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婦女朋友注意!更年期易產生憂鬱症狀

婦女朋友注意!更年期易產生憂鬱症狀#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林媽媽從年輕到老都為了兒女,咬緊牙關繼續維持生計,直到兒女都成家立業後,林媽媽就經常身體不舒服,晚上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全身無力,不想踏出家門,看到林爸爸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要發脾氣;有時甚至想一死百了之一躍而下,憂鬱的症狀已相當嚴重,其實是林媽媽已患了「更年期症候群」。研究顯示,更年期情緒症狀常於更年期早期,甚至在停經前數年即出現。「更年期症候群」包含多種情緒症狀,如緊張、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累、記憶減退、情緒不穩、易怒、憂鬱等,稱為「更年期憂鬱症」。現在醫學家發現,更年期憂鬱或情緒症狀,與個案之憂鬱、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過去史有關。很多個案原本就有潛在的憂鬱體質,荷爾蒙缺乏之生理現象,激發了潛在的憂鬱。「更年期」只是一個因子罷了。憂鬱症的自我檢視如:憂鬱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易累,無力,懶散;煩躁不安或遲緩;罪惡感,自己沒有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 ;重覆死亡或自殺念頭。有上述任一症狀,就應有所警覺。尤其憂鬱症狀符合較多項或是症狀較明顯者,仍建議轉介或尋求專業意見協助。更年期情緒症狀的治療指引以抗憂鬱藥物治療為主,嚴重者再輔以賀爾蒙。除此之外,更年期婦女朋友更應注意身心調適,適度的運動與休閒,維持正常社交活動,積極走入社會,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工作負荷量,抒解生活的緊張和壓力。但若情緒症狀較嚴重,配合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評估,予以藥物及心理治療,才能積極改善病情,得到良好的療效。 

多關心媽媽 初產婦易患產後憂鬱

多關心媽媽 初產婦易患產後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懷孕是媽媽們人生歷程中一段非常美妙的體驗,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喜悅,在老齡化的社會中,更是社會的喜悅!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新生兒的出生,為社會、家庭帶來希望與活力,而母親的產後照護更不能忽略,因為媽媽是新生兒的重要照顧者,尤其是初產婦,因為初產婦是「產後憂鬱症」高危機的潛在族群。懷孕的媽媽們面臨的是-生理及心理的變化危機,除需要家人及親友給予支持、體恤外,懷孕的媽媽及家人們如能瞭解這些變化所反應出來的狀態,會更有助於孕產期的掌握。讓產婦及家人們不會因恐慌、無助,讓新生命誕生的喜悅最後被憂鬱的陰霾所取代。產婦於生產後3至5天易緊張、情緒不穩、易怒、疲倦或失眠等情緒波動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產後數星期會自動消失,而「產後憂鬱症」則通常發生在產後的第2至第3週,會持續超過2週以上。產後憂鬱症包括,產婦們覺得心情低落、凡事都提不起興趣、食慾減低,失眠思考及注意力變差、罪惡感、無助無望感,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殺傾向。家人應多提供支持、協助,除讓產婦回復體力外,也可透過上述症狀的觀察或利用簡式健康量表(BSRS-5)協助檢測,即早發現徵兆即早協助,讓產婦能走出產後憂鬱。

注意憂鬱情緒 中老年男性自殺率高

注意憂鬱情緒 中老年男性自殺率高#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局接獲一起自殺未遂通報,48歲的離婚男子阿順,失業近8個月,因失業問題,覺得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生活有一餐沒一餐的,感到人生無望,計畫燒炭自殺,經轉介至衛生局,經過關懷訪視服務並職業協助後,逐漸走出憂鬱,衛生局鼓勵男性朋友們當心理有打不開的結及遇到人生難關時,需要尋求專業的諮商與協助。100年度自殺死亡的年齡層分佈,發現以中老年人佔較高比率。而每1位自殺死亡者至少影響6~8位親友,而自殺行為是受到疾病因素、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衛生局呼籲民眾應認識「自殺警訊」及「自殺危險因子」來共同關心周遭的親友,「自殺警訊」有:藉由話語、文章、書信、日記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情緒憂鬱或激躁,覺得絕望、孤寂、無助;如突然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分送喜愛的東西等。而統計資料也發現,中年以上、失業、離婚、身體狀況不好的男性,自殺死亡風險相對提高。應積極尋求親友及社會資源等援助,才能幫助自己。根據統計自殺行為高達95%是一時衝動,如能對身處困境的人及時伸出援手,可以主動關心與積極傾聽,關心我們周遭的親友,順口問候一聲「您最近好嗎?」,更可以透過簡易的評估工具,如簡氏健康量表,瞭解當事人最近一週來的身心適應狀況,給予回應及適當轉介,台南市衛生局更提供14個免費心理諮商駐點服務,提供諮詢、幫助民眾走出低潮與憂鬱。

幫助揮別憂鬱 長者健康老化

幫助揮別憂鬱 長者健康老化#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殺是國人的十大死因,尤其長者是高危險群。據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區老人16%至58%有憂鬱傾向,憂鬱症的盛行率則約13%;而統計自殺死亡者中98%生前患有任一精神疾病診斷,87%死亡個案生前患有憂鬱症,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可見憂鬱的防治將是減低自殺率的重要關鍵。過去研究發現,長者大多呈現有認知功能缺損、日常生活功能不佳、多種慢性病症等,且年紀愈大、女性、低社經階層、或鰥寡者,有較高的憂鬱症盛行率。再者,家庭功能、社會支持之好壞,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也都與長者憂鬱有明顯的關聯。可見,長者憂鬱症的治療除了傳統藥物外,社會參與、社會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根據統計,僅約一成左右的老人平常會參與社區活動,但活動頻率仍低。多項論點發現,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老人,不僅憂鬱症狀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有心理健康促進的效益。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表示,社區參與是影響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經常規律參與社區活動的老人,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有鑑於此,基隆市各區衛生所常連結各里社區關懷據點辦理各項健康宣導,不僅能活絡社區老人之鄰里關係與人際網絡,提升社區活動的參與,讓社區長者藉由活動參與,擁有心靈歸屬感,從中習得健康促進知識外,也能促進心理健康。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在各個關懷據點量血壓服務時,同時由社區志工施行老人憂鬱症量表篩檢,以便及早篩出長者憂鬱高危險群,並連結區內各項相關社會資源,予以轉介處置,以避免悲劇發生。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在老人福利服務的提供上,單靠政府的資源是不夠的,在實務運用上也有不周延之處。所以長者照顧的工作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最重要的是長者主動直接參與社區活動,才能將服務發揮最大的效果,因社區服務而使老年生活更有品質,社區也因著老人的參與而更豐富、更多采多姿。

關愛自己、從心出發 到超商檢測心情溫度!

關愛自己、從心出發 到超商檢測心情溫度!#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依衛生署推估5%~10%的憂鬱症盛行率來看,臺南市至少有近93,500人正為憂鬱症所苦,因此台南市衛生局製發「關愛自己,從心出發」宣導單張,即日起在臺南市的7-11(共420家)及全家(共150家)便利超商的開放架上都能方便取得,單張裡簡介裡包括台南市的精神科醫院、精神科診所、免費心理諮商駐點服務、認識憂鬱症、什麼是珍愛生命守門人及諮詢專線等,希望民眾有憂鬱傾向時,能多想一下,勇敢面對。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100年臺灣有3,507人死於自殺,而100年度臺南市有334人死於自殺,每1人自殺死亡會影響6~8位親友,可見自殺是重要的社會問題,而自殺行為受到疾病因素、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此外台南市衛生署特別指出「關愛自己,從心出發」宣導單張忠,最重要是鼓勵市民要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能透過簡易的評估工具,即以簡式健康量表(BSRS),俗稱心情溫度計,以簡易的六個問題,幫助自己施測目前的心情溫度,問題包含感覺緊張不安?;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感覺憂鬱、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睡眠困難?譬如難以入睡、易醒和早醒;有自殺的想法?等。並以分數的多寡來判斷目前的情緒狀態。這是一項既方便、快速、易學的評估方法,請市民朋友們從現在開始就應關心自己,並以這份單張提供給家人施測,關心自己同時,不要忘記也要關心自己的家人。台南市衛生局呼籲市民朋友們應認識「自殺警訊」及「自殺危險因子」來共同關心周遭的親友,而當心裡有打不開的結或遇到人生難關時,應積極尋求親友及社會資源等援助。衛生局也設有免費心理諮商服務,由專業心理師傾聽、陪伴您,行政院衛生署更提供24小時免費的安心專線,讓心理鬱卒的朋友們有抒發及找到出口的機會。

訓練正向思考 趕走憂鬱較不易生病

訓練正向思考 趕走憂鬱較不易生病#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項有關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過後的研究發現,習慣正向思考的人有較強的耐挫力,他們比較不會有憂鬱的經驗,而且會因為劫難的經歷,而使心靈有所成長。正向思考所影響的層面包括:生活品質、工作表現、社交關係、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能力、身心幸福感、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都有正向的效果,觀察出樂觀以及悲觀所帶來的影響。「悲觀的解釋風格和一再胡思亂想的習慣是可改變的,而且這個改變是永久的」美國正向心理學大師馬汀‧賽利格曼如此鼓勵並治療憂鬱症患者走出痛苦的陰霾。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陳三能表示,同樣的事情,樂觀和悲觀的人的解釋習慣就是不一樣。都是半杯水,樂觀的人說:「好渴喔,幸好還有半杯水可以喝。」悲觀的人則說:「好渴喔,可是只有半杯水可以喝。」這兩種人之所以有這些差別,主要在於他們對事情的解釋方式不一樣。例如,碰到不好的事情(如:車禍、遭小偷、生病等),樂觀的人會認為這只是自己不小心發生的,以後只要自己多注意些,未來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悲觀的人則把這樣的事情看成:霉運總是跟隨著他,他沒有辦法改變這類事情的發生。再者,同樣都是好事降臨(如:金榜題名、升官、發財等),樂觀的人會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或表現良好所致。悲觀的人則覺得這只是一時的運氣,或者解釋成是別人退讓給他的,不然這麼「好康」的事是不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研究結果顯示,習慣將事情做悲觀解釋的人和憂鬱傾向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反之,解釋事情的習慣傾向樂觀的人,在生活上有許多正向的影響,例如:抗壓能力較強,免疫力較強,比較不容易生病(如: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賽利格曼利用認知治療法的概念,提出五種對抗負面想法的技巧:一、學會辨認出情緒低潮時,自動跑出來的念頭(如:我完蛋了、我沒用);二、學習跟這些自動湧出的念頭抗爭(想自己的好處);三、嘗試用不同角度,重新解釋人事物的理由與關係;四、擺脫那些令人憂鬱的想法;五、最後,您將學會認識那些念頭正是使您憂鬱的種子,日後只要這念頭一出現,您就知道要立刻對抗它,驅趕它。  阮綜合醫院心理師劉慧萍表示,樂觀與悲觀的解釋風格,都是我們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而來的習慣。同樣的,透過學習,習慣悲觀想法的人也可以變成樂觀想法的人。當您遇到挫折、失敗時,更要學習應用以上五種法寶,積極對抗以前習慣盤據您腦海的那些悲觀念頭,而且要不間斷、經常練習,這樣您就能打退悲觀想法對您的心靈侵蝕,遠離憂鬱。

叫憂鬱的人想開點 不如帶他一起運動

叫憂鬱的人想開點 不如帶他一起運動#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2011年的調查顯示,國、高中生不想運動的原因中,「找不出時間運動」為第一名,「覺得很累」高居第三名,到了炎熱夏天,運動更令人意興闌珊。如何能夠在夏天還能享受出外揮汗運動的樂趣呢?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發現,在自然環境中的公園散步,可以讓憂鬱症患者注意力和記憶力提升,而且負向情緒減少,正向情緒隨之增加。2010年英國研究發現,多從事綠色運動,如在戶外運動、散步和騎車等,每日5分鐘有助於心理健康。因此,為了鼓勵青少年培養運動紓壓習慣,董氏基金會和維他露基金會合作,在全國十二所高中推動「樂動少年養成計劃」已經進行至第三階段,自2月17日至6月14日,樂動少年養成計畫活動總累積時數共計40,795,563分鐘,以一場40分鐘的籃球比賽換算,每位參與同學這學期都打滿了31場籃球賽。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多項研究已証明運動的好處,所以基金會這幾年來一直致力推動運動紓壓。會中他也分享自己考取加州律師證照時,持續每天運動1小時,雖然面臨了準備考試的極大壓力,但依然能保持心情健康,因此能從容面對考試。他也說,以樂動少年養成計畫第三階段的活動天數計算,樂動少年的參與同學平均每位同學每天運動至少十分鐘,每分鐘心跳超過110下,打破多數同學提出沒有時間運動的說法。東吳大學張本聖副教授指出,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每日中等強度的運動,超過30分鐘,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變正向。他也以個案輔導經驗說明,叫憂鬱的人想開點,他們只會更憂鬱,所以他在輔導個案時會直接帶著他們走路,緩解憂鬱的情緒。張本聖副教授也建議,雖然天氣很熱,是可以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只要多散步、跑步,就可以減輕憂鬱情緒。也可以多到山上、大自然環境中多走走,除了紓壓,還可以消暑。活動代言人兄弟象隊游擊手王勝偉說,在跑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比較平靜的狀態,壓力得到紓解,這樣才能應付球場上所有的突發狀況。另一位代言人兄弟象隊投手增菘瑋說要從運動中得到樂趣,才會動的開心,動的健康。同時在會中也分享夏季運動時,要多喝水補充流失的水份。避免在正中午的時候去運動,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時段進行比較適合。增菘瑋也提醒夏天運動的強度要循序漸進,不要忘記開始前的暖身和結束後的伸展,最重要的是量力而為,只要覺得身體有什麼狀況,還是要先暫停休息,不要勉強自己。活動中王勝偉、增菘瑋實際指導正確的慢跑暖身方式及慢跑姿勢,並與學生們一起進行投籃趣味比賽,讓同學夏天可以運動得更輕鬆。

讓憂鬱症重見陽光 轉介治療恢復佳

讓憂鬱症重見陽光 轉介治療恢復佳#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阿凱有個破碎的童年,因父母離異,母親又無力撫養三兄弟,大哥就帶著二個弟弟在街上閒晃,被所在地教會收容,二個弟弟也在教會的包容接納中成長,此時責任心重的18歲大哥莫名地在工作中焦慮了起來,開始出現心情沮喪、食慾減退、失眠等症狀。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表示,憂鬱症影響所及絕對不是只是「心情不好」而已,其中包含了多種因素,是不容忽視的疾病。謝鈴琴主任表示,「憂鬱症」這個疾病的病名,聽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心情不好的心理疾病」,情緒低落、容易哭泣確實是憂鬱症的一個重要症狀。「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主要的問題是情緒低落,也會有思想及行為等其他方面繼發性的變化,常見有心情沮喪、食慾減退、失眠、怠倦感、悲觀、無望、罪惡感、失去自信、低估自己能力、失去興趣、猶豫不決或缺乏決斷力、意志力喪失、自殺意念等行為的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直是對疾病治療及復建的不二法則,憂鬱症大多病因不明,症狀也因人而異。患者大多是因感情受到挫折或面對種種壓力而產生;疾病對患者的折磨不只是發病的當下,而是疾病在心中流下的陰影往往讓患者缺乏重返社會的自信。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憂鬱症需要協助患者重回生活軌道」,若患者有病識感不佳、服藥不規則而復發時,應即時轉介,尋求社會各項資源的幫助,重拾患者的信心。

Menu