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深蹲正確姿勢 掌握4大重點免受傷

深蹲正確姿勢 掌握4大重點免受傷#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深蹲是能同時運動到下半身、核心肌群的運動,也因為可以不使用器材而廣受歡迎。然而,深蹲的正確姿勢,各派總有不同觀點,因為一旦姿勢錯誤,恐會造成腰部、脊椎的傷害。以下將介紹深蹲正確姿勢的4大重點:1)腰部姿勢與膝蓋方向深蹲時最常出錯的就是腰部姿勢,腰和背都要打直,才能避免腰部受傷。如果因為姿勢維持不易而彎腰駝背,反而會為腰帶來更多負擔,也會因為身體重心向後傾而跌倒。很多人做了深蹲會膝蓋痛,這是因為沒留意膝蓋的方向。雙腳要打開與肩同寬,腳尖要盡量向著正面,呈現「11」的樣子。在蹲下去時感覺像要把膝蓋往外轉一樣,膝蓋和大腿出力就可以了。這樣大腿正面的股四頭肌自然就會緊繃,臀部也跟著收緊。維持這感覺做深蹲,姿勢就不會晃動,可以穩定做完動作。2)膝蓋彎曲的角度很多人在深蹲時感到最困惑的,就是膝蓋到底要彎到什麼程度。答案很簡單,就是彎曲到從側面看是90度再起立就可以了。膝蓋彎曲到90度,表示臀部和地板平行,如果膝蓋再繼續往下彎,臀部再繼續往下坐,身體重心自然會往後移,使脊椎變得不穩定,更有受傷的危險。3)腳尖方向與雙腳寬度做深蹲時,雙腳的寬度不同,刺激的部位也不同。深蹲可分為雙腳寬度比肩膀窄的窄距深蹲、雙腳寬度跟肩膀同寬的一般深蹲、雙腳寬度比肩膀寬的寬步深蹲三種。窄距深蹲可以刺激大腿外側的肌肉,一般深蹲可以刺激整條大腿,寬步深蹲則可以刺激大腿內側和臀部。而腳尖的方向也很重要,一定要和膝蓋朝著同個方向。做寬步深蹲時雙腳會張得很開,所以腳尖也要往外打開。4)視線深蹲時視線最好向上15度看著前方。低頭做深蹲腰很容易彎,使全身無法維持緊繃。而腰彎了身體重心也會改變,導致膝蓋關節承受過多壓力,反而容易受傷。所以深蹲時一定要抬頭挺胸、腰背打直,保持全身緊繃的狀態。(本文摘自/地表最強徒手運動/尖端出版)

沒有局部瘦!教授告訴你減脂真相

沒有局部瘦!教授告訴你減脂真相#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現代人追求美好體態,運動風潮也蔚為流行。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我國運動服務業營收將超過200億元。很多人想降低體內脂肪量,但是你真的瞭解怎樣運動才有用嗎?若是沒有掌握運動訣竅,即便花很多時間,也只是事倍功半。脂肪全身流動 瘦身減脂以全身性運動為主坊間很多動哪裡就可以瘦哪裡的運動小訣竅,但真的是這樣嗎?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教授林麗娟表示,局部運動主要使訓練部位的肌肉變結實、質量變好,然而脂質分布在身體各處,不可能動一個部位就會達到局部瘦身的效果。瘦身建議以全身性有氧運動,搭配加強想雕塑的部位。林麗娟教授建議採取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高訓練量間歇訓練(HVIT),或是二者合一的多變強度間歇訓練(VIIT)。動作為全身性、短時間提升心跳的多關節、大肌肉的連續性運動,例如跑步、飛輪等,或是負載體重的徒手動作,如深蹲或配合簡易器材(彈力帶、啞鈴、壺鈴等)。啟動無氧能量系統,使血糖填補肌肉生成的能量來源,不易形成脂肪。強度較高的運動時運動較久才運用脂肪,因此高強度間歇運動搭配有氧運動,能夠有效增肌減脂。間歇運動搭配有氧運動 增肌減脂已具備基本體能的人,除可進行上述高強度間歇運動,也能搭配每週1、2次的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如健走、慢跑,使減脂效果加乘。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天,每週中高強度運動90分鐘。但若是運動新手或體能需恢復者,可以每週5次、每次30分鐘的低強度有氧運動為基礎,搭配徒手肌力訓練,如深蹲、仰臥起坐、棒式或彈力帶運動。大多數人認為運動後不能吃東西,但林麗娟教授提醒,運動後的營養補充很重要。運動前應攝取脂肪低、纖維含量低且升糖指數不高的食物及足夠水分。運動中補充能量飲果凍、能量棒、香蕉等易吸收的醣類及微量元素。運動後補充,可吃低升糖指數、低脂、高蛋白質食物,如輕食、御飯糰、低糖豆漿等,香蕉、蘋果等水果也是好選擇。不僅填補運動消耗的能量,蛋白質修補肌肉,還能穩定胰島素對血糖的調控。運動後攝取比例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1健身族流行喝高蛋白飲,然而並非吃進很多蛋白質就能長成肌肉,林麗娟教授表示,若補充量多於消耗量,多餘熱量反而轉換成脂肪囤積,並造成肝、腎負擔,除非必要,否則建議從食物中補充。運動完需攝取300至500大卡左右熱量,建議食物份量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份量3:1,長跑運動則調整為4:1。外食可選擇地瓜、水煮蛋、馬鈴薯沙拉、鮪魚三明治,也可將無糖優格、低糖豆漿、脫脂牛奶加上水果打汁。林麗娟教授提醒,運動只要找到適當時間就好,切忌身體過度疲累時運動,體力難負荷也容易受傷。運動必備執行力跟毅力,許多人規劃很久卻沒有執行,或因為沒有很多時間就不運動。建議別受時間制約,即便時間短也應把握,試試可行的動態生活模式,積少成多,運動貴在堅持。選擇自己喜歡、可以長期從事的運動,才能有效維持運動習慣。

避免運動後痠痛!靜態伸展鬆開肌肉

避免運動後痠痛!靜態伸展鬆開肌肉#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想上健身房,只想在家做伏地挺身練胸肌、腹肌。然而,伏地挺身只要有做就好了嗎?千萬不要忘記,運動強度調配、運動前後的伸展,都與肌肉的狀態息息相關。若沒有伸展,恐怕使肌肉僵硬無法放鬆。雖然伏地挺身看起來輕鬆簡單,但畢竟是複合式運動,也是全身運動,所以運動前後一定要充分伸展。運動前後的伸展動作不太一樣,運動前做的「動態伸展」,重點在於充分運動關節,保持柔軟度,預防在運動中可能發生的傷害,讓運動效果發揮到最大;而運動完後做的「靜態伸展」,則是盡量放鬆僵硬的全身肌肉,讓緊繃的肌肉鬆開,預防肌肉痠痛並舒緩全身疲勞。鍛鍊肌肉應做1組12至15次、共5組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運動做愈多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做鍛鍊肌肉的運動時,最有效的運動次數是1組12∼15次。1組結束後休息60∼90秒,然後再做第二組,運動跟休息交替做5組,是鍛鍊肌肉最適當的次數。如果你所做的運動是接受外來刺激,或是舉起有重量的運動器材以達到運動目的,那1組12∼15次是最適當的;而伏地挺身因為不會接受外來任何刺激或重力,只靠本身體重來達到運動目的,所以1組20次的運動效果最好。每組中間都休息一下,做5組共100次,如果沒問題的話,就可以升級到難度更高的動作。伏地挺身是全身運動 並非只運動到單側但上半身重量左右改變、由許多連續動作串起來的伏地挺身(單臂三頭肌伏地挺身、側身伏地挺身、側移伏地挺身、完美伏地挺身、蜘蛛人伏地挺身、抬膝伏地挺身、T字伏地挺身、弓箭手伏地挺身、打字機伏地挺身),就是左右兩邊各做完1次總共算2次。由於伏地挺身是全身運動,並不是上半身往特定的半邊動作,就只有那一側受刺激,另一側也會受到相同的刺激,所以只要左右做1次,就能得到和做2次基本伏地挺身一樣的效果。所以左右交替的伏地挺身,在兩邊都做的前提之下,1組只要各做10次,總共各做50次就可以升級了。(本文摘自/地表最強徒手運動/尖端出版)

長者慎防跌倒!事故傷害死亡亞軍

長者慎防跌倒!事故傷害死亡亞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灣65歲以上長者中,跌倒是因事故傷害導致死亡的第2名。根據國內統計,長者跌倒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每年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至40%。根據2007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在臺灣社區長者跌倒發生率為10.7至20.5%。怕跌倒而限制行動 反造成身體活動力下降臺灣長者跌倒盛行率高,每6人中就有1人曾發生跌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6年10月到11月期間,就設籍或居住在臺北市1,088位65歲以上長者進行健康行為與跌倒風險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有78.6%多以走路當作運動,運動強度明顯不足。22.2%長者過去1年曾跌倒,跌倒2次以上的比率高達44%。長者跌倒的比率有逐年增加趨勢,部分長者更因有跌倒經驗害怕再跌倒,而自我限制行動,間接導致身體功能及活動能力下降。為防止長者因跌倒而失能、失常,應該培養長者運動習慣。除了日常走路身體活動,更應該透過其他中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幫助長者增加肌力、平衡感、敏捷力,避免跌倒事件在生活中屢屢發生。長者看電視、上網比例增 久坐恐使身體機能下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臺北市高齡長者採坐式生活型態的時間太長,特別是坐著看電視、上網,其中坐著上網的人口快速增加。長者運動時間越少,身體機能越不好。日常生活中,因身體機能下降,造成跌倒的機率增加,長者一旦跌倒,對日後的生活造成許多不便。黃世傑局長提醒,衰弱對於長者的生活功能和品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家中有年滿65歲以上的長者應多關懷,並可利用臺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衰弱篩檢評估服務或索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防跌手冊。相關訊息請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1801至1807及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

可以每天肌力訓練嗎?伏地挺身4大問

可以每天肌力訓練嗎?伏地挺身4大問#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開始運動、加強身材線條,卻不想貿然花錢上健身房,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需任何器材、居家也能從事的徒手運動,伏地挺身是好選擇之一,能鍛鍊到胸、肩、手臂、背部、腹部。方才入門不免抱持疑問,不妨看看以下4大問題怎麼解:1)真的可以只靠伏地挺身鍛鍊身材嗎?A雖然沒辦法像健美選手那樣擁有又大又壯的肌肉,但確實可以讓身體變得像電視上的韓國藝人那般結實。尤其大力金剛伏地挺身跟一般伏地挺身不一樣,是每個部位都區分難度等級的漸進式運動法,所以可以集中鍛鍊自己想鍛鍊的部位。2)伏地挺身可以每天做嗎?做肌力運動是一定要休息的。做了肌力運動,肌肉纖維會被撕扯並產生傷口。這時我們的身體會覺得需要更強大的肌力,肌肉就會在肌肉纖維恢復的同時慢慢長大。因此如果想看到鍛鍊的成效,就需要充分的休息。不同的運動強度會有不同的休息時間,但大部分都建議休息24~72小時是最好的。如果每天都做伏地挺身,那麼建議要改變運動部位才會有效。舉例來說,今天鍛鍊了胸部,明天就鍛鍊肩膀,這樣肌肉才有休息和成長的時間。3)如果連1次伏地挺身都做不到,該怎麼辦才好?平時沒運動導致肌肉完全無力,或是體重過重,再不然就是天生力氣較小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要做伏地挺身確實會有點困難。不過不要擔心,建議可以先用膝蓋撐著地板,從難度較低的伏地挺身開始。4)運動做到一半姿勢錯了,還是要繼續嗎?伏地挺身是必須讓全身肌肉緊繃才有效的運動。所以如果上半身沒力氣,姿勢跑掉或臀部、腰部、腹肌的力氣跑掉導致腰無法打直,建議馬上停下來。如果伏地挺身做到一半姿勢跑掉,建議先休息個10秒,再用正確姿勢多做2~3個。另一個方法是發現動作跑掉後,就馬上用膝蓋撐著地板,降低伏地挺身的難度。請選擇適合自己能力極限的動作來嘗試。(本文摘自/地表最強徒手運動/尖端出版)

下半身運動的王道!正確深蹲有撇步

下半身運動的王道!正確深蹲有撇步#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深蹲(squat)是鍛鍊下半身肌力最具代表性的運動,也是重量訓練的基本動作,被稱為「下半身運動的王道」,非常有效。利用下半身的力量做膝蓋彎曲、伸直的動作,不需要任何運動器材的輔助,空手就能有很好的效果,若再加上運動器材的輔助,效果將會更好。拿啞鈴深蹲 同時訓練下半身、核心肌群、肩、臂肌肉深蹲不只是鍛鍊下半身的運動,更是全身運動。尤其拿著啞鈴做深蹲時,不僅可以鍛鍊下半身,更能有效鍛鍊穩定身體重心的核心肌群。由於會為肩膀和手臂帶來刺激,所以也能有效增加全身的肌肉量,讓我們擁有同時使用好幾條肌肉的能力。此外,深蹲還兼具提升心肺耐力、燃燒脂肪、增加骨質密度的效果,可說是非常完美的運動。深蹲這種空手就有超強效果的運動看似簡單,但如果動作錯誤,很容易造成腰部、膝蓋、腳踝受傷,希望能在熟悉正確姿勢後再開始做。深蹲正確姿勢 將身體重心放在腳掌中央很多人都認為深蹲時臀部要一直往後推出去,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就是要把身體重心往後擺的意思。這種說法雖然不算錯,但也不是完全正確。舉例來說,很高或腿很長的人,在做深蹲時如果膝蓋不超過腳尖,身體重心就會完全集中在腳尖上。這樣不僅會造成髖關節受傷,還可能會向後倒,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最正確的姿勢是把身體重心放在腳掌中央。由於重心不是全部集中在腳尖或腳跟,所以深蹲時要記得讓重心所在位置和肩膀在同一條垂直線上。(本文摘自/地表最強徒手運動/尖端出版)

沒空不想運動?8秘招趕跑懶惰藉口

沒空不想運動?8秘招趕跑懶惰藉口#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運動何其難!從零開始建立運動習慣,總是會有許多抱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阻礙。高強度訓練超級省時,但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永遠找得到不去做的理由。在此奉上幾項祕訣:1)寫一份宣言「我要開始用健身腳踏車做十分鐘的高強度訓練,一週三次,從我明天下班回家後的晚上開始做。」釘在牆上,記到你的行事曆上,在電話上貼紙條提醒自己。任何你方便的作法都行,但你得愈透徹,愈可能實際執行。2)昭告天下你打算做些什麼以及幾時做公開聲明一個目標,可提高你貫徹始終的機率。3)呼朋引伴做運動如果你打算去慢跑順便做高強度訓練,或你想做速效健走,找人和你一起做。很多人雇用健身教練的主因是確保自己不想運動時,仍會出門運動。4)參加運動小組或俱樂部召集人馬,組成一個在地的運動小組,按時在公園裡集合做運動。但野心不要太大,否則又形成另一個阻撓你持續下去的障礙。5)寫一份潛在的藉口清單找不到鞋子、洗衣機在洗衣服、我累了、天氣好冷、我明天再運動、狗狗剛生病……現在針對每一個理由,一一寫下對策。如果你預見潛在的障礙,就可以降低退縮的機率。6)創造視覺提示一如大剌剌放在你眼前的餅乾比較可能被你吃掉,如果運動的視覺提示近在眼前,你也比較可能去運動。把跑鞋放在前門旁邊,將健身腳踏車放在你家的休閒室,待洗的衣服別再披在交叉訓練機上了,改放其他地方。7)提醒自己目標你的內在聲音會告訴你「這是浪費時間」。提醒自己等運動結束後就會舒服一些,或乾脆想別的事情。那個聲音說的話你不見得要聽。8)重新評估狀況你的障礙不會跟我的一樣,但全都需要你的考量,在你展開運動計畫之後,也要重新評估狀況。審視你的體驗,會比較容易養成按時運動的習慣。(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已經習慣經常走路,現在我們卻由機器代勞所有的事情:車子、電梯、洗衣機和洗碗機。每天快走一小時,可以選擇一間離工作地點十五分鐘遠的咖啡廳或餐廳,以它為端點,一天來回走兩次。你可以選擇在週末走路到平常你會坐車前往的地方。騎腳踏車、跑步 都是良好運動每兩天騎腳踏車、跑步、游泳三十到四十分鐘,週末則做兩小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有一台健身腳踏車,還有一台可以在外面騎的腳踏車。十分鐘之後,你應該會滿身大汗。如果你在街上騎,設法往上坡騎至少十到十五分鐘。每隔兩天騎大約四十分鐘,週末則兩小時。腳踏車比跑步好,因為它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然而,根據一個長期的研究顯示,健康年長者如果經常長跑,未必罹患骨關節炎,因為長跑而導致的傷害可能不如大家認為的那麼常見。另外一個針對七萬四千七百五十二位跑者所做的七年追蹤研究,發現跑步可以同時降低體重和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游泳也是另外一個很棒的運動。現代人少活用身體肌肉 肌肉缺乏挑戰我們過去習慣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但是現代人卻使用手扶梯、電梯而不爬樓梯,使用灑水器而不使用水管、使用洗碗機而不用手洗、用推車載東西而不是裝在手提袋裡自己拿。身體的每一條肌肉都需要經常接受挑戰,因為肌肉會為了回應受傷而生長、變得更強壯。比方說,如果你很久沒有一次迅速地飛躍六個階梯,那麼之後再做同樣的動作,就可能使你腿部的幾條肌肉受傷、甚至疼痛。顯然你的腿部肌肉已經受傷了,此時只要供應足量的蛋白質,就可以激活「肌肉衛星細胞」。因此,只是從事有挑戰性的簡單日常動作,都會使肌肉稍微受傷和重建。肌肉訓練應酌量 避免讓已發炎肌肉受傷但是,就跟營養一樣,如果體重太重,或者如果你不斷地讓已經在發炎的肌肉或軟骨受傷的話,小小的傷也可能變成大傷。所以,肌肉訓練必須保持平衡,以避免急性的傷害,同時也必須避免造成緩慢長期的傷害,例如,運動員如果經常忽略疼痛並且繼續施加壓力給受傷的膝蓋,他們的膝蓋和臀部就會看到這樣的傷。(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