稱:禁治手)。此外,正在打點滴的手也不可抽,因抽的血會混有大量點滴液,影響檢驗數據。在抽血前,局部會先用酒精消毒,若皮膚對酒精有過敏史,也要提早告知,可改用無酒精優碘消毒。 抽血時:先做深呼吸 轉移注意,針頭插入仍握拳 抽血時,在上臂綁止血帶,輕輕握拳頭是為了減少血液的迴流,讓血管容易浮現,更容易抽到血。而抽血前,先深呼吸是為了轉移注意力。當針頭插下去,開始抽血後,可正常呼吸,仍應保持輕輕握拳姿勢。這是因為還在抽血時,如果拳頭突然放開,易導致血管位移,有可能會讓插進血管內的針頭又移動位置,若針頭跑出血管外,就得要重新再扎一針。 抽血後,醫檢師會在傷口上壓一個無菌的棉球,再貼上透風膠帶,千萬不要揉,因為抽血後的傷口止血是靠血塊凝固,一直揉,有可能會把凝固的血塊揉掉,不易止血,也有可能導致皮下出血,反而容易瘀青。建議用手指頭壓在棉球、膠帶上,對抽血的傷口直接加壓五至十分鐘,最能精準止血。 但若是洗腎患者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的民眾,凝血的時間會延長,抽血後,則須按壓傷口到確定止血,才能將傷口上的棉球拿掉。確實做好止血動作,能減少抽血後的瘀血。剛抽完血,宜避免用抽血的那一隻手臂提重物,以免血管上的傷口再次滲血。 抽血後:頭暈別硬撐 休息到不暈,才能站起活動 除抽血技術外,有些民眾的血管較薄、較脆、缺乏彈性,一針下去,會有皮下滲血情況而造成局部瘀血,此時可先冰敷消腫,待消腫之後再以溫敷幫助瘀血排除。若抽完血後覺得頭很暈,一定要告知抽血的醫檢師,並於現場稍做休息至不頭暈為止,千萬別勉強站起來,以免眼前一黑,意外跌倒而踫撞受傷。如果曾經抽血後有嚴重暈針現象的人,抽血前一定要先告知醫檢師,可選擇躺著抽血。 有些民眾自覺血管細,很難抽;或是怕痛,而會要求用比較細的針頭抽血,甚至指定抽某一條血管。但用太細的針頭抽血,有時容易導致血液中紅血球破裂,進而造成溶血的檢體,而干擾檢驗分析及影響報告數據,所以往往需要再重抽一次。 而長期固定抽同一位置,長久下來會導致血管變硬較難抽,宜遵從醫檢師的專業判斷。必要時,可拍一拍,或者是泡一下溫水溫敷,讓血管擴張變明顯會比較容易抽到血。有不少民眾在抽血時,看到自己的血液是暗紅色的,會很擔心是不是身體有異常?事實上,血液的顏色跟含氧量有關,含氧量高是鮮紅色,含氧量低呈暗紅色。臨床上,大部分的抽血檢查是抽靜脈血,靜脈裡的血液,原本含氧量就比較低,呈現暗紅色才是正常的。 【延伸閱讀】抽血檢查3要訣 抽血前,若檢驗單上,要求空腹,代表要停止禁食八小時,仍可喝少量白開水。掌握抽血的三要訣,可讓抽血檢查的過程更順利。 1)握拳,放輕鬆/宜全程輕輕握拳,不可突然放鬆拳頭,以免血管位移。 2)緊壓,不要揉/抽血後,傷口須用指頭加壓五分鐘到十分鐘,來幫助止血。 3)冰敷,可消腫/局部瘀血時,可冷敷,有助消除腫脹,待消腫後再溫敷去瘀血。 小檔案_值班醫檢師 廖年捷 經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血液透析中心技術師 現職:振興醫院臨床病理科組長 專長:血庫及血清、生化、血液常規檢驗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半夜氣喘發作 冷氣太強惹的禍

半夜氣喘發作 冷氣太強惹的禍#民醫談養生

凌晨四點,人體一天免疫力最差時段 氣溫上升,不只是在辦公室吹一整天冷氣,晚上回家又會吹著電扇、冷氣睡覺,許多有過敏性鼻炎體質的民眾,經常是一覺醒來,明顯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部分氣喘控制不良的患者,有時會在凌晨三、四點時咳嗽不止,甚至氣喘發作。 而夏天當季水果像是西瓜、芒果、鳳梨、荔枝正甜,民眾常出現狂嗑西瓜,結果狂跑廁所與痰多,或是吃了芒果、奇異果導致皮膚搔癢,品嘗鳳梨、荔枝卻嘴破,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體質不適合?本期由擁有中西醫執照,本身也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體質的楊賢鴻醫師,分享夏日健康消暑的關鍵養生之道。 過敏吹冷氣不是不可以 半夜12點後關掉避免過冷 最近在中醫的過敏門診,天天都會被就診民眾問到的問題,就是「吹冷氣」。因為,過敏性體質的患者,晚上不建議吹冷氣或電風扇睡覺,但天氣這麼炎熱,就算是只開一小時冷氣,幫助入睡,等睡到半夜,也很容易被室內氣溫熱醒。一夜冷氣開開關關,不只麻煩,也易睡睡醒醒,無法一夜好眠。 為什麼中醫師會建議晚上十二點入睡後,不再開冷氣或吹電風扇?主要原因是中醫的觀點認為,人在睡覺時,皮膚毛細孔是打開的,寒冷邪氣最容易侵入人體,再遇到寒冷的空氣,最容易生病、感冒、過敏發作。 而西醫的觀點是凌晨四點時,人體的腎上腺素特別低,身體的基礎體溫也低,是一天之中,免疫力最低落的時候,這也是控制不好的氣喘患者,最容易在凌晨四點發作的主要原因。要特別注意保暖,不宜過冷。但天氣這麼熱,怎麼可能晚上睡覺不開冷氣或電扇?其實是有訣竅的。事實上,就算家家戶戶開冷氣會排出熱氣,入夜後,氣溫仍會逐漸下降,室內會感覺這麼炎熱是因為建築物本身吸收了很多白天的熱氣,沒有散去,並不是氣溫真有這麼高。 因此,晚上一回家後,就算人在客廳或餐廳活動,也可先把房間冷氣打開,溫度設定到攝氏二十度左右,目的是幫助房間散熱。一到晚上十二點,準備睡覺時,就把冷氣關掉,此時房間的溫度低好入睡,室內的低溫,就算是下半夜稍微回溫一些,也足以支撐到隔天早晨醒來。當人躺在房間睡覺時,建議不要吹電風扇,以免把房間裡的過敏原吹起來,加重過敏的症狀。 唯一例外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只要室溫一高,就容易發作,抓得皮破血流、整晚睡不好,白天沒有精神、體力。這類患者,就算是早上會打噴嚏、流鼻水,還是建議晚上睡覺,可適度吹冷氣,幫助睡眠。 冰品、冷飲淺嘗就好 若一吃就想咳嗽還是少碰 許多有過敏體質者,天熱運動完,一喝冰水會支氣管收縮,開始咳嗽、痰多,甚至氣喘,但也有人怎麼狂灌冰水,都沒任何影響。到底能不能吃冰、喝冰水?完全是因人而異。大熱天,流汗多,適度補充水分很重要,最推薦喝室溫的白開水,建議不要喝茶及含糖的飲料。很多人不知道茶葉是屬於寒性的食物,不管是冷茶、熱茶或含糖的茶飲、果汁,多偏寒性,對於過敏體質的民眾,都不太適合。如果喝下去的十五到二十分鐘內,開始覺得喉嚨癢癢、比較想咳嗽,就建議不要多喝。 當令水果並非都能多吃 西瓜易腹瀉、荔枝易上火 西瓜、香瓜這些當令水果,水分多,吃多容易跑廁所,有些人還會拉肚子,這是因西瓜、香瓜也是寒性水果,若是體質比較敏感、偏寒的民眾,可能會興奮副交感神經,促進腸胃蠕動,容易腹瀉、解軟便。 而荔枝、榴槤跟龍眼是溫性食物,若是體質燥熱的民眾,的確吃了會較容易上火,因血管擴張而出現口乾、口腔潰瘍、流鼻血的情況,不宜大量食用。但吃鳳梨會嘴破,跟溫熱無關,因鳳梨是寒性食物,推測跟鳳梨的某些纖維較粗,若黏膜較脆弱,才會因磨擦刺激而嘴破。而鳳梨、芒果、奇異果,都是常導致皮膚過敏的水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體質時,建議要稍微避開。 同時,早上剛醒來時,人體的免疫力及基礎代謝率低,不建議一大早吃冰涼的水果、沙拉、蔬果汁,以免傷胃腸、過敏或胃食道逆流加重,建議午飯、下午茶或晚飯後再吃。尤其是有長期慢性咳嗽,常是與胃食道逆流又空腹大量吃水果,造成的慢性咳嗽有關。 過敏體質民眾,若常吹冷氣、吃多寒性食物,可適度補充溫熱食物,像是麻油雞、人參雞湯、參鬚豬心湯去寒氣。只要沒有感冒、體質不燥熱,平常煮湯時,也可加點參鬚、西洋參、桂枝、黃耆、紅棗,就是簡單的藥膳湯,能把多餘水分跟寒氣帶走。晚飯後,可散步三十分鐘,帶動全身血液循環,改善因久坐、吹太多冷氣引起的氣血不好,避免體重過重。 【延伸閱讀】健康消暑氣3要訣 夏天天氣熱,容易猛吹冷氣、狂嗑寒涼食物,再加上全年都有的塵蟎,常讓過敏體質的民眾吃盡苦頭。掌握消暑3要訣,安度盛夏。 1)睡前先開冷氣:炎炎夏日想要好好睡覺的訣竅,就是睡前先開冷氣,幫房間降溫。 2)寒性茶飲少喝:熱茶、冷茶或含糖的茶飲,都屬寒性食物,過敏體質要節制。 3)飯後別急躺下:晚飯後,別馬上躺著睡覺,可出門散步三十分鐘,有助活血、維持體重。 小檔案_值班醫師 楊賢鴻 經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現職/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長庚大學中醫系副教授 專長/治療過敏性鼻炎、氣喘、免疫風溼疾病、退化性關節炎與腫瘤體質調理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手跑馬拉松最常犯的三大禁忌

新手跑馬拉松最常犯的三大禁忌#民醫談養生

渴了才喝水、太快衝刺、穿新鞋上場 路跑在台灣,到底有多熱?根據全國賽會的賽事登錄表,光是五月份在台灣舉辦的路跑賽,就有五十場以上,可以說是週週有得跑,而且選項還不只一個。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的邱毓惠醫師參與多年的馬拉松緊急醫療救護工作,擔任二○○八年希臘雅典超級馬拉松七日賽的隨隊醫師,自己也從二○○九年開始報名參加金門半程馬拉松、日本京都福知山馬拉松、美國聖地牙哥搖滾萬歲馬拉松,不只是賽事的救護醫師,本身也是一位有六年跑步經驗的馬拉松跑者。從她豐富的經驗來看,到底跑馬拉松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時常聽到有跑者,跑到受傷?本週由邱毓惠醫師,分享馬拉松跑出健康的關鍵養生之道。 跑馬拉松的跑者,或多或少,都有過運動傷害。剛跑完馬拉松後的腳踝腫脹、身體擦傷,或是因肌肉過度使用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也常見血尿(深棕色的尿液)的表現。若能適度休息、適量的補充水分,多可以在兩、三天內逐漸痊癒。 對愛跑馬拉松,平常有規律的訓練的跑者來說,跑步不是件苦差事,而是舒緩壓力。在正式比賽有實施路況管制,只要注意跑步時,不要跟別人碰撞,跑步,就像反射性的活動,可以全神專注在管理自己的步伐節奏上,讓思緒完全放空,是很能讓自己放鬆、大腦放空的運動,完賽會很有成就感。 路跑賽事中,最容易出突發狀況的,不是賽程較長的全馬的跑者,反而是看起來年輕力壯、自覺體力好、剛開始挑戰5K(五公里)、10K的跑者,由於平常不太運動,沒做什麼賽前訓練,對於賽程中,鹽分、水分及營養補充,完全沒有概念。常有中暑、嚴重脫水的狀況發生。 中暑、抽筋怎麼避免? 不渴也喝水,長程須補鹽片 事實上,在跑馬拉松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是關鍵,就算不覺得渴,經過水站也要喝杯水;在鹽分的補充上,光喝運動飲料還不夠,長距離的跑步,建議要適度的補充鹽片。馬拉松的初學者,最常犯的狀況是對體能狀況,過度樂觀。像邱毓惠醫師自己剛開始跑全馬時,參與的第一場跟第二場比賽,只差了兩個星期。結果,在跑完正式參賽的日本京都福知山馬拉松賽,左腳的膝蓋腫起來,隔兩、三天,都沒有好。 回國後做檢查,膝蓋發炎,休息了整整半年,耐心做復健,緩慢的從跑五分鐘、十分鐘開始練習,在二○一一年的日本筑波馬拉松跑出四小時十分的最佳成績。每位跑者練跑年齡起始點不同,身體狀況差距也很大,建議加入團體跑步俱樂部,或尋找專業的長跑教練開立個人專屬的課表訓練較為適當,能夠從中得到一些長跑相關的經驗傳承,比較不會傻傻因朋友呼朋引伴,就「憨膽」參與超越自己體能的賽事,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賽前如何練跑? 維持定速,不要一路衝刺 「慢慢來,才會快!」比賽時,穩定的配速很重要,可以選擇跟著一位和自己跑步速度差不多的配速員跑,或是配戴輕巧的運動手表,對於跑步的定速會有幫助,整場賽事盡量維持一致的速度,比較能夠維持穩定的成績,不會因為剛開始跑太快而後繼無力。 賽前訓練很重要,每日的訓練公里數,建議至少為比賽距離的三分之一量,最好至少持續十二週以上,例如:半馬是二十一公里,每日至少要跑六到七公里,體力較能負荷,也比較不會受傷。特別是體型偏瘦、大腿股四頭肌不夠強健的跑者,一開始,肌肉強度不夠,不宜太快增加運動量,以免膝蓋受傷。 一場全馬,常要耗時四到六小時才能完成,內臟的震動頻繁,需要多訓練腹部、兩側腰部及下背部等的核心肌肉群,以支撐抵消撞擊力量,保護內臟器官,減少長時間晃動而造成身體不適及傷害。在做跑步訓練時,最好能夠與其他非負重的運動做交叉訓練,像是週一、週三、週五跑步,週二、週四,就騎腳踏車、游泳,讓不同的肌肉群,都能得到訓練與修復的機會,運動表現也會更好。 上場,穿什麼鞋? 避免磨腳,舊鞋比新鞋好 從跑半馬晉級到全馬,大約需要花半年左右,逐漸增加練習的里程數。賽前的一到兩週,增加高蛋白及高醣類的飲食,可增加身體內肝醣儲存,並減少比賽時的乳酸堆積。馬拉松的裝備很重要。每個人腳型不同,適合的鞋款不同,必須多試穿,找到適合自己腳型楦頭、足弓的跑鞋。不建議穿新鞋參賽,要讓腳有時間去適應鞋子,才不會磨腳。如果是腳趾容易起水泡的跑者,襪子可考慮較不會積汗的五趾襪。 服裝的部分,有人喜歡有緊度的壓縮褲,有人偏好很透風的短褲,可視個人喜好選擇。易摩擦的敏感部位,可貼透氣膠帶或是擦凡士林,減少反覆摩擦引起的擦傷、出血。 【延伸閱讀】健康路跑3秘訣 愛上馬拉松的跑者,常常不只在台灣跑,去國外旅遊,也會看看當地有什麼賽事。掌握跑馬拉松三要訣,更能享受跑步的樂趣。 1)穩定配速/平常的跑步訓練很重要,可配戴輕巧的手表,方便跑步時的定速測量。 2)注意排汗/腳趾起水泡,會直接影響馬拉松的表現,建議穿較不會積汗的五趾襪。 3)定時補水/不管會不會覺得口很渴,在跑馬拉松時,一定要補充足夠的鹽片及水分。 小檔案_值班醫師 邱毓惠 經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台北市長跑協會會員 專長:超級馬拉松醫學研究、急重症救護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怕吞藥丸改磨粉 小心藥效大打折

怕吞藥丸改磨粉 小心藥效大打折#民醫談養生

你有吃藥配茶,拿到藥就開封等習慣? 孩子得急性腸胃炎,藥剛吃不久就吐光,需不需要補吃?早上出門,該吃的血壓藥忘了吃,怎麼辦?爸爸記性差,想幫他用分藥盒先分好,包在鋁箔紙裡的藥丸,可先取出備用嗎?以上這些常見用藥問題,常讓人不知怎麼處理較恰當。 不要一拿到藥就開封 部分藥一開瓶就縮短期限 到底拿到藥物時,要先注意什麼?服用藥物時,哪些食物最好能避開?本期由專精藥物諮詢的常宏傳藥師,分享安全用藥的關鍵養生之道。當你拿到藥物時,通常會先做什麼呢?相信不少人會直接塞進包包裡,回家再說;也有的人會先打開藥罐來瞧一瞧,藥長什麼模樣。當患者是小孩、年長者,陪病家屬,一看到是整顆的藥丸,有時候也會直接跟藥師說,「他不會吞藥丸,要磨粉。」事實上,這些動作,都有可能是不恰當的。 在拿到藥物時,第一步建議先看清楚藥袋,尤其是藥名、藥效、用法、服用多久、注意事項,這五大用藥重點,若有不了解的地方,就可以直接請教藥師。而有些藥物,如果不是立即要使用,建議不要因一時好奇,隨便打開藥罐來看,像是心絞痛用的硝酸甘油舌下錠,不管原本的有效期限有多長,只要一開瓶後,就會縮短到六個月內。而眼藥水,開封後的保存期限,僅剩一個月,這類藥物,要使用時,再開罐,在開封後,可用油性的簽字筆,把開封日期,有效日期清楚寫上。 藥罐中,若有棉花或乾燥劑,在開封後,即會失效,且有可能會吸附水氣,應立即取出丟棄,可避免藥物被污染或不小心誤食。若是拿到散裝的藥品,藥袋上,會印上有效期限。如果是鋁箔裝的藥丸,通常代表這類藥丸,可能是需要避光或是特別容易受潮變質的藥品,不建議把藥丸先剝出來存放。而除非是特別註明要冰在冰箱的藥物,否則並不建議冰在冰箱裡,像有些糖漿類藥物,會因過於低溫而結晶,影響到藥物的濃度。 不是所有藥都能磨粉 反讓藥品更易受潮、變質 為什麼藥師不建議民眾在醫療院所,一口氣把所有的藥丸全磨成粉?並非因磨粉有多麻煩,而是藥丸磨粉,表面積增加後會增加藥品受潮、變質的機會。不管是藥丸要剝半或磨粉,都建議在服用前再做處理。 藥丸剝半,不必使用刀子,可利用有圓弧表面的湯匙、杯子,把藥丸放在圓弧面,並用兩手拇指固定藥丸刻痕的兩邊,輕輕一壓,就可剝半。若是不太會吞藥丸的小朋友,也可以把藥丸,直接泡在攝氏四十度左右的溫開水中,讓藥物自然溶解,並以湯匙攪拌、壓碎,再吞服。但要注意,許多一天只吃一次或二次的藥物,可能是長效的緩釋型藥物,必須緩慢釋放藥物來維持體內的有效濃度,這類藥物跟硝酸甘油舌下錠一樣,都不建議磨粉或泡溫水。 不能任意吃或隨便補吃 定時服用,才能維持藥效 到底藥該什麼時候吃?飯前、飯後,指的是餐前、餐後的三十到六十分鐘,睡前是指睡前三十分鐘左右服用。如果沒有特別註明飯前、飯後或空腹,代表只要固定時間吃,不用特別選在飯前、飯後或空腹時服用。事實上,記得吃、固定時間吃,讓藥物能維持穩定的濃度,達到藥效的平衡,治療效果才會持續,尤其是血壓、血糖這類慢性病,更是如此。 而藥吃完沒多久,又吐掉了,或忘記吃藥,該不該補吃?原則上,藥才馬上吃,就吐掉了,要補吃,但若超過三十分鐘才吐,就不需要再補吃。而忘記吃藥,要不要補吃,就要看忘記多久。以兩次用藥的中間點為分界點,舉例來說,早上八點跟晚上八點各吃一次的藥物,中間的分界點是下午兩點。如果是下午兩點前想起來,可以補吃,但若是在下午兩點以後,才突然想起來,這時就不建議再補吃了。 不可亂搭配其他飲料 恐干擾藥效或引發副作用 幾乎每個民眾都知道,吃藥要配白開水,但臨床上,還是不少患者會用其他的飲料取代,像是牛奶、果汁、茶甚至酒等,但這很可能讓藥物失效或增加副作用,像是殺菌時經常用到的抗生素,若跟含鈣、鎂的食物或飲料一起吃,如牛奶、豆漿、鈣片、胃藥,可能會讓抗生素失效。而像酒、茶、咖啡甚至葡萄柚、蘋果,都會干擾某些藥物的藥效,建議藥先吃,並錯開兩到四小時,再吃這些食物。 而有心血管疾病,正在服用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如果需要做拔牙、組織切片、開刀等侵入性醫療,或正在服用血糖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空腹做治療或檢查時,都必須找原開藥的醫師,諮詢如何調整藥物?是否該停藥?怎麼停?停多久?才能降低治療或檢查時的危險。 安全用藥3要點 1) 用藥疑問百百種,民眾只要不確定,都可根據藥袋上的諮詢電話,打藥物諮詢專線詢問。 2) 看有效期限:散裝的藥物,醫院的藥袋上會印有效期限,須多留意時間。 3) 須避光防潮:鋁箔裝的藥丸,通常需要避光、防潮,服藥前才能剝出來。 小檔案_值班藥師常宏傳 現職:振興醫院藥劑科組長、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 專長:用藥宣導、藥物諮詢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血壓假性失控 先別急著用藥

血壓假性失控 先別急著用藥#民醫談養生

換季、測量時地不同,都會讓血壓升高 降血壓藥,一吃真的就得吃一輩子?冬天吃的血壓藥,到了夏天可能不必服用?控制血壓除了藥物治療,戒菸、減重等生活調整,也是養生要訣。 高血壓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長期血壓控制不良,也會導致慢性腎臟病發生,這是因心臟輸出的血流有高達二○%到二五%的血液量,是供應給僅占○.五%體重的腎臟使用,是人體血流最豐富的器官。即便知道高血壓的控制,對於腦部、心臟、腎臟健康是如此重要,但不少民眾只要想到「降血壓藥,一開始吃,就不能停,要終身與藥物為伍。」便心生抗拒,不想面對,會害怕服用降血壓藥,也怕被診斷出有高血壓。甚至,眼不見為淨,連量血壓,也一併省略。 秋冬盛夏血壓不一樣 並非人人都須吃降血壓藥 事實上,要不要吃降血壓藥是可討論的,也並非人人要吃一輩子。許多冬天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的患者,到了夏天有可能需要減藥,甚至不需要吃藥。本期由專精遠距心臟照護的陳冠群醫師,分享居家心臟保健的關鍵養生之道。 夏天、冬天血壓不一樣是很普遍現象,特別是季節交換時,血壓常會忽然飆高,到盛夏時,血壓又會穩定下來。如果血壓降得太低時,最重要的絕不是自己停降血壓藥,而是提早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 因目前臨床血壓控制的降血壓藥,常是用好幾種不同機轉的降血壓藥,用最少劑量,減少藥物副作用,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就像炒菜,若只加鹽巴調味,常會加得太重也不好吃,若能用一點鹽,再下點蔥、薑、蒜或香草,可減少鹽分使用,也能讓菜餚風味更佳。 藥能不能停?先停哪顆?不只是根據血壓數字,也要參考患者年齡跟疾病史,以及當初是怎麼被診斷出罹患高血壓。曾有正在服用三、四種降血壓藥的患者,因為每次門診量血壓,收縮壓都在一百四十、一百五十毫米汞柱,導致降血壓藥越吃越多種,常覺得整天頭暈、不舒服,因怕高血壓會中風,只好忍耐著繼續吃。但他不曾腦中風、心肌梗塞、放心臟支架,也沒有蛋白尿、糖尿病,是單純只有血壓問題的患者。 在接受遠距心臟照護後,卻發現他居家血壓偏低,一問才知,他是因每次到醫院,血壓都太高,而開始吃降血壓藥。評估風險後,完全停藥,先量一個月的居家血壓,再做二十四小時血壓監測,結果發現他血壓仍很平穩,推斷可能是「白袍高血壓」,一看到醫師血壓就會急遽升高,因而被誤判是高血壓患者。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降血壓藥在停藥約三天後,所有體內藥物才會完全代謝,停藥第四天後測量的血壓,才是真正沒用藥的血壓。停藥後須持續追蹤血壓是否仍能維持平穩。 錯誤時間量測易失準  早餐完、運動後皆不適合 當血壓波動值越大、中風及死亡率越高,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也高。長期、放鬆狀況下測量的血壓,比門診測量的血壓更具參考價值,因與未來是否發生心血管風險關係較密切。在家要量出正確血壓,得先選擇適合的血壓計,以手臂式電子血壓計為例,壓脈帶的臂圍有大中小等尺寸。選購前,要先量上臂最寬的上臂圍,再選適合的壓脈帶尺寸,太鬆、太緊,皆會影響血壓的量測。 很多人是吃了早餐、晨間運動後才量,這不準,應是早上起床,上完廁所,休息半小時後,量早上的血壓。晚上洗完澡,休息半小時,準備睡覺前,量晚上的血壓。每週早晚的血壓至少量兩天,能天天量更佳。 量血壓時,要抬頭挺胸坐好,兩腳平放,將手臂放在桌上,手掌朝上,壓脈帶的紅色標示朝上,跟手肘彎曲處保持兩個指幅(約三公分)的距離,壓脈帶與心臟保持同樣高度,才能正確壓在動脈區。量血壓時,安靜不要說話,可正常呼吸。 偶爾血壓高,不需要太緊張,可回想血壓升高時,是否有激烈爭吵或正服用藥物,像是因感冒、疼痛吃了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或是鼻子過敏,用了血管收縮劑,常會讓血壓短暫升高。工作壓力大、睡不好,也常會讓血壓飆高,但這類患者,需要的不見得是降血壓藥,有時服用安神藥,把情緒放鬆後,血壓即可恢復穩定。 血壓驟降須提高警覺 異常下降恐罹患其他疾病 而不尋常的血壓下降,也要提高警覺。曾有遠距心臟照護的患者,明明沒吃降血壓藥,收縮壓卻從一百四十毫米汞柱,很快降到一百、九十毫米汞柱,開始有點頭暈、喘的症狀,提早回診後發現是無症狀的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血紅素已從正常值,降到只剩一半。 若是血壓不穩,常忽高忽低,或是剛剛診斷出高血壓,有強烈意願好好做血壓控制的患者,可考慮加入各大醫院的遠距心臟照護中心。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透過戒菸、減重、少鹽等生活調整,找到適合的血壓控制方式。 【延伸閱讀】血壓居家保健3要訣 血壓高低跟心臟、腎臟、中風預防的關係最密切。除了血壓波動外,也會反映在體重增加跟下肢水腫上,做好居家保健三要訣,可護心兼顧腎。 1)早晚用血壓計量一次血壓、心跳,感覺身體不舒服時,要多量一次。 2)留意有無水腫/早上起床後,用手指按小腿脛骨內側皮膚,留意有無下肢水腫的壓痕。若有,要注意心腎問題。 3)觀察每天體重/起床上完廁所、未吃早餐前,量體重,若每天持續增加逾五百公克以上,宜回診。 小檔案_值班醫師 陳冠群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總醫師 現職: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 專長:遠距心臟照護、心臟疾病診療、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心臟超音波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上班族整日貼電腦,近距離用眼傷很大

上班族整日貼電腦,近距離用眼傷很大#民醫談養生

下午茶這樣吃 舒緩眼睛痠澀 工作離不開電腦螢幕,下班後,狂滑手機跟平板電腦,使得現代人常出現眼睛過勞。根本解決之道,當然是要降低對3C商品的依賴,多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才能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造成眼睛痠澀不適。想要擁有明亮健康的雙眼,光是補充單一營養素的保健食品,幫助有限。當眼睛使用不當的時候,究竟天然食材中有哪些護眼營養素,可以降低夏天曝曬在陽光下,及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對眼睛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怎麼吃可舒緩眼睛乾澀、預防視力退化?本週由謝伊晴營養師,分享吃出好眼力的關鍵養生之道。 攝取優酪乳、番茄 維生素A,減少黃斑部病變 眼睛的構造與相機構造雷同,視網膜就像相機底片,黃斑部則位於視網膜中心,含高度感光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分。過度的藍光暴露,例如:陽光、使用3C產品等,會產生許多自由基,增加黃斑部病變的機會,對眼部造成傷害。研究發現,適當補充葉黃素以及玉米黃素,可減少藍光對眼睛視網膜的損傷。而β胡蘿蔔素、鋅、維生素C及E則具有抗氧化的保護作用。 另外,維生素A也是護眼營養素,它是構成視網膜中視紫質的成分之一,視紫質與夜間視力及淚液分泌有關,維生素A缺乏時,會導致夜盲及乾眼症。由於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須注意補充過量可能導致肝毒性,因此長期使用高劑量維生素A或魚肝油補充劑時,應留意可能產生的危害。建議從食物中攝取較為安全,像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雞蛋、肝臟及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此外,β胡蘿蔔素,也可轉換為維生素A。而地瓜葉、菠菜或胡蘿蔔、番薯、南瓜、番茄、紅椒,都是β胡蘿蔔素的最佳來源。 由於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搭配含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可提升吸收率。舉例來說:製作蔬果精力湯時,可加入一些堅果類;青菜以適量油炒,若是燙青菜,可添加一小匙橄欖油或苦茶油等植物油;五色沙拉可搭配油醋醬,或加入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因為魚油也具護眼的效果,如此不僅可提升營養素吸收率,對於舒緩眼睛乾澀,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可說一舉兩得。 怎麼吃才能維持好眼力?深綠色蔬果含有豐富的葉黃素、紅黃橙色蔬果的玉米黃素及類胡蘿蔔素含量多、藍紫色則可提供花青素。蔬果的選擇,宜應用彩虹原則達到色彩多元化,並攝取足夠的分量。 學齡前兒童,每天五份蔬果;成年女性及學童是七份;成年男性及青少年則每天九份,達「天天蔬果五、七、九」的目標,這樣不僅可護眼,也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一份蔬菜的分量,約是生菜一碗,或煮熟蔬菜半碗。一份水果的分量,約為女性拳頭大小或是七分滿飯碗。以常見的水果為例,一份水果,就是一顆蘋果、半根香蕉、五到六顆荔枝或是四分之三飯碗的西瓜。 少吃甜甜圈、酥皮麵包 反式脂肪,增加病變機率 要特別提醒的是,長期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不只是會傷害心臟血管,也會增加黃斑部病變的機率,讓眼睛提早陣亡,富含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的食物,如:三層肉、牛腩等肥肉、滷肉飯、甜甜圈、中西式糕餅、餅乾、酥皮麵包等,均建議少吃。 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易有眼睛的微血管病變。因此,糖尿病患者較一般人更容易有視力的問題,更應注意飲食技巧。維持良好的血糖,就成為糖尿病患者護眼的首要目標。糖尿病人宜避免精緻甜食,建議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做為醣類的來源,如糙米、五穀米、燕麥等全穀類,因其富含纖維,可延緩腸胃道對醣類的吸收,維持血糖的平穩。 水果的部分,糖尿病患者宜適量攝取,一般建議每天兩份水果。若想多吃些水果,就要減少其他醣類,如主食的分量。同時,吃低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柳丁、橘子,會比吃升糖指數較高的哈密瓜、木瓜、西瓜等瓜類,更能維持血糖穩定。 【延伸閱讀】一個人的護眼下午茶 保護眼睛,除了要適度休息之外,補充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花青素、omega-3脂肪酸等食材的護眼下午茶,有助維持好眼力。 一)藍莓優格沙拉 熱量/30大卡 做法/ 1)10公克的藍莓壓碎,拌入15公克原味優格及適量檸檬汁,調成藍莓優格醬 2)將小黃瓜約10公克、番茄約5公克切片,胡蘿蔔少許切絲、生菜15公克洗淨備用 3)將沙拉鋪盤,再淋上藍莓優格醬即可 二)法式南瓜吐司 熱量/270大卡 做法/ 1)厚片吐司挖空留底,烤箱用攝氏150度烤3分鐘 2)水煮罐頭鮪魚10公克瀝去湯汁,南瓜、綠花椰菜少許切丁煮熟,番茄少許切丁 3)生雞蛋半顆,加鮮奶15c.c.,拌入義大利香料、鹽,打勻成奶蛋液 4)將步驟2材料放入吐司,倒進奶蛋液,以攝氏150度烤箱烤15分鐘 三)枸杞菊花茶 做法/1錢的菊花,加入一千c.c.水煮沸後,轉小火煮15分鐘,濾渣取汁,再加入2錢枸杞,燜5分鐘即可 (食譜設計:營養師楊子穎) 小檔案/值班值班營養師 謝伊晴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師 專長:膳食營養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愛吃進口鹽 甲狀腺隱形危機

愛吃進口鹽 甲狀腺隱形危機#民醫談養生

甲狀腺癌,擠入十大癌症第九名 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少數的甲狀腺結節則可能是甲狀腺癌,在甲狀腺癌擠進十大癌症之列時,有甲狀腺結節該怎麼辦?位於喉結下方、氣管兩側,外形有如盾牌的兩葉甲狀腺(Thyroid gland),每葉長約四公分、寬約二公分、厚度約一.五公分到兩公分,重量約僅二十公克左右,卻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主要負責製造甲狀腺荷爾蒙,可作用在全身的器官,有如汽車的機油或是燃燒用的柴火,可調節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跟正常運作。 當甲狀腺荷爾蒙過多,代謝太快時,就容易因甲狀腺亢進,而有體重降低、手抖、心悸等不適。甲狀腺荷爾蒙過少時會代謝太慢,因甲狀腺低下,導致體重增加、水腫、精神不振、記憶力差、怕冷、便秘。正常的甲狀腺在吞嚥時,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但若甲狀腺有腫大或結節時,有時可以看到異常的移動或突起。統計上,每十位民眾,就有一位有甲狀腺腫大現象。甲狀腺結節的比率,則約在四%左右。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甲狀腺結節的困擾。甲狀腺結節的患者中,約有五%是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的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等等。 到底甲狀腺結節跟吃太多海帶,有沒有關係?哪一類的甲狀腺結節,要擔心是癌症?本週由專精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診療的林仁德醫師,分享維護甲狀腺健康的日常養生之道。海鹽、岩鹽、玫瑰鹽、湖鹽、竹鹽,餐桌上琳琅滿目的各式鹽品跟甲狀腺健康有什麼關係?其實鹽的種類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鹽品有沒有添加碘(iodine)。若買進口鹽,瓶罐上有標註「This salt does not supply iodine, a necessary nutrient. 」代表是沒有添加碘的鹽。 攝取碘可保護甲狀腺 但甲亢患者少吃海帶、海苔 碘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主要原料,當飲食中缺碘時會刺激甲狀腺增生,有可能導致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不利甲狀腺健康。因此,台灣自一九六五年開始為了減少甲狀腺腫大的比例,全面在精鹽中添加碘。但是,碘的攝取量太多時,也有可能讓有甲狀腺結節的年長者,因甲狀腺荷爾蒙的原料太多,製造出過多的甲狀腺荷爾蒙而有甲狀腺亢進。因此,也不建議大量吃海苔、昆布、海帶、紫菜等含碘的食物。 要如何在飲食中,攝取適量的碘?最簡單易行的方式是烹調時使用添加碘的精鹽(編按:罹患甲狀腺亢進除外,因甲亢患者,須採低碘飲食)即可。選購鹽品時,可詳細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示表或成分。肥胖,也會讓胰島素抗性高,刺激甲狀腺細胞生長,使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的罹患率增加,建議可適當的控制體重。 若是沒有任何危險因子的民眾,建議四十五歲開始,可安排一次甲狀腺超音波掃描。若甲狀腺超音波掃描無異常,每兩到三年再做檢查即可,並不需要每年都做掃描。如果是有甲狀腺結節、甲狀腺腫大的患者,須先抽血做甲狀腺功能、抗體的檢測,目的是了解甲狀腺功能好不好、甲狀腺有沒有慢性發炎,同時建議定期做理學及甲狀腺的超音波追蹤檢查。特別是曾經做過頭頸部放射治療(即體外輻射電療)的患者,或是有甲狀腺癌,尤其是甲狀腺髓質癌家族史的甲狀腺結節患者,更要重視每三到六個月的追蹤檢查。 頸部結節吞口水不會動 五%機率恐罹患惡性腫瘤 由於甲狀腺癌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第九位,讓許多甲狀腺超音波掃描意外發現有甲狀腺結節的患者,大驚失色,也擔心自己的甲狀腺結節裡,是否也會有異常的癌細胞而不自知?統計上,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有五%,後來證實是甲狀腺癌。一般來說,質地較堅實的甲狀腺結節、頸部有長得很快或較大的腫塊(直徑大於兩公分)或有淋巴結腫大、吞口水時甲狀腺的結節靜止不動,或是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沒感冒卻持續咳嗽不止、呼吸不順,甚至不明原因的肺積水、骨頭痛或骨折,都是罹患甲狀腺癌時,有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 甲狀腺癌治癒率高 切除手術成功率達八成 若做甲狀腺超音波掃描,發現甲狀腺有小的鈣化或結節邊緣不規則、影像比較黑等,疑似甲狀腺癌的變化,或鄰近有不會痛的淋巴結腫大時,會以超音波導引,以細針穿刺採取檢體作進一步的細胞學分析來確診。細針穿刺的疼痛度與打針類似,檢查時,須配合不要吞口水,以免因吞嚥而讓甲狀腺上下移動,檢查後,須按壓五到十分鐘止血。 即便目前國人甲狀腺癌的新增病例,確實因健康檢查的普及,近年有明顯增加,但在死亡率方面,仍維持平穩。就算是罹患了甲狀腺癌,可以外科手術切除,必要時,再加做碘131治療,約可有八成的治癒率,在十大癌症中,病情相對較樂觀。 【延伸閱讀】維護甲狀腺3秘訣 脖子變粗,是甲狀腺出現異常,還是肥胖、頸部肌肉異常發達?有時難以肉眼分辨,做好養生3要訣,有助維護甲狀腺健康。 1)45歲以上每2到3年,可在健康檢查中安排甲狀腺超音波檢查。 2)有甲狀腺結節的年長者,不可大量食用海苔、海帶、紫菜、昆布。 3)除須限碘的甲亢患者外,一般民眾烹調時,可使用添加碘的精鹽。 小檔案_值班醫師林仁德 經歷: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癌症中心甲狀腺癌醫療團隊負責人、長庚大學學術組教授 專長:甲狀腺癌研究、內分泌疾病、糖尿病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不吃正餐的瘦子 脂肪肝照上身

不吃正餐的瘦子 脂肪肝照上身#民醫談養生

愛吃甜食、水果、不運動,都是危險群 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肝臟疾病,不只是中年人會有脂肪肝,現在連BMI超標的小學生,都有此困擾,到底脂肪肝需不需要定期檢查?該如何養生才能擺脫脂肪肝?俗稱「油包肝」的脂肪肝,難道是肝臟的外層被厚厚的脂肪層包裹起來?這是滿常見卻錯誤的想像。 事實上,脂肪肝是肝細胞被脂質占據,出現脂肪空泡。而這些油脂,是以脂質中的三酸甘油脂為主。肝臟脂肪含量三○%以下是輕度,三○%到五○%是中度,五○%以上是重度脂肪肝。過去,曾認為脂肪肝是良性的疾病,不用特別在意,但即便有八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肝發炎指數正常,但脂肪會氧化,一旦造成肝臟傷害,導致脂肪性肝炎,仍有機會導致肝的纖維化、肝硬化。 在腹部超音波影像上,原本細緻而均勻的肝臟,質地會變得比較粗糙、表面不規則、凹凸不平、體積縮小,同時讓脾臟充血,出現脾臟腫大的異常變化。而中度以上的脂肪肝,目前在臨床活體肝臟移植治療上,因屬病態性的肝臟,移植後的失敗率較高,也已被排除活體肝臟移植的資格。到底罹患脂肪肝,該怎麼辦?為什麼有脂肪肝,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本週由專精脂肪肝診治的譚健民醫師,分享「肝包油」的關鍵養生之道。 患病時,僅10%會不適 小心恐是糖尿病前期病變 絕大多數的脂肪肝,沒有主觀的不適,但約有五%到一○%的脂肪肝患者,還是會出現易疲倦、體力差的症狀。既然不會很不舒服,又為什麼要重視脂肪肝?主要原因是,脂肪肝是肝臟脂質代謝出現異常,可說是代謝症候群在肝臟的具體表現,也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期病變。慢性肝炎帶原者中,慢性C型肝炎比慢性B型肝炎的帶原者,更常見有此困擾。 若是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本身又有脂肪肝,要擔心十年內有可能糖尿病上身而影響生命品質。而少數合併有肝發炎指數異常的脂肪肝患者,更要注意是否有脂肪性肝炎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的可能性,不能等閒視之。當發現有脂肪肝,建議要定期抽血做肝發炎指數的檢查,必要時,宜監測空腹及飯後兩個小時的血糖,家中可備一台血糖機檢測。操作便利、檢查時沒有侵入性、不會疼痛,腹部超音波檢查,則是確診及追蹤脂肪肝的首選工具。 建議脂肪肝患者,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且最好由同一位醫師、同一台超音波操作,主要原因是腹部超音波對脂肪肝的診斷,雖有高達九成五的確診率,但不同醫師、不同超音波影像,對脂肪肝的嚴重度會有不同的主觀判斷。檢查前,可空腹八小時,除了更容易看清楚肝臟的完整影像外,也能同時篩檢現代人相當常見的膽囊及膽道疾病(如:膽沙、膽結石、膽道結石),及胰臟、脾臟、腎臟等器官的病變。 水果吃多,不一定健康 果糖攝取量超標也是元凶 罹患脂肪肝是因為油脂、米飯吃太多或過於肥胖?其實不盡然,肥胖雖是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但在台灣,許多身材纖細、體重標準、正餐不吃飯的患者,仍有脂肪肝困擾,這常與嗜吃甜食、運動量不足的生活形態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崇尚「多吃水果,有益身體健康」的民眾,常會有毫無節制吃水果的習慣,卻不知道長期過量攝取果糖,也是造成脂肪肝的元凶之一。有脂肪肝的患者,建議戒掉吃甜點、飲用含糖、酒精性飲料的嗜好。水果,雖餐餐可吃,但分量上,應限制在拳頭大小,其他的蔬果攝取,則以綠葉的蔬菜為主。 控制肥胖,保持理想體重是治療脂肪肝的長程目標,但過於激烈的減重會加重代謝不均衡,有可能加重脂肪肝的程度,建議每月減重不可超過一公斤,且三餐都要吃,不要長時間處於飢餓的狀態。能持之以恆,慢慢減下來,也較不易復胖。要注意的是,脂肪肝是個非常難纏的敵手,即使是沒有纖維化、肝硬化的單純輕度脂肪肝,往往需要花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逐漸讓脂肪肝消失。重度脂肪肝,則需要十年長期抗戰心理準備,完全心急不得。 中年腰圍過粗,三高警訊 男性90、女性80公分為上限 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公分的肥胖民眾,原本就跟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異常,一樣被並列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因子,也常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中年過後,更要注意腰圍的大小。定期量測,同時搭配定期的持續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熱瑜伽,可減少腰圍的肥胖,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穩定血糖值,一舉多得。 若是中度脂肪肝以上、有肝發炎指數異常,又有三酸甘油脂異常、總膽固醇或血糖過高時,須依據個人健康狀況,遵循醫囑積極做好營養、血脂、血糖全面管理,對於脂肪肝的控制、肝發炎指數的降低,才會有正面的幫助。 【延伸閱讀】控制脂肪肝3要訣 市售甜點、麵包、含糖飲料常含有隱藏性油脂、糖分,會增加攝取額外熱量,是脂肪肝患者常忽略的飲食地雷。 1)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脂肪肝患者,必須特別注意血糖的變化。 2)有脂肪肝困擾時可吃水果,但每餐分量不可超過1個拳頭大。 3)持續進行有氧運動,有助控制腰圍、血糖及減緩脂肪肝程度。 值班醫師_譚健民 經歷: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現職:宏恩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暨家庭醫學科主任 專長:脂肪肝、膽囊及膽道疾病診治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